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越过西华门,就不属于大内宫城了,而是广而大之的皇城。
一条直路通往皇城的外城门西安门,在道路的北边,是跟皇宫平行的区域,也是最重要的区域,内府诸库就坐落在此,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库。
这里面积约有皇宫一半大小,几百个不同的仓库中,装满了各种各地进贡的特产。
崇祯皇帝的私房钱,要赏赐的各种丝绸,布料等等,全都在这里。
过去,这些仓库都是空的。
现在,被查抄的张四知和宫内三十几个太监的财产,已经转移到这里。
能不能填满它,那就要看崇祯皇帝的本事了。
而在这条大路的南侧,面积超过五十万平米的区域,则分布着内监的八个局。
它们分别是兵仗、银作、浣衣、巾帽、针工、内织染、酒醋面,还有一个司苑局。
除了司苑局外,其他的七个局在这里都有不少于一家的作坊。
另外,周皇后领导的后宫,由宫女为主力的四个司,在这里也有自己的工厂作坊。
这一片区域,有超过三万个太监和宫女在这里劳作生活,为大明皇宫得以正常运转做出巨大贡献。
而且,这里的工厂和作坊,也代表了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工业技术。
整个大明,或许只有工部的作坊能够和它相媲美。
但在纺织业和兵仗局,却是这里遥遥领先。
因为,这是供给皇家侍卫所用。
跟工部和兵部共管的兵仗局不同,这里生产的火器很少发生炸膛。
当然,它也有限制,无法大规模生产,因为人员太少。
由于是临时起意,崇祯皇帝的突然到来,让这里管事太监和宫女一个个郑重无比,同时心里还有些惶恐。
皇上到此肮脏之地,究竟为何?
第三十六章 大明不缺人才()
第一卷风雨飘零
下午的阳光有些炙热,可这里除了一个个作坊和居住的房屋之外,连一颗参天避阳的大树也没有。
每个仓库的外墙都引入了活水,形成一个个沟渠,目的是防止火灾。
大明历经两百余年,整套防范措施已经堪称完善。
崇祯皇帝自然有太监为他打着遮阳伞,可其他人就无此殊荣了。
边走边说中,他对前来迎接的其他司局管事太监稍微勉励交代两句,便挥手打发他们去各司其职。
大明皇宫内库的增长,离不开他们的努力贡献,万不可懈怠。
只把兵仗局和冶造司的管事太监留下,然后进入兵仗局厂房。
从中可以看出,四司八局,崇祯皇帝唯独钟爱兵仗局和冶造司。
无它,因为这里能生产火器,决定着今后争霸路程的难易。
时下之人,受交通道具限制,眼界比较窄小。
哪怕是王公勋贵三公九卿,都还没有世界格局这一说,可崇祯皇帝有。
于他而言,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但又是最好的年代。
五大洲四大洋的广袤之地,除了亚洲和欧洲,其他的皆是无主的富饶地方,唾手可得。
只要迁移部分人口,繁衍数代,那里立马就会变成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的华夏沃土。
当然,其他洲还是有一些土着部落的,只不过这些人尚未开化,五谷不分。
在雄才大略的崇祯皇帝心中,这样很好,刚好可以继承唐宋遗风,把他们当成昆仑奴使唤。
至于南北极那点土地,崇祯皇帝表示就算了,气候条件太恶劣,还是留给子孙去开发。
不过,如果有可能,倒是可以把界碑预埋,包括四大洋中散落的一些小小岛礁。
想多了,怎么又yy了?
崇祯皇帝摇摇头洒然笑笑,穿过面积较为宽敞的广场,进入兵仗局作坊中间位置。
这次也算突击检查了,虽然没有鼓乐,可入目之处,兵仗局上下清理得干干净净。
正在工作的几百太监,依照崇祯皇帝的指示,都各自在岗位上有条不紊的劳作着。
兵仗局管事太监李梦起弯着腰,向崇祯皇帝介绍其中的环节和流程。
皇宫内的兵仗局,和工部的兵仗局二者职能、人员构造都不同。
这里的太监,自小分配进入兵仗局学习工艺,若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一辈子从未出宫的大有人在。
工部若有什么天才人物出现创新,首先要把图纸和实物呈递大内皇宫留存检验,然后再由工部兵仗局大规模生产。
简单来说,皇家兵仗局全部由太监组成,代表大明火器最高水平,起到保护和传承先进工艺的任务。
故而,工部的兵仗局,经常需要他们的指点,甚至派太监长期入驻,也就是技术指导。
崇祯皇帝听得频频点头,没毛病,按照政治正确划分,最好的东西当然要属于皇宫。
“这可是燧发枪,你们谁来讲解一下?”
负手绕他们走了一圈,崇祯皇帝眼前一亮,这可是好东西,立即兴高采烈问道。
正在打磨枪柄的三名太监,相互间望了一眼,有些不知所措。
还是李梦起谄笑说道:“还是奴婢来吧,这里我比他们更熟悉!”
崇祯皇帝神色不悦,横了他一眼,“难道你比他们更清楚怎么制造枪械?
术业有专攻,专业的问题你能替他们解答?”
“奴婢该死!”
李梦起大惭,不敢再到崇祯皇帝面前表现,让出位置。
这种人在后世多了去,下属但凡有一点成绩,他们就把功劳抢了放在自己身上。
崇祯皇帝虽然信奉水至清则无鱼,但想要做事成事,不仅需要能做实事的人,也需要会来事的人,善于协调的人。
但是,该是谁的工作就该由谁来做,越殂代疱,以外行取代内行,却是要不得的。
三人这才反应了过来,连忙俯身,由其中一个看起来是师傅的老太监说道:“皇爷圣明睿智!
此枪正是原兵部侍郎毕懋康,于崇祯七年末制成。
相较于火绳枪以及鸟铳,它将点火装置改为用燧石作发火装置,从而克服了火绳点火怕风雨的弱点。
发射时,由射手扣动扳机,安置于扳机上的龙头下击同燧石摩擦生火,火星落入装药室中,使火药燃烧,将弹丸射出。
这种枪只要连续扣动枪机,摩击燧石,便可发射,因而简化了发射手续,提高了射速。
此枪射速快,威力大,实乃当今最好的火器。
只是,此枪造价不菲,因为威力巨大的缘故,对枪管要求高于火绳枪或火铳,目前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崇祯皇帝听完,拍手赞叹!
人才,大明永远不缺人才!
毕懋康自不必去说了,和他族兄毕懋良皆是火器专家,名震古今。
便是眼前这个名不经传的老太监,又何尝不是一个人才?
知晓燧发枪的利弊,又明白现在的工艺达不到,没有好高骛远强行为之,明白人啊!
燧发枪的制成是单兵枪的一大改进,领先于欧洲。
然而历史在中国并未得到及时推广,到了康麻子年间,只是将它作为御用的猎枪。
以至于,中国被列强吊打,从此沦陷,落后西方,等待再次崛起。
“叫什么名字?”
崇祯皇帝来了兴趣,微扬颔首问道。
“启禀皇爷,奴婢刘锦峰,万历三十年进宫,分配兵仗局至今已三十三年有余!”
老太监刘锦峰再也不能淡定,眼中微有泪痕,颤悠悠的答道。
旁边的其他太监羡慕的望着他,皇爷问名字,那代表着苦尽甘来,要得到重用了。
这皇宫几万太监宫女,能得皇爷问起名字的又有几人?
“拟旨,速诏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兄弟进京,与皇宫兵仗局刘锦峰共同改进燧发枪。”
“内库拨款一百万两纹银至冶造司,全力提高枪管质量,不够再拨付,直到成功为止。”
“东厂派坐记入驻,随时向朕汇报进展情况,不得有误!”
崇祯皇帝瞬间发布三条旨意。
乱世中,什么最重要?
估计除了军队,就是武器了。
崇祯皇帝穿越前,只是一个落魄的苦逼,充其量当过大区销售经理。
别说改进枪支,连枪都没摸过。
至于说生产枪管,又涉及到钢铁业,更是无从谈起。
不过,身为帝王,这些交给专业人士就行了。
而他,只要提供充沛的财力支持即可。
ps:感谢书友初心唯雅打赏,有心了。
第三十七章 养猪要有耐心()
第一卷风雨飘零
这个下午,崇祯皇帝呆在兵仗局的时间有点长,并把冶造司提升为局级规模,也吩咐了很多要办的事情。
这其中,又有长期和中短期之分,也就是难易程度。
比如说,快速提高钢管产量和质量,就是长期系统的工程。
没有三五年之功,海量的资金,足够的人手,估计是看不到什么希望。
可为了长远考虑,争霸世界,吊打异族,再难也必须搞不是?
中期的就是水泥、玻璃、肥皂等被穿越人士普及烂掉的产品,简单实用,改善民生。
当然,最关键的是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容易制作。
这其中犹以肥皂是最简单的。
只要有油脂,管你山茶油、牛油还是猪油,利用烧碱和水产生皂化反应即可,连小孩子都会做。
到时候赏赐道友,供应军队,垄断经营,赚的钱也少不了。
真可谓本小利大,想想就酸爽。
还有水泥,同样很简单。
石灰、粘土、石膏是主要原料,这三种东西放在一起烧制就可以了。
至于步骤?注意事项?具体怎么烧?
这在崇祯皇帝看来,都不是问题。
方向都给你了,也知道是要用烧瓷的高炉锻烧,不断地去试,总有成功的一天。
再说了,又不是要建海底隧道、也不是要建几十层高楼大厦的特种标号水泥,只要能把沙子、石头凝固就行。
只要能让大明帝国铺设几条深入蒙古草原和辽东的道路就好。
如此一来,军队神速暂且不说,至少能让大明的后勤辎重减少负担。
倒是玻璃有点麻烦,虽然知道用石英石作为原料,也是用高炉烧制,可却多了一个吹的步骤。
怎么吹,崇祯皇帝是不知道的,也没有见过。
不过,反正都是烧,都是用高炉,崇祯皇帝也就顺势说了一遍。
在他想来,大明的能工巧匠必然不会让他失望,琉璃都烧制出来了,一步之隔的事情嘛!
多大的事?
而短期的安排就容易实现了,都是一些照搬照抄或者立刻可以解决的事情。
例如把半人高的钟表缩小,不要求一步到位搞成手表,只要搞成可以摆放在书桌上的小玩意就行。
这样,今后大明军队联合作战,再也不用看日头用沙漏,耽误了时间。
还有,把大明帝国的两京十三省做成沙盘,摆放到皇宫也是崇祯皇帝吩咐的短期要事之一。
没办法,崇祯皇帝知道,作为大明帝国的君王,责重任远,御驾亲征的次数有限。
估计更多的时候,还是拿着指挥棒,在皇宫的沙盘上指点山河。
聊胜于无了!
又不像建奴那个绿帽王皇太极一样,属于创业时期,光棍一个,动不动就举国之力亲征。
“大功告成!”
夜幕徐徐降临,随着崇祯皇帝把笔一丢,一个崇祯版的地球仪诞生。
别的事情可以吩咐交代下去,唯独这件事没办法。
因为这个世界除了他,再也没第二个人知道地球的模样。
吩咐随行太监把它安装在一个稍微倾斜的支架上,崇祯皇帝转了几圈,咧着嘴苦笑了几声,太粗糙了,凑合着用吧。
外表看上去倒也似模似样,南洋花梨木为本体的圆球,上面涂满了各种不同颜色。
七大洲四大洋一个不落,红色代表土地,蓝色代表海洋。
周边的几个国家,黄白蓝绿紫都有。
可那形状嘛,实在不敢恭维。
不仅连经纬度没有标注,而且,他还把大明的地形整得方方正正,基本囊括了亚洲。
倒是把欧洲和美洲、大洋洲、非洲,给标注的特别清楚。
无论前世今生,崇祯皇帝都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人,只会说不会做,动手能力基本为零。
今天,也算难为他了。
“带走,回宫!”
自己的孩子不嫌丑,虽然准确性、实用性都有待商榷,可崇祯皇帝依旧兴致盎然。
现在的人,大部分还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平面上,让大明的文武大臣有个概念就行了。
夜色黯然,华灯初上。
京城攀香酒楼,热闹无比。
今晚在波谲诡异的京城中,高兴的并不只用崇祯皇帝一人,还有东林朝臣和复社士子。
因为,在最困难的时刻,他们心目中天然的盟友周廷儒抵京入阁了。
虽然,周廷儒曾经和奸相温体仁一起陷害过东林大佬钱谦益。
可那又如何?
周廷儒也被温体仁陷害。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政治上的事情,谁又能说清楚呢?
阁楼上,觥筹交错中,内阁大臣刘宇亮介绍了近来朝堂的动态,一众东林大佬们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诸位,当今天子年幼,为奸相蛊惑,难免做出一些荒唐之举,但吾等身为人臣,自当引导天子走上正途!”
听完刘宇亮的话,酒席最尊贵的位置中,周廷儒志得意满红光满面说道。
苦尽甘来啊!
天子重新征召自己不说,想不到复社和东林党人也贴上来,温体仁小儿如何是对手?
“周大人所言甚是啊!”
“周大人当为我大明人臣楷模!”
周围一众东林纷纷应和!
兵部侍郎侯恂道:“昔年武宗年幼,为八虎所趁,幸有杨廷和阁老力挽狂澜,实乃我大明之万幸!
而今日又有周大人挺身而出,实乃大明之幸啊!”
“正是,正是,一切皆有赖周大人!”詹事府左中允陈演也附和道。
周延儒冷眼看东林党人在那里表演,他当然清楚他们的想法,当年杨廷和做过什么,别人不清楚,他会不清楚吗?
东林党人这是要把他往死里弄啊!
“候大人谬赞了,玉绳何德何能与杨阁老比肩?此次力挽狂澜非候大人莫属啊!”
周延儒笑呵呵的说着。
不得不说当文官制度发展到巅峰,能站在顶峰的无一不是人杰。
可惜他们的智慧也就在于规则之内的权利斗争,所以一个个在螨清的刀剑面前和一群猪一般!
“哪里,哪里,周大人客气了。”
“正是,正是!”
——————————————
“呵呵……呵呵……,这些人,可以啊!”
夜色中,崇祯皇帝正在宫中看着锦衣卫送上的奏折。
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但是看这个名单就知道了!
“都是肥猪啊!”
崇祯皇帝笑眯眯的将名单放在旁边,不无感慨。
不得不说火力全开的锦衣卫确实猛得一塌糊涂,不说别的,至少大明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在监视中,尤其是周廷儒被重点照顾。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反正都是肥猪,迟早要杀了过年。
但是现在不急,养猪要有耐心,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十八章 道友进京()
第一卷风雨飘零
铁蹄轰然,踏碎了午后的沉闷,山呼海啸,凌冽的杀气撕破群山。
风起云涌的气势一往无前,百战强军杀气腾腾,越过黄土高原,跨过冰冻的河流,在崇山峻岭中奔腾。
横扫西北的曹文诏,铁骨铮铮的热血军汉,率领麾下三千铁骑,携百胜之威,正在奔向京畿,踏上天子征召的归途。
在崇祯皇帝征召的道友中,身处西北的曹文诏无疑是最远的,可却是第一个抵达京城的道友。
这一切,皆因他军人身份。
其他道友拖家带口,车马劳顿比不了大头兵出身的曹文诏利索。
更何况,这位大明的平头哥,对军令执行得非常彻底。
崇祯皇帝一句即刻抵京,这位道友立刻甲不卸、马不停朝着京城奔来。
这让前来传旨的锦衣千户高文采,见识到了曹文诏道友的疯狂,也领略到关宁铁骑的强悍。
“曹总兵,你们暂且在此修整,末将这就进宫禀告皇上。”
西山大营,隶属左军都督府,一向是外军抵京的宿营地。
因为是天子私诏,没有兵部调兵函文,高文采在帮忙处理好后,立即告辞离去。
对于这位战死沙场,阖家十七口都为前任尽忠的锦衣千户,现任崇祯皇帝给予他宫中行走的权利。
当然,这也是私下提防骆养性的一种举措。
其实,不要说是骆养性,便是崇祯皇帝心目中的道友们,他也会有些小手段。
文科出身的崇祯皇帝,对于工科的发明那是一窍不通,可对于历史,那是深入研究过的。
纵观古今,人心贪婪,欲壑难填。
曹孟德何曾不是一心匡扶汉室?赵匡胤何曾不是忠心侍周?
可结果呢?
这说明人心是会变的。
非是崇祯皇帝疑心重,此乃是正常制衡之举。
不是非要君臣疏远防备,实乃是君臣长久之始。
皇宫内,听闻高文采的禀告,自己的第一打手已经入驻西山大营,崇祯皇帝立刻兴奋起来。
同时,心里也无比轻松,更有一种安全感。
若说锦衣卫是短刀,近距离防护自己。那军队就是长刀,远距离攻击敌人。
长短刀在手,配合使用,才能横着走而无惧任何明枪暗箭。
要想做任性的帝王,比肩太祖朱元璋还看今朝,那得有实力在手。
尤其是身处乱世,道理也讲不通了,手握兵权才最重要。
后世天天受到枪杆子出政权熏陶的崇祯皇帝,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曹大伴,立即通知尚膳监准备御宴,朕要在武英殿犒赏三军。”
意气风发的崇祯皇帝,挥舞着大手吩咐道。
“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