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以来,在后世的史书里,出于某种目的,把温体仁归类为奸相,四处迫害正直的忠臣,好像他权势滔天一样。
但其实,他和钱谦益相比,充其量只是弱势群体。
在时下的朝廷,东林党势力极大,内阁和六部,大都是东林党人,所以钱谦益基本上算是个没人敢惹的狠角色。
哪怕是他现在已经下台,但作为东林党领袖,一呼百应,朝堂从上到下,都是他的人。
但是,温体仁也算是动物界的平头哥,非常执着,抓住一切机会跟钱谦益拼命死干。
因为他知道,只要钱谦益没被搞死,他起复是分分钟钟的事情。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久经宦海争斗的温体仁非常明白。
钱谦益如果得势了,那么受害的就一定是他。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和东林党已经开战,他温体仁已经没有了退路。
不是留名青史,就是遗臭万年,别无二路。
原本温体仁觉得,有生之年恐怕斗不倒东林党,唯有尽心尽力,但求问心无愧而已。
何曾想,皇上竟然突然意识到东林党危害,而且下定决心铲除,这怎能不令他豪情万丈欢欣雀跃?
而东林大佬钱谦益,就是他们君臣商议撕开的第一道口子。
温奸相如此态势,头皮痒钱谦益立马意识到不妙了。
这其中应该有崇祯皇帝的意思,否则,温奸相不敢如此有恃无恐?
别看他各方面不如温奸相,可也是政治斗争的高手,只不过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现实版而已。
他面上小心应承着温奸相,可内心已经打定注意,不管如何,哪怕是妥协,也一定要活着走出去,这才是关键。
“牧斋老弟,实不相瞒,愚兄想让你烧了东林书院。”
酒也喝了,旧也叙了,折磨得也差不多了,温奸相开始摊牌了。
“什么?怎么可能?”
钱谦益闻言,饶是有心理准备,整个人惊得跳起来,目瞪口呆盯着温奸相。
这奸人好狠毒啊!
既然想用一石二鸟之计,不仅毁了东林书院也毁了他。
“怎么不可能?有何大惊小怪?不过是一座书院而已嘛!”
温体仁波澜不惊,风轻云淡回道。
“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
东林书院教书育人,教化万民,何罪之有?”
钱谦益坐下来,一副痛心疾首说道。
“何罪之有?”温体仁吔视了一眼,摇摇头沉声说道:“东林讲学,倾动朝野。
大明抱道忤时的士大夫等都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学舍至不能容,一时盛况空前。
遂成为江南人文荟萃的盛会,亦是议论国事的舆论中心。
牧斋也曾身为大明礼部右侍郎,熟读大明律令,难道不明白愚兄之意?”
大明律,军民一切利弊、并不许生员建言。
果有一切军民利弊之事、许当该有司、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皆可言之。
诸人毋得阻当!
可惟生员不许。
钱谦益怎么会不明白,他不过装傻矣!
第六十八章 缺德的温体仁()
第一卷风雨飘零
东林党是如何崛起的,老朱同志又为何不许生员议论国事,钱谦益作为东林大佬和大明的高级领导,自然知之甚深。
而且,生员议政对大明朝廷的危害,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
涉世未深的士子是热血的,也是最容易被掌控的,尤其是他们的恩师。
那还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没有反抗辨别的能力。
老朱同志目光深远,明白生员士子的本质,故而在大明律中对此进行限制。
可惜制度是好的,奈何执行力有问题。
后世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没有他老人家有魄力,对于这些国家的未来花朵,始终心存善念。
骂不得打不得更杀不得,唯有步步退让,最终让东林党成长为畸形的庞然大物。
说穿了,东林党就是通过绑架生员弟子为炮灰,成为他们对付朝堂的利器,继而攫取利益。
而钱谦益之所以是东林大佬,那是因为他收的弟子足够多。
不管有教过没教过的,还有挂靠之类的,林林总总加起来估计有上千人之多,许多连他都叫不上名字。
不过这没关系,大家彼此各取所需,利益均沾嘛。
现在,温体仁当面摊牌,其意已经不言而喻。
大家都是聪明人,在这牢房中,扯那些表面上的东西已然没用,那是在朝堂人多力量大的情况使用。
钱谦益已经可以肯定,只要他敢说一个不字,自己一定横着出去并且累及家人。
他相信温奸相有能力也一定会这样做。
因为,他也会。
这就是政治!
文人政客相争,明处无风浪,暗地藏锋芒。
软刀子杀人,绝对比战场厮杀凶险万分。
战场厮杀,若是力战而死,死的只是自己一人,不仅有军功在身,多少也会让家人子孙受益。
可被文人政客陷害,网织罪名,那可就不只是关乎自身的事情。
哪怕没有祸及家人,也不可能有荣华富贵,至少打击报复肯定少不了。
此刻,钱谦益面如死灰,绝望的盯着温奸相,不甘心的问道:“这是皇上的意思还是你的意思?
难道朝廷就不怕东林士子奋起反抗?”
“你觉得呢?有区别吗?”第一个问题,温奸相嘴角高挂,模棱两可反问钱谦益。
至于第二个问题,却是紧盯着钱谦益双眼,一字一顿回道:“东林士子胆敢闹事者,一律以妄议朝政,诽谤朝廷加罪。
依大明律,革去该生功名,着锦衣卫遣返原籍,族中子弟,一律不准科考。”
温奸相这招真是毒辣啊!
钱谦益明白,断了士子的功名并让其族中子弟不许科考,闹事者除了个别傻缺之外,再无其他人敢于闹腾。
士子或许有勇气得罪朝廷,却不敢毁了整个家族的科举。
那样,家族就没落了。
缓缓闭上双眼,低垂着头,他留下伤心而悔恨的泪水。
自己当初怎么就得罪了这个瘟神?
他为什么不依不饶,非得把自己从江南温柔乡里揪出来,如此折磨自己?
钱谦益可以想象,当他一把火烧了东林学院,必然是江南士子的公敌,节操尽碎。
余生除了庇护温体仁门下做狗,别无他想。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以死明志,博得死后哀荣,只是他压根没有考虑。
在生死抉择面前,钱谦益从来不是硬骨头。
否则,他怎会挣得水太凉头皮痒偌大声名?
好死不如赖活嘛!
再说,也要替家人考虑不是。
他可不想家中女眷被温奸相陷害,打入教坊司供江南富商官员享用。
那岂不是报应?
钱谦益很悲伤,温体仁很开心。
快乐总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此乃至理名言!
尤其是对温体仁这个奸人来说,更是如此。
接下来,自甘堕落的钱谦益借酒消愁,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
在他看来,自己已经答应温奸相做狗,性命已然无忧,温奸相不会再有什么幺蛾子了。
只是,他猜对了一半,却忽视了温奸相的节操下限。
性命自然是无忧的,还指望着他做事背黑锅呢。
等钱谦益鼾声四起,温奸相闪动着狡诈目光,叫来了东厂的番子,在没征得崇祯皇帝的许可下,自作主张把钱谦益卵蛋摘掉,让他变成了太监。
并且亲自监督指导,方才神采张扬离开厂卫诏狱。
稍后崇祯皇帝就得到王承恩的禀报,惊诧过后,方才体会到温奸相做事的狠辣与稳健。
这其中公报私仇的因素绝对存在,却也有防备钱谦益日后反水的成分在。
毕竟,人心都是阶段性的,不可能永远不变。
万一哪天钱谦益突然不听话,又和东林党眉来眼去怎么办?
只有拿捏住他的阴私,让他有苦说不出,有痛不能嚎,唯有乖乖的忍受着。
高明啊!
这奸人整人的手段果然不是吹的,朕可要多学习。
值此乱世,帝王可不能有半分仁慈。
只是,钱谦益被阉割了,柳如是后半生的幸福谁来保护?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微微皱起眉头。
说起来,崇祯皇帝对秦淮八艳还是很敬佩的。
她们虽然出身卑微低贱,可气节却不知比多少文人政客高尚,羞愧多少汉奸走狗?
巾帼不让须眉,用在她们身上并不过分。
安置在皇宫戏班显然不合适,容易惹来闲言碎语。
虽然崇祯皇帝原本是草根,些许虚名并未放在心上,可又不是什么事权从急的大事,能讲究就多少讲究一点。
那,到底怎么安排呢?
第六十九章 勇卫营()
第一卷风雨飘零
崇祯皇帝提笔写下柳如是、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等一连串名字,然后交给内侍太监小德子。
吩咐他着南京教坊司牵头,负责寻找以秦淮八艳为主的名妓百名,让她们脱籍,然后遣送京城来。
崇祯皇帝考虑清楚了,这些名妓都是精通诗词歌赋等艺术表演,若是不计较她们的身份,算是时下女子中的精英。
相比其他小家碧玉大家闺秀不宜抛头露面,她们可做的事情其实很多。
不说别的,崇祯皇帝准备尝试组建一个女子文工团,让她们为将士表演才艺,振奋士气。
毕竟,现在的军队生活,实在是枯燥,根本没有什么娱乐节目。
而其中有些精明的女子,还可以抽调到他即将成立的皇家商业公司,帮忙打理公司业务。
老实说,有些行业还是女子比较适合一些。
当然喽,在崇祯皇帝心中,她们最后的归宿可以被军中将领看中,有一个美满幸福的人生。
至少,这些好白菜,不能让复社那些猪给拱了就行。
可能有人会说收几个到宫中享用,这不是扯淡嘛!
不存在的。
崇祯皇帝表示,朕还没这么无聊下作。
暂且不论什么言官的批评、民间的非议等等,这些崇祯皇帝表示他都可以不在乎。
但后宫呢?
你们让朕的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们情何以堪?
朕会缺女人吗,用得着没事找事?
后宫佳丽三千是没有的,但一两百那是往少了说,朕有这能力有这身体吗?
连一个宫女都要精挑细选,那些嫔妃哪个不是绝色妖娆?
真没必要啊!
朕的帝国如今百废待兴,要解决的事情很多,要清除的事情更多,实在没精力理会这些。
今天只是碰巧遇到钱谦益的事情,才想起这一遭。
她们的命运,朕一句话就改变了,何乐而不为呢?
秦淮八艳的事情,崇祯皇帝交代完毕,立马穿上拉风的军服,其实就是戎装,就兴冲冲去巡视真正的天子亲军——勇卫营。
这是一支非常牛逼的部队,和关宁铁骑、天雄军、秦兵、白杆兵并列齐名,由前任崇祯皇帝亲手缔造组建。
虽然它最终的结局也是团灭,可勇卫营从上到下,无一人投降。
并且自成立伊始,剿寇战清,屡立战功,威名赫赫。
勇卫营人数不多,只有万余人。
但和京营其他部队渣渣的战斗力不同,这只军队是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是明末时期最强大的军力。
也是唯独一支面对建奴和叛军,都保持不败的军队。
勇卫营前身是老朱创立的亲卫军,是大明的军制中,完全直属于皇帝,由内廷负责指挥的禁军部队,被称为腾骧四卫。
部队选拔标准是天下卫所官军年轻精壮者,和跟鞑子交过手而生还的勇士。
最初的人数只有数千人,后来逐渐扩充为四卫。
由于人数逐渐增多,在嘉靖年间经过整顿,将这支禁军编为勇士营和四卫营,管理机构为御马监。
但到了崇祯时期,这两支军队战斗力已经不行了。
基本都沦为了仪仗队,失去了往昔的强大。
于是,前任崇祯皇帝便将四卫营和勇士营改编成勇卫营,由潜邸老太监曹化淳率领。
因为勇卫营士兵衣服上画由黑色老虎头,旗帜又是黑虎头旗,因此勇卫营又称“黑虎头军“。
勇卫营的驻地位于宫城以外皇城之内,出东华门沿着宫墙走半个时辰即可到达。
这里是御马监的营地,军营里有个面积极大的校场。
校场的辕门外,几个太监和几名顶盔攒甲的将校在门外站立,远远的看见崇祯皇帝的御驾,一群人急匆匆的迎了上来。
崇祯皇帝的御驾尚未完全停稳,众人跪倒在地,曹化淳尖声高声禀报:“奴婢率麾下诸将恭迎圣驾!”
崇祯皇帝挥开前来搀扶的高时明,自己利索的跳下的马车,活动着手腕,四下打量一眼,旋即对众人意气风发说道:
“诸位请平身!曹大伴,替朕介绍朕的勇士们。”
众人磕头起身,曹化淳躬身赔笑道:“自皇爷委任奴婢重任以来,一刻不敢懈怠。
然奴婢身兼数职,俗物繁重,生怕耽误皇爷大事,所以特命宫中太监刘元斌、卢九得常驻营地,专以监督官兵之日常。
此二人倒是不负所托,夙兴夜寐,竭尽所能,颇有成效。
又赖众将感念皇恩浩荡,日夜训练不间隙,倒也练得一支精兵,还请皇爷检阅巡视。”
说罢,刘元斌和卢九得二人上前磕头请安。
这是曹化淳在提携他们了。
前任崇祯皇帝决定缔造勇卫营,任命自己信任的曹化淳为御马监印务总督勇卫营。
由于曹化淳位高权重,不可能专门只掌管勇卫营。
为了实际控制这支军队,曹化淳选用自己派系的卢九德和刘元斌出任监军,从而奠定了这支军队直属于内廷的属性。
两位监军都是内廷知兵的人才,而进入勇卫营的将官更是曹化淳精心网罗的忠诚勇敢之士。
如出身京营的孙应元,出身辽东久历战阵的黄得功、周遇吉。
这些善战的武人加入后,勇卫营的战斗力迅速提升。
前任对于这支军队寄予厚望,给官兵开出的待遇极为优厚。
“平身!尔二人能忠心国事,朕心甚慰!
着内府赏赐纹银千两,斗鱼服一件,迁为御马监管事太监。
望尔等再接再励,继续替朕练出精兵强将。”
对待有功之人,现任崇祯皇帝丝毫不小气,出口就是封赏。
今天过来,原本就是来花钱拉拢勇卫营上下的。
乱世当中,什么都是假的,手握军权收买人心才是最重要的。
哪怕贵为一国之君,亦是如此!
“谢皇爷恩典,奴婢万死不辞!”
二人欢天喜地,连连磕头谢恩。
“朕的勇士们,都上前来,让朕瞧瞧你们的丰姿?”
崇祯皇帝望着艳羡卢九得、刘元斌得到赏赐的众将,发出无比豪气让人心里暖烘烘的话语。
多大的事,不就是赏赐吗?
这些,朕有!
只要你们忠心,只要你们敢战,朕不吝啬!
ps:感谢书友蓝冰封神、楚客秦风赏赐,朕拿小本本记下了。
第七十章 猛将如云()
第一卷风雨飘零
“勇卫营副将周遇吉拜见皇上!”
“勇卫营参将黄得功拜见皇上!”
“勇卫营游击孙应元拜见皇上!”
……
众将依照官职顺序,一脸兴奋的朝崇祯皇帝跪地拜见。
虽是天子亲军,但得睹天颜的机会很少,尤其是在近距离的情况下。
怎地一个激动了得?
其实激动的并不只有他们,崇祯皇帝心中亦是如此。
嗯,这是周遇吉,虎背熊腰,一脸络腮胡,说明雄性激素很发达,完全符合悍将标准。
这是黄得功,每次打仗都要喝几斗酒,酒酣以后气力更加勇猛。
喜欢拿着铁鞭打仗,每次战后鞭上的血沾满了手腕,要用水泡很长时间才能洗净,他的部将都称呼为黄闯子。
游击孙应元,体壮如牛,彪悍无比,亦是一员猛将。
看见人,崇祯皇帝就想起了他们的一些事。
历史上,崇祯九年,也就是明年的时候,十万建奴入塞寇边,刚组建不久的勇卫营就参与到了这场战事中。
勇卫营第一次出战,战果辉煌,斩杀建奴一千余人,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这几员悍将皆有立功。
其中,孙应元和黄得功的表现尤为突出。
黄得功先后转战于良乡,涿州,战果累累战后被提升为都督,孙应元被升为副将。
通过这次战事的检验,勇卫营不负众望、脱颖而出成为前任崇祯皇帝手中的一把利剑。
逼退清军后,孙应元、黄得功又奉命进入河南征剿叛军。
固然兵力只有万余人,但勇卫营在河南先后斩杀敌军数万,战功赫赫。
只可惜,大明一直处于双线作战当中,兵力并不多的勇卫营不得不一分为二,南北驻防。
崇祯十五年,孙应元在与李自成的战役中不幸阵亡。
孙应元善战,在行伍间多与黄得功相配合。
他死后,功劳一并算在黄得功身上,故而黄得功其名尤震于世。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从西安动身北上北京,一路关隘望风而降,唯独在宁武遇到了勇卫营将领周遇吉。
只有四千兵马的勇卫营与李自成的十几万大军血战数日,打的李自成一度怀疑人生,有了放弃北上的念头。
只是宣府总兵王承胤、大同总兵姜襄的降表,又使李自成坚定了东征的信心。
解决后顾之忧,李自成自信满满,下令周遇吉再不投降就要屠城了。
但纵使如此,却仍无一人愿意投贼。
终因内外无援,兵微将寡,李自成在大炮的帮助下,大军攻破了城墙,杀入了城内,猛将周遇吉身先士卒,血战身亡。
周遇吉死后,其妻子带领其他士兵的女眷誓死不降,和李自成士兵巷战,为国捐躯。
周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