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图尔格只是失陷了一万人而已,多铎可是直接葬送了三万八旗兵,还有七万明军降兵,因此受到政敌的攻击是必然的事情。

    清廷当政的是多尔衮,所以作为兄弟的多铎和阿济格才能分别作为领兵大将出征,目的是抢功,强化多尔衮的权势。

    本来多铎和阿济格的战功,会成为多尔衮控制朝廷的筹码,同样的,他们二人的败绩,也会成为多尔衮被攻击的目标。

    多尔衮是有政敌的,而且不少,虽然此前刚刚通过收买豪格手下的河洛会,告发豪格,将这个最大的政敌狠狠打击了一番,但多尔衮的权势还没有到直接灭掉豪格的地步。

    此时多铎损失如此惨重,出征以来第一次全军覆没,让朝堂上多尔衮的政敌借机发难,甚至一段时间有人开始跟豪格暗暗接触起来,显然这个皇太极实力最强的儿子还没有放弃。

    多铎也知道自己给多尔衮惹了大麻烦,多尔衮下令斥责他,罚了他三个牛录,但是却没有招他回北京,出于政治斗争,多铎虽然战败,但是多尔衮依然要力挺他,依然得让他带兵,多铎如果彻底失败了,那也是多尔衮的失败。

    所以多尔衮顶住压力,再次向江南派兵,抽调太多兵力,势必意味着北方控制区的空虚,多尔衮不得不采取更多的政治手段,提前中断了在北方推广的剃发令,为此山东的孔府还专门上了一封歌颂的奏表。

    随着新的援军到来,多铎开始恢复元气,依然让固山额真准塔带领山东清军,他亲自统帅后到的援军,开始筹划新一轮的攻击。

    “王爷,为今之计该合兵一处,分兵则弱。”

    准塔对多铎的计划有些忧虑。

    多铎笑道:“不妨,分兵是为了分进。你依然带东路大军南下!”

    准塔更是忧虑:“奴才分进?分进哪里?”

    多铎统帅二十多万大军结果全军覆没于扬州,这让准塔大为震惊,又联想起图尔格的命运,他是奴才,如果扬州战败发生在他身上,那只有死路一条,所以顾虑重重。

    多铎拿出江南地图往北一指:“这里!”

    准塔疑惑:“海州?”

    “没错!”

    多铎正是让他去打海州。

    准塔道:“所谓分兵则弱,若此时那杨潮来攻淮安,该当如何?”

    多铎哼道:“他来了最好!本王倒要看看,他如何跟本王堂堂一战!”

    到了此时,多铎依然认定,杨潮打仗全靠诡计,如果敢跟他野战,他一定能生擒杨潮。

    准塔在不多言,既然多铎这个亲王决定了,他也就没有发对的必要了。

    反正去海州的话,他这只偏师遇到杨潮的几率就小多了,至于多铎能不能挡住杨潮的进攻,那不是他准塔的事情了,他准塔可是在海州呢。

    于是清军立刻开始行动,很快一只偏师沿着运盐河向海州开拔。

    而杨潮则很快就收到了海州的求援急报。(。)

第三百六十七节 大机动作战() 
清军要干什么?

    杨潮很快召开军仪,军官们一致认定,清军是想要吸引明军决战。

    经过杨潮的培养,现在这些高级军官们的战略意识已经很不错了。

    “哼哼,围魏救赵?那我们就去赴援!”

    杨潮的话让众军官十分不解。

    “可是大人,海州在淮安以北,虏兵此前并没有攻打海州,此时攻打,显然是要调动我军北上,鞑子肯定早已严阵以待,布下陷阱了啊。”

    郑永旺说道。

    杨潮道:“没错,这是逼我军与其决战!”

    “大人,我军守城有余,进去不足啊,至少有五万士兵缺乏铠甲。”

    此前倾覆的物资船中最大的损失就是几万具铠甲,价值超过了百万两银子。

    杨潮道:“但是我们为什么非跟鞑子决战呢?他们想让我去攻,我就去攻啊。敌所欲,吾所弃!”

    行军打仗,就不能按照你的敌人想的来,而是要让敌人按照你想的来,调动与反调动,有时候是事关成败的。

    既要救海州,又不能北上跟鞑子决战,郑永旺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眼光还是有局限啊,杨潮心中暗叹,但是立刻开导:“海州!海州有什么?”

    孙长福疑惑道:“有盐?”

    谁都知道海州是产盐的地方,第一反应也是想到盐。

    但是盐在此时有什么用啊。

    “有海,海州有海!”

    李五六突然叫道,他想对了。

    “走海路?”

    郑永旺很惊讶。

    “走海路一去三千里啊,这如何做的?”

    孙长福对此表示怀疑。

    杨潮道:“如何做不得?也是我没有告诉你们,我手里的船不但到得了海州,就是天津都去的。用十艘大海船,运一万兵过去,不是什么难事。”

    杨潮手下总算是培养出了一批舵手,此前必须利用郑家的水手驾船,跟着学了一年多。日本都去过了,何况区区海州,而且杨潮的船可时不时的给天津的粮铺送去一两艘粮食呢,从长江往北这条航道已经摸得熟络了。

    但是这些情况。这几个军官并不知道,知情人仅限张大桅和几个核心的船长罢了。

    “李五六!”

    这时候杨潮命令。

    李五六立刻站了起来,满脸兴奋状,显然他有捞取了一个立功的机会。

    “你摔一万士兵,即刻出发。从扬州南下入江,去吴淞换乘海船北上。切记去了海州,如果鞑子正在围城,立刻打垮他们,接着进城组织防御。可能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法支持你,火药、鸟铳你都得让海州的工匠给你造。”

    李五六道:“大人放心,定不辱命!”

    杨潮道:“还有,如果鞑子已经攻占了海州,我要你立刻攻击,让鞑子知道。我们也是能攻城的。扬州的炮手你带一半去都行!”

    李五六应声:“是!”

    这任务他喜欢,如果鞑子进城就放弃救援,他弄不好还得白跑一趟。

    接着杨潮分配其他任务。

    “郑永旺,你带一万大军北进,多打旗鼓,做出大军出动的迹象。到了高邮让许多男出动骑兵,让吕末在宝应闹出点动静。”

    郑永旺领命。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几人点点头:“迷惑鞑子。”

    杨潮道:“没错,迷惑鞑子,我要让他们知道,我打算救援海州了。只要知道我们打算救援海州。鞑子就不会立刻攻下海州。如果李五六到海州的时候,鞑子只是围城,形式就太有利了。”

    军官们一个个去行动了。

    许多男和吕末两人经验丰富,所以派吕末率一万精兵负责宝应前线。派许多男带两万人接应吕末,所以这两人没有参加军事会议,而宋坤则一直留守新江口,对杨潮来说,新江口可是大本营,得留下稳妥之人守卫。

    派李五六去救援海州。第一是因为他比郑永旺和孙长福这两个副将更有战斗经验,第二则是他手下的铁壁阵更适合野战,如果在海州城下跟清军野战的话,李五六的方阵兵,是最有战斗力的。

    此时,宝应一万,高邮两万,郑永旺又带去一万,李五六带走一万,王璞带着一万人在新江口,加上分散派往附近州县也有一万,留在扬州的兵力就只有四万人了,杨潮又感觉到兵力有些紧张了。

    不过只要高邮盯住淮安方向,清军就无法南下,就算他们要走泗县一路,走多铎上次攻击扬州的路线,那还要看看黄得功答不答应。

    清军这次进军江淮,将江北四镇这只纸老虎一下子戳破,四镇威胁一下朱慈烺小皇帝可以,但是一遇到真正的强敌,一个个上杆子的投降,刘泽清虽然没有投降,可是跑到了海上,此时向朝廷上了谢罪书,此时朝臣正在商议要不要赦免他呢。

    刘泽清将所有的士兵、防守的城池丢下留给清军,带着钱财一个人跑了,现在反过来还要朝廷赦免,简直是岂有此理。

    但是朝堂上的动向表明,他还真的有可能被赦免,因为不少朝臣替他说话,理由不是他有没有罪,而是如果不赦免他,很可能他就投降满清去了,为了不把刘泽清逼到清廷去,朝廷倾向于赦免他。

    但是杨潮坚决反对,如果是战败,杨潮可以原谅,甚至可以安抚,但是这种逃跑将军,必须惩治以儆效尤,之所以那么多朝臣给刘泽清说好话,杨潮猜测不止是为了大局而绥靖,刘泽清可是很有钱呢,这怕是主要原因。

    至于逼到清军去一说,一个没有爪子的老虎,就是一只病猫,对朝廷有什么害处。

    所以江北四镇之一的刘泽清现在还在海上飘着呢。

    高杰就不用说了,战死沙场情有可原,他手下士兵也跟杨潮并肩作战了一阵子,他儿子现在在南京过着小伯爷的日子,不过高杰部将不是战死,就是投降了满清。最后被杨潮抓住,虽然有并肩战斗之情,但是杨潮仍然没有赦免他们,统统当做苦力送去了南京。当这些人的刀子对准扬州百姓的那一刻,身上的罪就已经洗不清了。

    四镇中的花马刘刘良佐,则是屁颠屁颠的投降满清,带着兵马来攻打扬州城,结果兵马损失殆尽。他自己倒是没有事,跟着多铎跑到了淮安,但是没有一兵一卒的花马刘,也等于废了。

    四镇中就只剩下了一个黄得功,他先是跟杨潮合力在太平府一带全歼了左良玉匪兵,将左良玉匪兵吞并了一半后,实力大涨,此时已经佣兵十五万,接着就过了长江,北上收复了刘良佐放弃的凤阳和寿州。接着继续北上收复了泗州,甚至打算图谋徐州。

    这次打击多铎,如果单算收复失地,黄得功甚至比杨潮的功劳还大,杨潮只收复了一个扬州府,而他收了凤阳、寿州、泗州等地,三倍于杨潮。

    尤其是凤阳的收复,让朝廷专门下旨封赏,爵位又进一步,从靖南侯成了靖难公!

    黄得功的军队还是颇有战斗力的。有他保护侧翼,杨潮相信清军不会轻易再从河南打过来了,而且清军主力明显是在淮安,他们完全没有能力从河南南下。

    至于淮安。杨潮已经盯上了,这次救援海州只是第一步。

    海州在淮安正北的地方,虽然不靠近大运河,因此不是战略之地,可是海州有运盐河跟淮安相通,海州在清军手里。对杨潮没有多少威胁,但是如果海州在杨潮手里,淮安的多铎就该坐立不安了。

    多铎使出这个围点打援、围魏救赵相似的计谋,想要逼迫杨潮北上攻击他把守的坚城,杨潮正好来一个海路三千里狂飙,让多铎吃不着肉还惹着一身骚。

    杨潮相信,自己手下的将军都想不到通过海路作战,马上民族出身的多铎更想不到。

    要知道历史上都没有几次像样的海路大规模进军的例子,似乎最纯粹的一次海陆进兵,是郑成功做出来的,从福建直接打到南京城下,用了几千条战船,运了三十万大军。

    现在郑成功还叫郑森呢,显然没有人有能力做这种事,因为没有人有能力,所以没有人想得到。

    可是认为没有人有能力,只是他们不知道而起,其实已经有人有能力,起码是有条件,作出海路进兵的事情了。

    当郑成功几十万人浩浩荡荡的坐船北上的时候,满清明明知道他目的是江南,是南京,可是就是无法作出救援,原因很简单,船在水上的运输能力和效率远远大于陆路运输,清军明知道却做不到救援,起码来不及救援。

    战马确实能让骑兵比步兵有激动优势,但是在上万人的层面上,船运更占有优势,三千里海路突进,这才是更大的机动性。

    “就让这帮骑马的见识一下,什么是大机动,大范围,大纵深作战吧。希望他们不要反应过当把多铎调回北京去!”

    杨潮心中暗想着。

    李五六却已经出发,一天时间到瓜州,接着顺流东下。

    瓜州到吴淞江,水路不过五百里,顺流而下,以现在水手的操帆技术,最多五天而已,如果风向给力,三天就能到达。

    李五六运气很好,显然杨潮总不能遇到坏运气,江风总不能老跟他过不去。

    李五六第四天顺利抵达吴淞江。

    在这里传达了杨潮的命令,让在这一代巡防的十条大海船一起出动,帮他们运载物资,人马前往海州。

    从吴淞江到海州路途更远,接近一千里。

    坐江船,李五六已经坐惯了,就是他手下来自山东的兵,也都是经过上个月那场江上大风浪,都没有把坐海船当回事,船长对他们的提醒,他们完全不在乎,嗤之以鼻。

    结果出了长江口,没多久,一个个就色变。

    李五六运气太好了,在长江上风向就好,到了海上风向也好,刮的是正北偏东风,风力也合适。

    这样的风向、风力,三桅帆船跑个十三四节都不算难,船长已经压低到了十二节,可是李五六他们还是吐得天昏地暗。

    十二节,也相当于时速四十多里了,而且海面可不是长江的水面那么平稳。

    李五六觉得自己好像是被人直接抛起来,然后扔到地上一样,忽上忽下他感觉到身上一股股热流一会向上,一会儿向下,不但脚下感觉到虚,那哪儿都虚。

    但是这速度真的没的说,大概中午从吴淞口启程,经过半天一夜颠簸,第二天傍晚,他们就看到了海州的海岸线。

    不到两昼一夜的时间,他们横跨一千里!

    “起来,起来,都起来!”

    当船抛锚在海州城外一个小渔船的时候,一个个士兵都虚脱一般躺在船舱里,享受难得的安稳,李五六却大声喝骂,将他们一个个揣起来,但是刚刚把这个拉起来,那个又躺下去了。

    “下船!不下船的,就留在船上吧。”

    这个威胁很管用,这群人打死都不想在做一回海船了。

    但是士兵们确实异常疲惫,不止是旅途的辛苦,还有条件的恶劣。

    这些海船都是荷兰人卖给杨潮的四千担大船,最大一艘旗舰是八千担,也就是四百吨和八百吨的样子。

    这样的船每一艘塞进去一千人,还要带着相应的物资,可想而知该多么的拥挤。

    狭小的空间,不适应的旅途,许多人不仅仅是疲惫,而且生病了,此时军队的健康状况十分不好。

    如果杨潮在这里,肯定不会催促立刻进攻的,但是李五六却很着急,因为他已经看到有骑兵朝他们跑过来了,人数在三千人左右,如果不立刻下去结阵,就只能等着被俘虏了。

    就这样,一艘艘船上的士兵被驱赶着下了船,在渔村上的一片碎石摊上列阵。

    而海州方向的骑兵距离他们已经不到三里了。

    海船却已经离开渔村,慢慢的划入深水区。

    李五六不由着急起来,自己的士兵一个个竟然东倒西歪,脚下仿佛踩着弹簧。

    平时严格训练的队形,此时就是排不好。

    站都站不住,更不用说装填鸟铳了,这种状态被人打过来,只有输一条路了。

    李五六的催促都没用,就连他自己现在都感觉腿上不得劲,站着都摇摇晃晃。

    李五六着急,甚至有些惊慌,这时候他突然感觉到大地震动,身后传来轰隆隆的声音。

    原来刚刚驶入近海的海船并没有走,而是调转位置,船舷对准了海州方向,朝着逼近的鞑子来了一轮齐射!(。)

第三百六十八节 挑战() 
十艘大海船,其中九艘四百吨的每艘二十门大炮,八百吨旗舰上,五十门大炮,总共两百三十门大炮,一次齐射就是两百多发炮弹。

    这大炮可不是一般的炮弹,正是在大明朝名头最响亮的红衣大炮,其实红衣大炮正是大明朝仿制的英国人的舰炮,而这些舰炮是沉默在广东海岸,被荷兰人捞起来卖给大明的。

    两百多门红衣大炮同时开火,下不提杀伤,光是那气势就够吓人了,只见一门门大炮一次响过,海面上冒起一股股白烟,战舰被反作用力推的稍稍后退。

    接着就是巨响传来,真的大地都在摇晃。

    两百多发炮弹打过来,而清军骑兵以紧密阵型进军,这么大的目标,如果没有一发炮弹打中,那简直就是奇迹了,当然奇迹没有发生,足足三是多发炮弹打中了他们,如同三十道铁犁,犁出了三十道血沟,死伤不下百人。

    这场景,让自认为见惯了炮战的李五六都不由感觉到震惊。

    李五六都感觉震惊了,更不用说那些骑马的民族了。

    不说骑马的民族,就是他们座下的战马,也都傻眼了。

    这些战马也许见过大炮,但是绝对没有见过船,看着这一只只房子一般的东西,突然喷突出一股股白烟,然后响起巨大的声响,战马还当是什么怪物呢,当即就有几十匹战马受到惊吓把上面的主人扔了下去,然后嘶鸣不已,任凭主人喝骂责打就是不肯前进一步。

    那些战马没有惊的清军,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的主人也吓了个够呛,这是什么玩意啊。怎么这么多大炮,声势还这么吓人,听声音仿佛是红衣大炮啊。

    关键是损失太惨重了。距离对方还有几里地呢,这直接就打死了自己一百人。这要是冲过去还能活几个人?

    于是在炮击之后,只是在惯性作用下前进了几丈远后,清军骑兵不约而同的停了下来,军官犹豫了片刻,调转马头逃出了这片区域。

    看着眼前的清军逃走,李五六不由送了一口气,真是太惊险了,要不是舰炮吓走了这些清军。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时候也顾不得结阵了,立刻休整,分派人手立刻扎营。

    这是一个渔村,不知道造物用多少年堆积起来的沙石和贝壳残骸小丘上,几栋小房子,房前屋后挂着几张破渔网,人早就没有了踪影,恐怕是清军一来,他们就躲进了海州城中。

    李五六立刻让人进村,在村中各个出入口都布设障碍物。渔民家中的桌椅板凳,甚至废弃的破船都成了有用的道具,做完这些。让人轮换戒备和休息。

    这时候李五六才发现,刚刚帮了他们的海船竟然还没有走,就在渔村外面抛锚。

    连云港后世是苏北最好的天然良港,背靠云山,面向连岛,外海众多岛屿能遮蔽风浪,在后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