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自然不是杨潮的士兵,而是一群原本应该在临洪守闸的闸兵。

    而现在他们的任务就是。再次去临洪口,城外就有虏兵。他们不害怕才怪了。

    幸亏杨潮给他们派了人保护,否则是打死都不出去的。

    连威胁带恐吓,总算是让这些人从命了!

    自从山神发怒又过去了三天,杨潮打造好了三艘小船,可以装一百个人出发,但是虏兵一直都没有什么行动,他们不行动杨潮就得行动了,于是今天终于让人从重新打开的水门出发。

    看着小船从水门出去,出现在城外的护城河里,一直往西北走去,最后进入了蔷薇河,期间虏兵大营紧闭,连一个探马都没有出现,杨潮这才放心的回到了城中。

    临洪口在海州城北不到十里的地方,这些小船虽然不快,但是一天时间也足够一个来回了,今天晚上这些人就应该能回来了,如果计划成功,大概虏兵又得搬家了,前提是他们依然不打算撤退。

    小船离开,海州城依然如同以往那样运转着,只是平静之中正在聚集着大爆发的力量。

    如果不能在爆炸之前将虏兵打退,杨潮自认为自己是控制不住的,倒是一场大乱是难免的,一想到自己必须亲手镇压平民,杨潮心里就不由有些阴影。

    在城里视察了一些作坊,整座城市的手工业作坊,现在几乎都在为军事服务,爆发出来的能量相当巨大。

    反正一件件铁甲不断打造,一根根鸟铳不断的制作,一杆杆长枪,无数的军用物资不断被制造出来,要不是铸造大炮实在是费时费力,杨潮都会毫不犹豫的要海州帮忙铸造大炮了。

    反正除了粮食,海州的其他材料还消耗不掉,像铁和木头都很廉价,或者说在粮食被统管之后,其他物资几乎都贬值了,当然就算不贬值,海州典史宋濂一句征用,就敢强行取走,杨潮有时候发现,这些文官对待百姓财产的态度,跟武将也没有什么区别,只要有必要有借口,绝不犹豫的拿走。

    不过杨潮确实得到了最大的好处,现在已经收到了一千只鸟铳,数量还在继续增加,现在每天至少都能增加三十杆左右,长枪已经积存了一万只,装备完民壮,依然有六千的存量,铁甲有三千领,杨潮却没有给民壮装备,全都放在自己的仓库中,毫无疑问一旦离开海州,这些都是杨潮的私货。

    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宋濂似乎忘记这一切,任由杨潮从海州不断的攫取各种军事物资。

    也许他默认了将这些当做杨潮的军费了。

    临洪口一片泽国,宛若一面巨大的镜子,一座座沙洲如同点缀在镜子上的珍珠。

    一条蜿蜒的链子,将这一粒粒珍珠串联起来。

    跟项链不同的是,这条链子是用石头做的,这是一条纵横复杂的堤坝。

    从两岸延伸,通过河口的沙洲,将河口跟十几里外的大海彻底隔开,不得不说光靠这海堤,就能感受到当初建造他的王朝的熊熊野心。

    听说这海堤宋代就开始建造,元代宁可不修城墙,始终都在维护海堤,目的不过是保护产盐的淮北海岸地区罢了。

    三艘小船出现在这里,跟这些建筑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如同趴在水上的一只只水蝇。

    船上的人倒是彻底的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一路上没有遇到鞑子,平安到达这里,鞑子竟然也没有占领这里。

    很快他们就出现在一处处海堤旁,这里有专用的阶梯让他们上去,上面甚至修建着坚固的建筑,里面则有精巧的杠杆,让他们可以放下一块块坝石。

    随着粗壮的铁链滑动,一块有一块坝石从预留的位置滑落,瞬间就将底部卡死,阻拦了水流通向大海。

    没错,他们的目的不是打开海坝开闸放水,因为站前海堤一直都呈现半打开的状态,因为既没有发洪水,也没有发生海潮,因此坝石并没有堵死海坝,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将一块块坝石封死。

    防护临洪口的士兵,可能不是训练有素的士兵,但确实合格的护理海坝的水工,在他们手里,一道道坝石听话的被摆布,走过一道道坝堤,一直忙碌到了下午,终于成功的完成了使命。

    然后他们就开始回程。

    小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滑动,岸边茂密的芦苇已经被淹没,水里的鱼儿不是的兴奋的跃上水面。

    杨潮检查了一天作坊情况,主要集中在铁匠、木匠作坊,铁匠坊打造军事物资自然非常重要,不过有陈金负责人的把关,质量情况一直都很良好,木匠作坊,则在忙碌的赶造木船。

    对这些木船的要求,杨潮不要求多么坚固,唯一的要求是吃水浅,即便是在三五尺深的水里,也能够轻松的行驶,在这个基础上,当然是能多载人就更好了,因此木匠没有什么选择,就是造平底船,对此他们还颇有一些可惜。

    因为海州靠近大海的关系,这里的工匠还是有能力打造海船的,他们储备的不少木料用来打造三桅大船都够了,结果现在却要用来造平底船着实浪费。

    但这就是军事,从来不考虑效率和成本,对于军事而言,能够打赢就是最有效率,就是最小的成本,一旦打输,那才是最没有效率,最大的成本。

    既然海州有优良的工匠,杨潮也就不太担心船的质量问题了,又去看了看训练情况。

    没错哪怕虏兵似乎已经放弃了强攻,但是海州城里民壮的训练依然没有停止,杨潮发现,经过血战洗礼的这些民壮,很多都有条件成为精锐的士兵,说到底士兵还是要杀人见血的,训练不是问题,见过血的人才最珍贵。

    杨潮已经有心从中征召一批补充自己的千总队了,相信自己打赢这场仗后,活动一下应该不是问题,而且自己立下这么大功劳,将来要补充的兵力,可就不单单是一个千总队,很可能就是整个新江口大营了。

    终于从临洪口回来的士兵,让杨潮结束了城中的视察,热情的接见了他们,然后不分是自己的士兵还是守闸的水兵,杨潮一人给发了一百两银子,如果这次能够彻底解除海州之围,那么这些人今天所做的那就是最重要的,可以算作头功!。。。

第二百四十六节 炸河() 
堵塞临洪口的士兵到底有没有作用,第二天就见到了效果,因为蔷薇河水漫过河岸,淹没了两岸的洼地。

    可惜的是虏兵不是不会打仗的笨蛋,扎营都是很一套严格的标准的,起码他们知道选择高地势,因此虏兵大营附近已经出现了好几个水洼的时候,他们的军营还没有被水淹,无论是西营还是东营都是如此。

    至于早就被水浸泡的北营,已经一半都在水中泡着了,这倒不是因为当时虏兵选择北营的时候不够专业,而是因为蔷薇河是从西南往东北走,北边这一代本来就最低,因此他们也没有办法,整个都积水了,即便选在高的点,依然积水。

    不过看了看天上,依然阴沉的气象,杨潮很肯定,明日虏兵位置优良的大营大概就都会成为孤岛了。

    虏兵大营成不成为孤岛海州城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海州会不会被淹。

    这是个问题!

    宋濂一早就找到了杨潮。

    “杨将军,这如何是好,若是海州被淹,这十万百姓,就失去家园了?”

    杨潮叹了一声,做出这种两败俱伤的计划,他也不是没有一点心理负担的。

    立刻就拿出地图来,跟宋濂解释起来,杨潮是学建筑的,看图的本事还是有的。

    “宋大人请看,海州地势本就偏低,因此若遇到大水非常容易积水。但是海州靠近大海,排涝容易,所以往常海州水患虽多,海州城却不容易被淹。我要的只是淹了虏兵大营而已。”

    宋濂也知道杨潮的计划,或者说知道一部分,水淹虏兵这是他答应过的。但是他没想到海州城也要冒着被水淹的风险,要是知道这样,他就得重新考虑一下能不能同意了。毕竟一旦海州被淹,哪怕将来海州解围了。他这个地方官也有失职的地方,不怕被追究,只怕有人借题发挥。

    宋濂一直守着海州到现在,心态已经从过去的悲壮赴死,到了一种想要立功升官的,一种患得患失微妙境地,他此时可不想冒一点政治风险。

    看到宋濂的态度,杨潮心中暗叹。幸好自己没有把全盘计划都告诉他,如果告诉他自己要亲手掘河放水淹海州的话,恐怕宋濂打死都不肯同意的。

    情况比杨潮预计的还好,到了傍晚,两座虏兵大营就已经是孤岛了,四面都是半尺深的积水。

    第二天一早,积水高大一尺多。

    但在杨潮看来,这还远远不够。

    因此一大早,杨潮立刻又派出了三艘小船。

    城上杨潮依然给他们送行,目送他们通过南水门出了海州城。又进入蔷薇河,虏兵已经不用考虑了,被大水包围他们自顾不暇呢。

    “大人。你真的打算这么做?”

    黄凤府面色忧虑的问道。

    杨潮叹道:“为了保住海州城,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宋濂却轻松道:“黄先生你多虑了,这也是权宜之计吗。”

    宋濂之所以轻松,黄凤府之所以忧虑,其实是因为他们想的不是一回事。

    杨潮告诉宋濂,派人从南边走,是去淮安求援的,告诉淮安虏兵已经不足为虑,让他们赶紧派出粮船。不然海州不被虏兵攻占,自己就要饿死了。就只剩下十天的存粮了,今天开始。全城供应已经减半,也最多维持二十天,这二十天也是从淮安到海州的最快时间。

    看着三艘刚刚赶制出来的单位帆船进了蔷薇河道后,扬起了帆,黄凤府深深叹了一口气,他认为杨潮这一举动,是将杨潮架到了风口浪尖,肯定要引来非议的。

    黄凤府如此担忧,是因为作为杨潮的心腹,他知道杨潮的真实目的。

    绝不是去淮安求援,起码不单纯是求援。

    杨潮是要这几艘船去炸开蔷薇河上游河道,放水淹没海州城!

    黄凤府很清楚,一旦杨潮这么做了,无论他立下多大的功劳,都会被言官弹劾,一个不顾百姓的罪名是跑不掉的,获罪倒是未必,杨潮解了海州之围,立下这样的大功,还不至死,但功过相抵,恐怕前途就毁了。

    他以此劝过杨潮,杨潮也深为忧虑,但是没想到深思了一夜后,杨潮还是决定这么做。

    杨潮这么选择,倒是让黄凤府内心好受些,毕竟杨潮是以大事为重,区区小节还是可以牺牲的。

    但是未来吗,可就有些说不准了。

    可如果杨潮畏首畏尾,顾忌太多,又似乎不是黄凤府心中那种做事果决的枭雄本色,因此杨潮如何选择,都会让黄凤府纠结一番。

    杨潮自己倒是不在乎了,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做吧。

    而且杨潮仔细的看过了地形图,认定海州这一代,接近出海口,地势比较平坦,即便海州城被淹了,排水也相对容易,不至于长久的被淹,至于黄河沿岸那种直接被大水冲垮了城墙,基本上不用考虑,毕竟是江淮了,而且快到出海位置,像河南那种悬河的情况,还不是那么严重,虽然江淮的河流河床也很高,但还不至于高过城市,因此海州城可能积水一段时间,但绝对不至于被大水冲到城墙或者房屋。

    几艘帆船,依然载着那一百来个人,升起帆在风雨中前行,还有那么一点点诗意。

    船上的士兵就绝对感受不到诗意了,一个个都是大老粗,心里此时想的更多的是,赏钱!

    没错,这些人,依然还是临洪口那些闸兵。

    杨潮之所以选择他们,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些水工的经验,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找到水利专家的情况下,就只能让他们客串了。

    “百户大人,您看哪里咋样?”

    临洪口闸兵世袭百户面前,一个士兵询问着。

    百户冷冷道:“不行,这河床太低。就算炸开了,也没多少水!”

    姚百户摇摇头,放弃了一个很容易安放火药的位置。

    小船沿着蔷薇河往西南走。经过朐山二里多的时候,姚百户眼睛突然一亮。

    他看到眼前的河道极为开阔。河岸很高,又放出一个铅垂,发现河水很深,这正是他要找的地方,这里的水深河宽,意味着有足够多的水量,而且地势较高,一旦炸开。河水很快就能淹没海州城一带地方。

    “靠岸,靠岸!”

    姚百户立刻下令。

    这次出来,他胆子肥了很多,不在要求杨潮派兵了,因为他觉得领赏钱这种好事,还是全都带上自己兄弟的好,不过杨潮到底还是硬塞了十多个卫兵给他们,倒是让他们有些遗憾。

    很快小船就靠岸了。

    姚百户又带着众人,往前走了近百丈后,才点着头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有劳张大人了!”

    姚百户这时候才指了指位置。对一个士兵客气的说道。

    这士兵叫做张二棍,正是杨潮手下的一个队正,之所以让他带了十来个人过来。不是为了保护这群水工,而是因为张二棍几天前参与过爆破护城河通道,拥有火药爆破技术。

    张二棍点点头,一挥手,一群人立刻就往回走。

    很快他们就从船上搬下来一个个被油布包好的木桶来,一人背着一个喘着气往前走,被大雨浸泡的河岸非常不好走,深一脚浅一脚,最重要的是他们背上的木桶太过沉重。每一个都有五十斤重,里面全都是火药。

    一共搬了二十多桶火药。其他人都各自带着铁锹等物。

    很快就到了河岸上,然后大家开始忙着挖掘起来。

    挖出了足足一丈深的深坑。密密麻麻的将河岸划出一个一字,接着将火药桶一一放进这些坑中,还小心的埋上土,拉出导火索,拉出了两三丈长,点着火,大家伙撒丫子就跑,事前都已经清楚了,他们要炸河,和不能连自己都炸死了。

    很快轰隆隆连声巨响,河岸上出现了一道大口子,但是口子还是很浅,大水从这里涌出河岸,向北边的洼地灌去,看似汹涌但距离炸开河岸放水冲城,还是差太远了。

    姚百户不由一声惋惜。

    炸河冲城这种事,对于文官来说或许有很深的顾虑,对于他一个闸兵来说,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在加上两百两银子赏钱的许诺,那就更没有问题了。

    “兄弟们,在辛苦一趟!”

    姚百户只能再次招呼大家干活,准备重新找一个口子炸一下。

    一个士兵郁闷道:“还要搬啊!”

    扛火药,挖坑这种事,杨潮手下的士兵自然不愿意干,他们只是指挥,算是一种压迫和剥削吧。

    因此姚百户手下的兵有些郁闷,因为确实很累人。

    姚百户觉得自己的小暴脾气一下子就炸开了,大骂道:“玛的,你不相干早说啊,你以为两百两银子是那么好挣的,不愿意干拉倒,钱也别挣了。”

    那士兵立刻媚笑着回话:“百户大人见谅,小的嘴贱不会说话,我就是说说,哪敢不敢啊。百户大人包涵,包涵!”

    一百两银子,这可是他们从没见过,甚至没想过的巨额财富啊,每年的军饷吃饭都够呛,这些闸兵军户谁家会有余粮,就连姚百户家,都没有这么多银子积存。

    “好了,干活!”

    姚百户威风的摆摆手,他的手下们立刻再次卖力的干起活来。

    就在刚才的口子旁边,他们又开始挖掘,也是这些人不懂得理学原理,其实他们如果在河岸下方埋填火药,效果可能更好,到时候巨大的水压可能会一下子将一大段河岸冲垮。

    这次他们挖的更深,挖到了四丈,实在是没法继续挖了,因为里面的积水把人都要埋了。

    接着相互递送,将火药小心翼翼的放进坑底,用泥土小心的将木桶埋上,接着拉出导火索。

    必须立刻点燃,不然这些导火索如果湿了,就没用了。

    又是很快点着火,接着就狂奔而走,巨响过后,这次又是一道大口子,比上次的大,但是还不足以冲垮河岸。

    姚百户沮丧的正要再一次炸河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震动,结果发现两道口子中心的河堤垮了,掀开了一块块巨大的泥土,将他们裹挟着冲下河岸。

    这时候众人才欢呼一声,然后快速的坐上他们的船。

    只见脚下的水面正慢慢降低,都是从哪个口子流走了,而那个口子距离海州城的距离更近,等于是在蜿蜒的河流上取了个直线。

    这给一群士兵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因为水里往缺口倒灌的情况下,他们的船竟然有被冲走的危险,还好姚百户水上经验丰富,立刻就让人拉着船在岸上拉纤,让几个熟悉驾船的,在船上稳定船身,一直往前拉了一里路后,水面流速才缓慢下来。

    他们这才坐上小船,心满意足的继续往西南方向而去,两百两银子不是那么好拿的,一百两是他们炸开蔷薇河的奖赏,另外一百两是他们到淮安报信的奖赏,因此他们除了炸开蔷薇河,下一个工作就是去淮安向史可法要粮食。

    不过这些闸兵可不管这些,只要两百两银子到手,小日子可以过得滋润一些了。。。。

第二百四十七节 打鱼一样打鞑子() 
杨潮从来没有想到过水在地上快速流动,竟然会是这种声音,竟然跟千军万马奔腾的声音一样,大概是因为水流不单单是水,里面还裹挟着泥沙甚至巨石的原因有关。

    反正杨潮听到爆炸声不到一个时辰后,就听到了水流的巨响声,接着看到洪峰的浪头冒着白花,朝着海州这里灌过来。

    洪流大致还是沿着蔷薇河的方向,但凡是河水,往往都是在川道上,因此冲垮了高高淤积起来的蔷薇河河床后,他们并没有蔓延,依然是有一个方向,就是朝着低洼的海州城这里冲来,一侧被朐山阻挡后,就只能朝另一侧冲去,而那一次好死不死的,正是虏兵的西营方向。

    不过此时西营可不是过去的西营,而是过去的西营,和他们朐山主营的全部人马所在。

    看到洪峰后,杨潮心里很清楚的知道,虏兵完蛋了。

    一万虏兵得全军覆没在海州城下。

    当然现在肯定没有一万了,前后被自己斩杀的都有三千多,人头至少都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