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战奇略-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义,为楚军迅速进抵巨鹿而扫清了前进障碍;临战之前他以 
破釜沉舟的实际行动激励将士树立“必死无还”的决心,为楚 
军奋勇杀敌作好了精神准备;交战之中他正确运用分割围歼的 
战术,切断了秦军主将章邯与王离的联系,使其各自陷入孤立 
境地;尔后他集中兵力,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歼灭了王离、 
苏角之后,乘胜击败了章邯,歼灭了秦军主力,取得了九战九 
捷的重大胜利。 

       【译文】 
      大凡敌人兵力强大、士气旺盛,而我军士卒疑虑重重、不 
肯拚命作战时,那就必须把他们置于“死地 ”,并且告令全军 
知道,这是迫不得已的作法。然后,杀牛烧车,犒劳战士,烧 
弃粮食,填平井灶,焚船毁锅,断绝他们企图生还的侥幸思想。 
这样,作战就必定能胜利。诚如兵法所说 :“抱定必死的决心 
去奋战,就能获得胜利而生存 。” 
      秦国将领章邯率军打败楚将项梁军以后,就认为楚地的兵 
力不值得忧虑了,于是挥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军。恰 
在这时,赵歇为国王,陈馀为将领,张耳为丞相,他们兵败后 
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率部包围巨鹿,章邯的 
军队驻扎在他们的南边,修筑甬道给部队运送粮食。楚怀王任 
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去救援赵国; 

… 页面 214…

百战奇略                                                           ·212· 

其他各将领都隶属于宋义指挥。宋义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多 
天不前进,还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佐齐国,并且亲自送他到 
无盐,盛办酒宴,大会宾客。项羽对此极为不满地说 :“如今 
我国军队刚刚打了败仗,国王为此坐卧不安,调集全国军队而 
专门委任将军指挥,国家安危的命运,完全在此一举。现在, 
你身为上将军而不体恤士卒疾苦,却去钻营个人私利,这不是 
国家栋梁之臣所该做的 !”项羽利用早晨进见上将军宋义的机 
会,就在其帐中把他杀了,然后通令全军说 :“宋义与齐国勾 
结图谋反叛,楚怀王密令我把他杀掉了。” 
      此时,众将都为项羽的举动所畏服,没有一个敢于抗拒不 
从的,大家齐声说道 :“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啊。现在将 
军诛杀的是图谋反叛的乱臣贼子 。”于是,大家立即拥立项羽 
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追赶宋义之子宋襄,追到齐国把他杀 
掉了。其后,项羽派遣桓楚向楚怀王报告了所发生的情况,楚 
怀王便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黥布和蒲将军等都隶属于项 
羽指挥。项羽因杀掉以权谋私的宋义,从此便威震楚国,名扬 
诸侯。不久,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兵二万渡过漳河,救援 
巨鹿。与秦军交战稍得些许胜利,陈馀再次请求救兵。于是, 
项羽就亲率全部人马渡过漳河,并下令把渡船沉入河底,砸毁 
饭锅蒸笼,烧掉营垒屋舍,携带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明 
决一死战而无一点退还之心。项羽率军一到巨鹿,便包围了王 
离,与秦军多次交战,切断了秦军的运粮道路,终于大败秦军, 
击杀了秦将苏角,俘获了王离。是时,楚军声威已经雄冠诸侯。 
此前,巨鹿城下已有诸侯援军十多个营垒,但却没有敢于出战 
的;到了楚军进击秦军的时候,诸侯军的将领们都站在壁垒上 
观望而不出兵助战。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英勇奋战,杀声 
震天;而诸侯军无不人人颤栗惊恐。就这样,楚军终于大败秦 

… 页面 215…

百战奇略                                                          ·213· 

军。 

       【原文】 
      凡敌人强盛,吾士卒疑惑,未肯用命,须置之死地①,告 
令三军,示不获已。杀牛燔车,以享战士,烧弃粮食,填夷井 
灶,焚舟破釜,绝去其生虑,则必胜。法曰 :“必死则生。” 
② 
     秦将章邯③已破楚将项梁④军,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 
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 
兵败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⑤、涉间⑥围巨鹿,章邯军其 
南,筑甬道⑦而输之粟。楚怀王以宋义⑧为上将,项羽⑨为次 
将,范增⑩为裨将,救赵。诸别将皆属焉。宋义行至安阳⑾, 
留四十余日不进,遣其子宋襄相齐,自送之无盐⑿,饮酒高会。 
项羽曰 :“今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诸将军,国 
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 
羽晨朝宋义,即其帐中,斩之,下令军中曰 :“宋义与齐谋反, 
楚王阴令羽诛之 。”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⒀,皆曰: 
 “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即共立羽为假上将 
军⒁。使人追宋义子襄,及之齐,杀之。使桓楚⒂报命于楚怀 
王,因命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焉。项羽以杀宋 
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 
⒃救巨鹿。战少利⒄,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兵渡河,沉舟, 
破釜甑⒅,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 ,无还心。〔于 
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 
角,虏王离。当是时 ,〔楚兵冠诸侯〕,诸侯救巨鹿下者十余 
壁,莫敢纵兵。〔及〕楚兵击秦军,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 

… 页面 216…

百战奇略                                                            ·214· 

无不以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大破秦军。⒆ 

       【注释】 
      ①死地:《孙子兵法》术语。意即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 
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叫做“死地 ”。 
      ②必死则生: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③章邯:秦将,官至少府。秦末,曾率兵镇压过陈胜、项 
梁领导的起义军。后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楚汉 
战争中,被刘邦围攻,兵败而自杀。 
      ④项梁: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项良 ”,今从汪本。项梁, 
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下相 
  (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楚国贵族出身,楚将项燕之子。秦二 
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他响应陈胜起义,与其侄项羽率 
兵八千于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陈胜失败后 ,他拥立楚怀 
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梁自号武信君。后在定陶(今 
山东定陶北)与秦军作战中战死。 
      ⑤王离:秦将王翦之孙。 
      ⑥涉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涉涧 ”,今据史校改。 
      ⑦甬道:谓两旁筑有墙坦的通道,以保证运输的安全。 
      ⑧宋义:故楚令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从项梁起义。 
后楚怀王熊心以其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率军北上救赵时滞 
留安阳不进,为项羽所杀。 
      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从叔父项梁起义。梁战死后, 
他与宋义等率军北上救赵,于安阳杀死宋义,被楚怀王任为上 
将军,率军北进于巨鹿打败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 

… 页面 217…

百战奇略                                                          ·215· 

王。后在楚汉战争中,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被刘邦击败, 
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身死。 
      ⑩范增:项羽谋士。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年已七十,初 
从项梁,后佐项羽,颇有谋 
略,被羽尊为亚父。他屡劝项羽杀掉刘邦,未被采纳。后因刘 
邦施反间计,为项羽怀疑而忿离死于归乡途中。 
      ⑾安阳:地名。位于今山东曹县东北。 
      ⑿无盐:地名。位于今山东东平东南。 
      ⒀支吾:亦作“枝梧 ”,意谓抵触,抗拒。 
      ⒁假上将军: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暂署上将军之职,故 
称“假上将军 ”。 
      ⒂桓楚: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旦 ”,今据史校改。 
      ⒃河:这里指“漳河 ”。 
      ⒄战少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战不利”,今据史校改。 
      ⒅釜甑:均为炊具。釜,一种敛口圆底,或有两耳的锅, 
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甑,类似现代的蒸锅,底部有许多透蒸 
气的孔格。 
      ⒆本篇史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 页面 218…

百战奇略                                                           ·216· 

                              52.生战 

       【提示】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从防止贪生怕死的问题入手, 
着重阐述将帅的勇怯与作战成败的关系问题。它认为,在完全 
具备了对敌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之下,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乃 
在于将帅能够果敢地指挥部队舍生忘死地去战斗;倘若为将帅 
者临战畏怯,贪生怕死,则必然导致作战失败。历史的经验表 
明,战争不但是物质力量的较量,而且也是精神力量的较量。 
在具备一定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能否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作用和勇敢精神,便成为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本篇已经认 
识到这一点,因而提出“要当割弃性命而战”的重要思想,这 
是十分可贵的。 
      春秋时期发生在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的晋楚敖、 
鄗之战,便是体现将帅的勇怯直接影响战争胜负的一个战例。 
当时,晋国出动了三军兵力与楚军交战,从双方力量对比情况 
看,晋楚旗鼓相当。但是,晋军由于将帅畏敌怯战和指挥失误, 
而导致最终失败的结局。首先,晋军中军大夫赵婴齐未战先怯, 
事先派人于黄河边上准备了逃跑时将用的船只,“欲败而先济”。 
这种失败主义的举动,严重地瓦解和动摇了晋军斗志 ,“故将 
士懈 ”。其次,当楚军逼近晋军时,晋中军主帅荀林父畏敌 
如虎,慌忙不知所措 ,竟错误地下达了“先济者有赏 ”(见 
 《左传·宣公十二年》)的逃跑命令,致使中、下二军未战先 

… 页面 219…

百战奇略                                                           ·217· 

溃,并且因争抢渡船而自相残杀。只有上军主将士会能够预先 
派兵埋伏于敖山附近,阻击楚军而未被打败。 
      从晋军将帅对楚军作战的两种不同态度和处置措施来看, 
恰好从正反两面说明了将帅的精神状态和指挥艺术的好坏,是 
影响战争胜负的直接而重要的因素。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有利地形已为我军占领,参战部队已 
经进入阵地,军法号令已经通行无阻,奇袭分队已经部署停当, 
那么,此时最为关键的就是全军将士要舍生忘死地去战斗,这 
样就能取得胜利。倘若将领临阵畏敌怯战,企图侥幸活命,反 
而会被敌人所杀。诚如兵法所说 :“侥幸求生的,反而会被杀 
死 。” 
      春秋时期,楚王率军进攻郑国,晋国派兵援救郑国,与楚 
军交战于敖、鄗之间。晋军的中军大夫赵婴齐让他的部队预先 
在黄河边上准备好了渡船,打算败仗以后先过河逃跑。因此, 
严重瓦解将士的斗志,致使晋军最终没有取得胜利。 

       【原文】 
      凡与敌战,若地利已得,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兵已设, 
要当割弃性命而战,则胜。若为将临阵畏怯,欲要生,反为所 
杀。法曰 :“幸生则死。”① 
春秋时,楚子伐郑,晋师救之,与战于敖、鄗②之间。晋赵婴 
齐③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欲败而先济,故将士懈,卒不可胜。 
④ 

… 页面 220…

百战奇略                                                           ·218· 

       【注释】 
      ①幸生则死:语出《吴子·治兵第三》。 
      ②敖、鄗:马本及各本皆于“敖、鄗”后有“若高”二字, 
显系衍文,故据史删。 
      ③赵婴齐:晋军中军大夫。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 页面 221…

百战奇略                                                           ·219· 

                              53.饥战 

       【提示】 
      本篇以《生战》为题,旨在阐述深入敌国作战时如何解决 
后勤供应以防止部队因缺粮而失败的问题。它认为,在出兵进 
入敌国的情况下作战,只有分兵抄掠以夺取敌人的粮仓和积蓄, 
才能确保部队粮饷而夺取作战胜利。古代战争的经验表明,远 
离本土而深入异国作战 ,由于战线过长,交通不便,运输工 
具落后等原因,部队粮秣供应完全依靠从本国长途运送,无疑 
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采取“因粮于敌 ”,即取用于敌国的办 
法,便成为古代战争中常为兵家所运用的一个有效办法。但是, 
主张以“抄掠”、“抢夺”等残暴手段来解决军需供应问题,势 
必给异国民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因此,既要“因粮于敌 
 “以解决出国作战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又要不给敌国民众造 
成严重危害和灾难,这不能不是战争指导者需要认真研究的。 
      南北朝时期,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兵赴救湘州之战,就是采 
用“因粮于敌”办法解决部队后勤供应的一个战例。湘州,原 
为南朝梁地,承圣三年(公元554年 ),西魏(北周前身) 
攻陷江陵以后,湘州及巴州皆归属西魏。陈霸先代梁称帝建立 
陈朝后的第三年(永定三年,公元559年 ),即派侯瑱等率 
军围逼并企图夺回湘州。为此,北周明帝宇文毓派遣贺若敦率 
兵赴救湘州。但此时恰值秋水泛滥,江路遂断,在“粮援既绝, 
人怀危惧”的时候,周军主将贺若敦一方面采取“因粮于敌” 

… 页面 222…

百战奇略                                                          ·220· 

的办法,派兵搜抄粮物“以充资费”;一方面采取“示形”惑 
敌的办法,于军营中“多为土聚,覆之以米 ”,使侯瑱闻之, 
误认为周军粮食充实。同时,又增修营垒,建造庐舍,向侯瑱 
 “示以持久”之计,以及采取诈降袭击等办法得以与陈军“相 
持岁余,瑱等不能制 ”(见《北史·贺若敦传》)。显而易见, 
贺若敦作为周军主将,处于“粮援既绝,人怀危惧”的困境, 
而能想方设法打破敌人之围困,其作战指导是可取和值得效法 
的。 

       【译文】 
      大凡兴兵征战,深入敌人本土,粮秣供应缺乏,必须分兵 
搜掠,占据敌国粮仓,夺取它的积蓄,用以接济军饷,这样就 
能取胜。诚如兵法所说 :“粮秣给养靠在敌国补充,这样部队 
的后勤供应就充足了 。” 
       《北史》记载:北周将领贺若敦率军过江攻取了陈朝的湘 
州。陈朝将领侯瑱率兵进攻贺若敦 ,(企图夺回湘州)。此时 
正值秋水泛滥季节,水路交通严重受阻。致使贺若敦部队粮援 
断绝,将士人人心怀恐惧。贺若敦于是分兵四出搜掠粮物,用 
来充作部队的军资费用。贺若敦怕侯瑱了解自己部队的缺粮情 
况,就在军营中大量积土堆丘,在其上面覆盖以粮米,然后召 
集附近村庄的百姓到军营来;装作向他们询问事宜的样子,(待 
他们看到营中堆积的“粮山”以后 ),再把他们一一送走。侯 
瑱从百姓那里听到所见的情况后,便误认为贺若敦部队的粮食 
充足。贺若敦还进一步加修营垒,建造房舍,以显示其长期驻 
守湘州的企图。这样一来,从湘州至罗州之间,百姓因怕打仗 
都无心种田而使当地农业生产遭到废弃。侯瑱对此竟毫无扭转 

… 页面 223…

百战奇略                                                           ·221· 

的办法。起初,当地百姓常常驾驶小船,装载粮米和鸡鸭笼子 
送给侯瑱部队作军饷。贺若敦对此甚为忧虑,于是便派人伪装 
成当地百姓馈送粮谷和鸡鸭,而实际埋伏着士兵的武装船只向 
陈军驶来,侯瑱部队看到了,以为又是馈送饷粮的百姓船只, 
便迎水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接取东西,若敦船中的士兵于是将 
他们全部抓获。另外,若敦军中常有叛逃者骑马投降陈军的, 
侯瑱都予以接纳。有鉴于此,若敦便令人找来一匹马,牵着它 
走上船,又让船上人用鞭子抽打这马匹,像这样做过多次以后, 
马匹因怕挨打而不敢上船了。其后若敦设伏兵于江边,让人骑 
着这匹怕船马伪装投奔侯瑱军,侯瑱不辨真假就派兵乘船前来 
迎接,大家争相过去牵马,马因怕船而不敢上船。这时,江边 
若敦预设的伏兵突然跃起齐击,将侯瑱所派的士兵全部杀死。 
此后,即使有了真正馈送粮饷或者投奔陈军的人,侯瑱因为害 
怕若敦的设诈阴谋,再也不敢接纳了。就这样,双方相持了一 
年多,侯瑱始终未能制胜贺若敦。 

       【原文】 
      凡兴兵征讨,深入敌地,刍粮乏阙,必须分兵抄掠,据其 
仓廪,夺其蓄积,以继军饷,则胜。法曰 :“因粮于敌,故军 
食可足也 。”① 
       《北史》:北周将贺若敦②率兵渡江取陈湘州③ 。陈将侯 
④讨之。秋水泛滥,江路遂断。粮援既绝,人怀危惧。敦于是 
分兵抄掠,以充资费。恐瑱等知其粮少,乃于营内多聚土,覆 
之以米。召侧近村人,佯有访问,随即遣之。瑱等闻之,以粮 
为实。敦又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湘、罗⑤之间,遂 
废农业。瑱等无如之何。初,土人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以 

… 页面 224…

百战奇略                                                          ·222· 

饷军。敦患之,乃伪为土人船,伏兵甲于中。军望见,谓饷船 
至,逆水争取。敦甲士遂擒之。又敦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