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三年-第2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缴的银子全部守在藩库。即便南直总号无法如约兑现,因为他们的银子一两都没出库,所以根本不怕出问题。

    然而,这个看似安全无比的协议,却给湖广藩司的所属各府州县官员们带来了大麻烦。

    湖广藩司的翘脚老爷们以为银钞与宝钞一样,市面上流通着的银钞无限丰富,当即行文令各地府州县官府盘查库存银钞,以便上借藩司供此次秋粮解收汇兑之用。

    谁知,各府州县立即回文,说库存银子若干、粮食若干,但库存银钞一张皆无!

    湖广藩司当即傻眼。苦思无果后,只好派出若干衙中师爷,非正式地拜访,暗示当地官府秋粮一季上缴银钞或银钞汇票。前日,一名藩司衙门的师爷刚到长沙府,目前正在与知府堵胤锡协商如何将长沙府去年的秋粮变成汇票。

    堵大人是崇祯十年进士出身,先在京师大理寺干过,后来在南京户部当主事,掌过钱粮,还管过收税,是个正宗的财税专家,据他自己说以前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狂生。

    这位过去的狂生对同僚感叹道,这么方便省事的缴税法子他也曾想过,但从没想到竟然会真的实现。

    为什么?因为大明朝三百年,以前没有那一家钱庄敢于承接一省税收的汇款和银钱兑换!就算钱庄敢接,官府也绝对不会交给他们!

    首先这些钱庄的本钱太少,数万两银子都要临时筹借,根本不可能承接数十万、上百万的汇兑;其次这些钱庄的网点太少,跨府连州的钱庄规模已经不小了,连跨数省,布店几百家的钱庄更是闻所未闻!

    为此,堵大人还在衙门里感叹道:蜀币一出,天下钞法为之大变!

    那老师爷对吕三道,长沙府银钞代秋粮的法子堵大人原则上已经同意了,但还有些疑虑。因为这种做法没有先例,也没有省里的正式行文。将大堆白花花的银子变成一张汇票,更觉得心里不踏实。所以昨日堵大人悄悄吩咐下来,让他们这些师爷去打探汇通钱庄的底细,探明了立即回话。堵大人交代了,三日内必要准信。因为他近期急着在各县筹集乡兵去安化、宁乡剿贼,那里的山贼越闹越厉害,已经把进剿的官军打败了几次。

    大老爷有吩咐,下头这些做事的人也只好装模作样上街探查。实际上长沙府的人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汇通钱庄的银钞就是蜀王府的票子。那银钞正面上方一行楷体印得分明:“大明蜀王府汇通钱庄”,右侧还有大明太祖高皇帝真容像!

    那老师爷还道,长沙县和善化县因为是长沙府的附廓县,率先得知了这一最新政治动向。两县一合计,发现这里面有一条很长的利益链,县、州、府、省四级的官员都可因此落下不少好处。正好他们又得知了蜀王府为灾民向吉王府购粮一事,所以当机立断立即行动起来,要利用这事大做文章。

    吉王府在王庄征的本色不多,主要还是折银。要吉王府突然间拿出二十五万石粮食来卖,实际上吉王府也做不到。吉王府的如意算盘是借用蜀王府的银子,利用吉王府在长沙府的势力在市面上低价强征强购,借此再赚一笔。这样一来,难免引起民怨。故而蜀王府与吉王府做买卖,与其让吉王府在中间狠赚一笔,不如直接与长沙县、善化县的官府做生意!

    那老师爷还建议吕三,如这两县的粮食不够,还可以通过长沙府向湘潭、湘阴、湘乡、浏阳等长沙府下面的产粮大县收购。反正不管早晚,最后官员们都会明白过来:用银钞不仅方便,而且还可以落下不少好处!

    吕三打探到准确消息,让朱至瀚欣喜若狂。

    两人一合计,立即定下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他要给世子和邱子贡写信,告诉他们这汇通钱庄的银钞比真刀真枪还厉害。它们就像真的银子一样,可以亮花眼睛,扰乱心智;可以攻城拔寨,横扫千军。所以他建议,要尽快地在湖广全省布点。争取像蜀地一样,达到一州县一钱庄的密度。除此之外,江南各省也要加快布局,让“银钞永远走在军队的前头,军队则紧跟钱庄!”。

    第二件是这位堵大人对钞票的深刻认识让朱至瀚很感兴趣。朱至瀚决定以荆湖钱庄总号掌柜的名头亲自求见堵大人,讲明他个人的蜀藩宗室身份以及汇通钱庄的来历,打消堵胤锡的顾虑,并且表达与长沙官府进一步深度合作的愿望。

    什么深度合作呢?就是通过长沙官府长期购粮,多少皆不论,总之有粮便购,尽可能缓解目前流民入川带来的粮食危机,并借此建立起蜀王府与长沙官府之间良好的互信。为此,如果堵大人用乡兵剿匪有困难,他还可以赞助些银子和一两员“功勋卓著”的大将。当然,蜀地特产的马匹、甲胄、刀剑、军服等经过实战考验的军资也可以优惠价格卖给他们。

    至于第三件事,便是官府要合作,与吉王府达成的协议也照签不误,以后还要争取与荣王、衡王、岷王达成协议。

    朱至瀚对吕三感叹道,二十五万石粮食可以养流民十万或军队五万。有了这些人,他即便给出去了真金白银,那些给出去的银子和财宝迟早都会回来。如果吉王府真的为了这批粮食而激起当地民怨,那更好,因为银子和财宝还会自己长腿跑回来!

    ……

    南津关守备衙门里。

    听完某人一通海侃神吹,陈有福感慨地对官服在身的朱至瀚拱手道:“想不到朱公子一遭六国之行,便能为百姓筹集这么多的救命粮,真是功德无量!有了粮食,我们便可以放手招兵!蕲州府带着荆王逃跑,半个营一个连够了,否则船只、马匹和车辆都不易筹集。

    荆州不像蕲州,是座大城,一个营镇守显然太少。只是目前驻兵荆州,恐怕并不合适。本将之意,还是先在南津关招兵练兵。一旦有事,我们便迅速船运援兵到荆州、岳阳等地布防。

    至于武昌府,只好等林言和李公公有了结果再说。

    可澧州那里已经到了数万百姓,以后还要帮着夷陵这边分人安置,征兵和训练要马上开始。本将之意,明日便分出两个干部营到澧州,由副团长李明史和参谋长贺桓率领!”

    陈有福的话便是军令。副团长李明史还在山下流民堆里,贺桓便站起来替李明史接令。

    “令行禁止,蜀府军胜之官军多矣,是则守必固,战必胜。如是,国事家事皆有望矣!”

    没有扯皮推诿的官场文化,也没有你来我往的肚皮官司,无论大小事务,皆是众人会商,然后主将一言以决。见此情形,头戴大帽的朱术雅感叹道。他此番前来南津关,押来辽王一宗筹措的三万石粮食。交卸了粮食,他还要代表辽藩到蜀地去拜见蜀世子朱平槿,理由嘛,是蜀辽两藩间的礼尚往来。

    陈有福对辽王府的贵人不熟,只是对朱术桂微微颌首,以示礼貌。他对文养正道:“老文,招兵明早辰时开始。注意,百姓中的读书人、手艺人都要单独甄别登记!尤其是郎中,我们马上便要用到!”

    布置了征兵事宜,陈有福转向吕三:“世子旨意,荆湖蜀王府驻军实行军民一元化指挥。你可知现在听我指挥?”

    “陈团长,小人就是个走镖的,你就放心吩咐吧……”吕三大大咧咧站起来接令。

    “这里的流民越聚越多,本将担心出事。征兵明早开始,百姓同时编队。时间仓促,到了蜀地再甄别。三五百人左右编一队,每队派出一名队长,后天一早便出发!魏总队长会派人从夔州方向来接应。记着,最好是一家一族、一乡一里编成一队,编好一队便走一队!出发前每人至少要携带十五斤粮食!王府运粮船,大多只能开到夔门。三峡的北道陆路,一路上山高路险,全是无粮区。若是路上断粮,那就糟了!”

    “陈团长说得极是!”吕三笑道,“去年初在仁寿,我们差点饿死……!”

    “在下还要谢谢吕头,如不是吕头从成都要来了粮食,护国军三成以上军官的爹娘老婆娃儿都要饿死!”

    在座的人们笑语盈盈。他们议论明天的招兵,展望着流民的未来。朱至瀚突然有些忐忑,他不知道世子会通过陈有福给他一份什么旨意。一元化指挥,单从字面上理解,是否荆湖地区只能有一个上官?那他这个无兵无将之人又将何以自处?

    他正纠缠着心事,却见那位进房来便坐得远远的青年书生站了起来:“陈团长,除了走北道到夔门,学生还知道一条南道入川之路。此道山缓坡平,途中还可借水道运粮!至于路上向导,也是不愁的!今日学生查看水情,发现长江之水陡涨,……”

第四百四十九章 南道北道(一)() 
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之难,就难在出入四川的通道上。

    从平坦的江汉平原进入蜀地,有好几条路。其中在三峡南北、长江两岸,各有数条路,姑且称为三峡的北道与南道。

    北道横跨巫山,其走向基本沿着长江河道向西。因为要横越深沟高崖的巫山山脉,所以这条道格外艰险,千百年来一直被旅人视之为畏途,公认为蜀道难中之最。北道之中最快捷的路,是三峡纤道。

    成化辛丑年(1481年)间,四川参政吴彦华整修瞿塘、巫峡纤道(注一),不仅方便了船只上行,也为陆路入川提供了一条相对快捷的通道。然而这条纤道有个致命的缺点:不耐季节变化,怕涨水、怕塌方。

    长江三峡江面狭窄,每至汛期(注二),上游连日大雨,洪水汇入干流,三峡江面的水位便会出现数丈甚至数十丈高的涨幅。这种水位的变化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几条大河的潮头碰巧叠在一起,就会在陡然间形成又高又猛的洪峰。

    不知三峡脾性的外来者,在汛期贸然行走纤道,突遇洪水下泻,因水位猛涨而被淹死,或被困在江岸边饿死、冻死者不知凡几(注三)。

    当然,为避免长江水位变化的风险也可以走更安全的驿道。这条驿道从夷陵出发,经长江北岸的黄牛驿、建平驿到归州、巴东,再经巴中驿、高塘驿到夔州,最后到重庆、顺庆、成都。只是驿道在距离上比纤道远不少。更要命的是,夔州山高地少,田土存量有限,本地非常缺粮,不可能一下子接收数十万流民。所以流民到了夔州,还要继续向重庆、顺庆方向分流。

    南道,顾名思义,其道路在长江的南岸。

    其走向基本是:经夷陵出发,翻越武陵山脉到达野三关。到达野三关后出现两个选项,一是经建始县到夔州府奉节县,二是继续西行到施州卫。到达施州卫后又有三个选项,一是从施州卫都亭里(今利川县城)转道万县过长江,经梁山(今梁平)、大竹、渠县到顺庆府,二是经忠州过长江,经垫江、邻水到广安、顺庆府;三是暂不过江,继续前行,经石砫、涪州(今涪陵)、长寿直接到重庆府。

    较之北道,夷陵经南道至重庆府几乎是一条直线,距离更近,路况更好。最险的地段便是野三关一带,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很深的溪谷断裂带。

    据说,洪武年间明军入川时便走的南道,并铺设了石板路,但此后行人日少,南道便渐渐湮没于荒草密林中。就其原因,还是因为南道出了长阳县地境,断断续续都是土家人(今土家族)的地盘。所以大明三百年,除了从事贸易的马帮时而往来其间,普通汉家百姓走得不多。

    ……

    向陈有福一干人等建议流民入川之路选择南道的青年书生,名叫文逢吉。

    文逢吉是夷陵知州张达中推荐给陈有福的人。明面上的理由是文逢吉乃夷陵当地望族,熟知川、湖间的山川地理。暗地里的理由是张达中与文逢吉的父亲文安之当年同在杨嗣昌手下效力,两人脾性相投,成了好友。文逢吉为蜀府军做事,一可提携老友之子,二可让自己在蜀府军中有一个眼线或者叫退路。

    事实证明,张达中以私心埋伏笔,起到了他意想不到的效果。文逢吉和他的老子文安之,不仅真的在流民入川这件蜀世子高度关注的大事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张达中就此搭上了蜀世子朱平槿的贼船,在荆州知府任上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文逢吉的建议,出乎于与会者的意料,引起了激烈争论。反对的声音很快出现,其理由主要有两个。

    一是夷陵与夔州商议好的流民入川路线是北道。为了迎接百万流民过境,夔州府那边正在千方百计筹集粮食药品农具等物资,并且还煞费苦心将部分物资转运到了巫山等沿途各县各码头。

    文养正道,他路过夔州时魏辰曾交待,夔州王庄在川湖交界处的鳊鱼溪边设立了第一个补给站。从鳊鱼溪到夔州,沿途已经储备了千石粮食。为了储备这些粮食,夔州官仓民窖不仅来了个底朝天,而且腾空了夔州护庄总队的战备粮仓!目前魏辰已经下令,自他这位总队长始,夔州护国军一天吃一顿半,直到世子的补给粮船到来。

    假如仓促更改流民入川路线,夔州府那面付出巨大代价进行的许多安排就落了空。夔州府那面的反应如何,很难意料。而南道因为毫无准备,如果路上购粮不果,那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第二个反对理由同样充分,而且涉及蜀王府的少数民族政策。

    朱至瀚坚决反对走南道。朱至瀚对九溪卫的情况比较清楚,而九溪卫就在土家地盘的边上。南道虽要经过长阳、巴东和建始三县,但实际上是在土家土司的地盘上行走。长阳县和巴东县的野三关、连天关,原来都是州县流官所辖之汉土。但近些年清江(注四)以南的容美宣慰司(注五)风头正劲,不仅渐渐压倒了南面两个老的大土司:永顺宣慰司和保靖宣慰司,而且还把手伸进了汉土之地。

    宣慰司是大明朝土司等级中的最高级。其长官宣慰使为从三品,略低于卫指挥使;

    其次是宣抚司。其长官宣抚使为从四品;

    再次是安抚司。其长官安抚使为从五品,略低于所千户,与土知州相当;

    最后便是品级最低的长官司。蛮夷长官的品级是正七品,仅与知县相当。

    除了上述这些武职土司,还有文职土司,比如土知府、土知州。

    容美土司原是宣抚司,为田氏世袭,现任司主为田玄,下辖四个长官司。自嘉靖朝的田九霄和其同母弟田九龙始,容美土司不断遵照朝廷的旨意征讨反叛,并随俞大猷出征倭寇,与永、保土兵一起立下战功。张献忠谷城复叛,容美土司已经可以调兵七千助剿,可见势力已经大幅扩张。

    崇祯十三年,容美土司多年来的梦想终于成真,由宣抚司晋升为宣慰司,与永顺宣慰司和保靖宣慰司两大土司平起平坐。

    集团公司升格,下面的子公司、分公司自然跟着升格。容美土司下辖的长官司顿时鸡犬升天,都变成了安抚司,副长官司也扶了正。至于私自设立的长官司、千户、百户等机构和官员,迅速膨胀,已经多达二十余个。容美土司一边讨好朝廷与官府,捞取好处,另一方面却不断欺凌汉地官府和小土司,向外扩张。

    水泾土司便是一个典型。水泾土司原是容美土司下辖的一个长官司,其长官唐镇邦是田玄的外孙。唐镇邦利用水泾土司毗邻长阳县的地理位置,不断向长阳县的汉地汉土扩张,目前已经控制了长阳县城龙舟坪以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通往施州卫的重要水道清江中下游河段,事实上已经成了容美土司的内河;而通往洞庭湖的澧水支流溇(LOU)水之源,更是容美土司传统领地。

    朱至瀚引用九溪卫指挥使李元亮和佥事谭奉玄的话反对道,如今天下大乱,川、湖边界上的土家土司和贵州的苗家土司正在趁机做大,其不断向外扩张、增加人口就是明证。如果蜀王府因流民入川一事欠下了土家土司的人情债,那么土家人将来可能会更加跋扈难制。同时,由于容美土司与其他几家土家土司占据了川、湖交界处的咽喉要道,一旦据此作乱,必然会使蜀府军东西截断、首尾不连,那样就会给初到湖广,立足未稳的护国军带来灾难性后果!

    ……

    文养正的异议理所当然,陈有福也有这层顾虑;朱至瀚的反对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反方证人九溪卫指挥李元亮所辖之九溪卫城,与容美土司官寨都在溇水之滨,中间仅仅隔着一个麻寮守御千户所,而朝廷赋予九溪卫的战略任务,就是监视并控制其西北的容美土司和西南的永顺土司!

    面对这些反对,眼前这位不知底细的书生,即便说得天花乱坠,也很难动摇陈有福的既定决心。就在陈有福即将就此拍板,反方即将最终胜利之际,文逢吉却以一个破釜沉舟的声明挑战了所有对他的不利证据。

    “容美土司对朝廷忠心耿耿,多有战功。陈将爷、两位朱公子,学生愿以项上人头为凭,保容美土司绝不会反!”文逢吉拍着胸脯指天发誓。

    土司反不反现在倒还说不上。关键在于如其作梗,那便会酿出天大的事情。一旦出事,你发的誓还有个屁用!

    看到文逢吉儿戏般的诅咒发誓,陈有福顿时火冒三丈。尽管他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说出的话也没有那么好听。

    “文公子,流民百万,走的哪条路,可是决定着他们的生死!朝廷百官视百姓如草芥,士绅豪强防百姓如仇寇。我主有好生之德,方才肯为朝廷百官、士绅豪强之所不为!如此人命之关天大事,岂能凭你一言而决!”

    注一:厘清一个容易错误的认识:三峡纤道既不是明代修建,更不是清代才有。唐代史料中关于纤道的资料便不少。

    注二:长江汛期较长,分春汛与夏汛。春汛一般每年四月开始。

    注三:此章取材于真实的历史。史载:张献忠甲申年春季率大军入川。前锋二月到达万州后,因水位上涨,在此滞留达到三个月。其后尾被困江边,淹死、饿死者不可计数,部分史料称有十数万。目前已有部分考古证据。考古现场累累白骨层叠,见之触目惊心。

    注四:清江,又称夷水,经恩施城经长阳县在宜都县汇入长江。

    注五:容美土司官寨在今鹤峰县县治容美镇。

第四百五十章 南道北道(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