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梦幻初唐-第1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秋节过后的第三天,百济悍然出兵攻占了罗西部的几个边关重镇,而与此同时高句丽也在罗北部边界集结了近五万人的兵力,虎视眈眈的盯着罗。

    因为要防备更加强大的高句丽趁火打劫,。罗在受到百济攻击的一时间竟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抵抗力以及应对措施,仿佛手脚被绑住了一般。

    得到消息的李世民却没有任何反应,仿佛对自己属国罗被攻打没有一丝不高兴的。

第五百二十二章 劝谏的艺术() 
李世民也的确没有什么不高兴的。

    属国这种东西,在李世民先后灭掉了东突厥,吐谷浑,教训过了薛延陀,占了吐蕃一半领土,又在大海上占领了那不知道多大的领土后,李世民早就不在意了。

    宗主国对属国该是什么样的态度,是由国力,以及皇帝心中对外策略决定的。

    像原时空,大唐对属国的态度之所以会那么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大唐一开始建国时候国力不强,没办法四面对敌所决定的。

    国力不强那就只能是以怀柔为主,而且那时候周边国家奉承李世民当了天可汗,李世民当然不可能自己打脸的对那些奉承过自己,又比较听话的国家部落动手了。

    等大唐国力强盛的时候,这已经是一种习惯,而且说实在的大唐周边可以说强敌环绕,只要属国听话不搞事,大唐就不会对属国有什么不满,甚至属国出点什么事儿,大唐该出力出力,该出兵忙帮出兵帮忙。

    除非像东突厥那样的,让大唐忍无可忍之下只能灭掉它。只是东突厥实力够强大,大唐把他们干趴下了,可东突厥往西,往北还有个不弱于它的西突厥,不停的骚扰着大唐连接西域的丝绸之路,以及西部边关。

    而东突厥被灭后,薛延陀又趁势坐大,代替东突厥再次威胁着大唐几千里的北方边关。而西南边呢,又有吐谷浑以及吐蕃在,大唐打败了不听话的吐谷浑,结果后来却被吐蕃虎口夺食抢占了吐谷浑的领土,吐蕃做大成了高原上的最强国家,还敢和大唐呲牙,打了一仗,吐蕃死伤了几千人,臣服于大唐,大唐却因此搭进去了一个文成公主。

    在东边,高句丽,百济,新罗也是频频搞事情,最为强大的高句丽却又一直忌惮大唐,对大唐满怀敌意,最后大唐和高句丽干了几仗灭掉了高句丽,结果胜利的果实却被新罗占了,可新罗装的很乖啊,一看势头不对就不要脸的求饶,大唐根本不好意思干掉新罗。

    再之后小鬼子又不甘于束缚在小岛上向往半岛发展,大唐还的帮助抢了不少大唐土地的新罗抵御小鬼子,和小鬼子在海上路上干了一架。

    但打来打去大唐却几乎什么都没得到,打败高句丽的胜利果实被新罗占了,打败吐谷浑的胜利果实被吐蕃占了,打败东突厥的胜利果实被薛延陀占了,而打败薛延陀的胜利果实呢,呵呵,又被其他崛起的游牧民族给占了。

    可以说四面皆敌的大唐辛辛苦苦打了几十年,灭掉了好几个强国,最后四顾一看发现还是特么的四面皆敌,而且这些敌人还都是被自己给养大的。

    这就是原时空的大唐和大唐的对外政策,只要你听话大唐绝对不会动你一下,甚至大唐干掉不听话的小弟后,听话的小弟明目张胆的占了不听话小弟留下的地盘,大唐都不说什么的。

    甚至有像唐玄宗那样瞎大方的,竟然把原属于大唐的大同江以南的空地赐予新罗。

    但此时的大唐和不是原时空的大唐了,李世民自然也不是原时空的李世民。

    东西南北四方,除了东边没有拓土外,其他三面大唐都开疆拓土何止千里。而且不是以前名义上的臣服,或者羁縻性质的占领,而是实际意义上大唐人治理,大唐人驻军的占领。

    加上从占领地区获得的大量的特产,矿藏等物资,以及南方大海上那大大小小岛屿上边随处可见的珍贵木材,动物,金银铜铁等金属,还有堪比黄金的香料等等等。

    早就让李世民打开了眼界,像以前那样嘴上说臣服的属国李世民早就看不在眼里,相比只是嘴上的臣服,李世民现在更对名义以及实际上双重统治更有兴趣。

    因为统治后不光是有名,还有利可图,这可比有名无实的傻帽做法划算多了。

    所以,别说新罗只是在武德年间被百济攻打的时候迫于无奈向大唐朝贡以及在李世民登基后朝贡了几次,其他时候有使节在大唐也只是常驻而不是朝贡性质的。

    就是新罗年年定时定点的朝贡,李世民都不会管是否被入侵,更别说现在新罗只是才刚刚入侵,仗打了还没半个月呢。

    所以,现在谁在乎新罗呢。

    嗯,也不对还是有人在乎的,一些守旧的大臣就觉得李世民该出兵帮助一下新罗,就算不出兵也可以申斥高句丽和百济,威压百济退兵。

    只是这些大臣分量不够,没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等宰辅的支持,他们的话顶多溅起一些涟漪,并不能扰动皇帝的心房。

    甚至于,李世民觉的他们挺烦的,在初雪降临的十月,离开了洛阳宫住进了洛阳苑。

    洛阳苑是在洛阳城里的一处皇家别苑,这里主要是赏玩游猎性质的,所以住人的宫殿并不多。

    能随行的自然也就是房玄龄,杜如晦等少数的高官,那些烦人的大臣可没资格跟着来这里的。

    既然到了洛阳苑,游猎自然是不能少的,对于此,魏征也懒得说了,该说的之前御史们也说过了,自己也明里暗里劝了,可皇帝不听你能有什么办法,就像皇帝说的,他游猎又没有烦扰到百姓,有什么不可以的。

    洛阳苑毕竟是城内宫苑,里边的动物什么有野生的,但大多数还是饲养的。

    基本没有什么大型野兽,就有也是关在笼子里的,除非皇帝要求才会放出,不然能在这里捕猎到的只能是一些没什么危险的动物。

    食草动物,像小兔子啊,小鹿啊,狍子啊,野鸡啊之类的东西。

    可就是这些看起来无害的动物,有一次都把随行的大臣给吓死。

    那是到了洛阳苑的第五天,李世民领着人跑到林子里打猎,突然有群猪跑了出来。当然这里放的肯定不可能是家养猪了,是野猪,但是个体都不大。

    李世民弯弓射箭嗖嗖嗖,例无虚发,死箭射死了四头野猪。结果其中一头野猪慌乱之下冲着李世民就冲了过去。

    野猪性情凶悍,尤其是发怒的时候,冲击力伤害力可不比虎豹差。虽然个头不大,但惊吓到马匹还是没问题的。野猪眨眼就冲到了马镫边,冲跳起来想用獠牙攻击李世民。

    这下可把随行的户部尚书唐俭给吓坏了,直接从马上翻下去就和野猪搏斗了起来。

    这种阵仗哪里能吓到马上皇帝李世民,在唐俭和野猪搏斗的时候李世民拔剑过去一剑就斩掉了野猪的脑袋。

    完了李世民笑呵呵的跟唐俭开玩笑说:“你这个天策府长史难道没见过我这个天策上将跟敌兵打斗吗,现在这种情况你有什么好怕的。“

    结果唐俭立马小小的就游猎的事情劝谏了一句,顺便拍了拍马屁说:“汉高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

    不得不说,这搞过外交的人嘴皮子就是会说话,御史上书同样是劝谏皇帝不要游猎,他们说皇帝你游猎太多了,皇帝就不爱听。

    可同样的意思,唐俭只是小小的夸了李世民一句皇帝你英明神武,武功显赫平定了四方,你都这么厉害了,干嘛还要在这些动物身上逞英雄呢,你这是跌份啊。

    就这么一夸,一捧,李世民就心情大悦,当下就罢猎,还给唐俭升了官,加封为光禄大夫。

    瞧瞧人家,这一举两得的,玩的太溜太套路了。

第五百二十三章 口腹之欲() 
“姐夫姐夫,你让人打制这么多锅干吗呀?“小兕子跟在武元庆屁股后边蹦蹦跳跳的追问。

    “做好吃的呀。“武元庆摸着小丫头的双丫鬓回答。

    “可是为什么这些过长得奇奇怪怪的啊,你看这个锅底都是屏的,还有还有,那个锅中间是凸的,比两边都要高呢。“小丫头惊奇的指着挂了一排的各式各样的锅说道。

    武元庆一边指挥人垒着火,一边耐心的解释道:“那个平的呢是准备烙一种你没吃过的饼叫鸡蛋灌饼,那种中间高的呢弄得也是你没吃过的饼叫烙饼,还有那个,,,,,,那个锅呢是和垒的那样的火炉搭配的,因为用它做出来的干面饼要放到炉壁上烤的。“

    “怎么全是饼子啊?“小兕子又好奇的问。

    “额。因为姐夫做的是早饭嘛,所以做饼子比较快。“

    武元庆心血来潮找铁匠打制了这么多种多样的锅,起因还是前一段时间的秋收。

    秋收完了,新粮很快就下来了,武元庆就特别想吃胡辣汤配着饼子这样的早点。

    因为他没穿越前在中原这片工作住过很长时间的,每天的早饭最常吃的要么是小米粥,要么是玉米糊糊,要么就是胡辣汤,里边滋味最浓最下饭的无疑又数是胡辣汤的。

    喝胡辣汤一般配的就是饼子,油条或者油炸馒头。

    他心想新粮下来,这用新粮,就是新麦子,或者粟米等磨出的面粉是最为香甜最好的,做出的饼子自然也是最好吃不过的。

    而洛阳这里又是中原的腹地,胡辣汤就起源于这里,自然味道也是最正宗的。

    他就特别想吃胡辣汤配新粮做的饼子。有人时候就是这样一个念头起来了就怎么也压不下去,自从心中有了喝胡辣汤吃饼子的想法后他就想的不行不行的。

    他现在的身份又和后世不一样,想要什么万全不需要考虑的,想要那就去让人找就好了。

    然而派人找了好多天,带回来的结果让他满满的失望。

    首先一点就是这胡辣汤,洛阳这里的人就根本没听说话这个名字,找那些卖小吃的,开酒楼饭馆的都不知道,那普通人家基本上更是不可能了,因为虽然找到了香料岛再不用像以前那样价比黄金了,但为了不至于把香料卖成地摊货,垄断香料资源的皇家和武家是有限额的再往市场投放香料。

    自然普通人家也就不可能用得起贵重的香料了。

    武元庆他不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做胡辣汤必然要用到的胡椒,是在唐朝的时候才传入中原的。所以唐以前肯定是没有胡辣汤的,而就算这胡椒在唐朝传入了中原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出现胡辣汤,因为不管什么香料,初始时候所用的地方都是在烤制的肉上边,就像大家后世看到烤羊肉串就想到孜然一样。

    唐朝达官贵人还有皇族,举行宴会的时候最豪奢的一道菜就是一道烤肉,叫浑羊殁忽。

    《太平广记》是这么说的:“取鹅,燖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

    烤的是羊,吃的却是放置在羊肚子里的鹅。这道烤肉就是纯用香料提味的。

    武元庆在自己家里没吃过这道菜,觉得太繁琐了,他一般都习惯想什么吃就什么时候吃,想吃的时候一刻都不相等。

    不过在宫里举行的宴会上他却是常能吃到的,别人都说好吃,他却觉不出好吃在哪,因为入口全是香料味,就跟吃烧烤抹多了孜然一样。

    或许也就这时候人们土比的没见过那么多香料,不能豪奢到顿顿饭都放很多香料才会觉得好吃的就像人间美味一样吧。

    话题又扯远了,说回来正题,原时空因为胡椒在大唐才传入中原,所以据考证胡辣汤的出现要晚于大唐,应该是在北宋年间才出现的。

    因为这是民间小吃,不是从宫廷传出的,所以到了北宋时候香料才比较多起来,普通百姓也才能偶尔吃的上。

    而且一开始也不是作为日常小吃吃的,而是作为药膳,也就是食补来吃的。宋朝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部医药著作流传甚广,它认为在食物里加入辛温香燥药物有益行气。

    于是就有医者开出了以醒酒、消食的酸辣汤为主,搭配肉粥将二者混合制作,又加入了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调料,最后做出了辛香行气,舒肝醒脾的胡辣汤。

    当然这个是长时间的融合才形成的,中间是有一个兼容的过程在的。

    所以,就算现在大唐发现了香料岛,香料不再是只有贵族大富之家才能吃得起的东西,但就算人人家里都用短短几年时间里也不可能有胡辣汤的出现。

    胡辣汤找不到也就算了,结果武元庆发现洛阳这边就连饼子的种类也没多少。

    嗯,说起来小麦应该是中原地区种植最广的农作物了,但这里的面食却不是最多的。

    远不如河东,关中之地面食种类丰富,像后世河东和关中的面食那是天天换着花样来吃,都能吃不知道多少天不重样的,中原地区却没有。

    后世北方人嘲笑南方人天天吃米饭,顿顿吃米饭,这不是没原因的。

    武元庆就在南方生活过很久,他每天的饭基本可以定在早中晚三餐都是米饭上,这要在北方早晚基本都是喝粥,或者喝玉米糊,绝不可能天天早晚吃的都是干饭。

    在南方却天天是这样,要么就是喝粥喝的很多时候是大米粥,比如前天晚上剩下的大米饭第二天早上倒水进去熬一下就成大米粥了,要么就是中午的大米饭晚上熬粥。

    我勒个去的,每天主食真是不变样的,也就是顿顿炒菜够多。

    不吃大米了,就是馒头。

    你像北方,馒头基本不会在中午吃,馒头的作用就是配合早晚的稀饭来吃的,南方就是把大米换成了馒头了,然后炒菜不变。

    最最让人无语的是吃面条。

第五百二十四章 为中原的食谱添砖加瓦() 
在北方要说中午吃什么,说吃面条,那绝逼就是手擀面。要说吃面,那也绝逼是先和面,然后不管吃刀削面也好,饸烙面也好等等吧,总之那绝对是现做的。

    可在南方,我擦,说吃面,竟然做的就是挂面。

    挂面这种东西,在北方就和方便面是一样的,那是食物存储,就是不想做饭的时候,或者特别想吃的时候才会吃。否则平日里是绝对不会吃的。

    后世武元庆家里一年到头绝对吃不了一两次挂面,其他人家里也是。要是说家里有客人到,那更是不会吃什么挂面了,除非是真的没什么可吃了才会凑合,但那样主人家会觉得很失礼待客很不周到。要是家里的东西不太够,那吃挂面的也是主人家而不会让客人吃。

    可想而知在北方挂面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了。

    但在南方,挂面却是当主食吃的,说中午吃什么吃面,那吃的八九不离十会是挂面。还不光是普通人家里,就是饭店里边常常做的面食也是用的挂面。

    搞得武元庆这个北方人去饭店吃饭,点餐的时候总要问清楚你们是不是用的挂面,要是挂面他绝对不会吃。

    作为北方人,二傻子才会去饭店吃挂面呢,南方人倒不算,因为他们习惯就那样。

    这是南北方的饮食差异。

    但在中原地带,这里属于南北交界的地方,理说这里是产小麦的,不像河东,因为气候的原因很多地方是种不了小麦的,只能种玉米,谷子,荞麦,高粱等东西。

    但偏偏这里的面食却远不如不怎么能种小麦的河东,也比不上关中。

    面食之乡说的是河东而不是中原,这让武元庆很不解。后世他有一很好的朋友就是中原焦作的。

    武元庆问他你们的面食比较出名的有些什么啊,他想了半天说到烩面,然后除了烩面呢,他想了半天又憋出一个揪片。

    妈妈咪呀,烩面吧肯定是中原的特色面食,可揪片嘛就呵呵了,河东,关中哪里还没有的啊。

    然后武元庆就明白了,感情产小麦的中原地区面食远不如老家河东多的呀。

    河东,就武元庆家里常吃的面食就有手擀面,刀削面,饸烙面,抿蝌蚪,猫耳朵,焖面,剔尖,擦尖等等,反正常吃的一星期不带重样是轻轻松松的事情。

    而饼子的种类那也是相当多的,光是煎饼就好几种,其中最常吃的是发酵过加了糖精的玉米面煎饼,还有光白面加葱花的葱花煎饼。

    完了还有干面饼,就是用的死面,然后中间夹一层用盐,油,面活的馅,干面饼刚出炉的时候最好吃的,脆脆的,一股热气带着盐香,油香直往鼻子里钻,这也是武元庆的最爱。

    他小时候最喜欢吃了,大冬天人家没有热的,他小小的人儿就站在炉子前攥着钱告诉人老板说你给我热一下,然后一直等饼子给热好了,才会掏钱给老板。

    然后就是烙饼了,常吃的是葱油饼,再一个则是油炸烙饼。这个其实很葱油饼差不多,不过不是葱油饼和面那么软,面比较硬,是用油炸的。

    另外一种武元庆念念不忘的是冬天时候家里会做炒面,这种面炒面可不是煮好的面条炒的,而是炒的面粉。他们老家那里叫茶,也有地方叫茶面,油茶面的。

    做法有差别,他们老家的很简单,用小米面粉或者黍米面粉炒,当然也有用白面粉的。

    把面粉配上花椒碾磨的细粉外加食盐一起炒,炒成焦黄装。然后吃的时候就是把水煮开了往里边掺入茶面就行,不像其他地方油茶什么的那么浓稠,还加上什么芝麻酱之类的,他们不加什么都不加,茶汤很稀非常稀。

    然后喝茶要配的饼子是在炒茶面同一天烤的,那饼子叫麻油饼。

    不是因为饼子是用麻油做的,而是因为饼子里边的馅儿是炸油剩下的麻子。

    粗玉米面做皮,里边夹着薄薄一层加了盐的麻子壳,咬一口麻油饼,喝一口茶那感觉唇齿留香,好吃爆了。

    嗯,不好意思说着说着又扯远了。

    这时候的大唐没有胡辣汤也就算了,连像样的饼子都没有,武元庆就觉得不开心了,作为一枚吃货武元庆觉得自己应该为中原地区的食谱添砖加瓦出一份力。

    那炒菜什么的会做的他基本都做了,在长安也都在上层人家传开了,连东西市的酒楼现在主打菜也早都告别了蒸煮烤,而变成了各式炒菜了。

    不过面食嘛,武元庆搞出来的还不是很多,也就常吃的那些,至于饼子他也就教厨娘做了葱油饼还有油炸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