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倾宋-第4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样了,在草原之前,蒙古只剩下了幽燕和山西。

    这两个地方也丢掉,蒙古就真的无路可退。成吉思汗毕生心血打造的帝国,也要面临土崩瓦解的可能虽然对于现在的蒙古来说,已经相当于分裂了。所以和当初女真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南下截然不同,此时南下的蒙古骑兵,没有退路。

    “参见王爷。”一名千夫长策马走到那木罕的身边。

    年轻的蒙古北安王,此时脸上满满的都是凝重深色,显然对于戎马生涯并不长,但是却取得了很多胜绩的北安王那木罕来说,眼前蒙古将要面对的战斗,也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那木罕点了点头,那千夫长急忙说道:“王爷,大汗让您抓紧过去。”

    “嗯?”那木罕怔了一下,急忙调转马头,或许以他北安王的身份,可以不在乎这一个小小的千夫长,但是他不能不在乎下达这个命令的人。自己的父亲,蒙古的大汗,曾经带领着蒙古走向极盛,却又不得不面对之后衰落的男人。

    蒙古大汗,忽必烈。

    正如叶应武所猜测的那样,对于大明来说,此次北伐事关一个王朝的生死存亡,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让叶应武多年来的努力付之一炬。而同样的,对于蒙古人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叶应武都已经御驾亲征,忽必烈自然也没有躲在后面的道理。

    蒙古大汗亲临一线,是在成吉思汗时代留下来的传统,但是这传统很快就因为蒙哥战死在钓鱼城下而成为史。蒙哥战死之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权夺位,导致蒙古爆发了多年内战,这也使得原本已经奄奄一息的南宋竟然凭借着多年来的积蓄,一下子有了和蒙古抗衡的战力,甚至叶应武也实际上是全盘接收了南宋的这些遗留,方才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上。

    所以蒙古吃一堑长一智,自然充分意识到大汗的存在对于整个王朝稳定性的关键作用,所以年少时候经常率军征战、所向披靡的忽必烈,迫于这种压力和限制,已经有很久没有出现在战场上了。

    忽必烈并不像成吉思汗那样喜欢事必躬亲,所以一向都是放权给前线的将领,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容不得忽必烈放权,整个蒙古除了忽必烈,似乎也没有人未曾在大明手下吃过败仗。

    更何况此战关乎蒙古百年来的基业,忽必烈就算是胆大包天,也不会在后面稳如泰山的坐着,尤其是叶应武即将赶到前线。如果说伯颜和史天泽等人还有本事对付大明其余主力战军的话,那么在叶应武面前,蒙古所有的将领都会束手无措。

    不仅是因为叶应武多年来的战绩和手底下的滚滚人头鲜血,更因为叶应武以皇帝之威君临战场,对于大明士气的提升和蒙古士气的打击都是难以想象的,本来蒙古就处于弱势,只能依托地利节节后退,如果再丧失了气势,那么等待蒙古的就只有灭亡这一种可能。

    那木罕等人很清楚,伯颜和史天泽很清楚,忽必烈自己更清楚。

    如果现在自己不出战的话。等待蒙古的可就不只是混乱,更有可能是彻头彻尾的灭亡了、

    所以当忽必烈打算同样御驾亲征的时候,没有人反对。

    金帐马车缓缓的向前行驶,而簇拥在金帐马车周围的蒙古骑兵,都是微微低头,表示对大汗的尊敬。

    那木罕在金帐马车前停下来,快步走上马车。

    刚刚掀开帘子,就听见轻轻的咳嗽声,那木罕顿时微微皱了皱眉,在大汗金帐当中,有胆量咳嗽的也就只有大汗本人了。忽必烈算到今日实际上也就是五十多岁,绝对算不上老,甚至相比于很多古代帝王,还处于全盛时期。甚至就在几年之前,忽必烈还很健康,日理万机做不到,但是维持整个偌大帝国的运转还是没有问题。

    可是就是在这几年,忽必烈身上的生机和活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退,那木罕很清楚是为什么。这几年随着叶应武的崛起,蒙古在整个中原战场上节节败退,忽必烈看上去还能够正常处理军政事务,甚至还主动宽慰那些吃了败仗的官员将领,但是实际上只有那木罕这些忽必烈信任和亲近的人才知道,这几年忽必烈又承担了多少压力、

    毕竟这是他的汗国,毕竟这是他的天下。忽必烈承担的不只是失败。

    如果说华夏三百年的气运压在了叶应武一个人肩膀上,那么蒙古这数十年来打拼下的基业,也都压在了忽必烈的肩膀上。

    只是相比于叶应武的年轻,忽必烈已经过了中年,甚至快要步入老年。如果此时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虚弱不堪的南宋,甚至不需要忽必烈出马,伯颜等人就可以摆平,但是现在蒙古要面对的是崭新崛起的大明,这不是一个除了有钱之外什么都没有的虚弱王朝,先进的火器、充足的钱粮,还有那些数以万计不怕死的军队,整个国家上下团结一心,红着眼睛北伐、这样强大的敌人,就算是蒙古在之前都没有遇到过。

    如果忽必烈可以选择的话,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退避三舍。

    只是可惜背后就是草原,他没有其余的选择。

    见到那木罕走进来,忽必烈轻轻咳嗽一声,下意识的想要收起来手帕,只不过这一幕还是被那木罕看到。手帕上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红色,显然刚才忽必烈这一下已经咳出了血丝。

    “父汗!”那木罕有些震惊,显然他没有想到不知什么时候,父汗的病已经严重到了这个地步。毕竟在那木罕的印象中,自己的父汗应该还是那个鄂州之战意气风发的蒙古大将军,还是那个击败阿里不哥之后指点江山的蒙古新任大汗,还是那个曾经将他抱在臂弯之中转圈的中年男人

    忽必烈看着脸带惊讶神色的那木罕,有些疲倦的靠在软榻上,如果来的是哪个臣子,或许他还会强撑着摆出一个蒙古大汗应该有的威严和气势,但是在那木罕这自己现在最优秀的儿子面前,他已经不想再装下去了。

    那木罕上前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父汗生病,孩儿不知,之前未能前来问安,望父汗恕罪。不过刚才父汗已经咳血,孩儿以为父汗现在就应该折返和林,好生休养为上。”

    摇晃的马车中,昏暗的光线下,面色有些苍白的老人摆了摆手,沉声说道:“这倒是无妨,当年曾祖征讨西夏的时候,不也是带病在身么,区区一点小病,还不能将某留下。”

    “父汗”那木罕虽然很想说什么,不过还是死死地忍住了。当年成吉思汗是带病出征西夏不假,但是也正是在那一条出征路上,一代天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蒙古军队也未曾辜负成吉思汗的期望,最终拿下了西夏,为蒙古铁骑扫清南下的道路。

    忽必烈说这句话,分明不是在给自己鼓劲,而是想要说明,为了这一场大战的胜利,他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至于忽必烈这病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心里有数,那木罕心里也有数,这些年来大明和叶应武为蒙古带来的压力,在将这位蒙古曾经走向全盛的缔造者做出的一切全部毁灭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给他的心灵和身体都留下了不可弥补的创伤。

    这种心病实际上根本无药可救,所以忽必烈也不想着自己能够活多久,只想着带领蒙古打赢这一仗,就算是没有办法消灭叶应武,没有办法打击到大明的元气,至少也可以给蒙古几年苟延残喘的机会,只需要两年,忽必烈就有信心能够扫清海都的叛乱,重整旗鼓以当年绝对精锐之姿态面对叶应武和他的大明。

    可是显然叶应武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几经考虑之后还是做出了北伐的决定,并且是倾全国之力和蒙古决一死战。

    明军已经杀到家门口了,蒙古就算是百般不乐意,也得咬着牙顶上去。

    忽必烈抬起头看向那木罕,尽量掩饰自己眼眸之中深深地疲倦:“南蛮子最近有没有动向?咱们过了岢岚水,往前可就是太原府了。太原府是整个山西的重中之重,南蛮子如果不想着和咱们在大河边对峙的话,进驻太原府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带病在身,但是忽必烈一开口依然带着天下枭雄的雄浑,让那木罕心头不由得微微一震,自家那位曾经睥睨九州的爹爹仿佛又回来了。虽然那木罕知道这实际上是忽必烈在强撑着罢了,但是至少说明现在的他,还有力气支撑,还有力气面对这天倾!

    那木罕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没有,倒是南蛮子的主力战军天武军原来是兵分两路,一路沿着太行山西侧直逼太原府,结果现在却是从娘子关一带进入了河北,只是留下重兵把守太行山中的各处隘口,显然并想要咱们进攻其余主力战军的侧翼。”

    “哦?”忽必烈怔了一下,旋即笑着感慨一声,“有意思。”

    那木罕嗯了一声:“这也是前方骑兵刚刚送来的消息,所以具体南蛮子想要所什么,孩儿愚钝看不清楚,似乎他们并没有打算和咱们在山西硬碰硬,甚至还打算避过咱们的锋芒?”

    忽必烈却是沉声说道:“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张世杰如果这么好打发的话,叶应武也不会选择他来坐镇前线,让开道路想来应该有两个目的。”

    那木罕微微吃惊,旋即竖起耳朵。

    忽必烈的声音很是低沉,却依旧带着他身为蒙古大汗,更身为蒙古当年百战百胜将军的威严:“天武军本来就是南蛮子一等一的精锐,一分为二显然不知什么好的打算,现在合兵一处,其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对幽燕的进攻,从而确保幽燕能够一举拿下。而可以想象,南蛮子也不会将山西拱手相让,毕竟太行八陉,他们做不到每一处都能够严防死守,所以在山西牵制住咱们大军的主力才是上策。”

    “可是南蛮子的各路主力战军”那木罕有些疑惑,不过旋即意识到什么,一下子站直,“父汗的意思是”

    “这场王和王之间的斗争,但愿会很精彩。”忽必烈的嘴角边露出一丝笑容,旋即微微侧头看向窗外,“只要伯颜和史天泽能够守住幽燕,这一战咱们还是有不少胜算的。”

    窗外,一只雄鹰振翅飞翔,越过群山。(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七章 洛阳陌上三军集

    洛阳城北,大河滔滔。

    女真人金朝时期,黄河溃堤,夺淮入海,不过主要受到影响的还是下游地区,在中游汴梁和洛阳这里,黄河尚且还能被人类修筑的堤坝束缚,即使是春末夏初由于风雨时至而涨水的时候,也不会轻易成为脱缰野马。

    不过当时北伐之初,考虑到河洛一带大河堤坝百年来未曾有较好的修缮,而河洛又是大明各个北伐方向主力战军的大后方,万万不容有失,所以当时的工部对黄河堤岸又进行了一定的加固,就算是黄河真的因为集中的暴雨,也能够比之前坚持更长的时间,毕竟南北的粮草、器械都囤积在洛阳城附近,一旦真的出现危险,多一点时间就能多保全一些。

    这洛阳附近囤积的是前宋到大明多少年来的积蓄,如果因为大河的原因而出现损失,以工部尚书郭守敬的性格,非得上吊自杀不可。

    “启禀相公,上百条渡船,只需要两个时辰就能够把军队全都送过河。”一名将领大步走到张世杰身边,拱手说道,“镇东军上下已经摩拳擦掌,就等着相公一声令下。”

    张世杰点了点头,看向等在渡口的军队,这些人虽然穿着大明的衣甲,但是无论偏向瘦削矮小的体型,还是隐隐约约能够听见的说话声,都表明这些人不是汉人的身份。

    这是大明组建实际上也就只有几个月的东洋军,以来自东瀛和高丽的士卒作为主力,而大明汉人只是在其中扮演高级将领的身份。这些人来到此处的主要目的自然也是学习之前的大理军等军队,通过在战场上浴血拼杀来为博得功绩,从而能够获得大明百姓的身份,避免沦为奴隶。

    在沙场上征战,用敌人的鲜血证明自己对于大明的忠诚,这是很多东瀛人和高丽人很喜欢的方式,虽然在此之前汉唐从来还没有过这样一支新奇的军队,但是当叶应武顶着很大的舆论压力和风险颁布这项征兵命令之后,东洋这两个民族爆发出了令人惊讶的积极力量,很快这一支军队就满编,甚至张世杰还在考虑要不要再组建一支新的东洋军。

    毕竟在这之前,华夏人心中,这些东洋落后民族,一直都接受着华夏文明的熏陶和教诲,在杀人作战上一直并不怎么出众,绝对不是优良的战士,更何况这些蛮夷民族就算是汉化到了相当高的层次上,终归是蛮夷民族,没有办法和大明处于同样的档次上。

    但是考虑到在此之前针对南洋,大明就已经有了先例,而且大理军也确实在之前的川蜀之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此时如果出尔反尔或者强行解释反而有损礼仪之邦的威名,更何况在数百年前那个兼容并包的大唐,对于外来民族参军也一直是支持的态度。

    就算是到了前宋,华夏民族强敌环饲,在军队编制中实际上还保持着一支人数不多的蕃兵,主要就是包括广南西路和吐蕃的一些小部落,虽然这些小部落只能算是游兵散勇,投靠前宋的主要目的也是抱上大腿之后可以有效防止其余较大部落的倾轧。但是无论如何,在前宋,也是有蕃兵制度的。叶应武正是以此为立足点,建立的大理军,之后也自然而然是以此为立足点创建镇东军。

    之前一直持有反对意见的人,面对木已成舟,自然也就没法说什么,只好等着镇东军出征。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这大明颠覆了遗老遗少们认知的蕃兵制度,到底能不能起到有效作用,就要看接下来镇东军自己能不能争口气了。

    对此,叶应武自然是毫不怀疑的,毕竟他很清楚此时的高丽和东瀛出于怎样的一种状态下,对于大明百姓的身份有着怎样的向往,而且他更清楚的是,在另外一个时空中,由高丽逐步演变的朝鲜人,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顺风仗,对于高丽人来说,绝对是最拿手的。而逆风仗,恰恰是最适合倭人的,将这两种奇葩民族结合在一起,正好可以进退有据。就算是真的遇到了强大的敌人难以匹敌,在镇东军的后面,大明也不是没有军队!

    一名骑兵出现在地平线上,一下子吸引了张世杰的注意力,也吸引了所有渡口附近军队、商队的注意力。紧接着众多的骑兵犹如黑云压城,整个大地都在马蹄声中不断颤抖。

    而一面象征大明至高无上统帅的“叶”字大旗,和大明的赤色金龙军旗交相唿应。大明皇帝陛下驾临洛阳渡口。

    “陛下,前面便是孟津渡。”江铁扬起马鞭,指着山坡下的渡口说道。镇东军正在准备北上,而大量物资也在着急转运当中,所以让此时的孟津渡看上去热闹非凡。

    叶应武点了点头,看着眼前的黄河渡口。数千年前,周武王曾经在此云集八百诸侯讨伐商纣,而数千年后,自己也将在这里跨过大河,带领大明军队走向和蒙古鞑子决战的战场。

    “末将参见陛下!”张世杰已经带着一群将领和官员赶过来。这些官员大多数都还是第一次见到皇帝陛下,都微微低头,不敢看向这位一手缔造了大明王朝的王者。

    叶应武笑着说道:“京城一别,和张爱卿也是有几个月没有见面了,甚是想念啊!”

    张世杰也流露出一抹笑容,且不说他皇亲国戚的身份,单单是兵部尚书的官职,就意味着他和皇帝陛下甚是熟络。不过这笑容更多是出于礼貌性的,很快张世杰脸上的笑容就被更为凝重的神色所取代:“陛下,刚刚收到的消息,蒙古鞑子的中军已经渡过了岢岚水,咱们的哨探在军中发现了蒙古鞑子的金帐马车。”

    顿了一下,张世杰的声音更低沉了几分:“忽必烈来了。”

    周围的官员和将领们显然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消息,一时间也顾不上打量眼前皇帝陛下,一个个都流露出担忧的神色。毕竟忽必烈的威名摆在这里的,甚至年长一些的官员当初都是参见过鄂州之战的,对于忽必烈在哪一战中出神入化的指挥和宋军的大崩溃自然是记忆犹新。

    在这之前,所有的蒙古将领实际上都做过大明的手下败将,但是忽必烈却是第一次出马。此战之前,对于华夏,忽必烈从来没有失败过。所以这些将领和官员们自然而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不过好在并不是她们去直面忽必烈,因为在他们的前面,还有大明的帝王。

    所有人的或快或慢,最终都抬起头来看向叶应武。

    虽然他们的皇帝陛下年轻的可怕,而且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但是谁都知道,叶应武的手底下,蒙古人血流成河。这日月大明,还有叶应武的皇帝宝座,是在蒙古人的尸体上建立起来的。

    叶应武眯了眯眼,沉声说道:“忽必烈终于还是按耐不住了了,不过他来也好,大明正好可以在此战中和忽必烈、和蒙古人把数十年来的恩恩怨怨做一个了结。”

    顿了一下,叶应武非但没有紧张和害怕,语气中反倒是带有几分兴奋:“一场你死我活的了结1”

    张世杰心中一震,不过终究还是什么都没说。叶应武一边策马向前,一边问道:“现在各主力战军都到哪里了?”

    张世杰不敢怠慢,急忙说道:“两淮军和天武军已经分别渡过白沟河和易水,正在向幽燕进发,与此同时镇海军也应经突破了沈州、东宁府、盖州这一线,拿下锦州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河西那边一直没有消息传来么?”叶应武皱了皱眉头。

    微微苦笑一声,张世杰沉声回答:“河西那边已经乱作一团,海都、八剌各部正剑拔弩张,隔着星星峡对峙,星星峡已经变成一座孤城,已经和外界隔绝,到底怎么样了谁都不知道。不过神策军正重整旗鼓,现在估计已经出发了。”

    叶应武轻轻吸了一口凉气,河西战局会比较混乱,这也在意料之中,只是没有想到现在竟然连音讯都已经断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海都部意识到了星星峡的重要性,不惜一切代价前来,而那木罕当初在草原上也没有拦截住八剌,结果使得八剌有足够的人马回援,这也就意味着星星峡中的天雄军必须要面对比预期中多不少的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