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大帝国-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想用人家,可惜人家未必会为你所用?

    崇祯皇帝意兴阑珊把圣旨交给高时明,挥挥手让他安排人去传旨。

    不能用也没关系,就凭两阙名王李定国的历史功绩,留他性命供养起来也应该。

    不过,李定国这个事情给了崇祯皇帝一个启发。

    那就是,人才,终究要自己培养才贴心。

    那么,从哪里发掘人才来培养呢?

    天底下又有多少像李定国、阎应元、陈明遇这些怀才不遇的优秀人才呢?

    看来,是有必要建立一套人才选拔机制了。

    人才缺少的不是才华,缺少的是一个机会,一个渠道。

    就如同当年世家门阀下的寒门一般,哪怕再有才华,没有人举荐,也很从中难脱颖而出。

    于是,隋朝之后,就有了科举。

    这终于给了寒门士子一个机会。

    只是,名额毕竟有限。

    便如时下大明,又有多少寒门学子无法为国效力,珠玉蒙尘?

    这个群体是庞大的,他们有一个名字叫穷酸秀才。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咧咧嘴,发出得意的微笑。

    因为,他找到既能发掘人才又能打击复社和东林党人的办法。

    一举数得也!

    “皇爷,工部尚书毕懋康求见?”

    崇祯皇帝正得意之间,随侍太监小德子启禀。

    “宣!”

    听到兵器专家来了,崇祯皇帝不敢怠慢,立马宣他进来。

    “皇上,臣初上任工部,又要改进燧发枪一事,事务委实繁重。现特举荐茅元仪为军器监事,为臣分担部分事务,请皇上恩准。”

    一套礼节下来,崇祯皇帝赐座,问了一些工部的工作情况后,见皇上心情不错,毕懋康忐忑说道。

    他已年近六旬,自南京兵部右侍郎的职位致仕后,一直在家潜心着书,但对于流贼以及建奴的动向十分关注。

    崇祯七年曾上书崇祯皇帝,请求大力推广火器的使用,并言“克敌制胜唯火器耳”。

    但当时国库枯竭,流贼难治之事搅得上上下下焦头烂额,所以根本无暇顾及。

    此次,工部尚书张凤翔获罪,皇上下旨起复他。

    任命他为工部尚书署军器监事,族兄毕懋良以兵部员外郎一职暂主兵仗局,以后另有任用。

    并且他的门人、侄子皆是生员身份,几人对火器也颇有研究,皇上与他们国子监监生身份,入军器监协助工作。

    同时,皇上亲自和他商讨工匠管理,火药配方以及改良火器等诸多问题。

    尤其是他的得意之作燧发枪,皇上更是明令全力支持,这无疑令他十分感动。

    因此,这段时间来,他一直竭尽全力忙于事务,取得一些进展,需要有人帮忙,所以他想到了茅元仪。

    只是,茅元仪是戴罪之身,这是他怕皇上不同意的原因。

    “可,就依爱卿之言!”

    出乎毕懋康意料,崇祯皇帝没有丝毫犹豫,立马笑呵呵应承下来。

    开什么玩笑,崇祯皇帝怎么会不答应,茅元仪,这可是又一位兵器大咖啊,《武备志》的作者。

    很牛逼的人,自幼喜读兵农之道,成年熟悉用兵方略,九边关塞上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

    崇祯二年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治舟师戍守觉华岛,因士兵哗变获罪遣戍福建漳浦。

    过去,崇祯皇帝只是没有想到而已。

    现在都要挖掘人才使用了,何况是已知的人才?

    “谢皇上恩准!”

    毕懋康以为崇祯皇帝是看在自己的面子上才答应,急忙俯身谢恩。

    “爱卿公心于事,朕理应鼎力支持。”

    对于大明这位火器奇才,崇祯皇帝可谓是推崇备至。

    这家伙比茅元仪更牛逼,发明了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支燧发枪,能使火器在雨雪天气使用,并极大减少了发射流程和时间。

    崇祯皇帝是现代人穿越,自然明白燧发枪代表什么意义,这可是吊打全世界的玩意啊!

    大明啊,人才还是杠杠的。

    毕竟,咱们现在虽然有些没落,但不管这么说,还是世界的老大哥。

    这科技水平,还是属于世界一流。

    “毕爱卿,工部现在对于兵仗局的工匠待遇有些什么章程?”

    想到科技,崇祯皇帝想起科学家,也就是他嘴里说的工匠。

    当然,现在说的是火器工匠。

    崇祯皇帝深知,大明大明火器制作粗劣的根本原因,不是科学技术不行,而是在于制作火器的工匠地位待遇及其地下。

    如此重要岗位的工匠及其家眷,过的是猪狗不如的日子。

    虽不至于到卖子卖女的地步,但衣食无着就是他们的日常,并且一旦成为工匠,后代皆为工匠,不得科举,甚至种田都不行。

    朝廷每月发放给工匠的俸禄本就微薄,还要被上面层层克扣,最后到手能有七成就不错了。

    为了维持生计,工匠只能偷偷接私活。

    某些豪门大户要打造什么兵器甲仗,就会找到兵仗局的工匠。

    因为他们的手艺高超,锻造的兵器质量非常优良。

    但这种私活并不是每天都有,虽然每次得到的薪酬不少,但平均计算下来,一家人甚至温饱都维持不了。

    所以他才嘱咐毕懋康上任后要亲自改善匠户们的生活状况。

    毫不夸张的说,这些工匠其实就是大明的火器专家,是保证大明独霸天下的基石,必须予以重视。

    “启禀皇上,臣已经拟定了一份奏折,稍加完善之后就呈递内阁。皇上,工匠们的日子实在是苦哇。

    匠户们集中居住京城西区,肮脏破烂的胡同里,天气已经逐渐转凉,但在胡同里玩耍的孩童大多都是赤着脚,衣不蔽体。

    大多数人的住宅都是黄泥茅草简单搭就,走访的几户人家主食都是野菜掺杂麸皮、麦糠制成的窝头。

    用来就饭的菜大都是腌菜,极少见油腥。

    很多匠户才三十多岁,望之苍老如五十余岁的老人,寿命恐不久矣。”

    见皇上问起这个问题,毕懋康长叹一声,说起了他赴任后查探的结果。

    “走,一起看看去。”

    崇祯皇帝听到科学家的惨状,决定还是作*****一把,亲自去接见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员。

第一百三十四章 让你们先富起来() 
第一卷风雨飘零

    皇城的西北角,距离皇宫六七里地远,是工部兵仗局所在地。

    围绕在它周围的几个小胡同,几排破破烂烂的房子扎堆挤在一起,这里就是兵仗局工匠居住的地方。

    临近傍晚时分,突然来了一排马车,车上满载着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一群锦衣校尉或骑马或步行护卫。

    车队来到胡同前空旷的区域停住,数十名持刀护卫散开,警惕着注视着周围情况。

    中间的龙辇门帘掀开,高时明率先自马车上下来,拿出一个锦凳摆好,身穿皇袍的崇祯皇帝利索下车。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署理兵仗局的郎中毕懋良率领着早已准备多时的部分工匠代表,约莫三四百人左右跪迎崇祯皇帝。

    “都站起来说话。”

    今天是来拉拢一波人心的,崇祯皇帝露出最和蔼的笑容,轻轻挥舞宽大的龙袍袖口,温和说道。

    “谢皇上!”毕懋良带头谢恩起身,后面才是工匠们瑟瑟缩缩相互看着站起来。

    奇了怪了,简直闻所未闻,皇上怎么有空关心他们这些小民的生活?

    若不是亲眼所见,真真是不敢相信。

    工部尚书毕懋康一脸喜色的走上前去,朝着崇祯皇帝的位置拱拱手,接着又指着前面工匠们居住的破瓦房大声说道:

    “诸位匠公们,大喜,大喜啊!

    皇上仁慈,有感诸位生活艰辛不易,衣不蔽体居所恶劣,特从内库中拨付十万两纹银,由工部统一建造大伙的新居。

    兵仗局每位工匠,无论官职年龄大小,每人一套。

    同时,皇上体念诸位近段时间恐无居所,特每人发放五两纹银用于安家。

    并发放米三斗,白面五斤,猪肉三斤,棉布一匹,用以改善生活。”

    瑟瑟的寒风中,毕懋康说完之后,现场静谧一片,工匠们都惊呆了。

    这是什么情况?

    这简直是天下掉馅饼啊!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皇恩浩荡,体恤小民,天子仁慈!”

    片刻过后,工匠们逐渐开始相互小声交谈,站在后面没听清楚的小声询问别人。

    当大明明白了工部尚书毕懋康所讲之事后,一股巨大的喧嚣声突然响起,所有人都在欢呼跳脚。

    猛掐大腿的,仰天大叫的,发不出声音泪流满面的,各种姿态应有尽有。

    有些识趣的突然跪下磕头谢恩,随即所有工匠全部跪倒在地,使劲磕头,口中高喊万岁,哭笑声响彻全场。

    毕懋康、毕懋良等人看着这一切,心下也是感慨不已。

    大明两百余年来,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能对贱籍的工匠如此厚待优容,可以想象,今后大明的火器将迅猛发展。

    若皇上长期如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则万事可成。

    有钱真好!

    崇祯皇帝目睹工匠们激动的反应,也很有感慨。

    如此富裕的大明,却亡于粮饷不足,实在是不应该啊!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善泅者死于水,善战者死于兵。

    只是,大明是被动而亡的。

    这些该死的大明精英们,真是祸国殃民啊!

    前方,毕懋康让众人起身,接着继续说道:“诸位匠公们,本官老朽不堪却承蒙天子不弃,掌管工部。

    皇上厚爱,本官不才,却誓要让兵仗局重新焕发昔日辉煌。

    过去,工部奸猾之徒扣刻盘剥尔等俸禄,如今皇上已经铁腕铲除。

    今后,所有俸禄将按月及时发放,由锦衣卫监督,保证足额发放到每个人手中,杜绝克扣现象。

    诸位要拿出全身力气,制作出最好的刀枪火铳盔甲,交于前方贼浴血奋战的官军。

    兵器每精良一分,前方将士们就会多杀伤一个贼寇。

    唯此,方能报答皇上对吾等的厚待和信任。

    可本官也有言在先,值此天下内忧外患之际,却正是吾等报国之时。

    若有人再如过往一般,偷奸耍滑以次充好,制作出不合格的火器蒙骗过关,坑害前线将士,就休怪本官不客气了。”

    毕懋康这番话既是说给匠公听,其实也是说给崇祯皇帝听。

    他是在表决心表忠心,阐明自己的态度。

    否则,在一班工匠面前,他一个堂堂的工部尚书用不着费这么多口舌。

    “皇上请放心,毕尚书请放心,老头子世代匠户出身,手艺不敢说有多高明,可只要朝廷能保证原料充足,定可造出最好的火器。”

    兵仗局中氶李明荣是一位老匠公了,此时代表所有的匠公信誓旦旦的说道。

    他这话没毛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过去兵仗局的火器之所以粗制滥造,除了克扣匠人工钱之外,跟原料也有很大关系。

    他的话音刚落,其他工匠纷纷附和,表示自己的手艺没问题,之所以出现次品,是原来材料有问题。

    更有些初生牛犊的年轻人,说工部原来不用最好的闽铁,却用其他地方的铁造炮造铳,自然会出现炸膛的危险。

    这话崇祯皇帝听见去了,毕懋康已经带起了节奏,现在该自己这位大明最大的老板说两句了。

    崇祯皇帝龙行虎步上前站定,问毕懋康专业的话题,为什么其它地方的铁不能用,而要用福建生产的铁。

    “启禀皇上,制铳须用闽铁,他铁性躁,不可用。炼铁,炭火为上,北方碳贵,不得已以煤火代之,故迸炸常多。

    可也正因如此,故而闽铁贵,其它地方铁贱。”

    毕懋康不愧为火器专业,说出了原因。

    崇祯皇帝缓缓点头,读过书的他听明白了。

    这话,用后世冶金科技的效果来检视,是肯定没错的。

    由于煤炭含硫量高,用煤炭火锻炼出的铁含硫量也高,质地脆,所以会呈现频频炸膛景象。

    木炭火则防止这个缺点,所以锻炼出的钢铁不会出现炸膛的危险。

    怪不得戚少保当年在福建剿倭,自己用福建的铁生产火器,缘由在此。

    找出问题就好办了,多大的事啊?

    崇祯皇帝缓缓扫视这些大明科学家们,然后铿锵有力却又简洁明了说道:“诸位匠公们,你们辛苦了。

    大家的问题,朕都已经知悉。

    今后朝廷将会时刻关注兵仗局的事务,朕也会派东厂入驻,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反应。

    朕将第一时间处理。

    只要你们生产出合格的火器,朕保证让你们先富起来,一生衣食无忧。

    如果有谁能提高火器使用效果,甚至发明新的东西,朕将允许你们的子孙后代脱离匠籍,参加科举。”

    这话讲得很通透,匠户们都听懂了。

    第一,皇上重视兵仗局,也意味着重视他们。

    第二,他们的后代有希望了。

    这让他们十分动容。

    顿时,在场所有工匠们又跪地叩谢皇恩。

    可以说,让他们的后代脱离匠籍,允许科举,比白花花的银子还吸引人。

    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有出息,有一个远大前程,而不是一出生就被安排,注定没出息。

    崇祯皇帝微不察觉的摇摇头,命他们起身的同时心里感慨,这些军工人才还真是容易满足啊。

    说实话,他还特意控制一下节奏了,没有完全替他们解籍。

    一是为了循序渐进,不至于恩赏过多,以后赏无可赏。二是为了压榨他们的潜能,促进军工业的发展。

    可就这样,他们还感恩戴德,好有罪恶感啊。

    秀完一把,之后就没他什么事了,勉强再说了几句勉励的话,就转身回宫了。

    崇祯皇帝又不懂火器生产,也不懂炼钢炼铁,总不能和他们聊家长里短吧?

    聊这些也没有用啊,又没有电视机,可以全国转播,以显示他亲民?

    倒是工部尚书毕懋康留了下来,把原来和崇祯皇帝商议的管理办法和工匠们向说了说。

    其实也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赏罚分明。

    今后所有火器制造施行严格的质量查验,制作一把合格的火器,上面要刻上名字。

    将来要是出现问题,要惩罚等等。

    还有多劳多得,有额外奖励什么的,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工匠们则纷纷表示,将拼命劳作,方能报答皇恩浩荡云云。

    说完之后,就是开心的时刻到了,宫里的太监和毕尚书一起,把崇祯皇帝留下的生活物资,发放到每家每户手里。

    兵仗局附近的小胡同几乎沸腾起来,孩童一个个跑出来,钻上钻下,仿佛过年一般热闹。

    匠户的婆娘们也绽放出快乐的笑脸,对毕尚书和宫里太监连连道谢,感谢皇恩浩荡等等。

    千百年来,华夏百姓都是最容易满足的一个群体,因为要求低。

    尤其是出于底层之一的匠籍,更是如此。

第一百三十五章 咱们有祖宗() 
第一卷风雨飘零

    不知不觉,天色已暗,京畿皇城灯火亮了起来,在这寒冬的夜晚显得别样精致。

    崇祯皇帝坐在平稳的龙辇里,掀开窗帘的一角,欣赏着对于他来说难得一见的美景。

    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人流量还真不是随便说说的,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接踵摩肩,密集得一波逼。

    放眼所见,路上的行人大多衣冠楚楚,竟然没有一个乞讨者,一副繁荣昌盛的模样。

    只可惜,崇祯皇帝知道,这一切都是假象。

    朕的大明若是真的如此,又还有朕什么事情?

    这一切,不过是五城兵马司的人日夜巡逻,把乞丐或者难民之流的人驱赶至城门之外,保持京城虚假的稳定和繁华。

    思忖间,皇城脚下突然传来一阵喧嚣嘈杂声,周围的侍卫立马团团围住龙辇,分出一小队去打探消息。

    片刻过后,锦衣校尉带着治安司司长李若链前来复命。

    “启禀皇上,宣府门洋夷教堂做礼拜,其他信道信佛的百姓正围攻教堂,要让夷人神父龙华民滚出大明。

    现在,教堂人员已经四处奔逃躲散,神父龙华民在司礼太监庞天寿家中躲避。

    五城兵马司的人正在维持秩序,让百姓散去,不得聚众滋事。”

    锦衣卫和五城兵马司合在一起的治安司,天天走街串巷收保护费,俨然已经成为京城最大的地头蛇,市井上的一举一动都很难瞒过李若链。

    短短时间内,连龙华民躲在庞天寿家里都可以知道。

    听完李若链的禀告,崇祯皇帝的脸色瞬间拉下,原本不错的心情陡然糟心起来。

    mmp,这可不是小事,是大事,是国家大事。

    这是西方鬼佬对华夏文明的侵略。

    武器便是这些狂热的宗教分子——传教士。

    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

    等到了清末,他们带着枪炮来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他们成功了,国人都忘记自己祖宗,一个个屁颠颠去庆祝别人祖宗的生日。

    还有砖家美名其曰说是包容。

    其实他们不知道这句话,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是猎枪。

    在文化层面上,很多人根本缺乏分辨朋友和豺狼的能力,认为只要是文化都是好的,都得好酒招待。

    实际上,大多数文化,都是惑人心智的豺狼。丧失分辨力,就造成了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愚蠢包容。

    后果自然是被文化糟粕所毒害精神。

    这些人宣扬包容,实际上他们只是愚蠢,缺乏足够的心智对是非好坏的加以分辨罢了,愚蠢得连朋友豺狼都分不清。

    他们不知道,所谓的民族平等、宗教自由,只不过是颜色革命的说教而已。

    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要想让老百姓生活安稳,就得坚决摒弃这些西方的糟粕!

    不行,必须得把他们消灭在萌芽状态里。

    “去庞天寿这个狗奴才的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