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逆清-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先前对李克清的看法有些偏颇了,齐林和文启荣如是想,之前总是认为其不过是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毛头小子,能得到师傅的信任加入神教以及成为刘湾村的一方豪强不过是其运气好罢了。师傅当初让自己给李克清当下属,自己还不太乐意,现在看来倒是自己的气量显得有些狭隘了,师傅朱兴的眼光果然没错,这李克清年纪轻轻就能有这般度量,不问出身,用人不疑,对自己和文启荣委以重任,真可算的上是人中之龙,日后定然会飞黄腾达、一飞冲天,给他当手下真不冤!

    正当李克清充满疑惑,准备发问的时候,齐林和文启荣忽然对李克清单膝跪地,激动拱手道:“承蒙董事不弃,对我二人委以重任,我二人无以为报,自当为董事效犬马之劳,下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若有违誓,天地不容!”

    言罢,两人一齐重重的向李克清磕了一个响头。

    是啊!要是没有董事哪有咱们如今这么快活,说不定还在黑煤窑里做那猪狗不如的黑工或是给哪个大户人家当佃户,一年到头连饭都吃不饱。

    剩下的刘信等军官加上新兵们见状也感慨万分,念及往事,纷纷对李克清拜道:“愿为董事效犬马之劳,下刀山下火海在所不辞,若有违誓,天地不容!”

    “军心可用!军心可用啊!”

    李克清不由有些激动,这些人都是我汉家的好儿郎,虽然人数只有一百人,不过相信只要假以时日,就会有千千万万个跟你们一样的大汉儿郎站在我李克清的身边,和我李克清一道将这腐朽黑暗的满清王朝埋葬,还我汉家朗朗乾坤!汉人为奴为婢、做牛做马的日子即将一去不复返,伟大的汉民族必将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诸位将士快快请起!”

    李克清扶起身前的齐林和文启荣,向所有的将士们信誓旦旦道:“苍天在上,诸位将士,我李克清在此郑重发誓,诸位今日所付出的一切血汗、努力,再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得到回报!我李克清定与众将士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若违此誓,天诛地灭!”

    仙女山间,欢声雷动,将士喜开颜!

    “将士?”

    一旁的张元松听闻李克清的用词后,不由心惊肉跳,把荆襄公司的护卫称为将士,好像。。。有些不太合适吧!似乎感觉隐隐约约触碰到了什么危险的东西,张元松警醒,收敛了思绪,便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欢呼雀跃中的将士们之间去了。

    深夜,万籁俱寂,军营里某处简洁的书房中,桌上油灯还在徐徐的燃烧着,一个清秀的少年披着寒衣将身子斜靠在椅子上,眼睛半眯着,并没有睡着,且眉宇间时不时的盯着门外的动静,就好似在等着什么人。

    这青年不是别人,正是连日来一直住在军营里的李克清,虽然模样显得有些疲惫,不过此刻的李克清却是睡意全无。

    忽然,门外传来了一阵非常轻却带有一定节奏的敲门声,声音轻到了若是不仔细凝神倾听就无法听见的程度。

    显然,李克清听见了,只见他脸上神色一动,将身上的寒衣脱掉,迅速从椅子上起身,打开了房门,门外站着一个瘦小的青年,身上的衣衫沾满了灰尘,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这人不是别人,而是消失了半个多月的“中央情报司”司长黄兴汉。

第三十一章 将计就计() 
进屋后,不等黄兴汉开口,李克清便抢先问道:“事情办得怎么样的,查出来是谁了吗?”

    顾不得喝上一口水,黄兴汉点头道:“嗯,已经查清楚了,就是村西头的葛六。”

    接着,黄兴汉话锋一转,“哼!怪不得这家伙最近出手这么大方,原来早就跟陆三勾搭在一起了,咱们在煤场的一举一动估计也是这郭六偷偷透露给陆三和那帮马匪的。”

    “那郭六有没有发现咱们?”

    “没有,那郭六是我亲自盯的,每次他和陆三接头的时候,我都离得老远,应该不会被发现。”

    “那就好”

    李克清下巴微扬,忽然盯着黄兴汉奸笑道:“这回咱们就来个将计就计,你找个机会故意跟郭六套套近乎,然后放出风去,就说下个月初十我要去附近的云峰禅寺进香,为下月成亲的喜事祈福,身边不会带多少人,好让陆三和那些马匪主动找上门来,咱们给他来个一网打尽。”

    “一网打尽?”

    黄兴汉闻言不由皱起眉头,有些担忧道:“要不要通知官府,让官府派些官兵前来,就凭咱们的力量怕是力所不逮吧!”

    “不行!”

    想也没想,李克清一口就拒绝了黄兴汉的提议,并严肃道:“这帽儿山的马匪为什么这么些年来剿灭不了,其实并不是马匪有多大能耐,而是这些马匪估计和官府的人有些勾连,因此能逍遥法外这么多年,要是把这事儿告诉了官府,估计咱们反而会着了马匪的道儿也不稀奇。”

    黄兴汉盘算片刻,似乎觉得李克清的话有些道理,建言道:“没有官府的协助,单靠咱们公司卫队的力量就算能拿下那些马匪,恐怕自身的损失也不会小,咱们最好还是想个万分周全的法子。”

    “嗯,那是自然,咱们的护卫队毕竟都是新丁,而且面对的那些马匪都是些杀人不眨眼,来去如风的骑兵,若是硬碰硬就肯定也是得不偿失。”

    李克清见黄兴汉煤头紧锁,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便拍了拍黄兴汉的肩膀,示意其宽心,然后仿佛胸有成竹似的咧嘴笑道:“这法子我早就想好了,到时候定然要那些马匪有去无回。”

    黄兴汉却还是有些放心不下,追问道:“这些马匪真的会来吗?”

    “有这么好的机会能轻松抓到我李克清,他们一定回来的,你就放心吧!”

    看了看李克清那胸有成竹,似笑非笑的神情,黄兴汉心下稍安,只能默默祈祷道:“希望能成吧!”

    李克清非常确信马匪肯定会来,因为上次遇袭的事情发生之后,整个刘湾村人都知道李克清不仅加强了村内的安保,日夜派人在村外巡逻,而且还组建了上百人的护卫队,马匪想要直接杀进刘湾村捉住李克清逼问蜂窝煤的配方,怕是没有那么容易,说不定还会狐狸没抓到,反惹一身骚。

    利用李克清落单的机会出其不意,反而更加安全。

    翌日,李克清召集了护卫队所有的哨长以上的军官议事,议事的主要议题是如何在一个月内让新兵们形成战斗力,期间也有意无意的透露一个月后马匪可能来袭的情报。

    “董事,我也知道事情紧急,可这枪术刀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初学者也至少需要一年许的时间才可熟练掌握,就算是初步掌握也要大半年时间,让一个从来没有拿过刀枪的人一个月内熟悉枪术刀法,我看是不行!”

    会议刚开始,齐林上来就给李克清泼了一瓢冷水。

    文启荣盘算了片刻,也跟着附和道:“董事,齐小旗说的不无道理,这枪术刀法路数不下数十种,以属下多年习武的经验来看,若是要在一个月内熟练运用,怕是不成。”

    齐林和文启荣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后都有些难堪的低下了脑袋,不敢直视李克清,生怕李克清会因为他们刚才的直言而心生不满。

    “你们能直言不讳,这一点我很欣慰,我也承认按照传统的方式训练新兵确实不能在一个月内形成战斗力,因此我才召集大家一起商量有什么好的办法。”

    李克清对齐林和文启荣二人点点头,对刚才他们的直言不讳不仅没有责难而且还点头称赞,这让齐林和文启荣二人不禁心生暖意。

    虽然手下两个精通武术的教头都不认为能在一个月内让新兵形成战斗力,可李克清不想放弃,因为形势逼人,一个月后在云峰禅寺就是自己手下卫队的初战,对阵凶恶的马匪,只能胜不能败!

    一时间,众人纷纷挠头搔耳,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来,可讨论了半晌也没人提出好的主意,随着建议被一一否决,会场顿时又陷入了沉寂。

    “要是真没法子,不如先学几招简单点的招式也好!”

    新任第四哨哨长张修武冷不丁蹦出一句话。

    “几招。。。简单的?”

    李克清喃喃自语,像是陷入了沉思。

    忽然李克清一拍大腿,激动大喜道:“有了,有办法了!”

    众人见状,赶紧询问:“董事可是有主意了?”

    李克清眯眯眼,笑道:“走,大伙儿跟我一起到校场去。”

    众军官也摸不清李克清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只好跟着李克清来到校场中央的一块空地上。

    “齐林,你站到中间来。”

    李克清对齐林招了招手,并让其他人腾出一片空地。

    “枪术你最在行,你来向大家演示一遍,让大家伙儿瞧瞧。”

    虽然不知道李克清为什么让自己当众演示枪法,不过齐林还是照做了一边。

    “齐教头真是好身手!”

    一套三十六路红缨枪法下来,齐林的额头不免微微冒汗,不过却博得众人满堂彩。

    看着一脸满足的齐林和叹为观止的众军官,李克清却忽然严肃了起来,沉声道:“你们觉得齐教头的这一套枪法适合咱们的新兵吗?其中又有多少适合在战场上使用的招式?”

    “这。。。”

    众人包括齐林在内都一时哑然无语,齐林的枪法是不错,可给人的感觉好像挺复杂,而且很难掌握。

    “我来告诉你们,虽然齐教头的枪术不错,不过你们要清楚,将要学习这套枪术的人,都是些没有武术根底的矿丁、农民,如果全数按照这套枪法教,估计根本没什么用,所以我认为枪术动作必须简单实用。”

    “特别是在混乱的战场上,地理环境对枪术施展有很大限制,所以不能有太多的花招,需要的招式就是要尽快击倒敌人的招式。”

    “所以我认为枪术应该越实用越简练越好,只有这样才能适合实战,并且能在一个月里形成战斗力。”

    李克清一语点醒梦中人,众军官包括齐林在内盘算片刻后便全都恍然大悟,感到原先的那套训练方法却显得有些华而不实了,就像再华丽绚烂的衣服,如果不合身也一样穿不了,没什么卵用。

    统一了思想后,有了齐林和文启荣两个武术行家在,接下来总结一套适合的刺枪术和战刀法就容易了许多,在所有人的集思广益和实践测试下,不到一天功夫就新鲜出炉了“刺枪要领”和“实战刀法”两本教材。

第三十二章 火器的重要性() 
日头高照,风轻云淡,军营里的校场上,上百名身穿统一制服的士兵正在长官的带领下练习“刺枪要领”和“实战刀法”。

    虽然天气有些闷热,但是所有的人都是热情高涨的投入训练,没有人叫苦叫累,更没有丝毫的的怠慢之情。

    看着校场上正加紧训练近身格斗的士兵们,李克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兴起来,反而脸上神色凝重,因为一桩新的难题登时又萦绕在李克清的心头。

    那就是如何增强士兵的远程打击力量,毕竟拿真刀真枪的去与敌人硬拼,在李克清看来是最最下策,能不与敌人接触就能对其进行大量的杀伤甚至将其击败才是上策。

    至于采用何种武器,李克清也经过了深思熟虑,当然传统的远程武器弓箭早就被李克清扔进了垃圾桶,只有火枪也就是俗称的“火铳”才是这个时代的主流。

    在这个时代,虽然欧洲列强早已经进入了火枪齐射、大炮加骑兵的时代,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弓箭和各种冷兵器,可是在遥远的东方,此时的满清辫子皇朝,所谓骑射仍然是主流。

    虽然之前的鞑子皇帝康熙、雍正等都曾经意识到了火器的重要性,可是由于实施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清朝统治者对汉人反抗的恐惧心理异常敏感强烈,因此就要防止先进的军事装备落入汉人的手中。

    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落入汉人手中,可能会对其统治造成威胁,所以他们就要防范于未然。

    满清不仅对军事科技严加限制,还对汉族科技人才进行打压,发明家戴梓就是这样一个受害的典型。杭州人戴梓出身于明末的火器制造世家,自幼便醉心火器研制,后来他投身满清军队,为满清军制造了威远将军炮、子母炮,为满清击败三藩和准葛尔部立下了汗马功劳,戴梓还向康麻子献上了自己发明的一种一次可发射二十八颗弹丸的连环铳,其原理与机关枪完全一致,现在已经被军器史学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

    但是,戴梓不仅没有因此获得荣华富贵,反而落得一个被发配辽东穷困潦倒而死的命运。

    康麻子玄烨决不是一个缺乏见识的君主,他不可能不知道戴梓才干,真正的原因在于削平三藩、征服准葛尔部、夺取台湾之后,江山稳固,满清统治者已经不需要戴梓的发明才干了,戴梓的发明才能反而是一种威胁。

    要是戴梓的发明成果落到谋反的汉族势力手中改怎么办?因此,康麻子就把他充军到蛮荒的辽东埋没。

    其实戴梓算是幸运的了,他要是落到防汉心理更为变态的乾隆弘历手里,早就要人头落地了。

    到了乾隆时期,满洲八旗因为严重腐化而失去战斗力,为了挽救满洲的骑射根本,在当时欧美正值工业革命,火器突飞猛进的时候,乾隆竟然下令八旗军废用火铳、大炮,以增强传统大刀、长矛、弓箭等冷兵器的使用能力,乾隆的荒唐与愚蠢,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满洲统治者企图通过让八旗兵垄断先进武器,以压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造反能力,延长这个充满奴役性政权的寿命。

    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达到了目的,对先进武器的垄断,使得八旗兵在镇压农民起义和反叛势力时占有很大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满清帝国的军队终于倒退回大刀长矛一统江山的时代,满洲以骑射为根本的传统终于得到了继承,主要兵器仍是大刀长矛弓箭等,水师仍是舢板船,以致于当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国的洋枪大炮反而被看成是妖术,广州守将对付英国人的办法居然是驱邪的马桶、黑狗血等,满清政权两百年的闭关、愚民和民族压迫的政策实在是成效卓著!

    想到这里,李克清不由一阵唏嘘,不过转念一想,这又何尝不是给自己留下的机会,满清越落后,自己成功的机会反而会更大,只要能保持对满清军事装备的先进性,哪怕只是一丁点,那也是跨时代的差距,就能在与满清军队对阵时占尽优势。

    “一定要组建自己的火枪部队。”

    校场边的李克清暗下决心。

    说干就干,训练结束后,李克清再次召集了哨长以上的众军官,并当众宣布将要组建火器部队,经过选拔,杨铁的第一哨成为了李克清手中的首支火枪部队,虽然人数只有区区的二十人,但是对于李克清来说,却是在军事体制上跨出了重要一步。

    而购买质量上佳的火铳成为了目前的首选,因为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就要面临与马匪的战斗,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来给李克清建立火枪工坊,手底下除了用过火枪的齐林之外,便一无所有,关于火枪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变革发展也只是在后世的军事论坛上草草了解过,也就是说李克清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完全没有方向。

    不过,好在此时民间还留存有不少火铳,也就是山民们口中的“鸟铳”,李克清派去收购火铳的人不到三天时间就带了三十多支火铳和不少铅子火药回来,不过却花了李克清三百两银子,这让李克清不免有些肉疼,一把火铳折合五两银子,三十多支就是一百五十多两,在加上好几百斤铅子和火药花了一百多两,总共三百两,三百两其实也不算贵,可对于眼下捉襟见肘的李克清却是一大花费,毕竟现在李克清的摊子越铺越大,每天花钱如流水,库里的银子眼见越来越少,任谁也有些坐不住。

    不过这也让李克清清醒的认识到要想组建强大的火器部队,银子就必须得足,不然只能是一场镜花水月而已。

    这么快就收购到所需要的火铳,却是出乎李克清意料之外,原本在李克清印象当中,满清朝廷对于民间特别是汉人拥有火器是严令禁止的,轻则杖刑,重则流徒关外。

    可是在这青龙山地区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多的火铳,李克清也是不得其解,后来经秀才张元松的一些委婉提醒才弄明白。

    满清皇朝前中期,团练、宗族、盗匪、会党等群体以及平民百姓掌握了大量火铳、火炮等火器。

    对民间火器,清朝法律都予以禁止、限制,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又希望民间的武力能补助国家武力的不足。

    因此,对民间火器一直在严厉禁止和适当限制之间摇摆不定,其宗旨都是为了维护满清皇朝的统治秩序,满清禁止、限制民间武器的法律,实际上并未得到贯彻执行,民间仍然拥有大量的火器。

第三十三章 郭六() 
军营的校场上,杨铁带着本哨二十个士兵站成三排,每个人手里都端着一枝火铳,腰间各挎着两只皮口袋,一个装枪药,另一个装铅子,火铳全是老式的火绳枪,虽然李克清也想弄些更为先进的燧发枪过来组装火铳队,可是寻遍了周边乡村也只找了这些火绳枪。

    所谓火绳枪就是靠燃烧的火绳来点燃火药击发铅子,而火绳枪相对于更为先进的燧发枪有许多劣势,例如在临战之前,士兵往往必须先点燃火绳,因为在天气潮湿的时候,火绳极难点燃,如果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于不能发射,并且火绳枪的射击程序复杂,射击精度和射程也不如燧发枪。

    而燧发枪的出现则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因此逐渐取代了火绳枪。

    虽然此时的满清已经装备有不少燧发枪,不过这些燧发枪大多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八旗军手中,大多数汉军绿营兵和民间的百姓仍然使用老式的火绳枪。

    士兵们端着火铳一个个撇眉眯眼,神色颇有些怪异,在距离前排士兵的不远处,大概二十步的地方,一块块大木板立在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