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战之红色警戒-第8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时要想会见宅在基地中的孟享,总是会被各种借口推掉或者推迟,借着这个机会把他堵在这里,每一个大佬都知道机会难得。差不多都是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的向孟享抛出来意。

这些早在华夏那些老狐狸的意料之中。

孟享自知自己的经验还无法应对这样复杂的局面,但他身后有大队的智囊团。诸如那些国家级的顾问委员们哪一个不是成精的人物?在华夏千百年的谋略熏陶下。早就有了各种应对之策。

孟享所作的只是见招拆招的继续发挥拖延战术即可。

华夏的拖延战术并不是难以看透,但华夏靠的是实力,正正当当的阳谋。

即使外人看透又能如何?他们现在需要华夏的友谊,最不济也不能和华夏翻脸。

老希亲自来。还被孟享抓着胳膊拍了不少照片留念,德国人的面子是要给的。

但直接加入德意联盟,还不到时机。即使攻击苏俄,把苏俄人彻底毁了,也不是孟享此时的心思。

还是那句话,华夏需要一个狂热的苏俄来拉西方世界的仇恨,为自己发展争取时间。即使华夏要攻打苏俄。也要苏俄在英美援助下,补肥了身子,可以多割羊毛的情况下,才会狠狠的掠夺一把。

而且华夏也需要一个虚弱的德国,好让华夏的科技发展更上一层楼。

德国人劫掠了当时科技最为发达的欧洲,获得了各国用数不尽的财富堆积起来的高端科技,并系统的加以完善和利用,这才有了德国二战后期的辉煌。

要不然单靠一国之力。哪里可能那么变态。可惜这些不断完善和改良的高科技却为苏俄和美国做了嫁衣,成为战后苏俄和美国人的科技进步的一块超级踏脚石。

显然,孟享的最终目标就是这个。汇总浓缩了欧洲科技精华的这些德国高科技,自然也就不会让德国人有发展起来的机会。

当然,现在这些科技都在德国孵化器中养着,不断在完善,还不到最后摘果子的时候,华夏的整体水平也还打不到吸收这些科技的能力。所以,孟享需要德国人活的长久一些。

很显然,现在德国人还活的很滋润,即使意大利人早早软倒,但德国人依旧还能独挑对苏美英等几大国的群殴。

为了让未来高科技蛋壳更脆弱一些。好方便下手,孟享已经有了两手准备。

为了能从德国内部最先咬到最大的一块蛋糕,和德国人同盟是必须要,不过不是华夏还需要从英美那里获得好处的现在,而且现在还需要英美尽力的去消耗德国人的蛋壳厚度。

所以现在华夏依旧只能保持又偏向的中立,不过既然老希亲自上门。也不能让他空手而归。

“德国人民对华夏的友谊和帮助,我们永不会忘记。假设,如果有一天,盟军真的踏上了德国本土,我们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尽一个真正朋友的职责,不惜一切代价守护德国本土的主权完整!”孟享庄重的做出了他的承诺。

虽然依旧无法让华夏现在出兵,让老希有些失望,但孟享的这个承诺却让他脸色好了些。

孟享的承诺虽然让自信的德国人有些不爽,但至少可以让德国人放开手脚,少了老窝的顾虑,把德国战车的攻击力发挥的更加犀利。

德国人需要华夏在苏俄的欧洲边缘攻击牵制,但绝不会轻易的放华夏在欧洲核心地带来战斗,这必然要分出一部分利润来给华夏,显然要在欧洲称王的德国人是不要愿意看到的。铁蹄踏破欧洲的事情只能由白人来做,放进华夏人,可能因为黄祸的借口而导致欧洲民众的不满,引发更多的不合作,得不偿失。

“或许,这个办法能把华夏人彻底拖到我们这一边来!”而自信的老希根本没考虑盟军打到家门口的问题,却想到了把华夏人拖下水的一个方法。虽然华夏只承诺守护德国本土,但华夏军队真的和盟军交火后,之后的情况谁又敢保证不彻底翻脸呢?

当然这只是一个可能,还无法让老希满意,但接下来孟享送出的一份大礼,让老希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一笔十几亿马克的武器援助对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天降甘露。

自从山寨公司减少了支援后,德国人已经尝到了生产力不足和资源不足的苦头。

况且华夏人的支援清单中,战车和飞机的比例很高,这些武器中的很多原料是德国人紧缺的,生产能力也根本弥补不上前线的损耗。这也使得德国人的战斗力下降了许多。

华夏的这次援助自然是雪中送炭。

不过,这笔援助可不是无偿赠送,战争时期,军火紧俏,能有货源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指望孟享发挥国际主义?

当然孟享提的要求也不过分,只是要求德国人一些稍高层次的部分技术和机械交换而已。

华夏的工业基础已经砌筑,需要一步步提高,这些高层次的技术对华夏来说,可能是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摸索,但对于德国人来说,还不至于是国家核心级的绝密,也不曾触及那些高科技核心太多。这让老希听取了随从专家的意见后,答应的很是爽快。

于是,这一大批华夏需要换装而淘汰下来的二手武器,经过了修理厂和华夏人的山寨智慧翻新后,为华夏从德国引进更高层次的工业技术和机器打开了更宽的门缝。

……

德国人的问题解决,只要不倒向德国人,和其结盟,其他国家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华夏虽然吞下了澳洲,在东南亚掀起了很大的风雨,但对于美国人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一直没有碰。这不仅舒缓了rì本人变身狂化的神经,也向美国人传递了一个友善的消息。

澳洲本来是属于英国人的,而美国人得到是意外之财,得不到也没有太多的国内压力。毕竟凭着实力来竞争,双方没有太大的仇恨,况且美国人还要面临着来自欧洲的压力。

在华夏继续砸下大额订单,以及对菲律宾等地不主动攻击的承诺后,美国人的态度对华夏这几天又暧昧了起来,至少美国人内部的意见发生了分裂。这让英国人不得不着急了起来。(未完待续)RQ

第893章继续拖延

“一切开始脱离我们的想象!”丘吉尔有些焦虑道。

英国人在华夏并没有受到热情的招待连戴高乐的法国人都不如。

戴高乐现在连法国收复的希望都没看到更不用说那些殖民地了。对于法属印度支那的归属就连维希zhèng腐都闭口不谈更不用说戴高乐了。

戴高乐现在还不是法国人的唯一选择。

他是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无论怎样背后支持他的英国人的烙印是甩不开的。

本来他也有甩开英国人向美国人倾斜的意向但美国人却早已另立山头扶植起了亨利…奥诺雷…吉罗。

随着美国人在北非的进展亨利的势力逐渐的压过了他。

偏偏这个时候不断向美国人妥协的英国人无法给予他更多的支持苏俄人自顾不暇不用说即使给了他支持他都要考虑法国人的接受能力。随着美国人在盟军中的发言权越来越重他在盟军中获得的支持也会越好越少而打着解放法国的旗号也不可能和轴心国牵挂的太多。

为了摆脱困局他只能向外寻求每一个机会。华夏在东方的崛起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却没想受到了华夏人的礼遇比对支持他的英国人态度还要热情让他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至于华夏和德国的亲密关系戴高乐选择性的暂时忽略了毕竟华夏现在是有限中立除了华夏在法国人印象中稍显落后外其他并不是太大的政治障碍。

在孟享的世界布局中法国同样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和英国人扶植戴高乐美国人扶植亨利一样华夏也需要有自己的亲华代言人。但现在华夏暗地里扶植的那名代言人由于先天地位较低的劣势暂时还无法和戴高乐和亨利争夺。孟享不得不考虑准备后手。

戴高乐的到来不仅仅是因为孟享熟悉这位最后获得胜利的法国未来总统。而且也给了华夏另一个选择。

就像后来的美国人一样。

那个可怜的亨利在49年死去的背后不无美国人和戴高乐达成和解在完成某些交易的情况下抛弃了亨利的影子。

相对于和维希zhèng腐勾连的密切的亨利。对之不是很熟悉的孟享并不看好而且想从美国人手中夺食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亨利最终获得胜利最终得利的只能是美国人。而在孟享所知的历史戴高乐的崛起后对英国人和美国人都不是很卖帐。

即使便宜rì暮迟迟的大英帝国也比便宜正在暴露全球野心的美国人强。

华夏还无力去控制欧洲。那么锲一根有dúlì精神的法国公鸡翎毛让欧洲统一不起来不被别人cāo控无疑更适合。

戴高乐对于非欧势力的支援更为乐意而且华夏人需要的是法国的科技和明即使有对亚洲殖民地的诉求也没有对他们本土的掠夺和控制的贪婪**。

两者一拍即合。

华夏和戴高乐一行人打得热情甚至让从戴高乐身边得来消息的英国人都吃味。

不仅仅手中的殖民地被华夏人抢走。连扶植起来的棋子也要脱离掌控英国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而这个时候美国人的态度开始暧昧。自然让英国人更着急。

相对于华夏人的势力局限在亚洲美国人的强势更让英国人忌惮。*

英国人据岛坐视欧洲的cháo起cháo落打击任何一个可能会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的国家。合纵连横的手段极为高明。但美国人却在他们鞭长莫及的美洲崛起了。现在又杀回来企图沾染欧洲。

现在依旧很高傲的英国需要美国的支持但也不会坐视美国人称霸欧洲威胁到英国称霸的根本导致大英帝国彻底没落。

说起来现在除了在澳洲。华夏让英国人很难堪外在其他方面并没有更多的刺激英国人。

现在华夏占据了法属印度支那但对英国人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干预的不多。

华夏攻占了大半个苏门答腊岛这是荷兰人的。华夏占据的大部分加里曼丹岛也是以前荷兰人的地盘英国人占据的北部地区加那些油田。还在rì本人的控制之下。

即使孙立人在西部攻势猛烈也主要是针对半dúlì的泰国。而华夏占据的缅甸北部也因为早先英国人邀chóngqìngzhèng腐远征军进入的时候就打下了不错的关系在曼德勒还有英军在驻守并不算华夏的独占。即使是马来亚地区也是华人武装为主占领的最精华的新加坡还在rì本人手中。

可以说在东南亚rì本人对英国的威胁更大。

而且rì本人还占着一半印度相对于澳洲而言此时的印度带给英国人的财富更多一些。

英国人在亚洲的两大战略要地一个是印度一个是中东所面对的威胁一个是rì本一个是美国也好像不沾华夏人什么事情。

不过老牌大英帝国看出了华夏的未来威胁才一个劲的布局要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但那个只是未来的威胁眼下的威胁是德国人和rì本人稍远一点的是美国人的进逼。为了不把华夏人推向德国人为了让华夏人继续消耗rì本人英国人还不想和华夏人撕破脸。

所以他们才一个劲的挑唆美国人借着澳洲的由头来找华夏人的麻烦把华夏和美国拖入一场争斗一箭双雕的解决未来的所有麻烦。

但美国人也不傻选择了等待。赶来华夏不过是为了防止华夏靠向德国以及借此敲打华夏获得更多的好处。

或许在中南半岛和澳洲华夏的陆军发挥的作用更大而在太平洋海军才是决定性的军种。

同样是海洋强国的美国已经意识到或许他们得不到澳洲但只要他们控制了太平洋就控制了未来。

面对海军力量依旧强劲的rì本人在太平洋的利益没法互相妥协最终只能靠战争的暴力来解决。

在这次孟享的婚礼难得凑齐那么多的大佬。接下来不止是他们和华夏之间的商谈。甚至他们之间也在不断地勾连来往。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大佬们和他们离开后留下的助手们谈成了一笔笔的协定密集程度致使孟享的大婚期在后世的历史书中不断的被提起。

不过在利益的争夺下背后谈崩的更多。

rì美不要可调和的矛盾使得他们之间谈崩。

rì本人占据的英国皇冠的明珠印度也同样是目前rì本人财富的最大掠夺地。双方也谈崩。

在华夏对德国人暗地里许诺后rì德关系也陷入冷淡。

rì本在澳洲等地的失利使得很多人已经对它的前景不怎么看好。

甚至连苏俄也趁机和rì本探讨了一下华夏人至今没有收回的库页岛的问题。

考虑到要归还华夏那些被割让土地在苏俄人的默许下rì本人已经占领了全部的库页岛。这就是为了把华夏人的怒火牵向rì本为像现在这样留一个可以再收回的机会。

苏俄人不甘心彻底失去东方只要度过了欧洲的危局他们还要向东方伸手提前布局就是必然。在远东被华夏移民挤得没了安身之所的苏俄人自然考虑到rì本人这里。

结果最终rì本人憋着一肚子气提前回去了。差不多一起离开的还有赫鲁晓夫。

他的任务没有失败孟享掏空了苏俄人所有的礼物后也给了短时间内不会攻击苏俄人的承诺。

光有承诺是不够的但华夏在北方兵力的收缩却是在很明显的。

北方的低温极寒气候让驻扎在那里的华夏国防军费用剧增。

虽然孟享有足够的小金库但孟享也不想破坏军费开支向zhèng腐财政过渡的良性循环。

借助着苏俄人的求华夏趁机撤销了一些极端恶劣地区的驻军缩减开支。

在华夏有意无意的透漏下很多势力都得到了华夏要致力于开发已经占领的殖民地短时间内没有再向外攻击的意图。虽然不一定全信但得到了西伯利亚和澳洲后华夏向外扩张的脚步在放缓。最近华夏国内议会对庞大军费开支的争议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还是有一定的可能。

至少苏俄人已经感觉到了但他们此时顾不得趁东方虚弱而趁火打劫因为在欧洲德国人在极寒天气到来前再次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攻势之猛烈使得赫鲁晓夫不得不提前返回。(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894章德国人的小花招

老希、罗斯福、丘吉尔这些大佬回去的时间更早。他们的时间耽搁不起,他们除了留下和孟享的一些合影照外,在和孟享圈定了大致的意向后,留下了一大帮手下,继续就细节商谈,就早早的返回了。

德国人等到老希一回去,就立即发动了今年在东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不过,这样的进攻不是为了占领更多的土地,而是为了压制苏俄人的进攻。

苏俄人的疯狂反扑不是没有作用。

虽然没有发生类似历史上莫斯科那样让德国人在一次战役中损失重大的决定性战役,但在苏俄的连续不断的攻击下,东线的德军损失一点不小,零零碎碎下来,伤亡、被俘虏等损失总计也超过400万人。即使那些满怀信心的德军高层也明白,德军的进攻脚步开始蹒跚,根本无法一口气打到乌拉尔山。

苏俄大地上的严寒已经快到了。只要过了十月份,苏俄人的攻势将会获得暴风雪的加成,会让只能缩守的德军更大的伤亡。

德军在东线也不得不考虑战略重点转移向防守。而最好的防守办法就是进攻,把苏俄积聚的准备留到冬季进攻的力量先瓦解掉。

打击有生力量,摧毁苏俄在各地的军事储备,是德国人的首要目的。在严寒下,不止是德国人补给困难,即使英美支援苏俄也会费上更多成本。想要再次积攒一场大规模战役的物资,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而且在德国给予的重大杀伤下,苏俄人又能抽调来多少军队?

缺少补给,缺少进攻力量的苏俄最终难以在这个冬季给德国人造成很大的麻烦,好让德国人又更多的精力来处理西线的问题。

在七八月份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制定出了这些作战计划。老希去了一趟华夏,又带回了一些利好消息,使得德国人的进攻更加的肆无忌惮,更加犀利。

等到泛起泥泞的雨季过去后。德国人的大规模进攻一直没有发动,苏俄人一方面庆幸英美在西线的牵制,一方面也在jǐng惕德国人的突袭。

他们已经不是三年前的菜鸟了,战争已经淘汰了那些弱者。虽然很多苏俄士兵没有经受过完整的培训。但战火和死亡足以让任何一名活下来的士兵成熟起来。

但即使是已经磨练的适应了战争的苏俄人也没想到德国人的进攻速度打得那么快,那么坚决。

德国人的钢铁战车把苏俄人的部队再次用闪电战分割的支离破碎,并把大量的苏俄军队围困了起来。

“我们大可不必惊慌!”在赫鲁晓夫那里传回的消息中知道了华夏近期没有越过乌拉尔山的打算后,斯大林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两线作战,考验的不仅仅是军队的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物资和人员在遥远的两线调剂的能力。

战争瞬息万变,也不可能有足够的物资同时安置在两线。也不可能让多余的物资和进攻力量闲置。只能在两条战线之间,不断地的机动调剂。

但如果两条战线拉得距离过大,就像现在的德国人的两线作战那样,就要受制于运输条件,耽搁宝贵的时间,在漫长的调度线上丧失更多的战机。

如果华夏在乌拉尔山发起进攻,恐怕苏俄也将陷入这种两头难顾的噩梦中。而且华夏和德国双重力量的碾压,已经超过了苏俄的承受能力。

若只是仅仅来自德国人的进攻。苏俄人已经熟悉了那些教科书一样的进攻方式了。

“德国人坚持不了太久。”斯大林却说出了另一个理由,“意大利给德国人留下了一个难题!”

身为德国亲密盟友,轴心国的第二号势力的意大利的倒下。引发的连锁反应,谁也无法全部估计。不过,墨索里尼的被捕,很可能让意大利人退出战争,这就使得意大利人以前控制的大量地区出现了防御不稳定的情况,很可能会被英美利用,直逼德国核心势力区。

甚至意大利人还可能加入盟军一方,捞取战争红利。

这个时候,德国人最需要的是投入更多的兵力,来压抚这次意大利危机。

斯大林虽然对军事上的东西不是精通。但对于政治和外交方面却是很是敏锐,一下子把握到了德国人的弱点。

即使德国人露着这么一大块弱点在西线,就绝对不会耗在东线。

旁边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yù言又止,斯大林的乐观让他无法说出太多沮丧的话来。各地汇总的情报来看,德国人这一次出击的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