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幻初唐-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面食嘛,武元庆搞出来的还不是很多,也就常吃的那些,至于饼子他也就教厨娘做了葱油饼还有油炸烙饼罢了。

    其他的还停留在记忆里没拿出来了。

    既然没有,那就自己做胡辣汤和各种饼子好了,已经教家里厨娘做过的的饼子就算了,要做就做从没做过的。

    做胡辣汤简单,对锅具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但是做煎饼什么的锅就要弄点专业的锅了。

    倒不是说尖底锅不能做,而是做的不多,受热不匀不好控制罢了。

    所以,他专门画图让铁匠打造出了让小兕子倍感惊奇的新式锅具。

    火炉垒好,点燃柴火加上煤块,然后坐冷水锅,,然后将羊骨放进去,让它在一边煮着简单的羊骨高汤,武元庆就开始在陶盆里开始和面了。

    因为做干面饼的炉子刚垒好,需要烧火让炉壁干了才能烤,所以今天是没法做它的。

    武元庆今天要做的饼只有三种,其中一种就是后世大街上最常见的小吃鸡蛋灌饼。

    鸡蛋灌饼的面要比其他两种饼子的面硬,所以难和一点要先活。

    鸡蛋灌饼据说发源于信阳,不过由于北方像河东,关中等周边省份都有这种小吃,也就让人不太好确定具体发源。

    鸡蛋灌饼比较不好做的就是如何把它弄成上下两层。而方法呢其实和做干面饼是差不离的,就是在中间加点油面粉活的油酥,或者就光刷油也行。

    这样当刷了油或者油酥的那面被裹在中间重新揉成擀开后,放到加了油平锅底到它中间起泡后就能用筷子挑开把打散的鸡蛋汁倒进去了。

    然后再两面煎一下一个成功的鸡蛋灌饼就做好了一多半,然后加其他辅料,比如甜面酱啦,辣椒辣,反正加什么取决于你有什么。

    你像天津,那地方的鸡蛋灌饼,擦,哪里是鸡蛋灌饼,就是煎饼或者在煎饼外边加鸡蛋液弄成的饼子,中间夹的也不是什么生菜火腿的,人家夹得是土豆丝,榨菜,或者胡萝卜丝等。

    反正各有各的做法,武元庆用的是后世自己老家的做法。

第五百二十五章 五鼎而食() 
“来,小兕子,这第一个饼子给你吃。“武元庆用纸包着新鲜出炉的首个鸡蛋灌饼冲晋阳公主小兕子招手。

    小兕子欢呼一声,晃着小脑袋,提着宫裙就蹦跳着跑了过来。

    “姐夫真好。“小兕子接过饼子后礼貌的说到,接着小心翼翼的一口咬了一口饼子,结果只咬到了边缘。吃过鸡蛋灌饼的人都知道那饼子本身是没什么味道的,主要是刷的酱料。

    小兕子第一口只咬到了脆脆的边缘没吃到有酱料的所以小眉头不自觉的皱了一下下,怎么会这么淡一点味道都没有啊,这么想着就看到姐夫还看着自己呢,于是很捧场的垫着小脑袋夸了一句:“嗯,好吃。“

    说着,为了表示自己说的是真话还又大大的咬了一口,然后,,,,,

    “唔,好好吃哦“

    这一口算是咬到酱料了,那种甜面酱的酸甜口感一下就征服了小丫头的味觉,眉飞色舞的也不夸人了,小仓鼠一样双手捧着饼子一小口一小口的快速吃着。

    “哼,偏心。“

    年纪比晋阳大了没多少的高阳小公主瘪着嘴不开心了。

    其他公主也差不多,可谁让人小兕子现在是她们里边最小的呢,年纪比小兕子更小的常山和新城两位公主还不能独立活动呢,去哪都是宫女仆妇一大堆人跟着看着,而且两三岁奶娃子动不动就哭,她们去哪自然是不会带上两个小累赘的,所以晋阳现在就是最小的,自然就最受宠最受照顾了。

    而且小丫头乖巧可人,年纪不大但是懂事的很,在古代这种讲究抱孙不抱子的年代,连男人连儿子都不抱的,要抱就是抱孙子,自然有隔代亲的缘故,也有礼仪在那里。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儿子就是后,这连儿子都不抱的年代,抱女儿更是不可能了。

    李世民也是如此,不然也不会对儿子们那么严厉,对女儿们虽然很宠爱,但也没见抱过哪个的,可偏偏这个例在晋阳公主这里破了。

    人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今生的小棉袄,皇帝女儿太多了,可能只有晋阳公主才符合这个,所以李世民看晋阳公主是怎么看怎么觉得喜欢,对这个女儿打心底里就有种想要溺爱她,宠爱她的意识在。

    于是在宫里就常常会看到李世民抱着晋阳小公主逗乐的场景,听着小公主奶声奶气喊父皇,李世民总是笑得很爽朗,哪怕是前头被魏征顶撞了,回去见到晋阳他就很快心情变好了。

    小公主现在是被父皇母后宠着,被姐姐妹妹们让着,这种情况在嫡长公主长乐嫁给武元庆后必然会更甚。

    武元庆把第一个饼子给了晋阳小公主后,没有厚此薄彼,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把第二个给高阳,第三个给了城阳,第四个,,,,,,,

    “姐夫,你这是要做煎饼吗?“晋阳小公主吃了半个饼子,小肚子已经吃的饱饱的了,于是把手里拿着吃剩下的饼子跑到了已经移火换锅准备做其他的姐夫面前然后将饼子往前一递。

    小公主还记得方才自己问姐夫,姐夫告诉自己的这种中间高四周低的锅是做一种叫煎饼的饼子的。

    “是啊,小兕子真聪明。“武元庆接过带有牙印的半拉饼子大大咬了一口后说道。

    “哦“小兕子小大人的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小兕子有没有吃过呢?“

    小家伙自己吃没吃过自己不知道还要问她姐夫,武元庆笑呵呵的摇头:“小兕子没有吃过呢,这种饼子可是姐夫发明的,这是第一次做哦。“

    “哦,这样啊,那我知道了。“小兕子点了点小脑袋,噔噔噔跑回去跟姐姐们汇报情况了。

    煎饼,是北方的确传统主食,在各个地方都有,做法不同而已,像天津的煎饼果子,很多人说那是一种鸡蛋灌饼,但实则不然。

    煎饼就是煎饼,首先它的面就是糊状的,是不能放在案板上擀的,所以它的用锅是中间比四周高的,为的就是用勺子舀上面糊往中间浇,那面糊就会自然向四周流,形成饼装,鸡蛋灌饼则是硬面,要擀成饼子的形状的,是一种烙饼。

    煎饼这个词出现的时间很早了,在东晋王嘉《拾遗记》中就有:“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

    南北朝时候,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

    从这两个记载就能看出,煎饼一词起码到东晋时期就出现了。

    基本从这一点就能驳斥了许多人对于大唐是没有铁锅或者说金属锅的这一考据的。

    因为如果真像某些人考据的一样大唐不从在金属过,做饭就是用的瓦罐蒸煮,那就不可能有煎饼或者说饼子的出现。

    瓦罐什么都是细口深底的,这种炊具是完全不适合做饼子的,有人可能会说那人家可能用的是陶盆,就跟洗脸盆差不多的东西。

    但这点其实你可以想一下,古代的普通人家里是没多少粮食的,一天吃不了一顿干的,像脸盆般大的炊具他们基本是用不到。

    而且这种东西在普通人家里那可以算是家里的大件的,别说古代了就后世抗战年代,百姓们防扫荡跑的时候还把瓦罐什么背上跑的。

    因为瓦罐陶盆什么是要花钱买的,普通人家里是舍不得花钱买一个,却只是偶尔才会用一下的。

    既然不是陶盆,那必然就是金属的锅也就是铁锅了。

    金属锅其实算起来早就有的,商周时期,就用青铜鼎煮东西了。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其中一段说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人说主父偃你太横行了,主父偃回答他:大丈夫生而在世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么死时也该受五鼎烹煮的刑罚。“

第五百二十六章 别样的口感() 
主父偃的话也可以理解为就算老子不能流芳百世,但起码也要遗臭万年,总要在史书上留下点印迹才行。

    因为五鼎食也好,五鼎烹也好,流芳百世也好,遗臭万年也好,那都代表的是一种资格,一种身份,你没有达到那种资格,你想五鼎烹,想遗臭万年都不可能,因为历史上绵长的,史书却是严苛篇幅有限的。没到一定身份,没有一定事迹,修史之人上是没法给你空出几个字的孔隙的。

    这里的五鼎,既指的是只有列侯大夫身份才能享用的礼器,也指的是用来煮肉的铜鼎。

    有一个成语叫钟鸣鼎食,差不多是一样的意思,都是指的富贵人家,以及富贵人家豪奢吃饭用的餐具厨具。

    那这鼎无疑可以算是一种金属煮锅了,既然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这种金属炊具,发展了一两千年,到了大唐怎么也该有了金属锅的出现了吧,就算大唐钢铁产量不多,但百姓都能用上铁制农具的,那用上铁锅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很多人信誓旦旦说大唐是没有铁锅的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自信。

    哎呀,说着说着又扯远了。

    说回到煎饼,这煎饼一词出现的时间虽然很久远了,但是古代的煎饼和后来的煎饼明显不是一回事的,起码大唐以前是不同的。

    因为东晋王嘉《拾遗记》:“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谓之补天漏。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地也。”

    这里的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顶就能看出这煎饼是比较硬的,否则是没法用丝线系着挂到屋顶的。

    可后世的煎饼却是用的面糊摊出来的,成品都是软溜溜的,丝线是系不住的。当然要是放的时间长了硬了是能系住的,可里边已经告知了是正月二十日,一个特定的日期,那就是天穿日,是过节的。这种吃食既然是在特定的时间又是不耐久放的肯定是当下做好当下网上挂的,断不可能提前做好放硬了再挂,祭天哎,这样是不好的。

    而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支薰火,未知所出。”也已经告诉说在他记载的这个也是一个特定的节日,是正月七日,这一天被叫做人日。

    这个人日和之前的天穿日在某些地方是混为一起,因为它们都是几年的女娲,一个是女娲造人,一个是女娲补天。

    但在北方这两个是分开的,人日在后世北方很多地方也是在过的,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为什么了,只是知道到了那天就该吃煎饼呢。

    煎饼武家年年人日,天穿日时候都会吃,但此煎饼和武元庆熟知的煎饼不是一回事,所以他也从不管家里厨娘过节时候给做的饼子叫煎饼。

    要武元庆来说的话,他更觉得那饼子叫做烙饼比较合适,只是饼子里只加了盐,却没有加葱花,说是葱花饼肯定是不合适的,说是干面饼也不合适,倒像是葱花饼干面饼的一种结合,既不像葱花饼那么软,也不像干面饼那么硬脆,算是介乎二者之间的一种饼。

    实际上,原本对于煎饼的记载,也是直到元朝时期才开始有了后世煎饼的影子,元代王桢《王祯农书·谷谱二》:“(荞麦)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

    这里用上了摊字,就比较像后世的做法了。

    明代刘若愚《酌中志》:“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这里就点明了煎饼面是面糊稀的。

    各种各样的饼子里边,应该就数煎饼是最方便快捷,制作简单的。

    面糊的调制哪怕是从没做过的都可以轻松搞定,稀一点稠一点都不影响最终成品。要是在里边加上蛋液,葱花,盐巴,那就更是美味。

    从做面糊到你制作出第一张饼子,用时都不会超过五分钟,就算从没做过的人十分钟也可以轻松做出来。

    煎饼可以说是在你不想做饭时候,最方便的一种吃食,比起泡方便面都不遑多让的方便。

    而且煎饼对所用面粉还没什么要求,不像做面条之类的,光用玉米面,豆面等因为粘合不足不好成型易断还要加上白面才行,

    做煎饼就是面糊,完全不需要担心那些,只要是粮食磨粉就可以,粗也好细也好都随意。

    而且说实在的,吃煎饼还就得是粗粮煎饼才好吃,而且营养好,常吃煎饼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有益肠胃健康;其次煎饼筋道耐嚼,常吃煎饼有益牙齿健康。

    还有因为煎饼松软,就上了年纪牙口不好的人也能吃得下,不像其他饼子要不用汤泡着,没牙或牙不好的人都没法吃。

    摊了两张大煎饼让几位公主分而食之,武元庆开始弄起了另一种饼子夹肉饼,嗯,也叫肉夹馍,各地中间夹得肉不一样,是夹肉的饼子也不一样。

    武元庆准备做的是死面饼,这么做出来的饼子最好就是趁热吃,不然饼子就会硬了,哪怕里边夹着肉也会变硬的,硬了口感就不好了。

    先把所用的面活起来,这种面武元庆是按后世自己家里做苏打饼的方式和的,面很软,用筷子就能搅起来,不过因为没小苏打放,所以饼子没法蓬松,自然一会擀的时候就要厚一点,其实不用擀也可以,用手按面团就能成型。

    弄好面,那边简单羊骨高汤也差不多好了,因为着急吃,时间有限,也就不等多熬煮把他熬成奶白色那种了,熬出一点味道就算了。

    换锅加水加高汤,放,胡椒粉等调料,让后加柴大火烧开。

    那边烧着,这边武元庆动手将羊骨捞出来,将上边的羊肉刮下来,然后上炒锅热油,下羊肉加调料大火爆炒,给即将弄好的饼子做里边的夹肉。

    一般夹肉饼的肉都是炖肉,但武元庆懒得弄了,直接做一道小炒肉替代炖肉,虽然不如炖肉那么软糯入口即化,但小炒肉也有小炒肉别样的口感,牙口好的说不准更喜欢小炒肉的呢。

第五百二十七章 皱成一团的小脸() 
胡辣汤配各式饼子,这种后世在关中,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最知名早餐小吃一搞出来就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只是让武元庆没想到的是,最喜欢喝胡辣汤的竟然是晋阳公主小兕子。

    小丫头才上幼儿园的年纪,小奶娃子一个,平日里吃东西带点辣的东西就不能吃,没想到对胡辣汤竟然一见钟情。

    胡辣汤,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东西肯定是辣的。别看里边配料是没辣椒的,可要知道在辣椒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就吃辣的,辣这个字也不是因为辣椒的传入才有的。

    只是没有辣椒之前,中国人对于辣味的获取是从其他的比如山茱萸呀,胡椒,胡椒等香辛料里,而辛字本就代表的是辣的意思。

    所以胡辣汤里的辣来源就是里边的香辛料胡椒,花椒。所以在辣椒传入中国之前麻辣基本是不分家的,胡椒,花椒基本就既有了麻也有了辣,蜀地的火锅讲究的麻辣,这里边麻是比辣还要重要的。

    所以这胡辣汤本该是小兕子的死穴的,但偏偏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小公主小小沾了一下唇边就爱上了这胡辣汤麻辣的感觉。

    然后就见小公主抱着一个小小精致的碗,拿着银勺小口的喝着胡辣汤,喝汤没什么,搞笑的是小公主的表情。一脸欣喜的喝一小口,然后霎时间整张小脸就皱到了一起,眉毛挤成了毛毛虫,小身子还跟着打寒战一样抖动几下,你要光看这表情,还以为她吃的是毒药呢,不然怎么会纠结着这个苦样子。

    可实际上她却是爱死了这种感觉,只是每次喝到嘴里皱成一团的小脸真的是让人感觉不到她的爱。

    喝一口皱回小脸,喝一口皱一回,小公主就用这样纠结的方式喝完了一小碗胡辣汤。

    刚才吃饼子已经吃的挺撑了,又喝了一小碗胡辣汤,小肚子撑得鼓鼓的了,可刮完最后一口后,小公主竟然冲姐夫武元庆一扬碗,喊到再来一碗。

    “嗝“

    只是话才出口就小小的打了个饱嗝,感受着姐姐们看过来的眼神,小丫头害羞的捂住了小脸。

    。。。。。。。。。。。。。。。。。。。。。。。。。。。。

    武元庆每天要么就是到城中救灾的地方逛一逛看一下,要么就是领着小公主们到处吃吃喝喝,小日子过得惬意的很。

    当皇帝的李世民有时候听小兕子说起来都酸酸的骂两句,羡慕嫉妒的很,但他是皇帝就算他想每天玩都没可能的,他不找事事儿也会找他。

    十一月末的时候,吴王李恪被人告了,这家伙都被皇帝打发到安州当都督了,早就脱离了政治中心,但依然有人堵着他不想放过他。

    这就是皇位争夺的残酷,哪怕看着最有资格和李承乾争皇位的他其实是最没资格争的那一个,但谁让皇帝曾经说过李恪英果类我这么一句评语呢,这就是取祸之道。

    哪怕他没有争的心,哪怕他和太子李承乾的关系很好的,哪怕到了地方光敢玩儿,不敢有一丝一毫让人怀疑他所图甚大的动作,但那些支持太子李承乾的,或者想在李承乾面前露脸的人总舍不得放过吴王李恪。

    于是李恪就被人告了,告他的侍御史柳范,随后李世民就下旨将儿子李恪免官,食邑减少三百户。

    这个处罚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因为堂堂亲王肯定是不会在意那三百户食邑的,可这表明的却是一个态度,皇帝对吴王李恪不太满意。

    李世民为了给长子李承乾铺路,扫除障碍,将凡是待在长安的适龄不适龄弟弟,儿子等全部赶了出去,这些都做了,自然不吝在机会合适的时候再多敲打一下他们,李恪就是那只儆猴的鸡。

    减少食邑无所谓,关键是皇帝的态度以及罢掉的官职,这些才是李恪真正的损失。

    皇帝态度嘛,那不是只针对他,所以还好说,最主要的是官职被免,安州都督那可是实权的噻,就像已经被打发到晋州封地的李治一样,以前并州都督是李绩,现在李治到任后,并州都督就成了李治,李绩成了长史。

    想一想,并州都督以前是李绩担任的,李绩又是堂堂不弱于李靖的大唐军神,让人他担任的职位岂是简单的。

    并州都督可以说整个河东的军备全是归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