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三年-第1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襄王阖宗被害,福王好在跑了一个世子。目前中原局势急转直下,恐怕不久就会轮到南阳府的唐王、禹州的徽王(注一)、开封府的周王,还有汝宁府的崇王了。蜀地李自成张献忠来过几次,下次再来成都,蜀藩一宗恐怕就是襄王、福王的下场!得有个万全的法子,以求保家存祀!两位郡王爷虽是小宗,可分封久远,宗下人口众多,一支即两千有余,是故本世子请两位王爷……”

    世子文绉绉说了一堆开场白,其用意所在,石泉、内江二王心知肚明。

    商、庄两队已经上万人规模了,这时才来征求小宗们的意见?那不是笑话嘛!

    他们需要在世子跟前做的,当然是明确表态支持。可如何支持,他们这些小宗又会因为支持而得到些什么好处,这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

    但是,所有这些都得有个前提:那就是世子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那才是核心!

    “世子,既然你看得起老朽,把老朽叫到府中商量,老朽就倚老卖老一回,说几句真心话。”石泉老王收了假面,认真回答,“自从你父王被奸人害死,我们这些宗亲看得明白:你不像你父王,眼高手低,尽干些不着调的事。你倒更像你母妃,有能力更有手段!这才几个月?就把外面那些官收拾得服服帖帖,我们都是佩服得很!对待下头宗亲更好,知道我们难处,有银子大家挣,没有自己独吞,更没花在外头那些野女人身上!”

    石泉老王说得激动了,在地上杵杵拐杖,发出了砰砰的声音:“一大家子里头,总得有个人来当家。现在天下局势崩坏,事情紧急,顾不得瞻前顾后。老朽之意,世子虽然年幼,但比我们这些老家伙都有本事,又是宗庙里大宗嫡脉,天生就是我们蜀藩一系领头人。你要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下面那些宗人,哪个敢挑头生事,我们小宗第一个不放过!这叫做自扫门前雪。自个屁股上的屎,自个揩干净!”

    “老王,你自家儿孙也舍得下手?”朱平槿似笑非笑问道。

    “老朽儿孙多了,少一两个有啥不得了!”石泉老王的拐杖在朱平槿办公室的金砖上敲得砰砰作响,好像不敲碎一两块,他就不甘心。

    “只是世子年幼,威望不著。老朽倒有个主意,要不然世子找个由头,把老朽当众捆了廷杖,老朽来为你立威!”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朱平槿说着,与老王大笑起来。

    为了巴结世子,竟然连自己沟子都赌上了!内江王对老王又多了条看不起的理由。可他想归想,语言动作一点不慢。等世子笑完,内江王的语言已经衔接上去,而且立即语出惊人:

    “世子,依小王看,这四王爷(注二)打下来的江山,他的子孙守不住了!”

    内江王说着便离开座位,向着朱平槿行了一个大礼:“小王狂悖,请世子治不敬之罪!”

    治个屁!朱平槿心里骂了句,只好请内江王朱至沂起来说话。

    “内江王行事,一贯坦坦荡荡。父王在位时,便多次当面劝谏。不同于富顺那贰臣,当面不说,背后下毒手!如今本世子执掌府事,内江王更是大力襄助,做事不少,这些本世子都知道!如今我们一家人关起门来说话,正要你们肺腑之言,焉能怪罪!”

    看着内江王心满意足地爬起来,朱平槿朝殿顶的藻井里吐了个烟圈,在沙发上摆了个舒坦姿势,等着大逆不道的语言从内江王的狗嘴里吐出来。

    内江王果然不负众望,开口即语出惊人:

    “崇祯那傻瓜像蠢猪一样被大臣耍得团团转,无识人之明,无用人之能,更无御下之术!看样子,这大明花花江山要易主了!与其落入杂姓之手,不如请世子取而代之!”

    内江王接下来的话更是石破天惊:

    “世子知道否?燕王朱棣是个杂种!本就不配当皇帝!”

    注一:徽王因罪国除,但尚有徽藩延津等五郡王在禹州。

    注二:燕王朱棣,兄弟中排行老四。

第二百九十七章哼哈二王(二)() 
靖难之变,对大明朝政治制度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太祖朱元璋的国初肇建。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引用太祖《皇明祖训》中关于藩王权利的条款:“如国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起兵叛乱。三年后,谷王朱橞(HUI)打开金川门,帮助朱棣夺取了南京。朱元璋亲自指定的继承人建文皇帝或曰自杀,或曰失踪。朱棣自立为皇帝,年号永乐。此后大明的十位皇帝,全是朱棣的燕系子孙。

    朱棣起兵的法律依据当然是苍白的。他没有建文密诏,也没有依制“讨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

    本来朱棣进了南京,想抓住亲侄儿,然后逼迫他来个事后追认和禅让。哪知道建文更极端,一个火烧皇宫,让朱棣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下那些不怕死的儒生们有话说了,比如蜀藩第一任世子傅方孝孺便是其中之一。方孝孺不仅拒绝起草朱棣的即位诏书,而且当众大骂朱棣为乱臣贼子,最后被恼羞成怒的朱棣灭了十族,还差点连累到蜀献王朱椿。

    然而绝大多数的建文臣子还是决定继续在朱棣手下当官,为大明皇朝的稳定和谐继续尽绵薄之力。建文身死以后,太子朱标一脉只剩吴王朱允熥(TONG)、衡王朱允熞(JIAN)。两人年纪尚幼,未能就藩,很快废为庶人,禁锢凤阳高墙。如此一来,朱棣不仅以武力控制了朝局,而且他的身份优势也凸显出来。

    太子朱标、秦晋两王先后故去后,朱棣便是太祖朱元璋时存年纪最大的嫡子,即嫡长子,在血统上完全有继承大明皇位的资格。太祖《皇明祖训》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需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庶子的政治权利与嫡子差别极大,根本没有皇位继承权。因此朱棣在靖难起兵之时,檄文中开篇即称他自己是高后马氏之后。即位之后,他更是再三宣称马后为生母。

    然而这种说法很快遭到了时人的质疑。除了个别居心叵测者的流言外,质疑的主要证据是朱棣自己送上门的。

    ……

    南京有座古刹,后毁于火灾。永乐十年,太监郑和(就是七下南洋那位)奉旨于原址重建大报恩寺。按宫阙规制,征集天下夫役工匠十余万人,耗银二百五十余万,历时十九年方才完工。大报恩寺内最有名的建筑,便是那座九级五色琉璃塔:楼高百余丈。飞檐下有金铃,塔心置篝灯。每遇风起,铃声不缀;一入暮色,光照百里。永乐御赐为“天下第一塔”。凡到南京之人,必去此处游玩。

    此塔如此盛名,但是却有个奇怪的地方,让众多游人香客疑惑不已。因为塔下正殿之门经年关闭,从不让人上香膜拜。故而此塔究竟供奉何方神圣,便成了时人纷纷猜测的话题。顺着一些蛛丝马迹,官员和文人们逐渐发现,此塔供奉的很可能便是明成祖朱棣之生身父母。

    朱棣的生母是谁?不是官方宣传的马皇后么?为什么不能正大光明,供人上香膜拜。偏要如此鬼魅,秘不示人?

    内江王三大五粗的汉子,眼睛里却燃烧着熊熊的八卦之火:“小王听到传言,说南京有盗贼进到塔内,看见了供奉灵牌!后来便生出许多街谈巷议,说朱棣生母是个蒙古人!是元朝末帝妃子!”

    “还有种更诡异说法,是个朝鲜女子李氏。”朱平槿打了个哈欠,侧身将烟卷灭了,补充道:“总之是汉夷混血,血统不正!”

    “原来世子也知道,难道舒师傅这些也教你……”内江王和石泉老王一起恍然大悟。

    见他俩对眼神,朱平槿笑笑提醒:燕王生母之事尚是谜团,如今也不到揭开之时。不过,不必光盯着别人家的事,蜀藩出身也不低么!

    得了世子提醒,内江王顿时醍醐灌顶:“蜀、代、谷三王,本是同母兄弟(注一),皆出自郭惠妃。郭惠妃乃滁阳王(注二)与次妻小张夫人之亲女,而马氏不过为滁阳王之养女,身份只高不低!就凭我们身上有滁阳王血脉这一层,我蜀藩身份就比他燕藩贵重!他朱棣能凭刀枪入继大统,我蜀藩为何不能?如今燕藩一脉误了太祖传下来的花花江山,那他们还有什么脸面继续坐在那个位置上!”

    “老朽所恨者,倒是京师的刻薄寡恩!”石泉老王跺着拐杖来帮腔,“你父王下葬,京师那个吝啬鬼竟然连一文钱也不给!平民百姓死了,买不起墓地棺材,街坊邻居还要凑几枚铜子,备床破席裹了,这才扔进化人场!你父王好歹也是亲藩国主!这钱能省么?这钱能省么?京师不要天家脸面,我们还要呢!好在世子纯孝,给了你父王风光大葬,也给我蜀藩挣回了脸面!要不然,外头那些官员百姓一定会说朱家快败了,天下要易姓了……”

    石泉老王说话时怒不可遏,样子好似他百年之后,他的不肖子孙们把他的残躯用破席草编胡乱裹了,扔进化人场喂野狗。

    朱平槿看看石泉老王,又瞧瞧内江王,心里点点头。该给他们说点实质性的东西了。朱平槿笑道:

    “燕藩世系如何,如今尚不到穷究之时。宝塔扔在,将来找个机会进去看看,便可真相大白于天下。皇帝既是天子,上天若要惩罚皇帝,自然会有凶兆降下。本世子以为,天意叵测,人心难猜。我们与其坐等天意降下,不如趁早收拾人心,以顺天意。”

    两位郡王都知道戏肉到了,呼吸急促起来。

    “如何收拾人心?请世子明示!”

    “人心么,其实最简单。只是知易行难,能做到的很少。孟曰;人有恒言,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太平安康、衣食富庶,娶妻生子、病老有养,这便是人心所求,百姓所欲。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谁便能收拾人心!”

    “那我们这些老家伙该怎么做?撒钱出去?”

    世子没说具体的,石泉老王有点心急了。

    两位郡王懂政治,但不善于搞政治。朱平槿下了这个结论,默默地笑了。

    在中国,政治这东西,永远都要放在经济前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政治搭好了台,经济才能唱戏。“仁义”大旗始终要高高举起。见面就说钱,太没政治素养,也太掉档次。不过,只要你们能与我合伙求利,这些枝末细节鄙人都可以忍受。

    感受着左右两边灼热的目光,朱平槿看了左边,又盯了右边。他一字一句道:“蜀地,我一藩之根本。本世子要蜀地宗室,与我蜀王府一道,出人出银,与万民共进退!胜,则坐拥天下,其利子子孙孙尽享,无穷尽也。败,则生死国灭,尸骨无存!”

    ……

    朱平槿终于率先向蜀藩宗室中的两位重量级人物:石泉王和内江王,明确宣布自己的政治目标是夺取天下。而在谋夺天下的团队中,以石泉王和内江王为首的蜀藩宗室扮演的角色,首先便是经济领域的急先锋。

    朱平槿抛出了他和老婆蓄谋已久的经济大杀器——全民持股计划。

    全民持股计划,与战略调整中的政治和军事部分一起,共同构成了三驾马车。该计划借鉴了清末川汉铁路公司的融资模式,通过搭建一个开放式官方融资平台,打造一个四川投资界独一无二的航空母舰。这个投资平台大量吸收社会资本,然后根据朱平槿的产业布局,向最需要的农业生产、科技研发、道路交通、民用和军事工业发展提供资金,从资金源头上保证四川产业的绝对领先地位。

    该计划的最大特点,是自愿和强制相结合,入股与借债相结合。宗室以王庄分成和俸禄入股,官员以俸禄入股,士绅和百姓以税赋入股。投资者没有任何身份限制,自世子宗室和巡抚巡按以下,四川人人都是股东,个个都有利益。

    为了让更多的人有能力入股,股份分得极细,一股仅一钱银子。对于那些不愿强制入股的资金,则采用入股与借债相结合的办法。总之想尽一切办法,吸引资本流入四川,流入朱平槿控制的融资平台。

    然而融资筹钱,并非该计划的终极目标。通过全民入股借债,绑架全体股民,绑架全体债主,绑架所有宗室官绅百姓,这才是朱平槿“与万民共进退”的真实含义。蜀王府、四川官府和士绅中选出来的代表共同组成持股会,对资金使用进行监督。但最终还是大股东说了算,也就是蜀王府。

    万事开头难,这个计划最大的困难在于启动资金的筹措。

    朱平槿和罗雨虹设想,要从最有钱的蜀藩宗室开头。宗室带了头,那么王庄庄户就会全面跟进。取得了官府支持,并与税收包揽结合,那么普通的士绅和民众就会主动被动地被卷入。随着时局的变化,通过汇通钱庄在湖广、南京等地的布局,以持股发债的方式,逐渐把长江中下游各种势力集合起来。这样不仅解决了朱平槿急需的产业发展资金问题,而且能把不甘心国家沦亡的正义力量都团聚在朱平槿的“护国安民、天下太平”的旗帜之下。

    两位精明的郡王听完朱平槿细说,立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俸禄和王庄分成一点没讨到,世子反而要把蜀藩全部家底都押上去!

    难道大明的江山社稷真的危殆如斯?若是将来输了怎么办?小宗有人反对怎么办?

    两位郡王顿时陷入了沉思,一时间空旷的谨德殿里鸦雀无声。

    朱平槿也有些紧张。

    如果蜀藩宗室集体反对,即便自己以族权王权强行压制下去,也会留下许多后遗症。

    一母生十子,十子各不同。蜀藩宗亲万余,什么样的人都有:知书达理与蛮横无理的,谨小慎微与胆大包天的,遵纪守法与横行无法的。一下推行如此激进的政策,这么多的人,会不会造成大规模的反弹?一旦发生千人跪哭宗庙,百人进京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朱平槿如何应对?

    朱平槿扯了扯袍子领口,让空气能够自由顺畅通过呼吸道进入胸腔。

    “若是不好决定,两位郡王要不先回府议议?”

    啪!朱平槿右边的沙发扶手被猛地一拍。

    “妈的个X!”内江王爆了句粗,“干了!与其在猪圈里窝囊一生,不如跟着世子干票大的!反正献贼进来也是死。等死,不如死国!”

    他从沙发上蹦起来,走到朱平槿面前,甩平挽起的袖子,行了个大礼。

    “世子,小王愿阖宗从戎,倾家荡产,追随世子!”内江王说着抬起头来,双目炯炯盯着朱平槿,“只是要说好:我内江国买的股份,不是那什么持股计划!”

    成了!朱平槿大喜过望。

    他赶忙离座将内江王扶起来,亲切地笑道:“本世子知道,内江国买的股份,就是本世子!”

    眼见世子即将转头看向自己,被逼到墙角的石泉老王以与他年龄和身体状况不相称的速度跪到了地上。

    “石泉国亦愿追随世子,护国安民、天下太平!”

    注一:蜀王朱椿为朱元璋第十一子;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就藩大同;谷王朱橞(HUI),第十九子,朱元璋分封宣府,后迁长沙,因罪废为庶人。

    注二:滁阳王,即郭子兴。朱元璋本是郭子兴的部将。因为娶了郭子兴的女儿,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女婿。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凭借女婿的身份继承了郭子兴的主要遗产——军队。从某种意思上说,郭子兴才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奠基人。

第二百九十八章极目楚天(一)() 
崇祯十四年的秋末冬初,蜀王妃邱氏唯一的亲弟弟、朱平槿的小舅邱子贡,率领一支庞大的运输船队,在滟滪堆、青滩和崆岭滩损失了几条船后,终于穿过了艰险的长江三峡。这支船队打头的,便是到南京履新的南京礼部尚书黄锦,经大运河返回京师向皇帝复命的北京礼部祠祭司员外郎于劼等人乘坐的钦差官船。

    长江奔涌出了三峡,进入宽阔的荆江,到达第一个城市便是夷陵(今宜昌市)。汉昭烈帝刘备为了与关羽报仇,违了宰相诸葛亮“联吴抗魏”的国策,起兵七十万攻打东吴,结果就在据夷陵城不远的猇(XIAO)亭,被东吴大将陆逊以火烧连营之计大破之。刘备羞愤之下,病逝于奉节白帝城,托孤刘阿斗于丞相诸葛亮。

    在大明朝,夷陵是荆州府属下散州,下辖长阳、宜都、远安三县。在其西边,还有个同属荆州府的散州名曰归州(今秭归县),下辖兴山、巴东两县。经夷陵顺江东下,过了枝江县,便是荆州府的府治江陵县。

    长江水进入荆江后,流速减缓,便把上游冲携下来的泥沙大量淤留于两岸。河床不断升高,大堤只好跟着升高。经年累月的恶性循环之下,荆江河段便成为了如同黄河一般的地上悬河。如果遭逢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涛涛江水就会冲垮荆江大堤,按照“两点间直线最短”的几何原理,裁弯取直,将荆江弯弯曲曲的河道拉成一条百余里宽的直线,使万物皆成鱼鳖。

    然而,上天的面孔总有两面。他是最残酷的,又是最仁慈的。长江频繁的水患,不仅留下了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还把江水中富含营养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了丰饶的江汉平原。“湖广熟、天下足。”万万亩肥沃的耕地(注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水产,造就了江汉平原“鱼米之乡”的美誉。而荆州城,便坐落在这鱼米之乡的中心。

    ……

    一艘五百石大船的船头,一位衣着华丽,相貌俊朗的年轻公子背着手,凭风而立。

    年轻公子身后,赫然一位全身玄色紧身衣裤,身背九环大刀的汉子。这汉子不是别人,正是年初护卫李崇文和草标们到仁寿的保镖头子吕三。他如今身为顺风镖局的老大,享受正营级待遇,已经是蜀王府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荆州是个大府,既守着三峡门户,又有千里沃土。此处还是南北东西通衢(QU)之地,四川无论北上京师、东下南京,经过此地都是最快最方便的。故而荆襄实为四川门户。无荆襄,则无四川;据有荆襄,则窥天下!”

    年轻公子公子慷慨挥洒指点江山,吕三只好随口应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