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2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此战之后,必须改组军事结构了,倒是有几个合适的人选。”

    杨潮心中暗道,打算用组织的智慧,来弥补个人经验的不足。

    之后一个月时间,虽然北京清廷议论声很大,可是洪承畴就是窝在九江不动。

    杨潮虚张声势的计策似乎失效了。

    “那就真打!命令赵康等部派兵五万,攻打北直隶(河北),沿途摧毁八旗贵族庄园,释放包衣农奴!我倒要看看,动了这些旗人的财产,洪承畴还坐不坐得住!”

    杨潮见没有调动洪承畴,立刻下达新的命令。

    “让王璞送十万北京逃奴回来,这些人都是好兵啊!”(。)

    printchaptererror;

第四百四十节 虚实结合() 
“老夫小看这个杨潮了!”

    洪承畴一脸凝重,他身边巴山和三顺王都在,也都很低沉。

    洪承畴设计的诱敌之计没有奏效,明军既没有强行攻打九江,也没有从后面突袭。

    洪承畴的计策,其实不是给不懂兵的人设计的,而是专门给那些懂一些战斗经验,但是却是半吊子的人准备的,对方一看自己不想他们登岸,肯定强行登岸,那时候自己一撤退,对方必然步步紧逼,结果就会中他洪承畴的埋伏。

    可是对方竟然放弃了登岸,同时放弃了攻打九江,而是攻下了湖口,还在北岸扎营。另一方也没有从庐山后背偷袭,依然稳守。

    接着杨潮竟然再次进兵北京,让北京的八旗高层对洪承畴颇有微词,哪怕是多尔衮,也开始怀疑把洪承畴放在江西没有用处了。

    “此人诚我八旗之劲敌也!”

    巴山叹道,他是满人,他很清楚此时北京的局促,北京绝不是打不过杨潮,而是根本打不起,满人太少了。

    “我大清要取天下,此人必除也!”

    孔有德愤愤不平道,耿仲明和尚可喜都点点头,他们这次也是损失惨重,尤其是尚可喜竟然在水战中败北,让他不敢相信。

    “经略该如何应对?”

    巴山小心问道,他还真怕洪承畴让他们出去拼命,三顺王不在乎,他们的兵死多少,都补的起来,但是巴山手下的满八旗可是死一个少一个。

    “巴山额真以为如何?”

    洪承畴反问道。

    巴山试探道:“不若退兵?”

    洪承畴问道:“退往何处?”

    巴山道:“不若退往武昌,也可方便就食,如今九江已然孤城一座,用度全赖湖广供给,水路又被断绝,只能通过陆路,十担粮只能送一担,虚耗实在太大。”

    洪承畴道:“若退往武昌。那杨潮来打武昌,又该如何?”

    巴山沉默了,杨潮来打九江,他们放弃九江。打武昌还能放弃吗?

    洪承畴又道:“若退,则不该退往武昌,该退往北京了。”

    其他人都若有所思,洪承畴的困境他们都理解,老实说他们还有点同情这个老文士的。作为一个汉奸他太惨了,既不被信任,却手握重权,步步都得小心,一步踏错了,就是万丈深渊。

    如果他退兵了,自然得是退往北京包围八旗贵族的财产去,那样整个南方就要坏掉。

    如果不退兵,就得跟杨潮死战,打赢了还好。打输了还是死。

    “所以退亦难,不退亦难。”

    洪承畴说道,神情平静,似乎丝毫没有为难的样子。

    三顺王不由奇怪,以他们对洪承畴的了解,此人肯定有了成算。

    “经略以为,该如何?”

    孔有德问道。

    洪承畴道:“本经略以为,退亦不退!”

    巴山叹道:“洪经略你就明言吧。”

    洪承畴喜欢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这种毛病,依然改不了。

    洪承畴道:“本经略要你四人退往湖广,但不去武昌。而是去岳州!”

    “去岳州?”

    四将都不理解。

    洪承畴道:“没错,去岳阳。你们带所部精锐昼伏夜行,悄然赶赴岳阳,然后以雷霆一击。将何腾蛟击败,全湖南一地。尔四人需一月行军,一月作战,三月后必须回军九江,否则老夫死矣!”

    湖广就是湖南和湖北,元代称湖广行省。明代称湖广承宣布政使司。现在因为战争关系,倒是分出了湖南湖北来,何腾蛟以湖广总督的名义统领整个湖广,但是辖地其实只有湖南,任命堵胤锡为湖北巡抚,基本上是个光杆司令。

    但是堵胤锡这个人厉害,单枪匹马招降了荆州附近的李自成农民军三十万人,并且指挥他们围攻荆州。何腾蛟则发兵岳州,清军派勒克德浑为平南大将军统兵救援,何腾蛟手下兵马闻风而逃,不但没能北进湖北,反倒是将湖南的门户岳州丢了。勒克德浑回军解了荆州之围,但是却没有兵力进取,依然只能守住湖北。

    洪承畴要三顺王和巴山统兵从岳州南下,将何腾蛟部明军以最快时间消灭,这样整个湖广就纳入了清军版图,连为一体又是一个威逼杨潮侧翼的局势。

    而洪承畴自己打算留在九江,带着城中招募的十万新兵拖延时间,所以三顺王和巴山带领的精锐能不能尽快消灭湖南明军,并且立刻带兵回到九江,就关乎到洪承畴的生死问题。

    “经略何苦走如此险棋!”

    孔有德叹道。

    他很清楚,洪承畴是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们了,要是他们不能尽快击败湖南明军。

    如果他们能尽快打败湖南明军,等于将勒克德浑所部解放出来,可以跟九江连为一体,再次从湖广未必杨潮的侧翼,再次确立对江南的战略优势。

    可这是一步险棋,全都赌在他们能够快速击败明军,并且在杨潮察觉进攻九江前赶回,别说洪承畴会被杨潮斩杀,就是清廷都不会放过洪承畴,因为洪承畴调兵进入湖南却不救援北京,这就是一桩大罪,成功了重新牵制杨潮,自然没人说什么,失败了死路一条啊,所以这是一步险棋。

    洪承畴却道:“诸君只管努力即可。本经略拖住明军三个月还是做得到的。”

    “也罢!”

    孔有德叹道,对洪承畴的谋略,他从来是很佩服的,甚至觉得,也就是洪承畴了,换其他任何人来,对上杨潮只怕早就败了。

    巴山也佩服,这个老家伙是有两把刷子的,过去还不服气,但是这次算是服气了,江南的局面要是他巴山,恐怕在就败坏了。

    就这样洪承畴诱敌不成之后,立刻派遣主力悄然离城,但是他在九江却开始筹备“反攻”。

    谢飞在江北大营中看到九江竟然开始造船。

    “夫水战必有舟楫!洪承畴是打算跟我军争夺水战之利吗?”

    谢飞看到洪承畴大张旗鼓的打造战船,当即派水军去破坏,但是清军韧性十足,你破坏了他就继续造,而且在江边扎下水寨,大炮齐放。

    只是清军的炮火显然比不上明军,水寨也轻松被打破,一把火焚烧了。

    洪承畴这才安静了几日。

    “大人说了,敌不动我不动,洪承畴必然主动求战!”

    谢飞坚决执行杨潮的命令,一点都不打折扣,他深信杨潮能够调动洪承畴。

    南京。

    “三路大军,赵康居中出临清入真定府,李五六入大名府,王璞入河间府。北直隶八府两州,正好被八旗瓜分。京城跟前的顺天府被两白旗占了,两黄旗在顺德府、广平府和大名府,正蓝旗在真定府,镶蓝旗在河间府。多尔衮好计策啊,让这四旗阻挡我军,两白旗躲在后方享清福!”

    北京的势力分布杨潮已经清楚了。

    多尔衮将最大,最肥的顺天府收到两白旗下,其他州府分给了其他各旗,看似公允,两白旗甚至只占了一府,但是距离北京最近,战略上是处于安全的考虑,有两白旗在顺天府,多尔衮就能控制北京城。

    同时将死敌两黄旗、正蓝旗这三个曾经由豪格亲领的旗,以及眼下最大的政敌济尔哈朗的镶蓝旗放在最前线,替两白旗守着门户,但是如此一来八旗还能同心吗,如果杨潮强攻这三旗,他们自然拼死抵抗,尤其是此时手握重兵的济尔哈朗肯定拼死保护镶蓝旗圈占的河间府。

    “但是本督偏不跟这四旗真打,我到要看看四旗还会拼死阻挡我吗。”

    杨潮心里阴险的想到,继续分化瓦解八旗势力。

    “告诉李五六和王璞,尤其是王璞,他们只是牵制,让王璞钉死了济尔哈朗。赵康才是主力,不过暂时就不用攻城了,骑兵轻进,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不要去打那些奴隶主的庄园了。以最快速度在顺天府亮亮相!”

    杨潮希望看到,赵康骑兵以直逼北京城的姿态突进的时候,两黄旗和两蓝旗袖手旁观,之后多尔衮忍不忍得下这口气,八旗内斗的结果未必会爆发内战,但是很有可能最后迁怒于洪承畴,主子们脾气上来了抽奴才一顿鞭子那不是正常吗。

    如果杨潮真的平推过去,两黄旗和两蓝旗肯定拼死抵抗,因为要保护他们的地盘,可是杨潮不攻城,不占地的情况下,他们未必有战斗的决心。

    同时他们又有借口不出兵,首先济尔哈朗可以借口防备王璞,正蓝旗可以借口防备李五六,只有一个正黄旗也可以借口说保存实力守城为要,至于杨家军骑兵突进,绕开城池,这不怪他们,谁让他们手里的兵力不足,谁让你多尔衮的两白旗不来支援,谁让你将汉军调到南方去的。

    一石二鸟,让八旗内斗,让满汉内斗,分化瓦解。

    老实说杨潮一直以为多尔衮是一个人物,毕竟能够抓住机会兵不血刃,甚至在北京人的欢迎下进城,这一点皇太极五次入关都没有做到,可是他还是私心太重,其实也不能怪他,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本来就有缺陷,就像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制度有缺陷一样,皇太极时候不也拼命加强两黄旗吗。

    所以多尔衮加强两白旗无可厚非,但是其他各旗自然怨声载道,这也无法避免。

    这是死穴,明知道会被人利用,但是却不得不如此。(。)

第四百四十一节 和谈() 
“糟了。∈↗,被洪承畴这老匹夫诈了!”

    收到湖南的求援之后,杨潮就知道自己上当了,洪承畴在九江故布疑兵,但是却分兵去了湖南。

    也就是说此时九江城中没有多少精锐,只是临时招募的江西绿营而已。

    这批江西兵,是在洪承畴占据江西的时候招募的,但是整个江西之后就被他放弃,这些士兵肯定没有什么军心,洪承畴手里有没有三顺王这样的精锐弹压,估计也就是勉强笼络,能维持不散已经说明洪承畴有能力了。

    “打?不打!”

    谢飞来信询问要不要趁机攻城,杨潮反而继续按兵不动。

    九江本就是孤城一座,洪承畴保住这里的目的,不过是作为湖广清军东进的前沿还有防备自己西进的屏障而已,在洪承畴手里有战略地位,但是在杨潮手里则不是那么重要。

    当务之急是保住湖南。

    何腾蛟那个文官,此前让杨潮也很不舒服,因为杨潮派许多男收复江西之后,他竟然在湘赣边境部署军队,一副防备杨潮的样子。

    这次清军突然南下,从岳州开始,一路所向披靡,他手下的孬兵根本挡不住,这时候才想起向江西求援了。

    正因为如此,杨潮才发现洪承畴派兵去湖南了,按说这时候是攻打九江的好时机,但是此前浪费那么多精力,并不仅仅是一个九江能够回报的。

    赵康已经回报,说一路顺利,真定府的正蓝旗果然以守城为上。基本上不做阻拦。只有他攻打八旗贵族庄园的时候。他们才会出兵救援,其他时候双方保持默契。

    但是赵康也不敢把安全都放在这种默契上,依然推出了一条线,以奴隶主庄园为据点,保持了一条跟山东相连的运输通道,不至于后路被断。ad1;

    就是这样步步推进,一直打到滹沱河,沿着滹沱河打到了五官淀。从五官淀南岸东进,打到了文安,接着北进一直推进到了霸州,与两白旗精锐三千人马隔河相持三日后,撤退!

    进的时候层层推进,用了一个月才打到霸州,可是退的时候,却日行百里,三日就撤回临清!

    “此人好行险!若非兵强马壮,早死于吾手矣!”

    多尔衮得到杨潮军退退兵的消息后。当即叹道,随即对南四旗开始暗恨起来。

    本来把这四旗放在南边。就是为了让杨潮的大军消耗他们,可谁想到他们竟然不做阻拦,任由杨潮骑兵突进到了顺天府,这次显然杨潮军队只是一次试探,如果下次真的攻打北京,南四旗怕是靠不住啊。

    但是想治他们的罪,此时也不是时候,逼急了这四旗团结一致跟自己斗,谁都落不了好去,多尔衮只能咽下这口气。

    “此乃离间之计!”

    收到北京送来的塘报,说是明军杨潮部骑兵突进到了霸州,未曾接战即刻撤退后,洪承畴心里清清楚楚。

    “他若来攻我,则我活,若不攻我,则我死矣!”

    洪承畴长叹一声,喝了一口酒,到了九江之后,他突然不想喝茶了,开始喝起了酒。

    南京。

    “洪承畴派兵来攻?神经病,这时候老子会跟你打?”

    “命令谢飞、吕末,对九江清军,招降为主,即便有俘虏即刻放回。”

    洪承畴招募的这十万人,可都是江西的精壮,也训练了几个月了,招降后稍加训练就能用了,杨潮才舍不得杀他们。ad2;

    “命令许多男,替何腾蛟守住长沙,湖南万万不能让给清军!”

    杨潮的计划很好,反应也很快,但是耐不住猪队友添乱。

    许多男手下只有三万兵,能分一万到湖南就是极限了,因此杨潮的打算是,让他带兵入长沙,一万兵防守长沙还可以,进攻是不可能的,只要堵住了长沙,清军就休想南下。

    可是设想很好,反应也很快,一收到许多男的消息,就发出命令了,八百里加急五天内就回馈回去了,但是当许多男出兵后,却发现长沙已于两天前被清军攻占,他面对的是勒克德浑一万生力军守城,而三顺王早就南下了。

    何腾蛟几乎是没有抵抗就弃城而逃,人已经跑到了广西去了。

    何腾蛟这一跑,清军几乎拿下了整个湖南,唯一有抵抗力的军队,就是李自成余部,在堵胤锡旗下驻扎在川鄂边境的山区,清军堵住荆州一带,这只军队就出不来。

    与此同时,在北京,多尔衮的局面也很困难。

    他不时想起刚入关的时候,那时候清廷上下团结一致,一听李自成攻占北京,都知道天大的机会来了,同时也是最后的机会,如果被李自成代替了明朝,怕是以后想要入关劫掠就没那么容易了。

    于是多尔衮一声令下,八旗十岁以上,六十一下男丁全部征发,硬是拼凑了十来万兵力,骑上马就杀奔大明。

    可是现在呢,南四旗阳奉阴违,明军入境却不与之交战,竟然能将明军放到顺天府来,人心散了啊。

    多尔衮还不敢逼迫过甚,万一将南四旗逼到了明军那边去,这就闹大笑话了,所以只能忍了南四旗的纵敌之罪。

    大家在关外苦寒之地的时候,反而能够团结一致,以大局为重,有机可乘的时候,能够全民皆兵,可是入关了,各个都占了成千上万亩的良田,反而开始不思进取,专心内斗了,这让多尔衮十分无奈,他不知道阶级分化是在生产资料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ad3;

    但是多尔衮知道,引起这一切的是因为他在分配土地的时候,太过偏向两白旗所致。

    可是想让他收回两白旗手里的土地,别说两白旗的将士不会答应,就是他多尔衮都不会答应,凭什么啊,这些可是多尔衮的嫡系人马,不是有这些人马他能做摄政王?当年你皇太极就拼命给自己抓实力,从开始一旗人马,到你死的时候,都三旗了,号称上三旗,兵强马壮丁口殷实。

    凭什么皇太极时候抓权,大家都能够忍受,到了多尔衮手里,却一个个阳奉阴违,极力抵触呢。

    八旗不能用了。尤其是南四旗靠不住了,多尔衮不敢保证下一次明军北伐的时候,他们会不会将整个明军都放到北京城下,可是调遣更多的军队也没必要,八旗主力可都在直隶,这里不是缺兵力,这里是缺战心。

    而且他没有办法调走这里的南四旗兵力,此时这四旗其实也极为敏感,都在担心多尔衮找他们算账,一个个把军队抓的紧的很,团结在济尔哈朗身边,以防御明军为借口,你就是调他们,他们都不会动。

    多尔衮自然不会做这种打自己脸的事,反正不调动这些人,还让人觉得此时他牢牢控制朝堂的假象,万一调了没调动,那可就暴露了自己现在压制不住局面的情况。

    多尔衮需要扭转这种局势,他需要力量更需要时间。

    他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和谈?开什么玩笑!”

    杨潮在南京收到山东转过来的情报,清军派遣使者要跟自己谈判。

    反复思考,权衡利弊。

    “好,那就谈!”

    杨潮知道这是多尔衮的拖延之策,但是自己何尝不需要时间,必须有两三年时间治理,杨潮才能将所有的政治、军事能力凝聚起来,到现在不过是在勉力维持而已,太多痹症依然没有革除。

    杨潮不认为时间会站在八旗一方,他们在变也就是那几招,人力和经济的落后,这是无法扭转的。

    “大人,此举怕是又要惹来非议!”

    黄凤府不太赞成,他一直主张稳守江南,任由清军去打击其他抵抗力量,既不跟清军和谈,也不跟清军作战,就差说出明太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了。

    黄凤府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让清军将朝廷灭了,然后杨潮站出来收拾旧山河,登基为帝,完成霸业。

    但是时代变了,杨潮已经不太想玩这一套延续了几千年的争霸天下的游戏了,西方三十年战争行将结束,他们开始了以谈判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先河,杨潮觉得还玩这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游戏,太过落后于时代了。

    而且杨潮一直很向往后世抗日时候,两方能够摒弃前嫌合作抗敌的壮举,这给中国人树立了一个新的规矩,那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