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辽新传-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之后,百姓也不会闻官职而不知所以然了。

但是军官和士兵在外形上的区分张辽同样也要解决,后世的军队用的是军衔,张辽也干脆的照搬过来。士兵在军服和甲胄上用白色的横条以数量表示区分,列兵到一等兵分别是一到四条横杠。军士则用横条组成的箭头的数量来区分,但军士长则换成一颗银色的三角星,这是表明军士长将步入军队的中坚体系。队率、屯长、军候用银色的四角菱星来区分,司马、校尉则用金色的四角菱星区别。这样在军中,即使是新兵,只要他接受过简单的教育,就能够立刻的分别出军中的等级制度。

对于将军一级,张辽还是照搬了金色的五角星作为将军的衔级标志。中郎将为一颗五角星,将军是两颗将星,大将军则是三颗将星。其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在临时任命四征、四镇将军的时候,将在将星后面分别缀上虎和熊的图案,四征将军缀虎、四镇将军缀熊。

这些是基本的军衔识别标志,若是战时,那军服和甲胄上就是这种简单的图案,但是此时的军人或者应该说是军官的地位并不低,他们也需要一些出席高等级场合的服饰,就是张辽自己也有着私人的铠甲。在这一点上,张辽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朝会上可以着甲,用皮甲就行,宴会上就需要改成礼服,或者说是军礼服。

张辽从军士开始,规定军士级的军官在甲胄的两个肩部缀上青色的饰带,队率到校尉则用朱红色的饰带,中郎将以上则用紫色的饰带。若是有皇族子弟成为军官的,无论他的军职大小,一律使用金黄色饰带以示区别。

这里张辽还想将欧洲的家族纹章图案照搬过来,包括皇族在内的有各自家族纹章的军官,都可以在自己的军服和甲胄的其他醒目之处画上各自的文章图案。这是也是一种对祖先和家族精神的传承,张辽不希望看到数百年之后,我们民族的精神的沦丧。而这种精神的沦丧一般都是从精英统治阶层开始的,张辽希望设了家族纹章能有助于后辈们继承和发扬前辈的精神。

看着手中写了数十张纸的军职、军制设定,张辽扭了扭脖子,他此时很有些成就感。可是这究竟能否成为现实,还需要大量的工作。首先他就必须将刘晔叫来商量一下,毕竟刘晔是这个时代的正统文人。

第227章 支持

“子扬,我将自己设想中的军制变动写了出来,你帮我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咱们再商量。”张辽将刘晔叫到州牧府中后递给他一叠写满字的纸说道。

刘晔有些意外,他虽然昨日迎接张辽进城时就知道了这个消息,却没想到张辽的动作如此之快,看着眼前那写满了字的纸,刘晔明白,这事情应该张辽早就在心中盘算许久的了。

“看看吧。一人计短,两人计长,我们要集思广益啊!”张辽说笑道。

“好。我这就看。”刘晔接过张辽的手稿,做到一边仔细的看了起来。

张辽看到刘晔已经在看他的手稿了,也不去打扰刘晔,而是让下人们准备清茶和点心,他自己却走的屋外享受着秋天的阳光,思考着改革军制时可能的难处。

张辽在暖暖的阳光下陷入了沉思,嗯,他思考问题时甚至连嘴角流出了一条亮晶晶的涎液都不知道。什么?涎液!哦!见鬼!好吧,我们改变说法,张辽他,是进入了梦乡才对。暖暖的阳光照得人实在是太舒服了,于是我们的主角就这么在阳光的照耀下睡着了。

时间就犹如那战场上送死的炮灰,有去无回,死的很快。就在张辽被阳光晒得睡着之后,刘晔已经将张辽的那份手稿看完了。当刘晔走出屋子想和张辽谈谈的时候,却看到了张辽微微张开的嘴上挂着的一丝晶亮。

“将军,醒醒啊!”刘晔忍着笑,走到张辽的身边叫醒张辽。

张辽原本也就没有睡死,刘晔刚一出声他就睁开了眼睛。可就在那时,他也明白了自己刚才的状态,赶紧用衣袖将口水擦掉。

“子扬,可是看完了?”张辽一面用手抹着嘴,一面问道。

刘晔见张辽醒过来了,赶紧收起自己的笑容,以一种平静的神态说道:“看完了。虽然我不明白将军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但这个想法若是真的能够实现,那至少我们的军队中的官职就不会显得那么的乱。而且我曾经研究过将军制定的军纪,其中有一条是说在战斗中指挥军官阵亡或是失去指挥能力,就将由军阶仅次于他的军官接替他的指挥。当时我不是很清楚这一条的意义,但是现在我明白了,简单的、容易识别的军阶标志不但能够准确的区分出士兵和军官的等级,还能够在战时有效的整合军队的指挥。相比较原有的体制,我能够看出两者间的差距。”

“呵呵,子扬研究的很透啊。这种军阶的识别标志不单单是为了区分,而且还能够体现军人的特别之处,让军人感到一种自豪和荣誉。而一支能够为自己的身份自豪,能够为荣誉而战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张辽意味深长的说。他想到了后世的那支拖不跨,打不烂,最终夺取了全国胜利的军队。但那支军队是被一种信念支持起来的,这种信念在汉代是决不能轻易宣扬的,所以张辽就将军队和军人的荣誉搬了出来,只要军人的地位能够始终和文人平等,那张辽不希望见到的那些惨剧就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但这也需要其他各方面的努力,包括文化和政府体制上,但军队和尚武、进取的精神却被张辽放在了第一位。而且因为曹军现在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政府军,或者说就是大汉朝的国防军,这对张辽的图谋的民族长时间强盛是有利的。

“阻力呢?子扬,凡事都不可能顺顺利利的,此事的阻力在哪里?”张辽接着问道。

“士!”刘晔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呵呵,我就知道。”张辽有些无奈。

“将军,晔对此并无异议,然士林的反应将军也必须考虑。相对于将军想借此事大力拔高武将的地位一事,军中对此项方案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的反应实在是微不足道。若是军中之人能体会到将军的深意,他们大力支持还来不及呢!”

张辽听到刘晔如此说,知其是赞同自己的改革方案的,而且能够直接考虑到军中将领的利益问题,这只能表明刘晔这些年跟着他已经是受到了影响。张辽这份方案虽蕴含的就是提高武将的地位之意,虽然在这个乱世中武将的地位并不低,但张辽不希望看到日后人们将周瑜、鲁肃这样的将军统统写成文人儒将,虽然这两个年轻人确实是喜欢做文士的打扮。

“有解否?”张辽问道。

刘晔对张辽的问题思索了一会儿,“将军的方案中以恢复古制为借口是妥当的,只是若能取得几人的支持就更好了!”

“管幼安和康成公。”张辽看着刘晔说道。

刘晔微微一怔,随即释然。他清楚这份方案必然是张辽数年思考的结果,其中利弊也必然明了,至于对策,想必也和他差不多。之所以先和他商量,也不过是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和士林、军队以及官府都有联系,先得到自己的支持会在以后省很多事情。

刘晔从常理判断是没错的,可张辽偏偏不是常理之人,这东西根本就用不着他数年思考,只不过他一直在等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足够的时候才开始推动罢了。

“然!若能得到管幼安和康成公的支持,最少将军在青州行事将事半功倍,就是朝廷那里,主公也能理直气壮的为将军辩解。呵呵,如今大汉士林,能和康成公相提并论者寥寥无几了!”刘晔嘴角上翘,露出笑容说道。

“好!先找管幼安,再去高密见老师。”

张辽说做就做,在放走刘晔后,立刻出城向北海赶去。如今管宁正好巡视到北海,算算行程,今日应当就在高密。张辽快马加鞭,全速前进,希望能在晚上赶到高密。

张辽的运气不错,当他在高密城门就要关闭的前夕冲进高密城后,他在郑玄的家中看到了正好来拜见郑玄的管宁。

“学生张辽拜见老师!”张辽用眼神向管宁打了个招呼后就跪下向郑玄行了弟子礼。

“快起啦!呵呵。文远如今身负重担,事务繁忙,想必不会无事而来。说吧,若是为师能帮你的,必不会让你失望。”郑玄和蔼的笑道。

看着郑玄远比前几年老迈的样貌,张辽心中有些暗自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多抽出些时间来陪陪这位老人,今天也是因为要郑玄支持自己的改革方案才赶到高密,这让张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说话,脸上也流露出愧疚的神情。

郑玄倒是一点都不责怪这个弟子,他当初也是因为张辽那“神奇”的算学天赋而将其收为弟子,师徒二人虽然没有长时间相处,但就是那些短暂的交流,让郑玄感到自己收下的这个弟子思维活跃,不拘成法,或许经学的功底差了些,可难得的是他从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诠释典籍。而且还让自己的思路也豁然开朗,对自己那些似乎陷入瓶颈的专著也有了新的思路。虽然这个弟子长时间没有来看望自己,但身兼重任,要为青州的军政大事负责,而自己前段时间也闭门修书,哪有时间接待客人。

“文远,你我师徒不必拘于那些俗礼。有何事就说吧。”郑玄看着面带愧疚的弟子,微笑道。

“老师,是这样的……”

张辽虽然觉得以此事打扰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有些不合时宜,但郑玄的话已经说出口了,张辽一咬牙也就不再矫情,他一面将事情向郑玄和一旁的管宁叙述了一遍,一面又掏出了他的那份方案。

张辽说的很详细,基本上就是将方案背诵了一遍,当他说完的时候,郑玄和管宁也已经明白了张辽此来的用意。

“文远,你是为了那军阶中的军士一级的设立而来,对否?”郑玄笑道。

“老师睿智。士自先秦时就有文武之分,后来天下承平日久,武人的地位也随之降低。先帝时,就连威震羌胡的‘凉州三明’都不被世家文人放在眼里,学生担心此事虽有复古的借口,也难免为士林所阻。老师乃当世大家,幼安也是闻名的大贤,辽自是要征求二位的意见,方可实施。”

张辽话语中的赞誉不言而喻,郑玄、管宁也笑而纳之。他们相互对视了一阵,管宁笑着开口说道:“使君此议,宁赞同。文武之道犹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可相互制衡,相互扶持,却断无以此制彼之理。文武地位不一,也是先帝时武将纷纷投效阉宦的原因,最终导致武将失控而使朝纲颠覆。使君之改革方案中虽然提高了武将的地位,却也从制度上限制了武将的权力,只要能确保武将置身朝争,只为国家效力,朝堂就是再乱,国家也不至于动荡如斯。”

“文远,幼安之意为师也赞同。先秦时的很多好东西都被我们自己丢掉了,你如今要一点点恢复也是好的,无论朝堂如何,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为师虽然老了,但还能以这把老骨头帮你摇旗呐喊。你只管放手去做就是。”郑玄说着话,语气中不由得就带了些悲凉。

“老师(康成公)……”张辽、管宁同时惊道。

郑玄举起手,“文远,你难得来,为师再给你上一次课吧……”

第228章 郑玄的期许!

张辽在郑玄的家中得到了他想要的支持,而且是郑玄和管宁的支持,这对于他在军制改革中摆平士林的反对意见是压倒性的帮助。但是郑玄此时的身体状态却让张辽感到一丝不安,他并不知道郑玄是哪一年去世的,可就从现在郑玄表面的起色来看,健康状况已经不是很好了。当郑玄说要给张辽讲课的时候,张辽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而且要立刻出去寻找郎中来为郑玄检查身体。可是郑玄却笑着制止了张辽的举动,他以一种乐观的态度直面自己的生死,甚至笑着对张辽和管宁说:余一生向学,所愿不过能集众家之所长,创一派之先河。今郑学已成,余愿已了,何惧生死乎!

老人的话让张辽和管宁也不再坚持,他们全都安静下来,听着这位博学的老人讲述着他近年来的钻研成果。

“文远,为师知汝算学精深,仅以算学而论,即是为师亦不如也。汝是武将出身,于经学典籍功底浅薄,然汝思路开阔,所提之观点颇为新颖,为师不求汝将来能承袭为师所学,却望汝亦能开派立宗啊!”讲学结束后,郑玄用他那苍老的声音期待的对张辽说道。

“老师……”张辽未曾料到郑玄竟然会对他有如此高的期许,这让他很是不自在。毕竟这是一位名闻天下的大学者,也已经是大汉朝硕果仅存的一代学宗。就是这样一位学术界的巨匠大师,却希望一个未曾接受过自己多长时间的教导的学生也成为一代大师,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文远,郑公之意很明确,你平日的那些言论确有开一派先河的气度,若是整理集节,深入诠释,另开一派并非难事。”管宁也对此感到了震惊,可他明白郑玄为何如此说,这是因为郑玄的弟子中为有张辽没有受到郑玄太多的影响,只要他能继承郑玄的钻研的精神,开宗立派确实不是难事。

张辽没想到是他平日那些后世已经变成常识的论点让郑玄和管宁都认为他有了自成一家的潜能,但这些后世的常识放到一千八百年前却实实在在是有着开宗立派的资本的。张辽却也不能告诉他们真像,毕竟这真相实在很吓人。所以,他也只能认了。

“喵喵的,不就是自成一派嘛,哥哥我就不信做不到,就算是将小学到高中的数学知识整理出来就足够成为当代的算学大家了,何况还有那些基础的物理、化学知识。还有以前看过的什么哲学类的书籍,再加上那本被西方军人奉为经典的《战争论》,无一不是可以用来抄袭的,到时候结合汉代是实际情况展开来忽悠就是了。”张辽如是想,完全没注意到他若是真的这么做会造成什么结果。(其结果就是张辽这厮得变成一个全科的通才,中国将出现一个早于达芬奇一千多年的全科通才。)

被郑玄这么一“鼓励”的张辽以后究竟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暂且不说,张辽此行的目的确实是达到了。

“文远,为师知汝不喜儒家典籍,不过为师这里有本书倒是应该合汝胃口。”当张辽在第二日准备向郑玄告辞的时候,郑玄对张辽说。

“书?”张辽一愣,他在想是不是自己的这位老师想给他一卷自己注解过的经书典籍。

郑玄从身后的童子手中取过一个包裹,交到张辽手里,这个包裹很沉,隔着包袱皮,张辽能感觉出里面应该是一卷一卷的竹简。

“老师,这究竟是……”

郑玄看着这个包裹,欣慰的笑道:“这里面说的竹简是当年吾师马融保存的一份朋友的手稿,那人叫王符,字节信,是吾师的好友,也是当时的大家。这包裹中就是节信先生的著作《潜夫论》。”

张辽后世是喜欢历史,但也没到那种对历史上稍有些名气的人都能够完全知晓的地步,就像现在郑玄说的王符和《潜夫论》张辽就一点印象都没有。

“老师,您知道弟子我读书不多,这节信先生的《潜夫论》弟子实在是没有听过,还请老师指教。”张辽有的是办法,既然郑玄说王符是和马融齐名的学者,那他就将话说的含含糊糊,直接将话题引向《潜夫论》,毕竟这部书确实未曾流行于世,否则曹操、郭嘉、管宁等人早就会向他提起。

“呵呵,这没什么。节信先生是凉州安定人氏,为家中庶子,舅家无亲,故幼时倍受歧视;青年时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故游宦而不获升迁,于是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先生立意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并自号‘潜夫’,故先生之书作亦称《潜夫论》。吾师季长(马融字)公得其赠书,并与为师学成离开前赠予为师……今日为师将它转增与汝,往汝善体节信先生之意,造福青州百姓啊。”郑玄对张辽的小心眼是心知肚明,但他却没有说破,只是向张辽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老师期许,弟子谨记于心!”张辽闻言,一改原本的笑意,一脸肃容的向郑玄躬身施礼,开口应道。

随即,张辽又向一旁的管宁拱手道别,上马而去。

看着张辽远去的身影,管宁转身对郑玄说道:“康成公,文远他……”

郑玄不待管宁讲话说完就挥挥手止住管宁的话头,“幼安,我老了,也看明白了。如今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这将来的路究竟如何走也是你们年轻人的事情了。我今生最大的成就也就只是著书立说,或许还收了一个前途远大的便宜弟子。”说到这里,郑玄也忍不住说了一句俏皮话。

管宁也笑了,他说:“康成公是确定文远能青出于蓝喽?”

郑玄扭头看了管宁一眼,笑着转身向回走去,边走边说:“或许连文远自己也不敢想象他的将来,然老朽随老,却能比年轻人看的更远。文远有才,我们只需拭目以待,必有所得。哈哈哈!”

大海之上,一支由六艘大海船,十余艘中型海船组成的船队正向着西北方向航行,托老天爷的福,这一天的天气都十分不错,就是风向不好,让船速根本就提不起来,只能偏着帆,借着一点点的风力向前航行。

这六艘大船中最前面的一艘船的甲板上,有两个身着皮甲,裹着披风的军人正在那里闲聊着。其中一人正是甘宁水军中的司马,被张辽和甘宁同时看好的丁奉。

“承渊,你说老大他为啥不先回来?反正这些野人咱们也抓到了不少,就算是船都没有装满,那让手下人去做就是了,老大是堂堂的将军,何必亲力亲为?”说话的是一个甘宁长时间的追随者,如今在水军中也是一个军候,统领着一艘大型战船。

丁奉抬起眉毛,无奈的说道:“为何?还能为何。咱们是水军,虽然老大如今是三万水军的统领,官居中郎将,可老是憋着没仗打,老大如何能不难受?上次袭击幽州,那也不过是我们水军将赵将军的骑兵送上岸,泉州、雍奴的夺城之战老大均未参与。若非张将军严令,老大早就憋不住了。就这,最后不还是死赖在泉州和吴敦一起袭击了袁军,才算是稍解了老大心头的郁闷。可是一回来,张将军却让水军远赴东瀛为青州建设抓捕奴隶,老大如何不喜。这次张将军可是给老大送了口,说是只要老大认为有威胁的野人部落,都可以便宜行事。虽然那些野人的实力实在是很差,不过也聊胜于无,让老大解解馋吧!”

“也是啊。咱们水军确实憋得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