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西州制霸-第1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范说道:“侄儿必不敢有负伯父之托!”

    蔡邕叹了口气,说道:“子楷啊,岳父惭愧,平日里只会舞文弄墨,春花秋月,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不像他们个个都善于治理政务,抚恤百姓,恐难以帮你成就大业啊!”

    刘范灵机一动,说道:“听闻岳父正在修撰后汉史,若是有闲暇,不如小婿建立一座书院,就请岳父代为祭酒,培养才士,荫泽后人,何如?”

    蔡邕激动地说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啊!”

    黄琬郑重地说道:“只要子楷有需要,兄所任驱驰!”

    刘范也是万分激动,黄琬是汉末名臣,才能和声望俱是一等一的。刘范激动地抓住黄琬的手,说道:“若得表兄襄助,弟何幸也!”

    于是人人都是欢喜。

第三百一十七章 朝廷部署() 
接到刘焉等人以后,刘范就在潼关斩了浑都靡极其随行的乌孙人。斩杀了浑都靡,刘范就带着刘焉等人,田丰和典韦以及赵云回凉州去了。因为杀了浑都靡,接下来就必然要对乌孙国下手,西凉没他不行。加上维持通商和承接流民,刘范还有一堆事要做。至于朝廷,刘范认为,至少朝廷还想玩祸水东引的把戏,不为利用流民祸害刘范,也是为了清除自身的致命威胁。所以朝廷没有理由会违反盟约。刘范故而能全身而退。

    富饶的关中还是回到了朝廷手里。为了威慑刘范,朝廷就把堂堂的车骑将军皇甫嵩外派到长安城。皇甫嵩自己也是凉州安定郡人士,也算半个关中人。而且他曾多次在凉州抗击羌人,对骑兵作战最为熟知。让他来对付比羌人更强大的刘范,最合适不过。世家之间,往往互相联姻,彼此之间关系十分紧密。所以刘范清洗凉州的豪强,也踩到了皇甫嵩这个曾经的凉州世家的红线。所以汉灵帝刘宏对于皇甫嵩最为放心。如果任用其他人,刘宏也不放心。

    其实这也是何进的阴谋。皇甫嵩是车骑将军,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军中,都有远胜于何进的威望。而且,皇甫嵩资历也是最高,侍奉汉灵帝的时间比他长得多。甚至汉灵帝还没有登基时,皇甫嵩都以军功建立起超高的威望了。按理说,而何进要不是因为十常侍帮他送何美人登上皇后宝座,何进也不能从一个屠户变成大将军。

    汉灵帝刘宏自然最倚重皇甫嵩了。所以按理说,无论是人脉,还是资历,还是能力,皇甫嵩才是最应该当大将军的人。皇甫嵩之后,也是另一名老将朱儁。不管怎么说,何进也排不上号。

    所以何进坚决不能把皇甫嵩留在朝廷。在皇甫嵩出任中郎将,镇压黄巾起义之后,何进就暗中封赏皇甫嵩为冀州刺史,想把他外放到冀州去。冀州也是个富庶之地,也不算亏了他皇甫嵩。结果,十常侍察言观色,知道刘宏重视皇甫嵩。就顺势而为,撺掇刘宏加封他为车骑将军。十常侍也不敢太过违逆何进,所以没有驳斥何进关于把皇甫嵩为冀州刺史的建议,所以这十个太监巧妙地撺掇刘宏,让刘宏加封皇甫嵩为车骑将军,遥领冀州刺史。这样,皇甫嵩还是能留在朝廷里,万一刘宏有所差用,也能用着顺手;何进也因此没有过多地抵触。

    但何进还是从这次事件中看得出来,刘宏这是想利用皇甫嵩制衡他这个大将军。车骑将军是仅次于大将军和三公的显官,权力十分大。幸亏皇甫嵩是世家出身的士人,厌恶十常侍,想利用何进除掉十常侍,所以没怎么和何进冲突。何进也加强了对军权的掌握,皇甫嵩无机可乘。

    上次没把皇甫嵩这个威胁给送走,何进又在洛阳之变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朝廷的对手刘范,和皇甫嵩一样,身经百战,百战百胜,曾经都是朝廷的救火队员,哪里有大战,哪里就有他们。刘范的声望现在也和鼎盛时的皇甫嵩一般无二,声威正盛。有能力和刘范对垒的,朝廷都数不过一只手。仔细数来,不过是太尉杨彪、车骑将军皇甫嵩、卫将军朱儁三个人。

    杨彪本来不是武将,但曾多次领兵抵御西凉的羌人,依靠军功,当然更多的是依靠出身,当上了太尉。但杨彪比较偏重于处理政务,在执政方面的才能比领兵打仗之才更胜一筹。加上年纪大了之后,精力消退,也不像皇甫嵩和朱儁那样精神百倍,受不了领兵打仗那么疲累。朱儁虽然是一员名将,声威不亚于皇甫嵩。但他不好争权夺利,懒得参与何进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接受两派的拉拢。所以朱儁被戚宦两相忽略,在刘宏面前宠爱略微不如皇甫嵩。

    于是经过何进的多样安排,皇甫嵩顺理成章地成为朝廷唯一的选择。没有经过多少往日的争吵,朝廷迅速达成了共识,就让皇甫嵩去对付刘范。皇甫嵩征战四方大半辈子,有一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凉州、关中一带,和羌人、凉州人打交道。怎奈凉州的叛乱不比其他地方的好镇压,凉州的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不是镇压一次就一劳永逸。所以皇甫嵩可称得上是身经百战。面对那么熟悉的战场,皇甫嵩的心情自是阔别多日,偏生多少眷恋。

    当然,只有皇甫嵩一个苍髯老者也不行。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朝廷还从南北两军中挑选了四万精兵强将配备给皇甫嵩,付以皇甫嵩全权指挥。对于生死大敌如刘范,刘宏和何进都要抱团生存。所以朝廷也没争多少,刘宏和何进都表现了自己的诚意,各从南北两军中选出两万人送给皇甫嵩。四万大军中,包括一万骑兵和三万步兵。兵员多至四万,更有粮秣的吞金兽一万多匹战马在,朝廷又不得不让这四万人在关中直接就食。关中自从秦朝开始,就是是产粮之地?经过刘范平定凉州,叛贼不再入寇关中,关中又得以休养生息,农业生产得到恢复。支撑这四万人马的补给,关中是绰绰有余。

    关中经过秦国的经营,特别是郑国渠的修造,使关中得到灌溉的土地大为增加。关中从此成为膏腴之地,秦国先是治理好了关中,又夺取了同样产粮的巴蜀,所以才取得天下。而且关中地理位置优越,天下之中,只有巴蜀才能稍微媲美。关中之所以被称为关中,是因为东西南北都有险要的关塞保护。东有潼关和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只要刘范进入关中,关上了潼关,甚至关上了更接近洛阳城的函谷关,朝廷的末日就到了。

    只要皇甫嵩成功阻止刘范的东扩,保住主要产粮宝地,京兆郡、扶风郡和冯翊郡,对于朝廷来说都是值得的。

第三百一十八章 借刀杀人() 
皇甫嵩为了拦住刘范东侵的步伐,在部署上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皇甫嵩把八千步兵部署在抵御刘范东进的第一线,也就是陈仓城;然后把主力两万人,包括那一万骑兵,都留在了关中的心脏,长安城。其余的老弱病残的,就分布在其他重要的城池,如扶风城、华阴城和蓝田城。当然,皇甫嵩也没忘了在潼关和武关上留下重兵。只要潼关和武关之中失守一个,洛阳就会受到威胁。

    潼关还好,即使被攻破了,也还有渑池和新安,更有拱卫着洛阳城的函谷关,安全上拥有多重保障。但武关不如潼关坚固,万一被攻破了,荆州的膏腴之地南阳郡就是河南平原,无险可守,就完全暴露在了刘范的刀锋之下。南阳郡的北面,就又是洛阳城所在的河南尹。

    对于朝廷的军力部署,刘范也没有什么反应。只是,皇甫嵩的率军到来,倒是让很多在大清洗中残存的凉州豪强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他们串联起来,就想投靠皇甫嵩。但还没等他们走出府邸,一帮衣着光鲜的人就把他们带走了。从此再无世人见过他们。

    杨彪回到了朝廷,第一时间请刘宏召开朝会。刘宏被刘范吓成了惊弓之鸟,所以不敢像以前一样经常不上朝,很快就召集群臣。杨彪就把刘范在潼关上告诉他的,全都在朝会上抖落了出来。顿时,朝廷君臣又乱作一团。

    原本以为,和刘范订立了盟约,就是换来了和平,君臣们都因此松了一口气。谁会知道,刘范还只是平静海面上的冰山一角。隐藏在海面之下,还有更高的冰山。越来越多的乱臣贼子,董卓、贾龙和刘范,在形势上已经形成了对朝廷的北、南、西三面包围。加上东面还有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军,朝廷真的是四面楚歌,穷途绝路了。

    董卓在朝中也是有保护人的,这人不是别人,就是何进何国舅。何进深感自己在洛阳城里军权不如汉灵帝刘宏,所以万一哪天刘宏要对他下手,恐怕失败的会是他。所以,何进也要在地方上培植起自己的势力。这个势力最好的人选就是董卓。董卓善于伪装,他的治地又是在并州晋阳,距离洛阳城很近。万一发生了什么变故,董卓能够在十五天之内赶到洛阳城。所以,就算是董卓强行留在并州,这等不亚于拥兵自重的行径,在何进看来都是极好的。

    故而何进表示,或许刘范之所以这么好心,替朝廷揭穿了董卓和贾龙,要么是想诬陷董卓和贾龙,让朝廷陷入内斗僵局,要么就是想让朝廷调转枪头,对准董卓和贾龙,以分散朝廷的注意力,求得一丝喘息之机。总之,刘范就是个阴谋家,绝对不能相信。但杨彪坚持让朝廷听听刘范的警告,至少也要测试一下董卓和贾龙的忠心。

    第一个要测验的,就是并州牧董卓。要想测试董卓很简单。杨彪献策,朝廷的探子回报,说董卓身边有一能臣名为李儒,说此人为董卓出谋划策,是董卓的第一心腹人。杨彪让朝廷草拟了一封诏令,撰升李儒为朝廷的郎中令。郎中令是陪在皇帝的近侍,一般皇帝都把紧要政务交由郎中令讨论决定,可谓是前途无量的官职。只要李儒敢离开并州,就足以证明董卓并没有在并州密谋叛乱。

    对于朝廷的试探,董卓和李儒十分警觉。在洛阳之变结束、洛阳之盟订立之后,董卓和李儒才得知有这档子事。当时再想插手其中,已经没有机会了。所以董卓再一次选择了保持静默,表面上仍然遵从朝廷。面对朝廷送来的这一唐突的调令,董卓和李儒都十分警惕。

    当此时,董卓的军队还不够强大,甚至远不如常年保持着南北两军的朝廷。更别说境内的人口流失十分严重,军粮供给十分困难。更何况,旁边还有一个刘范存在。所以董卓虽然怀有野心,也不敢在这个时候招惹朝廷。董卓只好怂了,和李儒、李肃商量过后,最后,李儒想了一个办法。李儒在民间找到了一个相貌神似他的人,让那人假扮成李儒,跟着朝廷的使者进京。然后董卓在暗中调派一支军队,伪装成黑山军,在半路假装袭击了假李儒和朝廷使者的队伍。在朝廷使者的面前,把假李儒给杀掉。然后朝廷的使者传回去的消息就是,李儒在赴任途中遇袭身亡。

    这样一来,朝廷基本上打消了对董卓的顾虑。这让知晓内情的杨彪十分焦灼。他明明知道董卓是乱臣贼子,但“李儒”确实死在了赴任路上。这虽然让他觉得匪夷所思,但他还是对刘范的话坚信不疑。杨彪想到,刘范曾经献策,断绝匈奴与董卓之间的关系。于是,杨彪借机又上奏朝廷,借口匈奴之前与朝廷交恶,现在却还在和董卓贸易。所以让朝廷制裁匈奴人,严令匈奴人关闭和并州的互市。尤其是不准再和董卓进行战马贸易,朝廷正好缺少战马,应该让匈奴把战马卖给朝廷,而非朝廷的外臣董卓。

    经过杨彪的润色,其中原本是制裁董卓的内容,却被巧妙地用制裁匈奴人的外皮给遮盖起来了。纵然是足智多谋的郑泰,都没有看出杨彪的阴谋。何进也因此没有反对杨彪的建议,毕竟汉人的朝廷坑匈奴人又不是一次两次了。东汉朝廷最听话的两条狗,就是匈奴人和乌桓人。但是匈奴人的野心比乌桓人多得太多了。朝廷总要一边用着,一边防着。匈奴人很听话,也害怕董卓有了战马后对他们构成威胁,所以很快就遵从朝廷的法令,停止了战马互市。

    杨彪也趁热打铁,依据刘范给他留下的计策,促使朝廷不准把流民放进并州。面对其他重臣的质询,杨彪提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借口,那就是防止黑山军坐大。黑山军盘踞在并州和冀州之间的太行山。要是让流民进并州,黑山军就又迎来了一次扩军的良机。黑山军是最接近司隶的农民起义军,对朝廷构成了威胁。所以,朝廷又通过了杨彪的决议。

    如此一来,虽然有何进从中掣肘,杨彪还是顺利完成了刘范的前两步遗策,削弱了董卓的力量。刘范的借刀杀人,尤其是让董卓再也不能和匈奴人展开战马贸易,使董卓的骑兵队伍建设彻底停下。两次献计献策均取得成功的杨彪,也因此在朝中威望高涨。风头之盛,何进都难以争锋。

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过一劫() 
刘范留下对付董卓的,一共有三策。前面两策已经让杨彪顺利的施行,只有这最后的刺史策还没有完成。所谓刺史策,就是朝廷任命一个并州刺史进入并州就任,和并州牧董卓争权夺利,拉拢人心,牵制董卓,削弱其力量,甚至是在朝廷决心对董卓动手时,里应外合。

    现在其实正是实施刺史策的最好时机,因为董卓势力衰弱到了极点。由于近几年被刘范利用暗中购买粮食,和拉拢并州的百姓进凉州两大阳谋,董卓治下的并州人口流失严重,原本就很落后的农业生产更是雪上加霜。别说继续扩军,董卓连喂饱麾下的士兵都做不到。并州军士兵一看董卓喂不饱他们,就连连逃跑。董卓也拦不住。为此,在刘范的阳谋奏效以后,董卓只好忍痛割爱,壮士断腕,大大削减了军队的人数,只留有精锐八万人。又惨遭朝廷严禁匈奴人与并州开通互市,战马贸易停止了。所以,董卓的骑兵只有五万人。其余的老弱病残,董卓就发了慈悲,将之放回家去,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说白了,就是种田。如此,董卓的势力方才有所起色。

    此时的董卓,虽然恨透了三番两次要整死他的刘范,但也无能为力。军队还不够十万大军,更严重的是军粮时时短缺。并州虽然地域辽阔,但主体位于黄土高原上。土地贫瘠,降水稀少,根本就不是一个适合起家的地方。幸亏刘范没选并州,要不然现在吃亏的就不是董卓而是他了。至于饷钱,董卓倒是从来没有克扣过并州军的。

    并州在这时境内有多条商道,商人多经过并州。但并州又有黑山军作乱。所以董卓只要让并州军假扮成黑山军,伺机抢夺来往商人的物资。董卓何等聪明的人,知道竭泽而渔不可行。所以每次得手了,尽量不要让假扮成黑山军的并州军伤害到那些被抢掠的商人。这样,那些商人虽然被抢掠,但没有丧失性命。而并州又如此重要。很有可能那些商人会好了伤疤忘了疼,第二次经过并州。利用如此不光彩的计谋,董卓从来没有缺过钱。

    但光有饷钱也不行,并州军八万张嘴总是要吃饭的。如果整天呆着就训练,哪也不去,董卓的后勤还能凑合。但要是发生紧急军情,并州军出动,就撑不过半个月。所以,董卓只能让并州军老老实实呆着,养着他们。董卓也不敢去招惹黑山军,更害怕黑山军知道他的虚实,下山来抢掠百姓。黑山军不来找他的麻烦,他就烧高香了。

    至于朝廷,让刘范弄得疲弱不堪的董卓,更是不敢招惹。朝廷虽然相对于西凉来说是挺穷,但比起并州来说还算富的。朝廷毕竟是朝廷,治下的百姓除了流民之外,还有能交税的百姓三千五百多万。一个人每年哪怕只交十钱,朝廷的财政收入也能有三亿五千万钱。

    而且朝廷直接掌握的官军,在洛阳就有南北两军十万人,以及未曾成军的西园新军三万人。各地的驻军和郡兵加起来,也不会小于这个数字的四倍。如果再算上那些忠于朝廷的世家,朝廷的军事动员能力强过抓壮丁的董卓百倍。

    董卓弱小到了极点,根本不敢冒犯朝廷。这次朝廷强令李儒入朝为官,董卓都不敢阻拦,只能使用狸猫换太子之计蒙混过关,就说明董卓不敢效仿刘范那样,去触怒朝廷。

    如此一来,实施刺史策正是最好时机。只要朝廷达成了一致,向并州派遣了一名刺史,董卓必然不敢拒绝。假如董卓对朝廷任命刺史提出了反对意见,杨彪就又可以借此机会揭露董卓的反心。董卓何等人物,肯定不敢反对朝廷。但杨彪想了想,还是决定放过董卓,不在朝廷里提议任命并州刺史。一个原因是,他现在手里没有合适的人选。

    在洛阳之变后,刘范在朝廷上的势力全部被清除出去,留下的巨大的官职空缺,被其他势力所填补。其中杨彪也有。除了那些人以外,杨彪就没有什么朋党。但对于杨彪来说,眼下最重要的是用这些朋党巩固在朝廷里的地位,而不是把其中一人浪费在凶险的并州。

    杨彪素来知道董卓嗜杀成性,万一他举荐一个人为并州刺史,很有可能会被董卓暗杀。杨彪也不是没有想过举荐其他人的朋党为并州刺史,如国舅何进,司徒袁隗,十常侍。但现在朝廷经历了洛阳之变这个重新洗牌后,各方都在努力站稳脚跟,保护在洛阳之变中获得的政治利益。谁都没有闲人去管并州刺史那点破事。倘若杨彪提出了刺史策,但是其他势力又懒得浪费自己的党羽,对他的提议置之不理,充耳不闻,那杨彪经过前两策成功实施所积攒起来的威望,就又会跌入低谷。杨彪多年从政,岂会不知这等道理?

    再有,杨彪认为,现在朝廷无论派不派遣刺史,都对局势没什么重大影响。董卓现在势力大减,连黑山军都不敢轻易招惹,对朝廷自然是服服帖帖,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只要董卓一日势力不增,并州就还是朝廷的并州。

    况且,杨彪仔细想了想,留下董卓,对于朝廷也是很有好处的。在北方,一个曾经一上任就打败匈奴人的董卓,可以用来威慑匈奴人。匈奴人和乌桓人,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忠犬。在凉州未平、黄巾未平以前,大多数的时候,朝廷都会征调匈奴人和乌桓人去镇压。

    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原有的历史轨迹中,凉州未曾安定,而且叛乱四起。朝廷遣名将张温,去幽州征召乌桓人去平定凉州之乱。但是当时的朝廷太穷,给不起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