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1275-第4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成,叫他们再快些,今日务必要赶到。”

    唆都看着眼前的情形,心里不由得有些着急,他带着主力大军,在百家奴出发后的第二日,就趁早拔营出发了,可是没成想,天降大雪,让他快速赶去与余部汇合的打算,多少打了个折扣,看这个阵势,雪势只怕会越来越大,一刻都不能拖了。

    更让他忧心的是,都走了一大半路,居然还没有接到一个报信的人,难道对于喻口镇的攻击,一天一夜都不够?那样的结果让他很难相信,只希望是他们因为什么事给忘了。

    离开楚州的时候,他还玩了一个小小的花样,并没有拆除大营里的帐篷,从远处看得话,大营应该一切如常,当然人影是没有的,不过宋人一般不会靠得很近,他有信心,这样会让敌军的反应更加迟钝。

    近五万大军在雪地里艰难地跋涉着,他们可不像前军一样轻装而行,几乎带上了所有能带上的东西,除了粮食以外,不过这是因为军中已经没有余粮了,喻口镇就是他最后的希望,如果事情不顺利,退回淮水北岸,将成为唯一的选择。

    这场大雪的到来,将会使淮水进入封冻期,只要保持下去,用不了一两天,淮水将不再是阻碍,到时候,他不再需要浮桥来维持补给线,这也算是个好消息吧。

    唆都的心里七上八下,从来没有这么乱过,这种感觉一直维持到前面的军士带了一个人过来,让他的脑子一下子就像凝固了一般,全都冻成了一团。

    三万多步卒,加上数千骑兵,居然没有拿下那个不大的镇子,甚至连人家的边儿都不曾挨上,原因是什么,一道临时堆砌的矮墙?还是又宽又深的濠沟?在他看来,这不过都是些借口,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元人所碰到的困难不计其数,但每一个都比他们所描述的要大。

    “叫他们原地待命,等本帅到了,再看看是何等的事物,吓得他们不敢寸进。”

    唆都的口中冒着白气,说出来的话更是冷得像冰,让那个前来报信的军士头都不敢抬,应了一声便转身而去。

    :

第一百九十四章 风雪(五)() 
雪越下越大,狂风挟着鹅毛大小的雪片,倾泄如注,霎时间,就将大地没入了白雾当中,不要说人眼了,拿着千里镜,也看不了多远的距离。

    在一片被大雪遮盖的草地上,到处布满了大小不一的脚印,这些脚印形成的陷坑很深,被雪花慢慢地覆盖之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变浅,看上去只需要片刻功夫就会消失不见。

    “没错,他们刚过去,最多不过一刻的功夫。”几个白色的身影在草地上找寻着什么,为首的低下身子,用手扒拉了一会儿,地面上现出了几个清晰的脚印子,大一点的应该是人踩的皮靴子,小一些的则是马蹄铁,除此之外还有连续不断的车辙印,印痕很深,说明上面载着重物。

    “那还等什么,赶紧告知相公啊。”一个男子刚要拿出传音筒,就被为首的那人按住了。

    “急什么,这么大的雪,他们快不起来,跟得紧了,说不准就会被人察觉,再找找,没准他们还留着什么后手。”

    不由分说,几个人从雪地里站起身,为首的那人将背后的帽兜拉起来,盖住了身上的衣甲,白色的斗篷下面,是一袭红色的轻甲,这样的颜色在这片白茫茫的天地间显得十分扎眼,他们不得不分外小心。

    为了不让蹄声过于刺耳,他们的马蹄子上全都裹着厚厚的草绳子,这么做的目地还有一个,就是防滑。几个人上了马,全都伏下身子,策着马儿循着脚印的方向,慢慢开始加速,马蹄在雪地里翻腾起伏,发出“扑扑”地闷响,就像一只被锅盖盖住的鸡,怎么也挣不出来。

    就这么跑了约摸半刻钟的功夫,为首的那人突然收紧了缰绳,胯下的马儿骤然停下,因为嘴里套着马嚼子,没有发出嘶喊。只不过后头的几个人猝不及防,差一点撞了上去,好在都是熟手,心里又一直警觉着,才会在在刻不容缓之间错开,全都停在了他的周围。

    “怎么有动静?”听了一会儿,风里头除了一阵高过一阵的呜咽声,根本听不出别的什么,可是看到为首的一脸专注,他们都是自觉地噤了声。

    只过了片刻功夫,这些人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人家是头儿,而他们只能成为手下。呼啸而过的寒风当中,隐隐夹杂着一丝别的声音,如果不仔细听,根本就听不出来。

    “老六。”为首的那人摆摆手,一个手下什么也没说,径直下马,就这么趴到了雪地上,仔细地听了一会儿,便站起身,朝他点点头。

    “没错,是人声,离着不到五十步远,人数至少过千。”

    为首的那人抬起手腕,凑到眼睛上,看了一下上面的指针,眉头深深地皱起,似乎难以决断。

    “来不及了,咱们分头行事,老六,你带人从那头绕过去,看看倒底有多少人,其余的跟某来。”

    不到五十步,如果不是这么大的风雪,就是肉眼都能瞧得一清二楚,骑马是不成了,等到老六带了两个人远远地绕了出去,他领着余下的人下了马,一边朝前走一边估算着距离,随着距离的接近,前方传来的声音越来越明显,人喊马嘶嘈杂得就像是个集市一般,他的心里一沉,这里的敌人怕是不只千人。

    实际上,就在元人大军开拔的那一刻,李庭芝就在楚州城中接到了消息,唆都的那个小伎俩,变成了一个不怎么好笑的笑话,然而直到率军追上去,行程过半了,他的面上都没有丝毫笑意。

    恶劣的天气对于双方都是个考验,喻口镇那头能不能坚持得住,就是一个很大的变数,毕竟只有两万人,还没有坚城可供防守,虽然得到了刘禹的保证,心里倒底是不塌实的,在他的心目中,哪怕是丢了楚州城,也不愿喻口镇有失。

    在雪地里行军,相公和军士没有什么差别,“行百里者半九十”,事前制定好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李庭芝的脑海里却没有多少兴奋,反而想起了数年前的一幕。当时也是急于解围,掌握重兵的非但不是自己的亲信,还根本不听号令,最后不得不仅以数千乡兵冒死前往,没想到的是他们居然冲破了元人的重重围困,将物资送进了城中,而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他的记忆定格在大江上游冲下来的那些尸体上面,每一具的身上都插满了箭支,这些堪比经制之军的优秀男儿,就这样枉送了性命,没有过多久,那座坚守了七年的城池便出降了,痛苦在他的脸上一闪而逝,今日的大宋危在旦夕,容不得半点轻忽。

    “相公,相公?”亲兵的呼唤让他醒觉过来,转头一看,来人是他军中的一个哨探,看模样是从后头追上来的。

    “元人大营里空无一人,除了那些帐篷,没有留下任何事物,就连垒起的灶台里,都没有丝毫热气,他们怕是断粮了。”探子哈着白气,将看到的景象一一道出。

    “淮水呢?”李庭芝身体前倾,比起元人的动向,他更关心这个。

    “边上已经结冰了,若是雪势不停,最迟明日,便会冻上。”

    这么快李庭芝的面色一沉,淮水一冻,两岸便连成了一片,将元人围困于淮水和海边的计划,就将出现一个很大的窟窿,以他现在的兵力根本无力去填补这个窟窿,要知道那可以足足八万之众,而他自己也就比这个数多上一点点。

    看了看正在雪地里跋涉的行军队伍,他咽下了催促的话语,现在的速度已经快到极限了,纵然军士们不惜力,他也要考虑到前面的风险,追击者被反噬的例子,在历史上不要太多,就在这种不安当中,又等来了第二个坏消息。

    “什么,五千人?”元人没有想像中的孤注一掷,而是做好了腹背受敌的准备,有这五千人挡在正面,想要让大军绕过去不被发觉,耽误的时间已经不可想像,他根本就没有别的打算,马上就将部属们召集起来。

    事情很清楚,前方大约一刻钟左右的路程,会碰上一支汉军步卒,他们只有一个目地,拦截可能的追击者,目前还没有被惊动,但是无法绕过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加以消灭,还尽量不要用太长时间。

    “左右包抄,正面突击,半个时辰之内解决战斗,有没有问题?”将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李庭芝立刻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让那些将校们都有些吃惊。

    这当然不能怪他们,在野战当中,迅速地击溃一支元人军队,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况还限定了时间,半个时辰,能不能展开都是个问题,李庭芝却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点了将。

    “刘兴祖,楚州的地形你熟,带人包抄的事,就交与你了,左右两侧各一万人,现在就出发,记住,本相只要击溃,无论哪一部先到位,即刻动手,越快越好。”

    至于正面,李庭芝的目光在为首的几个守臣上来回巡视着,最后停留在了孙良臣的脸上,这个人被刘禹一再地提醒过,就像之前的朱焕一样,虽然不知道原因,可是从此在他心里,就多了一份顾忌,因为事实证明,后者的猜测还没有出过错。

    “属下愿为先锋。”

    很显然,这样的目光让孙良臣本人极不舒服,与其被点名,还不如自己站出来,同左右两侧一样,他带着自己的本部,三千泰州兵马和七千淮兵,从整个大军的队列中出来,以急行军的姿态,迅速地向前方移动着。

    “杨思复,你做好接应的准备。”

    “下官遵命。”

    战场只有这么大,一万人已经是极限了,好在敌人的数目并不多,他怎么也不相信,对方能在肚子都没有填饱的情况下,挡得住六倍之敌的夹击

    平柯集位于楚州城到喻口镇之间,大致上在两者的中间,原本是连接二者的一个小镇,清乡之后百姓早已逃得干干净净,而镇子也被拆成了白地,到处都是倒塌的屋子,除了断壁残垣,连根木头都没有剩下,此刻突然挤进了五千多人,顿时就显得热闹起来。

    比起野地里,这里至少还有些人类活动的痕迹,那些屋子虽然没有顶,但是半截墙壁多少也能挡挡风,唆都将他们留在这里,起的就是监视和阻挡之用,不过没有人认为这样的天气下,宋人会追上来。

    有鉴于此,他们连巡骑都没有派出去,只打算呆上足够的时间,就赶紧去同大军汇合,破败的镇子里到处都点着火堆,驱寒的同时还能煮上一点热水,总好过直接吃雪吧。

    只不过,当四周响起的脚步声大得连风雪都掩盖不住时,聚在一处倒塌的大屋子里,正打算享用最后一点吃食的几个汉军千户,全都惊恐得跳了起来,这么大的动静,绝不可能是自己人又返回来了,那么就只有一个可能。

    “敌袭”

    尖利的叫喊声响彻了四周,围坐在火堆旁的步卒们抓起手里的刀枪,却不知道敌人在哪里,直到大团大团的红影裹着风雪冲进来,双方从一开始就进入了惨烈的肉搏战。

    :

第一百九十五章 风雪(六)() 
大自然的威力有时候,就算是在后世,都是让人畏惧的,而此刻就更是如此,刘禹站在矮墙后头,与郑同等几个指挥使都是一脸的肃然,他没想到这场雪会来得这么大,这么猛。%

    外头那道又宽又深的濠沟,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飘落的雪花填充着,一干人等明知道后果,却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它慢慢地消失,而接下来就轮到了这堵矮墙,只要墙下的积雪足够多,原本就不高的障碍将茫然无存,到时候,没有了这些东西的阻碍,他们将面临着敌人的直接攻击,那不是刘禹想要的结果。

    怎么办?不光是刘禹在想这个问题,郑同等人同样如此,外头的敌人有多少,他们心里是有数的,之前的几次战斗,或者说是屠杀,最多只是让敌人产生了畏惧的心理,真正的杀伤,绝不会是致命的,否则他们一早就该跑掉了。

    从这里一直到码头上,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幢屋子,已经没有任何可能阻挡敌人的事物了,而且越靠后,施展的空间就越小,毕竟镇子里头还有一万五千步卒,以及数千水军伤员。

    必须将敌人阻于矮墙之外,从他们的眼中,刘禹看到了这种共识,无论敌人来了多少,他们的后头都是李庭芝的大军在紧紧跟随着,那就意味着,不需要守上很长的时间,循着这个思路,办法很快被想了出来。

    。。。。。。去亲戚家吃完饭回来已经九点多了,这一章实在完不成,晚一点再补上吧,以下的无视。

    “不必捅了,将受伤不重的弟兄们都叫上,把那些能开动的船只驶出港去。”刘禹走过去拍拍肩膀,没等都统脸上的惊异之色消失,他又接着吩咐了一句:“所有的船不光要带上水、吃食,还有箭矢、火油和石弹。”

    刘禹没有马上答话,而是招手让他靠近了些,在他耳边轻轻说了一句,后者的嘴一下子张得老大,险险没能合得上。

    “就是这个意思,具体的事,你去找许指挥,在海上,他听你的,上了陆,你须得听他的,明白了么?”

    这一刻,刘禹的口气已经不像被人抓差的旁观者,而是他的顶头上司,可是都统居然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听了他的吩咐,差点就冒出了属下的自称,还好反应得快,才没有在部众的眼前丢脸。

    过了一会儿,正从屋子里出来,打算去矮墙那边巡视的郑同惊奇地发现,从镇子一直到码头附近,一下子热闹起来,大队大队的骑军牵着宝贵的军马,全副装束,就像要开拔一般,可是看他们行进的方向,却是朝着码头去的,顿时让他有着摸不着头脑。

    就在他打算去码头上瞧瞧的时候,刚好碰上刘禹从那边走了过来,他赶紧上前见礼,顺便问出了心中的疑惑,这件事猜也能猜出同后者有关。

    “不是,海港要封冻了,水军余下的那些船只要马上驶出海去,正好载着骑军,另有用处。”刘禹摆摆手,并没有告诉他实情,倒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而是觉得没有必要。

    对于他的回答,郑同似懂非懂,不过既然事涉战事,他也不会去追问倒底,如果需要自己知道,抚帅一准会告诉他的,不说就是与他无关,与他无关的事,有什么可关心的。

    两个人的方向一致,都是矮墙的方向,刘禹同他一道来到镇子的外围,登上一道墙头,朝外头望去,这才发现,外头的那些尸体都已经被大雪给盖住了,只有雪地里露出的一小截箭身,才预示了昨天晚上发生的事。

    好像在一夜之间,整个淮水南岸都被漫天的风雪给覆盖了,从楚州城到喻口镇的道路本就不怎么好走,这样一来,路上积雪会变得湿滑,而沿途没有任何可以停留的地方,这些都影响到了队伍的行军。

    唆都看着眼前的情形,心里不由得有些着急,他带着主力大军,在百家奴出发后的第二日,就趁早拔营出发了,可是没成想,天降大雪,让他快速赶去与余部汇合的打算,多少打了个折扣,看这个阵势,雪势只怕会越来越大,一刻都不能拖了。

    更让他忧心的是,都走了一大半路,居然还没有接到一个报信的人,难道对于喻口镇的攻击,一天一夜都不够?那样的结果让他很难相信,只希望是他们因为什么事给忘了。

    离开楚州的时候,他还玩了一个小小的花样,并没有拆除大营里的帐篷,从远处看得话,大营应该一切如常,当然人影是没有的,不过宋人一般不会靠得很近,他有信心,这样会让敌军的反应更加迟钝。

    近五万大军在雪地里艰难地跋涉着,他们可不像前军一样轻装而行,几乎带上了所有能带上的东西,除了粮食以外,不过这是因为军中已经没有余粮了,喻口镇就是他最后的希望,如果事情不顺利,退回淮水北岸,将成为唯一的选择。

    这场大雪的到来,将会使淮水进入封冻期,只要保持下去,用不了一两天,淮水将不再是阻碍,到时候,他不再需要浮桥来维持补给线,这也算是个好消息吧。

    唆都的心里七上八下,从来没有这么乱过,这种感觉一直维持到前面的军士带了一个人过来,让他的脑子一下子就像凝固了一般,全都冻成了一团。

    三万多步卒,加上数千骑兵,居然没有拿下那个不大的镇子,甚至连人家的边儿都不曾挨上,原因是什么,一道临时堆砌的矮墙?还是又宽又深的濠沟?在他看来,这不过都是些借口,在征服天下的过程中,元人所碰到的困难不计其数,但每一个都比他们所描述的要大。

    “叫他们原地待命,等本帅到了,再看看是何等的事物,吓得他们不敢寸进。”

    唆都的口中冒着白气,说出来的话更是冷得像冰,让那个前来报信的军士头都不敢抬,应了一声便转身而去。

    :

第一百九十六章 风雪(七)() 
唆都的视线在自己儿子的身上停留了一会儿,便移开了,十几个跪在他面前的不论是万户还是千户,不论是蒙古人还是汉人,无不是衣甲褴褛,有的身上还带着伤,人人表情惶恐不安,不知道是害怕军法,还是嘴里所说的宋人那些怪事物。

    事情的经过已然知晓,他知道,纵然是汉人有可能骗他,自己的亲子也断断不会,唆都面无表情地下了马,越过这些匍匐在雪地里的将校们,走向了前方,百家奴等人互相看了一眼,没有人敢站起身,反而将头伏得更低了一些。

    大雪遮蔽了视线,根本看不清五步以外的东西,也就更无从知晓,宋人的那些事物究竟在哪里,长得什么样。唆都心里的怒气并不是他们让自己损失了万把人,而是失去了勇气,一个蒙古人失去了勇气,还配得上“雄鹰”的称号么。

    “百家奴。”父亲的声音让他心里一颤,如果是吼叫,反而不怕,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平淡如常。

    “末将在。”

    “宋人大军就在身后,或许下一刻就会冲过来,你觉得我们径直退回淮北去,告诉大汗你被宋人吓得破了胆,札剌儿氏从此沦为笑柄,草原上再也没有这个部族的容身之地,好不好?”

    唆都的话毫无气势,没有任何一点咄咄逼人的意思,就像在征询今天的晚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