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质问:“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打个比方来说。一位漂亮的美眉能够让我们每个人赏心悦目,可是到了美容院,美容师手持几百倍的放大镜诊断那张光洁如玉的脸,看到的却必定是坑坑洞洞,凹凸不平,使人大跌眼镜。
与人近距离接触,就象是拿着放大镜去照对方,令对方原形毕露,如果不是因为特别的允许,任何人都不会接受。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与情境和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免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其交往距离也不同。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例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则仅限于心灵;他们甚至把皮肤当成身外之物;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步步逼近;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连连后退;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亲热。同是欧洲人;交往时;法国人喜欢保持近距离;乃至呼吸也能喷到对方脸上;而英国人会感到很不习惯;步步退让;维持适合于自己的空间范围。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有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素。例如;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别人;也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守的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宁愿把自己狐立地封闭起来;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占;最易产生不舒服感和焦虑感。
同时;人们对自我空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因而也就容忍别人靠得很近;这时已没有亲密距离还是公众距离的界限;自我空间很小;彼此间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别人的距离。然而;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毫无理由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的感觉。
由此可见;人们有时会试图通过选择适当的位置来独占一块公共领地。如在公园休息亭;如果我们想阻止别人和我们同坐一条长凳;那么从一开始就要坐在长凳的中间;这就会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凳子比较短;这样我们就能成功地在一段时间里独占这条凳子。
所谓距离产生美,就好比拿望远镜远眺高山与大海一样,入目的尽是如画的美景和迷人的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在交际中有时也要拿这样一副“望远镜”,尽量欣赏到对方美好的一面,不拘小节。
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第三部分 巧做公关 人脉助力
第15章 一见如故的秘密 (5)掌握赞美的技巧
在这个世界上,赞美是唯一没有风险的高回报投资。
有一个五岁大的女孩,在教堂的中表演首次登台演唱。她有着优美的歌声,她的天才从一开始就颇堪造就。当她长大时,她的家人了解她需要专业声乐训练,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声乐老师来训练她。这位老师造诣很深,很少人比得上。他是一个十分苛求完美的老师。不论何时,只要这女孩一想到放弃或节奏稍微不对,他都会很细心地指正。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对教师的崇拜日益加深。即使年龄相差很大,而且他的严格远胜于鼓励,但是她最后还是嫁给了他。
他在婚后继续教她,但是她的朋友发现她那优美自然的腔调已有了变化,带着拉紧、硬绷绷的音质,不再是以前那种清爽而刺激的声调了。渐渐地,邀请她去演唱的机会越来越少。最后,他们几乎不邀请她了。而这时,她的先生,也是她的老师死了。以后几年,她很少演唱,或根本没有演唱。
她的才能很少用到,直到又有一位推销员追求她为止。有时候,当她正在哼着小调,或一个乐曲旋律时,他会惊叹歌声的美妙。“再唱一首,亲爱的,你有全世界最美的歌喉。”他总是这样说。事实上,他可能不知道她唱得是好是坏,但是他确实非常喜欢她的歌声,所以他一直对她大加赞扬,她的自信心开始恢复了,她又开始前往世界各地演唱,稍后,她嫁给了这位“良好的发现者”,又重新开始了成功的歌唱生涯。
有人说赞美不过是几句话的空气而已,但是我强调,那位推销员对她的称赞出于诚挚、真心。衷心赞美事实上是最有效的教导与驱动。赞美似乎把空气放得太多了,但是就象我们用来灌满汽车轮胎的空气一般,能为我们解决人生高速公路上的一些疑难问题。
赞美别人,仿佛用一支火把照亮别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有助于发扬被赞美者的美德和推动彼此友谊健康地发展,还可以消除人际间的龃龉和怨恨。赞美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易事。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变好事为坏事。所以,开口前我们一定要掌握以下技巧。
第一,赞美必须因人而异 。
人的素质有高低之分,年龄有长幼之别,因人而异,突出个性,有特点的赞美比一般化的赞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和名人聊天的时候,不要去称赞他们的作品,只要表达我们从中得到许多喜悦和启发就足够了。如果真的及其作品获得成就这方面的话题,最好谈一谈对方目前和近期的表现。不要搬出已经泛黄的成就。
老年人总希望别人不忘记他“想当年”的业绩与雄风,同其交谈时,可多称赞他引为自豪的过去;对年轻人不妨语气稍为夸张地赞扬他的创造才能和开拓精神,并举出几点实例证明他的确能够前程似锦;对于经商的人,可称赞他头脑灵活,生财有道;对于有地位的干部,可称赞他为国为民,廉洁清正;对于知识分子,可称赞他知识渊博、宁静淡泊……当然这一切要依据事实,切不可虚夸。
第二,赞美必须情真意切。
虽然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使对方高兴。能引起对方好感的只能是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相反,若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他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例如对一个不懂音乐的乐盲说我们喜欢他的歌声,那么对方不仅不会感谢,还会十二分地生气。
当我们见到一位其貌不扬的小姐,却偏要对她说:“你真是美极了。”对方立刻就会认定这是虚伪之至的违心之言。但如果着眼于她的服饰、谈吐、举止,发现她这些方面的出众之处并真诚地赞美,她一定会高兴地却之不恭。
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被赞美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我们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欣赏的态度。
第三,赞美必须详实具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非常显著成绩的时侯并不多见。因此,交往中应从具体的事件入手,善于发现别人哪怕是最微小的长处,并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赞美用语愈详实具体,说明你对对方愈了解,对他的长处和成绩愈看重。让对方感到你的真挚、亲切和可信,你们之间的人际距离就会越来越近。如果你只是含糊其辞地赞美对方,说一些“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或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领导”等空泛飘浮的话语,不能引起对方的猜度,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信任危机。
第四,赞美必须合乎时宜。
赞美的效果在于相机行事、适可而止,真正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当别人计划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时,开头的赞扬能激励他下决心做出成绩,中间的赞扬有益于对方再接再厉,结尾的赞扬则可以肯定成绩,指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从而达到“赞扬一个,激励一批”的效果。
同时我们千万要注意,不能在赞美的同时带出不良的暗示,造成弄巧成拙的结果。比如说,有一位男士赞美他的同事的姐姐:“你的身材真好,像模特一样。你年轻的时候一定做过模特吧?”
同样是这位男士,曾经在公司组织的舞会上这样赞美自己的女伴:“你的舞跳得真好。”对方顿时容光焕发,男士接着说:“在个子矮的女同事里应该是跳得最好的。”
第五,赞美应该雪中送炭。
俗话说:“患难风真情。”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人,而是那些因被埋没而产生自卑感或身处逆境的人。他们平时很难听一声赞美的话语,一旦被人当众真诚地赞美,便有可能振作精神,大展宏图。因此,最有实效的赞美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此外,赞美并不一定总用一些固定的词语,见人便说“好……”。有时,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一个夸奖的手势、送一个友好的微笑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有一个经常赞扬子女的母亲,才能创造出一个完满快乐的家庭;一个经常赞扬学生的老师,才能让一个班集体天天向上;一个经常赞扬下属的领导,才能把他的单位管理成和谐向上的集体。因此我们说,学会人际间充满真诚和善意的赞美吧,它是一切成就与快乐不可或缺的成分。
第六,赞美应该讲究策略。
我们不要对某个人直接说出对他的赞美,相反,我们应该对他周围的人表现出对他的好感,这些的话很快会传到他的耳朵里。因为直接听到的赞美,远远不如间接得道的赞美来的更有效。赞美别人最好的办法不是拍着肩膀吹嘘,而是通过交际圈中无处不在的关系网。
这样既不会让人怀疑我们是个大拍马屁的阿谀小人,对方也会因为我们的赞美而陶醉,以为我们会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优点。
如果是面对面的赞美,就一定要讲究技巧,尽量用暗示的方法,在言语中偷偷地夹带一些赞美的含义。
第七,赞美要避免伤及第三人。
在交际中赞美的威力太强大了,以至于如果使用不当就可能会伤及在场的第三人,对这一点一定要清楚,在使用进更加谨慎。比如说,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聊天,我们赞美其中一个女孩身材好,其他女孩一定觉得自己胖得像一头猪,赞美一个男人说他能干,其他男人会觉得这是暗示他们是“蛋白质”(混蛋、白痴和神经质)。
第三部分 巧做公关 人脉助力
第16章 火到猪头自然烂 (1)让斧头推销给总统
人们由于自身的欲望和恐惧;常常会无视别人的情感和欲望。不过;抑制自己的欲望以满足他人的要求;是人——需要相互协作的社会成员——的正确的生活态度;而且是“社会人”的一种义务。
心理学家指出;任何人都不会对鄙视自己的人抱有好感;而只会对承认和重视自己价值的人抱有好感。谁都希望别人不仅悦纳自己;而且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价值。与此相反;谁都极度厌恶别人轻视或无视自己。
因此;我们如果不能调节自己的欲望;缺乏站在社会和别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的能力;那么周围的人会逐渐离去;我们将被社会所遗弃;更不用说出人头地了。
我们能把一只斧头推销给总统吗?
2001年;布鲁金斯学会的“最伟大推销员”奖颁发给了乔治•;赫伯特;因为他把一只小斧头推销给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
他是怎么做的呢?简单极了!他给总统发了这样的一封电子邮件。
总统先生:
我在电视里注意到;您的庄园里有一树长得很漂亮;但是它们的树枝已经需要修理了。我相信您需要这样一把斧头;用来修剪农庄的树枝。
您忠诚的 乔治•;赫伯特
这个故事说明;人们的胃口永远对温暖与甜蜜的东西感觉到饿;欲望永远会被勾起来。它能给我们以下启示;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刺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暗示这些东西的功劳全部是他的;最终让他最后接受我们的建议。
小吕在深圳经营一家汽车修理厂;同时还自己推销二手车;经常亲自去拜访那些想买部二手车的顾客。
他并不象其它推销一样夸夸其谈地推荐自己的车;而是很平和地建议说:“这部车我们已经全面维修好了;您先试试性能如何?如果还有不满意的地方;我们会为您修好。”
顾客一般都不会拒绝;开了几公里以后;小吕会再问;“怎么样?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吗?”
“我觉得方向盘有些松动。”
“您真好眼力。我也注意到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引擎和离合器怎么样?”
“引擎很不错;离合器没有问题。”
“看来今天我是碰见行家了。”
说到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