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战奇略-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法所说 :“实施坚守防御的部队,应像木石置于平地那样静 
止不动 。”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十万从斜谷出兵进攻魏国, 
而扎营于渭水之南。魏国派遣大将司马懿率兵进行抵抗,其部 
将都主张部队前往渭水之北设阵以等待诸葛亮军,司马懿却说: 
 “百姓和军资都在渭水之南,这里是必争不弃之地。”于是督 
率魏军渡过渭水,且背靠渭水而扎营布阵。司马懿因此而对部 
将说:“诸葛亮如果是个有勇气的人,当会北出武功,依托山 
地而向东扩展。如果他要向西而上五丈原的话,我军就平安无 
事了 。”此时恰值一颗流星陨落于诸葛亮营垒的方向,司马懿 
据此推知诸葛亮一定要失败。是时,魏明帝根据诸葛亮率军远 
道而来利于速战的情况,一再命令司马懿要慎重战事,以等待 
蜀军内部的变化。诸葛亮多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应战。诸葛亮 
为此又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用的头巾和发饰 ,(企图以此激 
怒他出战),但司马懿始终坚守壁垒而不为其所动 。司马懿之 
弟司马孚写信询问战事情况,司马懿回信说 :“诸葛亮志向远 
大但不善于选择时机,多于谋划但缺少决断,喜好用兵但不懂 
权变。因此,他虽然拥有十万大军,但却落入我的谋划之中, 
打败他是必定无疑的了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不战一百多天 

… 页面 203…

百战奇略                                                          ·201· 

后,赶上诸葛亮病死于军中,蜀军将领烧掉营垒而逃走,当地 
百姓跑来报告消息,司马懿便亲自率兵随后追赶。诸葛亮的长 
史杨仪见魏军追来,便调转旗帜、擂动战鼓,摆出一副反击魏 
军的样子。司马懿认为对于撤退回归本国的敌军,不能过分逼 
迫它 ,于是杨仪才得以率领蜀军结阵有序地退走了,过了一 
天 ,司马懿率军进至蜀军驻过的营地 ,观察诸葛亮留下的各 
种遗迹,搜缴到蜀军的作战地图、军事文书和很多粮食。司马 
懿据此而断定诸葛亮一定死了,十分感慨地说 :“诸葛亮真是 
天下奇才啊 !”部将辛毗以为诸葛亮究竟死活还不清楚,但司 
马懿却非常肯定地说 :“军事家们所最重视的,便是作战文书、 
军事密计和兵马粮草,而今蜀军竟把这些重要东西都丢弃在这 
里。难道能有已损坏了五脏六腑还可以存活的人吗?我们现在 
应当赶快追击他们 。”关中地区生长很多蒺藜,为便于部队途 
经此地而能顺利前进,司马懿使令二千士兵都脚穿平底软木鞋 
走在前边,让带刺的蒺藜都扎在士兵的软木鞋底上,使步骑兵 
大队得以随后顺利跟进。魏军追到赤岸地界时,才知道诸葛亮 
确实死了。当时,老百姓编了句谚语,说 :“死的诸葛亮吓跑 
了活的司马懿 。”司马懿听后,笑着说道:“这是由于我只能 
预料活诸葛亮的行事,而不能预料他死后行事的缘故啊!” 

       【原文】 
      凡敌人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 
待其敝。若彼以事挠我求战,亦不可动。法曰 :“安则静。” 
①三国蜀将诸葛亮率众十余万出斜谷,垒于渭水之南。魏遣大 
将司马懿拒之,诸将欲往渭北以待之,懿曰 :“百姓积聚皆在 
渭南,此必争之地也 。”遂率军而济,背水为垒。因谓诸将曰: 

… 页面 204…

百战奇略                                                          ·202·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②,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③,则诸 
军无事矣 。”亮果上五丈原。会有长星坠亮之垒,懿知其必败。 
时朝廷以亮率军远入,利在急战,每命懿持重,以俟其变。亮 
数挑战,懿不出,因遗懿以巾帼妇人之饰。懿终不出。懿弟孚 
书问军事,懿复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少决,好兵而无 
权,虽持兵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与之对垒百余日, 
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懿出兵追之。亮长史杨 
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以归师不之迫,于是杨仪结阵而 
去。经日,行其营垒,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食甚众。懿审 
其必死,曰 :“天才奇才也!”辛毗⑤以为尚未可知。懿曰: 
 “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食,今皆弃之,岂有人损五脏 
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 。”关中多蒺藜⑥,懿使军士二千人⑦ 
着软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著屐,然后马步俱进。追到赤岸⑧, 
乃知亮已死。时百姓为之谚曰 :“死诸葛走生仲达。”懿笑曰: 
 “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⑨ 

       【注释】 
      ①安则静 :语出《孙子兵法·势篇》王本及汪本作“不 
动如山 ”,与前《重战》引文重。 
      ②武功:汉置县。故址在今陕西武功西。 
      ③五丈原:古地名。位于今陕西宝鸡东南之斜谷口西侧, 
渭水经其北自西向东流。 
      ④杨仪:襄阳(今湖北襄樊 ),人,字威公。诸葛亮以其 
为长史,协助处理军务和筹划粮秣。亮死后,自恃其诛杀魏延 
功高,因职低不满,与尚书令蒋琬争权而获罪入狱自杀身死。 
      ⑤辛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字佐治。初从袁绍,后 

… 页面 205…

百战奇略                                                            ·203· 

归曹操,任丞相长史。魏文帝时任侍中 ,明帝时封颖乡侯。 
      ⑥蒺黎:一种果被带刺的草本植物,部队经此丛生之地, 
影响行军作战。 
      ⑦二千人 :马本及诸本皆误作“三千人”,今据史校改。 
      ⑧赤岸:马本及唐本皆误作“亦岸 ”,今从王本。赤岸, 
位于今陕西留坝东北。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宣帝纪》。 

… 页面 206…

百战奇略                                                           ·204· 

                              50.危战 

       【提示】 
      本篇以《危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部队作战陷入 
危险境地时,将帅应当采取何种措施以扭转战局。它认为,一 
旦作战中部队陷入危困之时,为将帅者应当临危不惧,激励将 
士抱定决一死战之志,奋勇杀敌。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 
取得最后胜利。这里所引孙子“兵士甚陷,则不惧”语,据唐 
代杜牧《注孙子》云 :“陷于危险,势不独死,三军同心,故 
不惧也 。”可见,士卒深陷危困之所以不惧怕,是因为全军上 
下都抱定对敌决一死战之志的结果,而全军遇危之所以奋勇杀 
敌而不怕牺牲,又是由于平时将帅从严治军所培养教育的结果。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将帅便带出什么样的士卒。要使部队保 
持临危不惧的勇敢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将帅本身的表率 
作用和平时严以治军的教育训练工作。本篇通过对将帅临危处 
置措施的论述,却告诉我们从严治军的重要性。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 ),大将吴汉平定称雄蜀地 
的割据势力公孙述的作战,就是体现为将帅者临危如何扭转败 
局的一个战例。吴汉奉命率军入川之初,由于进展顺利而一度 
产生骄傲轻敌情绪,他不听光武帝刘秀的谆谆告戒,竟分兵冒 
进,结果为敌所困,陷入危境。这是不足取的。然而,久经战 
阵的大将吴汉身陷困境,却又能临危不惧,从容处置,指挥若 
定,这又是为将帅者应该效法的。他一面激励将士“同心协力, 

… 页面 207…

百战奇略                                                           ·205· 

人自为战 ”,奋勇杀敌,一面吸取教训,及时调整部署,与部 
下刘尚合兵一处,集中兵力,乘敌不觉,突然发起攻击,一举 
而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其后,又经八战八捷,终于在次年攻占 
成都,消灭了公孙述这个分裂割据势力。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部队陷入危亡的境地时,应当激励全 
军将士抱定必死的决心,奋勇杀敌,不可怀有贪生侥幸心理。 
只有这样,才能转危为安,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 :“部队 
深陷危险境地,个人就不再存有恐惧了 。” 
      东汉大将吴汉奉命率军讨伐割据成都称雄的公孙述,部队 
进入犍为郡所辖地区。该郡各县都凭城坚守。吴汉挥军攻克了 
广都县,又派轻装骑兵烧毁了成都市桥,武阳以东的各小城邑 
都投降了吴汉。这时,汉光武帝刘秀下诏告戒吴汉说 :“成都 
有十多万敌军,不可轻视它。但应坚守广都,等待敌军来攻, 
不要主动出击与敌争锋。如果敌军不敢来攻,你就转移营阵以 
逼迫它;必须等到敌军精疲力竭之时,方可进击它 。”吴汉并 
未听从光武帝的谆谆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 
都。当进至距成都十余里处,于江水北岸扎营,并于江上架设 
浮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南北两营地相 
距二十余里。光武帝得悉吴汉的进攻举动后,大为吃惊,责备 
吴汉说 :“我曾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诫你,为什么事到临头却违 
背乱来?你既已轻敌贸然深入,却又与刘尚分立两营。事情是 
有缓急之别的,而一旦遇到危急情况,就无法相互支援了。敌 
人如果出兵牵制你,而以主力进攻刘尚,刘尚若被攻破,那么, 
你也就失败了。幸好现在没发生意外情况,你要立即率兵返回 

… 页面 208…

百战奇略                                                           ·206· 

广都坚守待敌 。”但光武帝给吴汉的诏书还未送到的时候,公 
孙述果然已经派遣其部将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来攻吴汉; 
又派另外将领率兵万金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致汉军两营之间 
无法相互救援的被动局面。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遭到失败 
而退回营垒,敌将谢丰乘势挥军包围了吴汉军。吴汉召集众将 
激励他们说 :“我和诸位将军共同越过艰难险阻,转战千里之 
遥,所向斩获甚多,才得以深入敌人腹地。现今进至敌人都城 
之下,而我们与刘尚两处竟都遭敌人包围,形成互相不能救援 
之势,此种局面的危害性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打算秘密转 
移兵力到江南与刘尚合兵一处,共同抗御敌人。如果大家能够 
同心协力,人人奋勇作战,大功就可建立;倘若不这样,失败 
必然而无其它余地。现在成败的关键,就在这次行动了 。”诸 
位将领听后齐声说道 :“是!”于是,吴汉以酒食款待将士, 
用草料喂饱战马,关闭营门三天不出战;又在军营中插立很多 
旗帜,保持烟火缭绕不断,以此迷惑敌人。三天过后的晚上, 
吴汉悄悄过江与刘尚合兵一处。敌将谢丰等竟然没有发觉,第 
二天,谢丰仍分兵一部抵御江北汉军,自率主力进攻江南汉军。 
吴汉亲自指挥全部兵力迎战敌军,从清晨交战直到黄昏时候, 
终于大败敌军,击斩了敌将谢丰、袁吉。于是,吴汉乘胜率军 
还守广都,留下刘尚所部继续抵御公孙述,并把有关战况写成 
奏状上报光武帝,而且深切痛责自己的过失。光武帝阅后批复 
道 :“你率兵还守广都,是很得要领的行动。公孙述此后必定 
不敢丢开刘尚而直接来进攻你。如果他先进攻刘尚,你从广都 
率领全部步骑兵行军五十里而赴援到那里时,正是公孙述处于 
危险困疲的时候,因此打败他将是势所必然之事 。”此后,吴 
汉率军同公孙述军交战于广都至成都之间,前后八战八捷,并 
进驻于成都外城。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城与吴汉军大战,吴汉 

… 页面 209…

百战奇略                                                          ·207· 

派遣护军高午、唐邯率领数万精锐部队迎击公孙述。公孙述兵 
败逃走,高午奋勇追击,冲进敌阵挥枪猛刺,杀死了公孙述。 
第二天,成都城内的敌人开城投降。吴汉令人斩下公孙述首级 
传送到京都洛阳。至此,蜀地割据势力完全被平定。 

       【原文】 
      凡与敌战,若陷在危亡之地,当激励将士决死而战,不可 
怀生,则胜。法曰 :“兵士甚陷,则不惧。”① 
      后汉将吴汉②讨公孙述③,进入犍为④界。诸县皆城守。 
汉攻广都⑤,拔之。遣轻骑烧成都⑥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 
降。帝⑦戒汉曰 :“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 
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须转营迫之,须其力疲, 
乃可击也 。”汉不听,乘利遂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去 
城十余里,阻江⑧北为营,作浮桥,使别将刘尚将万余人⑨屯 
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大惊,责汉曰 :“比敕公千条万端, 
何意临事悖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 
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幸无他者, 
急率兵还广都 。”诏书未到,述果遣其将谢丰、袁吉将众十余 
万出攻汉;使别将〔将〕万金人劫刘尚,今不得相救。汉与大 
战一日,兵败走入壁,丰围之。汉召诸将厉⑩之曰 :“吾与诸 
将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今至城下, 
而与尚二处受围,势既不接,其祸难量。欲潜师⑾就尚于江南 
御之。若能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立,如其不然,败必 
无余。成败之机,在此一举 。”诸将皆曰:“诺。”于是,飨 
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立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 
兵与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乃分兵拒江北,自将攻江南。 

… 页面 210…

百战奇略                                                          ·208· 

汉悉兵迎战,自旦至哺,遂大败之,斩谢丰、袁吉。于是,率 
兵还广都 ,留刘尚拒述,具以状闻,而深自谴责。帝报曰: 
 “公还广都,甚得其宜,述必不敢略尚而击公。若先攻尚,公 
从广都五十里悉步骑赴之,适当值其危困,破之必矣 。”于是, 
汉与述战于广都、成都之间,八战八克,遂军于郭中。述自将 
数万人出城大战,汉使护军高午、唐邯将锐卒数万击之。述兵 
败走,高午奔阵刺述,杀之。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蜀 
遂平。⑿ 

       【注释】 
      ①兵士甚陷,则不惧:语出《孙子兵法·九地篇》。 
②吴汉:东汉大将。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字子颜。王 
莽末年,亡命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 ),以贩马为业。后归刘 
秀,任偏将军、大将军。刘秀称帝后,升任大司马,封舞阳侯。 
      ③公逊述: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子阳。王 
莽时期,任蜀郡太守。东汉初,起兵据益州称帝,成为反对东 
汉中央政权的地方割据势力。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被吴 
汉率军平定。 
      ④犍为:郡名,西汉冒。东汉时,郡治在武阳(今四川彭 
山东)。 
      ⑤广都:汉置县。位于今四川成都南。 
      ⑥成都:今属四川。 
      ⑦帝:指东汉光武帝刘秀。 
      ⑧江:西晋以前长江的专称,凡称“江”或“江水”者, 
皆指“长江”。本篇这里指今长江的支流“岷江”。 
      ⑨万余人 :马本及唐本皆误作“十余万人”,今据史校改。 

… 页面 211…

百战奇略                                                            ·209· 

      ⑩厉:通“励 ”,激励,勉励。 
      ⑾立:史载原作“树”,《百战奇法》原作者因避讳宋英宗 
嫌名 (“曙”)而援引时改“树”为“立”。 
      ⑿本篇史例出自《后汉书·吴汉传》。 

… 页面 212…

百战奇略                                                          ·210· 

第六卷 

                              51.死战 

       【提示】 
      本篇以《死战》为题,旨在阐述将帅对作战中缺乏信心、 
 “未肯用命”的士卒所应采取的处置措施。它认为,凡此情形, 
都必须“置之死地 ”,以“绝去其生虑 ”,使其抱定必死之志 
去战斗。只有这样,才能奋勇杀敌 ,死里获生。“陷之死地然 
后生 ”(见《孙子兵法·九地篇》)这是孙子首倡,而为历 
代兵家所常采用的激励部队奋勇杀敌的一种办法。 
      这在一定条件下,无疑也是可行的。然而,从根本上讲, 
士卒的勇敢精神,是由战争的性质、目的以及士卒的军政素质 
决定的。明确为正义事业而战,士卒必定能拚死搏斗;只有具 
备过硬的军政素质,部队才有强大的战斗力。而这一切又是靠 
平时严格的教育训练培养出来的。如果平时治军不严,疏于教 
育训练,单纯靠战时“置之死地”而激发部队杀敌决心和勇敢 
精神,即便一时能做到 ,但却是不能持久发挥作用的。《百战 
奇略》已经能够较好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在《教战》《怒战》 
 《气战》《畏战》等多篇中,反复强调要搞好部队的教育训练, 
提高部队的战斗力。这是十分可贵的。 

… 页面 213…

百战奇略                                                           ·211·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项羽所部击败秦 
军主力的巨鹿之战,从根本上说,项羽获胜是在陈胜、吴广起 
义给秦王朝以严重打击 ,动摇其统治基础的形势下取得的。 
但项羽作为楚军统帅在作战指导上,也有其成功之处,主要表 
现在:行军途中他能及时除掉“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将军 
宋义,为楚军迅速进抵巨鹿而扫清了前进障碍;临战之前他以 
破釜沉舟的实际行动激励将士树立“必死无还”的决心,为楚 
军奋勇杀敌作好了精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