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三年-第1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之勃知道怎么回事。那蜀世子心机颇深,少数亲近之人放出去拿朝廷俸禄,真正的班底却留在自己身边,一人也挖不走。

    此番报功,刘文郁也在请功名单上,而且报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疆场的奇功。立功事迹洋洋洒洒,如定出奇计,以护商队间道绕敌之后,直袭贼之中军,致使战局逆转等等,用了近百字的篇幅。军功首级一下分了十五个。

    大明军功,历来最重首级斩获。近四千土暴子的头颅,在南部县东门码头筑成了京观。过往船只,皆可近距观赏;更有两颗贼酋首级,传檄于四川各州县。这场大胜,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只要报功于朝廷,朝廷好歹会有恩赏。

    刘文郁资质平平,科场可能没有什么希望。可父子连心,作为父亲,刘之勃当然希望儿子有个前途。只是世子如此推功厚赏,让他心里非常不安。

    注一:有史料记载,张献忠破成都,陈其赤率家人四十余口投百花潭殉国。百花潭,应该就是今天的成都百花潭公园,在青羊宫旁。

    注二:向西安一家著名制药公司致敬。

第二百八十八章脱困之谋(二)() 
一番短暂的插曲后,三人回归正题。可正题要议出结果,依然绕不开粮饷。

    “……皇上督促我等用兵川北,下官算过,若以半年为期,士卒一万五,需军饷十四万两,军粮四万石;战马千余,需豆类五千石,草料五十万捆。如今藩库尚存银有王府赞助军饷五万两,去年留存田税两万余,盐税六千两,几个税卡征的商税杂项五万余,尚差饷银一万余两。

    至于粮食,更是不好筹措!

    下官遵藩按两位大人之命,令人查了邛、眉、汉、绵诸州仓屯,如今成都府丰宁二仓有存粮两万,邛、眉存粮一万五,绵州三千,汉州颗粒皆无。大人,成都丰宁二仓之存粮,宗蕃、百官之俸禄可全在里面,好歹要留下一些,不可全部……廖公,军无饷则自散……”

    说到粮食,陈其赤说话开始吞吞吐吐,廖大亨和刘之勃都知道个中缘由。

    国家承平无事,财计尚不至于短缺。战事一起,这账本上到处都是窟窿。

    陈其赤只算了出兵之后的军饷和粮草供应,还未计算出兵之前的欠饷补发以及出兵后的丧葬赏银、军械军马损坏补充维修费用。如果按惯例给各军补发三个月军饷,又是六万两银子。如果战事不顺,半年不能打下巴州,届时钱粮必然难以为继,只好撤兵了事。

    坐在上首的廖大亨和刘之勃,在陈其赤注视探询的目光中沉默不语,抚衙后堂中一片死寂。

    不知过了多久,刘之勃方才长叹一声打破了尴尬:

    “本官离京陛辞之时,也曾抱负满腔,想着既然为官一任,便要造福一方。谁知到了任上,方知国事艰难如斯,地方更是糜烂至此!本官现在越发佩服世子,若不是护商队在雅州、彭山斩杀献贼余孽张光祖,恐怕这川西南之地已经烽火遍地;若不是护商队在长平山大败土暴子,恐怕保宁顺庆两府已经血书求援了!”

    一股热气在刘之勃腹中积郁已久,终于从他的嗓门冲将出来。他越说越激动,索性站起来在后堂中来回走动,边走边说:

    “本官自幼苦读圣贤。孟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之之谓神(注一)。

    世子首倡护国安民、天下太平,川人趋之而实惠焉!敬天法祖,崇儒遵道,平暴安良,与民休息,发粮江南,赈济灾民。善、信、美、大之上也!

    谶语道,五百年必有圣人出。

    世子本是天家骄子,奈何天意弃之!如今蜀地万民遭难,岂非天意弄人!”

    这时,廖大亨和陈其赤惊讶地看到,刘之勃仰面向天,双拳紧握,两眼紧闭,大股泪水顺着坚毅的脸颊流淌下来。

    看来,傅宗龙和杨文岳在河南的惨败,深深刺痛了这位巡按御史的神经。而蜀世子朱平槿在川地的接连大胜,以及在各地各领域的成功改革,使刘之勃对朱平槿已经有了些盲目的信仰。

    按照亚圣的说法,善、信、美、大四种人之上,便是圣人和神仙了。

    而刘之勃刚才的悲戚,正是因为朱平槿出生在藩王世家,按照大明的祖宗家法,正常情况下他永远没有机会发挥他的才能,成为圣人!

    廖大亨和陈其赤面面相觑,交流了一下眼神,他们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掩饰不住的惊愕。

    刘之勃是朝廷派来监视地方的,监视的对象不仅包括三司和巡抚,也包括地方藩王。刘之勃的这种态度变化,到底是真情流露还是试探底细?

    对刘之勃真实想法的判断,关系到廖大亨与朱平槿两个利益集团的勾结,关系到朱平槿对廖大亨承诺的实现,甚至关系到廖大亨的身家性命!

    联想到刘之勃前些日子在王府主动向世子提及盐税包揽之事,又联想到姻兄关于刘之勃会后来居上的警告,廖大亨顿时警惕起来。好在世子当时顾左右而言他,没有立即表态,这件事还有转圜的空间。他立即决定,把准备好的方案抛出来,看看刘之勃的反应。

    陈其赤作为藩司参政而能代表左右布政司实际拍板,当然是因为他能得到廖大亨的信任。看到廖公向自己示意,陈其赤连忙起身劝慰刘之勃。刘之勃也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失态,便向二人赔罪,重新坐回了官椅。

    廖大亨装作非常感动的样子试探道:“刘大人忧国忧民之心,实在令老夫钦佩!粮饷虽然不济,可夺回巴州也是势在必行。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不如我等三人今日便议出一个好法子,既能筹足粮饷,保证前方将士之用度;又能抚定蜀地,不至于八面扰动、刀兵四起。如何?”

    两人都说好,陈其赤便首先跳出来出主意。他先明确指出,在明年二月前,四川藩库已经不可能筹足此次出兵巴州所需的粮饷了。要筹集粮饷,只能是两个地方,一是蜀王府,二是士绅。

    把两位上官的思路引到了这两个方面之后,陈其赤便开始尽力赞扬刘之勃提出的盐税包揽的主意。他道,只要世子同意包揽盐税,便可立即向蜀王府开口预支数万两银子和数万石粮食,以解当下燃眉之急。有了蜀王府带头,向士绅劝捐之事也才好办,所以能不能说服世子,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陈其赤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刘之勃的想法,陈其赤只不过是表达一个赞成之意。刘之勃见陈其赤赞成,便疑惑地摇摇头道:“本官也是耳闻了一些雅州之事,这才贸然提出盐税包揽,谁知世子并不赞同!”

    原来雅州王国臣悠哉游哉便完成一州税赋征收的事迹,并非只有喜欢打听的江鼎镇一人知道,负有监察全省官员之责的刘之勃也是知道的。

    ……

    比起遍布王庄的成都府,比起劫后可以任意涂抹的仁寿县和彭山县,蜀王府在雅州的实际控制方式独具特色。那是通过对人的控制开始,又是通过对人的控制而实现。如在税制方面,与田骞提出的税收包揽极为接近。

    朱平槿借平乱之机,首先拿下了知州王国臣。控制了王国臣,罗雨虹和洪其惠便以雅州官府的名义,对大乱之后的雅州实行了严厉的税收征管。

    田土投献王府的地主和自耕农,王府与投献者自然按照一成和四成的比例分享租子,不用交税。可出于对土地的珍惜和对未来风险的防范,许多中小地主或者自耕农宁可选择税率更高的朝廷田赋,也不愿将田土所有者的名字改为蜀王府。

    蜀王府的投献政策遭到了广泛抵制,逼得洪其惠强力应对。他借口雅州新乱,延用了以前官府杂项的名目,在罗雨虹的提示下新创了治安管理费、城市建设费等新税种。同时厉行税收征管,任何抗税的士绅都可能被官府加诸各种罪名丢入大牢。

    官府杂项的诸多名目,立即填补了田赋实际税率与法定低税率之间的差额,实际税率接近一成五,比王府的一成租子略高。这个税率虽比朝廷法定税率高了不少,但因没有丁粮杂役附加等大头,也没有了过手抽份、卖粮换银、火耗成色等中间盘剥,更没有了请客吃饭、贿赂请托等额外花销,最终成本反而远低于过去。那些没法享受减免政策的中小地主,立即发现了新税法的好处,迅速对此表达了欢迎。夏粮征收时还有些骚动,待收拾了影响最为恶劣的张大户,秋粮征收时全州已经一片平稳。

    治安管理费、城市建设费是新税种,只对居住在城墙保护以内的城市居民征收。

    治安管理费按惯例在四个城门征收。单边收费,收进不收出,进去一个人头便征收三文钱。

    城市建设费按城内宅基地面积征收,一分宅基地每年征收三分银子。这个税种也是有依据的,因为京师在几年前便按房子大小征税,名曰间架税,也就是房产税。

    大明的城市居民,有官绅、商人、手工业者及其雇员、仆僮等类。这些人中一部分属于大明朝的中产阶级或富裕阶层,通过交税,住进有城墙保护的更安全的城市,他们是愿意的,也是交得起的。不愿意的,是那些收入极低的下层雇员和流民、叫花子。有收入的,生活成本的增加自然要转嫁到雇主或者交易链条身上。没有收入的流民、叫花子,逐渐被清除出城市。而那些需要频繁进出城市的市场小贩,则很快将他们的流动根据地选在了城市边缘地带。洪其惠不失时机在城市边缘修建商铺市场,租给那些小贩,让城郊结合部迅速热闹繁荣起来。

    雅州税收模式的成功,既是洪其惠的成功,也是王国臣的成功。

    王国臣与洪其惠早就谈好,收了税他便十取其一的公使钱,维持官府衙门的日常开销。收税他只需出出告示,盖盖公章,无需动手用脚,更无需劳神费力。躺着拿钱,天底下的好事莫过于此。

    上有所好,下必趋焉。

    王国臣在州城一搞税收包揽,产茶大县名山县立即跟进。荥经动作慢些,可一旦行动,态度比王国臣还坚决。知县黄儒干脆将大印奉还州衙,然后与荥经富商毕文昌合股,成了当地矿产生意的最大商号。荥经产煤产矿,王府征矿税,亦是十取其一,另征五分安全押金。芦山县的反应最慢,那知县兼之对临关巡检副使宁森被杀有些疑虑,所以直到刘道贞带着天全土司兵在县衙外叩门,这才知道什么叫做“天高皇帝远!”,只好交了印信,被邀请到天全城里做客,任凭王府的政策在芦山一县全面推开。

    ……

    雅州税收包揽的成功,像一个磁石,吸引了顺庆府的杜知府和江鼎镇等有心人的目光。也像一个榜样,让刘之勃等官员看到了解决税收这个老大难问题的希望。

    上南分巡道胡恒在给刘之勃的私信中,详细介绍了雅州的情况,明确点出了问题实质,那就是官府已经让渡了税收之权,而改由王府包揽。

    胡恒不仅建议刘之勃采纳这种无风险的好办法,而且引经据典论证道,朝廷包税之制由来已久。如万历以来,税关、钞关、矿监等处征税,都实行包税包赔制度。完成了多少没人管,但是交少了必须用私财补齐。

    胡恒还暗示刘之勃,如果官府让蜀王府包揽有政治上的风险,不如让蜀王府找一个私人商号来承揽。这样,就算有人借此挑事,官府也有个说法。

    作为一名责任心很强的官员,胡恒的信息和建议对刘之勃来说,无疑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他认真计算了可以拿来包揽的税收种类,觉得田赋包揽对于蜀王府来说太困难。

    须知照现在的田赋标准,四川每年粮额近一百一十万石,加上杂项和三饷,共计约三百万两银子。平摊到四川田亩上,每亩地要承担二钱三分银子。再加上税收成本,王府很可能要亏本。贸然提出田赋包税,他担心四川文官群体难以接受,更担心世子会因为税额太高而当场拒绝,正好富荣厂盐工闹事,刘之勃便提出了在他眼中很有油水的盐税。

    可刘之勃未曾想到,世子对他的提议,并不感兴趣。

    难道税收包揽,明惠而实不至?

    刘之勃糊涂了。

    注一: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在这段话中,将人的人品分为了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

第二百八十九章脱困之谋(三)() 
有人或许是真糊涂,有人肯定是假糊涂。

    自从在抗瘟期间与刘先生花园夜谈,廖大亨便自觉号到了朱平槿这小子的脉搏。

    朱平槿是志在全川乃至天下的有为之主,眼睛不会盯在几个来钱的小地方。盐税包揽当然有油水,但如果因为得了几两银子,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朱平槿断然不会伸手。早在刘之勃提议之前,他便派赵先生去试探过,虽然赵先生极力推销全川包揽的好处,但是朱平槿仅同意包揽在雅州、泸州、潼川数县等王府实际控制的地方施行,而且要扣除自己因为包揽而支出的费用。

    很明显,朱平槿认为全川包揽条件还不成熟,在政治上的风险太大。廖大亨虽是四川巡抚,可他与大明的两万多名文官一样,都是大明臣子。如果地方府州县亲民官坚决反对,如遇到保宁张继孟那样的反对派,廖大亨并不能通过行政命令强迫地方接受。相反,如地方官员认为廖大亨的做法有悖朝廷典章制度,他们便可直接上书朝廷,告廖大亨一状。

    正因如此,朱平槿在接受包揽的同时,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投献与王庄。即便是包揽,王府也是高举朝廷大旗进行。征税文书上都盖着官府的朱砂大印!

    刘之勃建议世子进行盐税包揽,没有给世子一个官府名分,世子会同意才怪!刘之勃在世子面前吃瘪,只能怪他不识大体,在政治上太幼稚!

    ……

    趁着刘之勃计无所出,廖大亨假意长叹一声,背着手在厅堂内走动起来。

    “自天启朝始,朝廷财计便日渐短拙。张叔大(即张居正,字叔大)有云,‘惟量入为出,加意撙节。计三年所入,必积有一年之余。’可如今,朝廷和各省都在寅吃卯粮,早已见惯不惊!如今川省疲敝,又要用兵于川北土贼,这钱粮花得如流水一般。王府粮饷一定是要借的,否则这十二月出兵川北,那便成了水中之花、镜中之月。若世子执意不肯,老夫就免冠赤足,长跪于端礼门太祖真容之下,求世子发粮赈军!老夫以为,以世子之仁之贤,必会应允!”

    廖大亨拳拳之状,让刘之勃大为感动,眼泪又要下来了。他连忙拍着胸脯表态道:如果廖公要去,自己一定会同去,还要叫上许多志士同仁一起去!

    眼见自己表演到位,刘之勃已经入毂,廖大亨这才进了正题:“借了王府的粮饷,总是要还的,没有个根本的法子,也非长久之计。陈大人,你管着一省财计,你来说说!”

    廖大亨要借用藩司陈其赤的嘴,陈其赤职责所在,躲也躲不掉。为了今天的三人小会,他昨晚已经与廖大亨和王府新来的文案洪其惠商量了一个时辰,目的只有一个:让对王府和廖大亨最有利的方案得到刘之勃这位巡按御史的支持。

    陈其赤第一个办法,便是要为护商队正名扩军。

    陈其赤道,既然护商队是蜀王府、宗室、士绅、百姓一起助饷而成的义兵,又在官府指挥之下,那么规模当然是越大越好。如今护商队号称一营,却仅有陈有福等千人,难当一方面之重任,所以应该名正言顺扩充到三千人到五千人。

    要扩军,自然要奏请朝廷同意,所以护商队这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名字便不能再用了,要另外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崇祯十一年殉国的前兵部尚书、五省总理卢象升,在他做大名知府时便请旨招募了一支两万人左右的义军,名叫“天雄军”。后来天雄军在勤王和剿贼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四川方面请旨时可以举出这个例子。只要说明二台三司经过了很大努力,这才争取到了蜀王府和士绅百姓的助饷,而且官府不用花费一分钱。那么这道奏折与长平山报捷的奏折一起递上去,皇帝批准的可能性很大。

    好!砰的一声巨响,廖大亨身边的茶盏猛地一跳。廖大亨不用转头,也知是容易激动的巡按大人在以掌击案。

    刘之勃大声叫道:“军号要响亮些!让百姓一听便知,那不是贼军!”

    “世子首倡护国安民、天下太平,蜀地妇孺皆知,连刻着这八字的银花钱都散了下去。依着老夫主意,就叫护国安民军好了,简称护国军。”廖大亨淡淡说道。

    “护国安民军,下官觉得甚是妥帖!”陈其赤飞快附和:“贼子便是国贼,护国自然要除贼。如此百姓一听军号,便知是官军!”

    “名字倒是不错,只是……”刘之勃沉吟道。

    刘之勃犹豫,立即廖大亨沉了脸。难道刘之勃还想真的收了王府之兵?不过老狐狸廖大亨不做声色,他耐心等着刘之勃把话说出来,正好瞧瞧这位大明忠臣的肚中蛔虫。

    刘之勃沉吟半响,终于在另两人的沉默中开了口:“名字倒是不错,只是……这护国军只有一营五千,人数似乎少了些。如今天下大乱,流贼遍地。据说闯贼与曹贼合营之后,号称五十万,实有人马已不下十五万。傅督三万多兵马,一战而全军尽墨,可见贼势之盛!依本官看,即便五万人也是不够!不如我们比照卢公,先请五营两万兵额如何?朝廷不费银一两而得劲兵两万,何乐而不为之?”

    坐在下首的陈其赤向廖大亨投过来诧异的目光。廖大亨看见了,却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拍板。只是他要求在奏折中附加一个成军的时间,那是在明年底或者后年中。廖大亨向刘之勃和陈其赤解释道,两万人的军队,选将练兵装备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再则他担心,如中原战局恶化,朝廷将这两万劲兵调走,那四川方面岂不是为他人作了嫁衣裳?

    陈其赤为护商队正名扩军的提议毫无争议地通过了。陈其赤的第二条办法,还是刘之勃先前的主意——盐税包揽,只是陈其赤的包揽,更换了包揽主体,不是蜀王府,而是布政司下属的法定食盐专卖机构:盐科提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