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三年-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身后的白水关副将龙辅皇和龙安参将邓若禹迟疑了片刻,也都站起来表态,“末将亦愿往!”

    “汝之兵与松潘之兵孰多?”朱平槿不依不饶,盯住他们三人问。

    “自然是松潘之兵为多。不过下官以为,仅以龙安一府之兵,便足以平叛!”

    “哦?”

    朱平槿看了一眼廖大亨,微笑起来。

    这微微一笑,让空气中的紧张气氛缓解了不少。

    “龙安兵少,但治下之民并不少!”

    詹天颜依旧一本正经地回答。

    “松潘若反,下官征集府中百姓,旬日必得一万!反之,松潘军中蛮兵甚多。土司不反,蛮兵亦不会反。如此,松潘之军二去其一;朱将军在营中威望甚高。朱将军不反,大部军士亦不会反。如此,松潘之军五去其四。下官以万人之军击松潘军之五分之一,又有朱将军和土司兵从旁协助,焉能不胜!”

    “世子,詹知府实为朱将军开脱也!”爽朗的李长祥大笑着插话道。

    朱平槿没有理睬搅屎棒李长祥。他追问詹天颜一个更深的问题:“詹知府如何知道松潘那些土司不会反?”

    “世子明鉴!”

    詹天颜楫手垂首道:“此番下官等前来觐见世子,土司们托下官向世子请款,于茂州、松潘、龙安等地开建榷场,好与汉地做生意,换回土司急需之盐、茶、棉布、瓷器等器物。土司道,天全虽有榷场,但路途实在太远。马帮翻过夹金山,人马死伤一半,实在苦不堪言!土司们陈请世子开恩下旨,放开灌口、江油、白水诸关隘……”

    去年初开始的天全榷场,其综合效应终于显现了。

    “他们想沿用雅州模式?”朱平槿问。

    “正是!请世子恩准!下官以为,新建榷场……”

    “他们的心意,本世子是知道的。开建榷场,确为流通货物,纾解民困之良法!”

    朱平槿摆摆手微笑道。

    “不过雅州模式只是试点,那时候本世子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如今试点有效,便要继续深化。詹大人说的那几个榷场太小气了!为何不能多建几个?本世子之意,以后西边大山里,有一州县即有一榷场!土司和百姓就近对榷,岂不方便?

    须知汉夷百姓,皆为大明赤子,何必拘泥于华夷之分,设关筑隘限制流通?

    故以后飞仙关、临关、蚕崖关、江油关、曲山关(今北川县曲山镇)、白水关、朝天关,凡四川都司所辖关隘,一律全面开放!无论对华夷行商马帮,一次纳税,换取税票,各关口只管查验税票,已纳税的货物不得重复征税!至于税率嘛,雅州的老规矩,货值一成!”

    全面开放!

    朱平槿的话顿时让在场的人眼睛都亮了,包括詹天颜。

    世子所言妙也哉!

    有一州县即有一榷场,那土司们为了就近对榷,将不得不让大明将州县设进自己的地盘!

    詹天颜心悦诚服,离座对着朱平槿长揖道:

    “世子说得好!汉夷百姓,皆为大明赤子!自古忠义,不分汉夷!

    昔年突厥王子阿史那忠擒颉(JIE)利可汗以献唐太宗,太宗赐其名曰‘忠’。其人一身清谨,战功赫赫,封国公,尚县主,配享昭陵,可谓夷人中之名臣也!

    如今东虏寇边,于是朝廷诸臣以为夷人皆不可用,谬矣!误矣!

    天生斯民,汉夷本为一体。汉人善耕,夷人善牧;汉地物产丰美,夷人牛马甚繁;汉人不耐高山暑寒;夷人行走如履平地。

    是故为大明江山永固之计,汉夷皆可之用。下官陋见,榷场之建,宜早为之!”

    “詹大人所言,是要世子大用夷人?边地设州建县,亦用夷人?”李长祥不解地问詹天颜。

    詹天颜当即回答:“非也,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选人用人,一以忠义贤能为先!否则,用了个安禄山,岂不坏了大明国事?”

    朱平槿是这样理解詹天颜这番话的:称赞自己的决策正确的同时提醒自己:既要通过经济手段——建榷场,也要通过政治手段——用夷人,而且要用对大明忠诚的夷人,才能达到固边的效果。

    “詹大人果然老成谋国!”

    朱平槿放心了。他笑着对詹天颜道,让他上一个保举折子,把本地该用能用的夷人列出来。这些人都将作为蜀王府的后备干部,经过培训考核后量才使用。

    开关互傕,全面开放;大用夷人,德才为先。所有人都将心思聚集在朱平槿突如其来抛出的的重大决策上。

    然而没等他们品出个中三味,朱平槿已经将注意力重新转回到那个兴奋和落寞交织的老将身上。

    “朱将军,你是有战功的武臣!松潘将士为大明守边戍边三百年,更是劳苦功高!朝廷欠发粮饷,实在对不起朱将军和各位将士!不过,若将士们因此兵变,甚至是谋反,其将来祸福,朱将军宜慎思之!适才詹大人所言,朱将军已经听见了。何去何从,朱将军不可一时激愤,酿成终身之错!”

    朱平槿语言未毕,朱化龙便跪下了。他语音呜咽,情绪非常激动。

    “末将失言……方才不敬之语……将士们数月不见一粒粮……已经在吃……草根树皮……就快饿死人了!末将请世子速发粮饷救急!”

    “数日前,本世子接罗姑娘手书,便已令绵潼王庄发粮救急。只是道远路险,恐缓不救急。”

    朱平槿说到这里,便问朱化龙。

    “松潘诸土司有余粮否?,可用银子购粮否?”

    “末将离开松潘时,正是大雪封山的时节。一路甚为艰险,可末将又不得不来。”

    朱化龙抬起头,泪涕还在脸上,眼睛却已经充满希望。

    “这时节就算运粮,也翻不过大山去。必要等到四五月,大雪融尽方可。如今救急之法,只能运银子买粮。那些土司官寨里,总还是有些存粮的!”

    “那好!本世子这就下旨,批下三个月粮饷银子!朱将军可令从人持本世子旨意在茂州汇通钱庄提银子。此去茂州甚近,快马加鞭,只需四五日。只是从茂州到松潘,距离尚远。一路艰险,须得小心……”

    “下官请在龙安府设立钱庄。以后松潘用银则无需从茂州运来!”詹天颜立即插话。

    朱化龙也不是傻的。他迅速回击道:

    “末将也请在松潘设立钱庄!以后用银,就在松潘钱庄提出便是,何必再经龙安府?末将还请在松潘设县任官,兴建榷场。一如世子方才所言,一州县即一榷场,一榷场即一钱庄!”

    “龙安府青川所汉人甚多,并无土司,设县势在必行,下官请世子、廖抚即刻委下知县,发下印信。下官回府,便可顺路开衙!只是那小河所,距龙安近,距松潘远;到龙安路平,至松潘路险。下官请将青川、小河两县分隶龙安府!”

    詹老头突然在背后捅了朱化龙一刀,朱化龙当即大怒,爬起来便要与詹天颜理论。邓若禹受詹天颜节制,也站起来盯着朱化龙。两个邻居兼同盟军转眼便翻了脸,个个剑拔弩张,眼看就要撕掳一番。

    古之二桃杀三士,今之榷场钱庄杀一片!。

    奸计得售,朱平槿快活地将双方止住。

    他告诉詹天颜,小河所宜复其古名“涪阳县”,改隶龙安府。青川县也宜隶属龙安府。但江油县距离成都府之绵州很近,以改隶绵州为宜。

    江油周边有大块的平原,又有涪江灌溉之利,可比小河富裕太多,历来是龙安府的第一经济大县。詹天颜得了青川、涪阳两个新县,却失去了江油县,完全是偷鸡不成蚀把米,顿时有些气沮。

    可没等看笑话的朱化龙高兴片刻,他便听到世子朱平槿道:

    “朱将军,茂州本属成都府管辖。军政隶属一致,方才好互相支持。本世子之意,松潘副将以后不必统辖茂州卫。……”

    茂州是阿坝地区最大的平坝农耕区,是松潘驻军的主要粮食来源。如果失去了茂州的粮食支持,松潘驻军只能依靠龙松古道转运粮食。朱化龙听到此话,脸色顿时便十分难看。

    朱平槿假装没有看见朱化龙的脸色,依旧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说出来。

    “朱将军回去后,先将茂州卫营兵军卫整顿了!将能战敢战之兵编入护国军,其余老弱尽数汰之为民,拨卫所军田使其耕作。卫所现存之军田转隶官府,成为官田。田地耕种之人,无须更换。叠溪所、小河所、松潘卫,依样办理……

    松潘整军原则是:先成野战兵力,再建地方兵力!

    朱将军,你是战将,本世子要你统率野战机动兵力。以后不要光看着脚下那块土地,盯着周边那些土司,你更要将眼睛盯向西北,盯着陇南!

    记着,陕西本是闯贼老家。其若流窜陕西,必夺陇南!那时,便是你朱将军大显身手之际!”

    听说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不必终老于松潘苦寒之地,朱化龙终于有了些喜色。只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十分不靠谱。既然世子重托于他,他觉得有责任报告松潘驻军的真实情况。

    “……军士穷困,军资全无,军器简陋,军马不过三百。一旦有事,只得仓促征集番兵。朝廷连年欠饷,士卒逃亡大半。若世子用兵于陇南,非铁骑不可。无马则无骑,无饷更无兵……”

    朱平槿耐心听着,只是点头。等到朱化龙说完,朱平槿微笑道:“在松潘吃米,自然奢侈了些。不如将来让将士们多吃些肉!”

    《晋书惠帝纪》中有一个著名的搞笑记载,说白痴皇帝西晋惠帝听闻百姓多有饿死,便很奇怪地问手下大臣:“何不食肉糜?”

    如今蜀地市面上肉比米贵出数倍,军士们连米都吃不饱,那里还有肉吃!朱平槿话音未落,许多双眼睛带着狐疑的目光望了过来,同时聚焦在这位号称“睿智”的少年身上。

    朱平槿解开了谜团。

    “听说在松潘西北,有大片无人区。本世子想把这片无人区全部买下,充作大军养马场。天长如旧,人多气旺,也不妨再设上一县、两县!”

    能养马的地方,便能养牛、养猪、养羊、养兔,那困扰松潘驻军多年的军食问题不是迎刃而解?

    朱化龙的眼睛顿时铮亮!

    “附近土司治下番民,一并买来。给天家放马当庄丁,便是对其恩典!至于价钱,当然要好好谈。不过,价钱不重要,重要的分期付款和银钞结算!”朱平槿大气地补充道。

第四百三十八章 后备干部() 
朱平槿的花树讲话,为松潘的军、民两个方面的治理格局定下了基本的调子,也为四川边疆土司问题的解决开辟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散会后,各人并没有散去,而是在廖大亨的召集下继续开会,对龙、松、茂地区的整军、民政、对榷、关隘、税收、粮储、设县、任官、土司、番兵诸多事宜进行进一步商议。

    这些事务需要及时拿出细则章程,以便利用即将召开的重臣大会,与巡按、三司和蜀王府政务司和三总部的相关官员对接,尽快落实下去。其中比较复杂的是人事安排问题,一心往龙、松、茂地区掺沙子的护国军总监军孙洪对此提出一个崭新的概念,叫做“援边干部”。

    “援边干部”的概念,并不是孙洪一拍脑袋而蹦出来的火花。它的突然出炉,有一个大的复杂的背景,甚至掺杂着孙洪个人的一些隐秘心思。

    后备干部,曾经是世子朱平槿的心腹之患。随着朱平槿的师傅舒文翼周游列国似的在四川各州府组织蜀考,后备干部短缺的矛盾逐渐缓解,通过蜀考储备的后备干部已达约八百人。

    这批后备干部通过了松林山基地集训,全部列入了护国军军籍,所以干部的具体分配权不在政务司,而在总监军部。

    政务司副总理李崇文在接手朱平槿岁末大战打下来的地盘后,面对满目苍夷的城镇和农村,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川北振兴计划”。

    计划核心,就是通过地方官府王庄化,全面强化王府对地方的管控。继而通过强化管控,加快农业生产的恢复,继而为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奠定粮食基础。

    地方官府王庄化,强化管控,都需要干部。李崇文没有干部,就把手伸向了朱平槿。朱平槿对这个计划大致赞同,批示总监军部在干部配备上予以支持。

    随着护国军在仪陇、阆中、巴州、南江、通江、达州各地战场的胜利,这个“川北振兴计划”又从渠江流域的广安、合州顺理成章地扩大到了保宁府、夔州府、潼川州以及重庆府的渝西地区和成都府的简资地区。

    这块新的区域面积巨大,共计大约五十个县,占据着龙泉山以西、华蓥山以东和整个巴山地区。

    地方王庄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大面积铺开,各地垦荒指标的巨大压力及特色产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地方对军政干部的大量需求。可军队与新兴王有工商金融企业也需要干部。各地的诸侯都在拼命叫唤要人,总监军部手中这批训练好的干部便成了各方觊觎的目标。

    对此,总监军部向世子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分配计划,即地方三百五十人,军队二百五十人,工商金融和兵工行业一百人,文宣社团五十人,剩下五十名思想素质、身体条件、文化水平和家庭背景各方面均过硬的后备干部充实到蜀王府等统帅机关。

    然而这个看似照顾各方面利益和需求的人事分配方案遭到了朱平槿的严厉批评。

    朱平槿认为,每一项当期的具体工作,都应该与当前全面工作中的重点相结合。不能五个指头按五个跳蚤,结果一个都按不到。这就是局部服从整体,次要服从重点的道理。

    当前的重点,就是四川全省军令、政令的统一。说明白点,政令的统一就是整合四川二台三司、道、府、州、县各级衙门;军令的统一就是四川主客两军、营兵卫所团练的全盘护国军化。而要达成此目的,这批后备干部是重要的人事资源。

    朱平槿强调,要强化这批后备干部的理想和希望,鼓励他们的激情和干劲,整合、团结和改造旧衙门、旧官僚、旧军队,把他们变成统一在蜀世子旗和护国安民旗下的新衙门、新干部和新军队。完成了这项工作,四川就有条件招收和培养更多的愿意投身到护国安民大业中的有志青年,继续充实到护国安民的伟大事业中去。

    世子朱平槿对总监军孙洪做出了这番重要指示,然后继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保命养蛋的伟大事业中,留下孙洪在春风中凌乱。

    孙洪对领导的重要指示认真学习领会、积极宣传贯彻,迅速调整了分配方案。然而这个新的方案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因为新方案尚未上报,世子的最新指示又来了。

    这次是在川北、川中和川南设立十一个新县。要设立新县,干部自然少不了,所以分配计划还要调整;可是,他的动作速度永远赶不上主子的思想变化速度。

    世子接见詹天颜和朱化龙,在花树下的那番话,摆明了世子要在龙、松、茂地区下一盘大棋。这个棋子一落,不仅改变了大明西北广大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而且也影响王府官内部的政治平衡。

    ……

    广安大胜之后,护国军已经进入巴山。一统四川,似乎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一统四川后向何处去,这在王府高级干部中,最近已是一个绝密但又公开的话题。

    随着世子朱平槿在四川官民中的声望日隆、地位日稳,这些王府高官们在将来向何处去的问题上逐渐产生了分歧,形成了三种主要意见,即所谓的“东进”、“北上”和“南下”。持上述三种观点的人群,又称“江派”、“马派”和“海派”。

    持东进观点的人主要是雅州出来的干部和蜀地的宗室,如洪其惠、程翔凤、曹三泰等人和宗室中的内江王。

    雅州出来的干部认为,东出夔门,顺江而下,占领富庶的湖广、江西和南直,凭借长江之险和江南之富与闯献或鞑子争夺天下,可立于不败之地。

    内江王朱至沂则认为,只要占领南京,就赢得了正位大宝的绝对资格,而太祖高皇帝当年就是这样夺取的天下。

    他们还认为,东进可以为四川的工商界提供巨大的投资空间,让蜀王府、宗室和四川士绅百姓获得巨额财富,让护国安民的政治理想用银子和粮食包裹起来,增强其号召力和凝聚力。

    因为东进主要依靠长江水道,所以主张东进这一派称为江派。

    持北上观点的人主要有秦人宋氏兄弟、田骞以及曾在秦地任官的王府右长史郑安民等人。

    他们认为:秦地,民风剽悍;秦军,天下劲兵。陕北一撮流寇,竟然能撼动大明江山。这与秦人善战轻死、多马善走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还认为,从四川地理的特点和蜀地争夺的历史上看,蜀、汉不可分离,欲守蜀,必守汉。凡攻蜀,只有两条路,一条在北,即汉中和陇右;另一条在东,即夔门。

    秦地乃闯献诸贼之老巢,如今肆虐巴山的土暴子便是秦贼余脉。如果闯献之一重占秦地,巴山土暴子势必死灰复燃,对四川构成致命威胁。所以,与其那时被迫起大军与闯献和土暴子争夺汉中、陇右两地,不如早些准备,尽快先敌占领。

    因为北上主要依靠快速机动的骑兵,所以主张北上的这一派称为马派。

    持南下观点的人主要有贺有义等部分干部。

    他们认为,秦地,是流贼土贼的老巢,向北要与贼人硬碰硬,这是四川的人力物力难以长期承受的;湖广、南直,既是天下的财富重地,又是朝廷的政治中心之一,向东要侵占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一定会与朝廷发生正面冲突,这样会损伤世子统一天下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向南则不然。

    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四省,都是朝廷眼中的荒蛮烟瘴之地,力量十分空虚。云南只有沐王府、广西只有靖江王府,且都是郡王一级,两广则王府全无。

    “先南后北,南占北打”的战略思路在蜀地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一个“四川填泸州”,为蜀王府布局全川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如果把这一战略思路放大到全国范围,那么可以迅速攫取四省之利,为进取天下做好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