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张辽新传-第1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宫一面说,一面用手在摆好的几个酒樽之间划动,吕布也听的起劲儿,身后的高顺和成廉也早就凑了过来。

“这黑闾涧有多少人知晓?地形如何?”吕布问道。

“此处虽知之者不多,但估计瞒不过曹操。故宫不建议温侯一开始就从此处出击。黑闾涧地势险要,地形崎岖不平,大队人马不但通过不便,在涧中也不易展开。而且一旦在此地蓄水,西平、定颖皆有被淹之危险。然此地亦可让我军小股精锐借此出击,故宫建议温侯要严守此地。”陈宫说道。

吕布听完陈宫的话,抬起头,对成廉说:“成廉,再调五千士兵去定颖,并将公台之意暗中告知曹性。”

“诺!”成廉躬身应道。

“温侯,我知温侯之心,然纵是袁术已无可借助,温侯也可联络其他诸侯。刘表失了宛城,荆州北面已然洞开,若说刘表能忍下这口气,宫却不信。河北袁绍,自曹贼挟天子后亦与其不和,若是能联络袁绍出兵,我军立时就能无恙。孙策、刘备之处,温侯也可派人联络,纵不能让他们派兵支援,亦可将唇亡齿寒之意告知他们,我军纵是实在抵挡不住,亦能有条退路啊!”陈宫这次倒是真心实意的希望吕布能接受他的建议,在他想来,若是能联络起这些诸侯,那吕布的局面就立刻会有所转机。

“唉!”陈宫的话反而让吕布情绪一低,叹了口气道:“某岂会不知联络诸侯可解此危局。然孙、刘两家攻袁术实是为了扩充自家的人口,他们存的心思就是稳固江东,再图进取。庐江、九江不过是取来作为缓冲,他们不会为某浪费手中的兵力。刘表老矣,大权集于蔡、蒯两家,而这两家的家主又和曹孟德曾为好友,不会轻易出兵。至于袁绍……”吕布摇摇头,不再言语。

陈宫知道吕布说的都是事实,但他还是不死心,“温侯,事在人为,若我等不试试,又岂能知道他们的真意如何。即使不成,我等也算努力过了,纵是兵败身死,也落个没有遗憾了。”

吕布沉吟片刻,吐出一口浊气,“好吧,此时就交由公台主持。不过切莫强求,事若不成,回来就是。”

吕布和陈宫在忧心战局的时候,张辽已经在回青州的路上了,这一路上他也没有急着赶路,因为甘宁那里还没有消息送回来。在路上,张辽干脆借着机会向他的亲兵们讲起了兵法和先秦战国时期的战例。

对自己身边的亲兵,张辽一向是当做军官教导队成员来看的。自从他向曹操建议控制将领身边的亲兵之后,他身边的亲卫人数就一百一十余人,除了张新带着的十余名张家老兵始终不变之外,剩余的一百人已经换了两茬了。每一次新人过来,张辽总是要培养这些曹军中的精英,他希望这些人多学些兵法战术,将来有了机会,也能在军中有所进步,因为他当初为曹操制定的就是这些兵将也要经常流动。但是张辽也仅仅是教授兵法战术,绝不涉及别的东西。而第一批从张辽身边换走的亲兵已经有人在军中成为了军官,级别最高的已是军候。曹操虽然知道张辽善于培养人才,也看到了中高级将领中张辽那里出来的人最出彩,但他却没有注意到基层将领也有部分实际上是张辽培养出来的。也许他已经注意到了,但张辽给他的那个武学的建议或许让他对培养起军士对自己的忠诚极为有信心,也不管别的事情了。

张辽没有什么过分的想法,他只是参照着后世军队中的那种培养后备人才的传统,也希望这能成为曹军的传统,不断的延续下去。

第225章 无题

“高顺,曹军于豫州各军之将领可探知否?”陈宫、成廉离开后,吕布向留下的高顺问道。

“回禀温侯,”高顺恭敬的一躬身答道:“曹军将领为曹仁、曹洪、赵云、李典,然宛城需留人驻守,曹洪和李典只会有一人率兵前来。”

“呵呵,三路大军各不同属,曹仁已然攻入汝南,曹洪和赵云两军还没动静,却不知曹操会如何安排?”吕布冷笑道。

高顺并没有回答,只是将头低下,默不作声的站在那里。虽然吕布每次总是在战后就将他留在城中,将兵权尽皆交与他人,但他依旧对吕布忠心耿耿。可他也只是擅长统兵打仗,让他判断人心那实在是太过为难了。

吕布也知道高顺的能力,也没有责怪高顺,反倒是笑着说道:“曹操麾下能统领大军者不过数人,然此时曹仁却也为一路将领,想来只有曹操亲自统兵方能压住众将。只可惜某不能再和文远分个高下了!”

吕布的话让高顺的头低得更低,凭他对张辽的认知,即使有机会,张辽也会主动放弃,因为自上次濮阳之战后,张辽必然不愿意再度和他以及并州的同乡在战场上各为其主的搏杀了。虽然他也明白,若是吕布愿意降曹,就能通过张辽的关系保存这些将士。可他更清楚,张辽是一定愿意做中人的,但骄傲的温侯吕布却绝对不会同意。死都不会同意的!

看着此时情绪颇高的吕布,高顺唯有心中暗念:文远,你不来也好,至少你我之间也不用再次刀兵相对!

张辽八月十七日离开东平,一路上悠闲自在的不紧不慢的赶路,就这样,也在八月二十日上午就接近了临淄城。不过这次可没人来迎接他,如今的青州正是在准备即将到来的秋收,就算是已经开工的道路修建也逐渐停了下来,各工地上如今只有部分士兵还在参与修路。毕竟这个时代粮食才是大事情,为了能更快更好的将地里的粮食收上来,就算是耽误了修路也是在所不惜的。

“幸好当初让他们修路的时候将道路分成两半再修,否则这路现在就根本不通了嘛!”张辽看着临淄城外数里那修了一半的道路无奈的说。

“将军,这也没办法。秋收要紧啊!老百姓苦了这么些年,好容易有了个安稳的日子,自是急着要看着粮食进仓才安心呢。”张新在一旁说道。

张辽此时已经是放任战马慢慢的前进了,道路虽然经过拓宽了,但并未全部修好,甚至有的得放还不如原先的路宽,一百多骑战马也不敢纵马飞奔。若此时秋收已经结束,倒是可以从道路两边的农田里绕行,可现在田里长满了即将收割的庄稼,谁也不敢冒着违反军令的后果去踩踏庄稼。

“我还是有些着急了啊!”张辽摇摇头,自嘲的笑道。他此时正计算着甘宁何时能够返回,此时正是西风,而新型战船的风帆更是可以灵活的转向,能借八面风,从青州到东瀛也用不了多少日子。甘宁是八月初出行的,此时也应该到东瀛了,若是一切顺利,月底或下月初就能有第一批奴隶送回来。张辽可不认为现在东瀛岛上的野人们能给装备精良的汉军带来多少麻烦,尤其是带队的还是个“纵横多年的大贼头”。

虽然距离开镰收割的时间还有些日子,大部分百姓此刻尚在准备农具和收拾场院,不过农田里已经有了不少人。张辽放眼看去,都是些老人和孩子,他们的手中都有长长短短的树枝,应该是驱赶鸟类用的,这时候的不少麻雀都被吸引到农田的上空,若是没人看着,庄稼一定会有损失。张辽还看见不少大一些的孩子在用各自手中的类似弹弓的东西向空中的麻雀射击,虽然准头不足,但力道却不小,偶尔也有打中的。

“好一派农家乐趣!”张辽微笑着想到。

麻雀虽小,却也是肉食。对那些百姓而言,能有些油水下肚比什么都强。不过现在青州的百姓却在也不再仅仅依靠土地,他们当中的民兵在经过训练之后也拓宽了眼界,那些退役的军士交给他们的军中处理保存肉类的办法让他们活学活用的应用到了生活中。平日里从水中、山上和天上捕捉到的猎物俱以此处理,倒是让他们和家人的脸上多了些红润。孩子手中弹弓的弦也是他们的父辈捕捉到的猎物的筋制成的,无非就是给孩子一个玩具,却让孩子们有了打牙祭的工具。

“嘿嘿!将军,这帮小子再过个几年那可是绝好的兵源啊!”张新鬼祟的在张辽身旁笑道。

“滚!”张辽笑骂一声道:“那群小子当中最大的不过十岁,你现在就惦着让他们从军,敢情不是你的孩子?”

“哪能啊?我家的小子将来是要给小公子当亲兵的,就像我和成哥跟着将军一样!我只是看着这些小子打鸟的样子挺疯的,身体都不错,是当兵的好材料!”张新抱屈的说道。

“新哥,这帮小子都是原来在东莱的黄巾家眷,被将军收编之后打散了分到城边的,这身子骨能差得了嘛!”听到张辽他们说话的其他亲兵冲着张新说道。

“我说嘛?原来都是百战余生之人,难怪!”张新嘀咕道。

“行了,别废话了。这段破路也差不多过去了,一会儿将速度提起来,咱们回家吃午饭!”张辽看看工地就要走完,临淄城就在眼前,提着嗓子喊了一句。

“诺!谨遵将军之命!”众亲兵轰然应道。

刚到临淄城的城门处,张辽就看到了刘晔正站在门外。张辽跳下战马,快步上前,就在他刚想开口说话的时候,刘晔就向他行礼道:“晔恭迎将军。”

“子扬,你这是何故?”张辽走到刘晔面前疑惑的问道。

“也听闻将军找到了昭姬小姐的下落,故而……”刘晔说道这里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张辽一拍额头。天啊!又是一个蔡琰的粉丝。在东平的时候,上至曹操及各级官员,下到学子中的诸年轻才俊,不管是见过没见过蔡琰的人,一个个都对蔡琰的遭遇忿忿不平,极力支持曹操救回蔡琰。那种劲头,张辽感觉或许只有后世的反那个啥的大游行可比。或许他们的动机各有不同,但张辽却对他们营造出来的舆论环境甚是高兴,因为他们要求惩戒凶手。虽然张辽没有亲自在里面煽风点火,甚至还亲自对属于公学中的学子解释出兵与否的利弊,可张辽对于这种凡是有利于将来汉民族对外扩张的事件一向是乐见其成的。

张辽没想到的只是回到临淄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却也是为了蔡琰而来,此时他不得不感叹蔡邕、蔡琰父女二人的魅力所在。

“呵呵,子扬,究竟是不是昭姬小姐还两说呢,你谢的这么早,若万一不是,那可就不吃亏喽!”张辽是打定了主意的,在匈奴那边的消息传过来之前,打死都不认蔡琰确在匈奴的事情。料敌先机那是名将,能掐会算那是妖怪。别看罗贯中大大将诸葛亮形容的如何如何,现实中真要有这种人,嘿嘿!好一点的被上位者软禁,不好的就只有死路一条。

刘晔倒也不纠缠这些细节,只是笑道:“无论结果如何,最少将军的家人救回的总是我大汉的子民。”

“子扬,主公曾说昭姬小姐失踪,伯喈先生绝后。难道伯喈先生就真的没有其他后人了吗?”张辽的这个问题可是忍了很长时间了。因为他在后世曾听说司马懿之子司马师的皇后是蔡邕的外孙女,而且此女姓羊,还有个弟弟是西晋的大臣叫羊牯的。照这个说法那就不会是蔡琰的女儿,也就是说蔡琰应该有个姐妹嫁到了羊家。可是曹操却在蔡琰失踪时说伯喈绝后,这个问题就让张辽费思量了。但在东平的时候他也不想问,正好刘晔自己撞上来,不问白不问。

刘晔一愣,“将军为何有此问?”

“嗨!就是主公曾在昭姬小姐失踪的消息传来时说伯喈绝后,可我又隐约听闻什么蔡家小姐嫁到羊家。就搞不清楚了。”张辽一边说话,一边拉着刘晔向城里走去。

刘晔和张辽走了个并肩,他略微想了想说:“据晔所知,伯喈先生只有昭姬小姐一女,没听说过还有别的女儿。不过似乎伯喈先生的族兄倒有一女嫁于泰山羊家,将军听闻的或许是此女。”

妈的!张辽心中暗骂。什么狗屁历史记载,完全是乱七八载,一塌糊涂,我似乎应该考虑一下写本回忆录啥的,也不能让陈寿专美于前。

张辽倒没考虑过陈寿此时还没出声呢!

“将军……”刘晔将张辽发呆,不禁喊了几声。

“我没事。”张辽并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他叹了口气,说:“走吧,这次回来要好好调整一下军队的事务,将来你我有得忙了……”

第226章 青州新军制!

张辽回到临淄后只休息了一个晚上就准备进入工作状态,如今也由不得他不做事。管宁、邴原、王烈全都离开了临淄,到各郡国巡查自己的下属,孙乾和国渊则为了即将开始的秋收在忙着准备。赵云离开后,青州的军务也将完全由张辽处理,而刘晔那里也有不少有关安全情报事务要他决定,实在是闲不下来了。

而且张辽对此时混乱的军中官职有些头痛,将士们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不同的军职虽然有不同制式的甲胄和头冠,但忽大忽小的校尉、将军,依旧没有被彻底重视伍长、什长,还是让见识过简洁、严整的军队编制的张辽感到不满。原本他不做任何改变是因为这套东西历史上也延续了数百年,可指挥的军队规模越大,张辽就越感到不舒服,再加上不熟悉军队的百姓看到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时的无动于衷的表情让张辽丝毫没有感到军人在百姓中的优越感。于是张辽他决定要重建军队的体系,乘着在东平的时候从曹操那里要来了试点的机会,将率先从青州的军队开始进行重新编制。

张辽将首先从军队的编制和军阶、军职开始改变,他记忆中的国家军队的军衔和编制就成为了他抄袭的对象,只不过在人员编制和军职的名称上他还是要考虑到时代的特点。

他先确定军队的管理机构,以青州为例,军队由州牧、兵曹从事和青州枢密司联合管理。州牧为青州军最高统帅,兵曹从事负责军官的任免(有级别限制)、后备兵源及粮草、装备的补给以及军队粮仓和将作营的管理,而枢密司则负责军队的作训、作战计划和演习计划的制定、装备的更新设计和军队的调动。这是张辽为避免军队沦为将领的私兵而又设下的一道障碍。

军队的士兵依照从军时间的长短分别有列兵、三等兵、二等兵和一等兵的区分,这主要是考虑到此时的士兵一旦从军后只要不是残疾或者阵亡,基本都会在军队中待上很长时间,所以设置了四级士兵衔级。

士兵以上就是军士,张辽知道“士”这样一个称谓意味着什么,大秦王朝的二十等爵位中就将“公士”作为第一级,而《墨子》中也有的庶人、士、大夫、诸侯、三公、天子这样的序列描述。就算是在社会生活习惯中,人们也将士作为一个特定阶层来看待。《荀子·王制》中就这样记录着:“农农、士士、工工、商商。”《孟子·离娄下》:“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若是轻易给士兵加上“士”这样的称呼或是军职,一定会引起文人的反对,虽然张辽准备打出“恢复古制”的名义,但也需要和管宁、刘晔等人商量之后才能决定。为了以防万一,张辽甚至想到了在公布新的军职之前去高密取得自己老师郑玄的支持。

虽然“士”不可轻授,但张辽还是将这一衔级预留了下来,若真的得不到支持,那到时候换一个名称也就算了。他可没有和全天下的文人打擂台的想法。后世军队中的军士是分级别的,而先秦诸子的书中也同样有士中分等级的记录:《墨子·节葬下》载:“上士之操葬也。”所谓“上士”,显然是别于下士而讲的。《荀子·正论》中把士分为元士与庶士两等。张辽将军士分为下士、中士、上士和军士长,这四级衔级是授予立下战功的士兵和军队中的伍长、什长的,伍长为中士,什长为上士,至于军士长,则是老资格的伍长、什长或者是队率的副手。张辽这样做,倒也可以用延续春秋战国有关士分等次的历史孑遗做借口。

什长再往上,就是队率、屯长、军候这一级,分别对应这五十人的队、百人的屯和五百人的曲。这是张辽设想中的军队中级军官阶层。从这里开始,张辽在军职的名称上就不做任何改变了,因为这一个阶层都是军队的中坚力量,太多的调整反而没什么好处。

再往上就是司马(别部司马)、校尉这一级。按照军制,司马为校尉副手或者以别部司马官职统兵两曲(千人),而校尉则统兵在三千到五千不等,甚至可以更多。张辽在这里也做了规定,司马统兵数量不变,而校尉则统兵三部(三千人),为一旅,是各郡国除郡国兵外最大的野战军集团。青州军从此最大的固定战术单位就是旅,每次出战则由主帅调动各旅组成零时的战略集团,由主帅或最高统帅派遣将领统兵作战,统兵的将领则必须是校尉以上的级别。战后,军队解散,各旅由各校尉带回驻地。

这是野战军的军职设定,而郡国兵也原样照搬,只不过在军职前面加上地名以示区别。

现在的军队官职,将军从小到大有一大堆,什么杂号的,常设的,零时增设的,零零总总的让人头疼。汉初的时候很简单,就是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而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现在,曹军中有将军衔的就有数十人。所以,张辽在将军的官衔上也借鉴后世的方法进行分等级,只不过不是什么少将、中将、上将一类的称呼,而是中郎将、将军、大将军这样的等级划分。这些将军平时没有兵权,只是在需要时,由最高统帅给他战时任命,由枢密院和兵部(兵曹从事和枢密司的中央加强版)负责将军队、装备和粮草调动到位。曹军的训练是有固定的《操典》的,任何一支军队的训练标准都一样,这样就不会就将不知兵的情况发生。而将军指挥校尉,校尉则是固定的,也就没有兵不知将的情况产生,从而保证了军队指挥的通畅。

至于将军前面的前缀名称,则由中央自行授予,只是四征、四镇这样的将军官职只能临时授予统帅一方军队的将领,战后随即撤销。而大将军更是属于荣誉军职,是授予那些劳苦功高的将领的,并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大将军也并非不能统兵出战,在张辽的设想中,若战争时需要大将军统兵出战,那必须是局部大战或国战一级的战争才行,而这个大将军也就是类似于战场上的协调指挥者。

这样一来,让张辽头昏的将军、校尉、都尉等时大时小的情况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得到解决,只要这样的军职被大众接受之后,百姓也不会闻官职而不知所以然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