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出厓山-第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周知的。

好在这马南宝也是知趣,当即提出自己权力过大,要求皇帝派人监督,于是萧统也就不客气,在御史台加矿务道,由柳风亲自负责,配矿道御史两名,监察矿务。

诸事妥当之后,萧统仿佛已经看见期年之后,大量的金银铜铁被迅速的开发出来,朝廷的府库迅速被充盈起来,而由于金银的大量出现,纸币也迅速的进入流通领域,有了金属做支撑的纸币体系将是坚不可摧的,而由于纸币强大的流通性,极大的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快在市场导向性,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而财富的大量涌流也让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的资产阶级必然会促进科技文化的进步与革新,那么……萧统已经开始意淫中华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了,用句俗话,那就是“历史的齿轮开始转动”。

“陛下,前日曾有意成立盐茶司,如今户部郎中桓灵为主事,业已建立盐场八座,煮海水为盐,日前供给台湾官民已无问题,如今所建盐库皆以满仓,而欲出卖,却苦于运力不足,每借现有船只前往南洋出售,却也仅能获利三成,微臣以为有些不妥。”一直在朝堂上很少说话的陆秀夫终于开口了。

“哦?”沉浸在工业化文明中的萧统回过神来,这事是他自己一力促成,结果把章程和陆秀夫一说,却已忘记了大半,而那陆秀夫兼任了盐茶司尚书后,却是夙兴夜寐,一直做着这些事情,而可以想象,盐茶的活计,肯定会招致大量人的眼红,不过萧统,却对陆秀夫是毫无保留额度信任。

“陆相所言甚是,若是朝廷千里迢迢的跑一趟,却仅有三成利润,却是不值,那依陆相观之,将以如何?”萧统对陆秀夫总是很尊重。

“陛下,臣以为,倒不是南洋商人奸猾,而是如今枢密相公肯给微臣的船,大多是小船,能奈何风浪便是不错,途中总归有损耗,到了地头,剩下不多因此也不能降价,而价钱若高,那南洋人也是濒海,大可以自己晒煮,因此……耽误之急,是得有大船,不,是船队,臣有把握,若是能有大船队,利润最少能到一倍,若是提炼稍精,还能多五成。”

陆秀夫意思说的很明确,账算的很清楚,不由人不信,于是乎包括萧统在内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一直很沉默的张世杰。

没想到张世杰的回答更是简单,两个字,没船。

接着,在萧统的追问下,那张世杰干脆也掰着指头算起了账,“五牙船尚有十八艘,其中台南港五艘,保护陛下銮驾,台北港四艘,关注舟山一线,金门港两艘,连江两艘,两艘目前正在海上,剩下三艘正在船坞里维修。”

此外,其他大点的船只还有多少,都在干什么,张世杰也都说的清清楚楚,看起来,确实也是没船可调。

说到这里,萧统忍不住食指轻叩桌面,而群臣们见小皇帝如此动作,便知皇帝又陷入思考,也就都安静下来。

“既然没船,我们就去买,有多少买多少!”想了很久,萧统终于决定,不惜血本,也要打造自己的海上力量。

“可是陛下……如今南洋各地均知道朝廷亟需船只,上次世英去了一次就被宰了一刀,如今我们若是大张旗鼓的去买船,那金银之物恐怕……”张世杰面有难色,他当然希望能大量买船,可是也知道,这船只可都是金银砸出来的,照小皇帝这气魄,怕是要把国库掏干。

“不然,战船,商船我们都要买,那金银之物不能吃不能穿,虽然能买东西,可是我们有了商船,可以把金银赚回来,有了战船,可以把金银枪回来,只要我们有了船,那就什么都有了!”

陆秀夫听了也想说话,萧统却一挥手道:“不必再议,朕意已决。”说罢,萧统又道:“这次买船的方针已经定下,无论战船商船,大船小船,一律都要,无论是南洋的,占城陈逆的,甚至大陆走私的,海盗的,我们都要,此事由张枢密全权负责,朕把国库里的六成存银都给你,你切莫让朕失望。”

张世杰一个军参,沉声道:“微臣遵旨,必不负陛下重托。”

“此外,船不仅要买,也要造,朕知道造船工匠渡海之时损失不少,那也无妨,如今木材铁器我们应有尽有,工匠麽,以老带新很快就能出来,钱……陆相,在把国库剩下存银拿出三成,全力支持造船,朕决定建立造船司,隶属工部,全权负责此事。”

“陛下,那国库只有一成存银,怕甚是不妥吧,万一……”

“有了万一再说,”萧统一摆手,“至于三成存银造船,怕也是不够,这样,另外再拿相当于等量银钱的交子,等量支付,朕就不信百姓们不用!”

于是此事定下,工部侍郎谢览算是捡到个好差事,当时了造船司主事。

第五十二章 整顿军务(1)

 于是乎,台湾小朝廷就冒着历代王朝都不敢的风险,几乎掏空国库的储备来进行大规模建设和采购,虽然说起来,反对的声音实在不能说小,不过深知赤字财政的优势和劣势的萧统,还是力排众议,强力推行,他坚信,在危急时刻,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定能爆发出其他任何方法都难以企及的功效。

处理完民政,自然就是军政了,据细作的消息,在短期内,也就是至少半年左右,元廷是没有能力对台湾发动大规模攻击的,那么这样一来,对于疲惫已久体制陈旧的宋军,就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时机,而此时,正是萧统想要好好改革一下沉疴已久的宋军。

不消说,第一步自然是扩军,裁军当然也要做,不过由于和当前的政治气候不符合,而张世英等实权派也不喜欢听见这样的名字,因此萧统灵机一动,就把“生产建设军团“这个名字给拿了出来,从现有军队中裁撤下了五万人,当然主要是带伤的,训练效果和战斗力一般的里面裁撤,而且大多数是现在已经在台湾岛上的,金门前线的那些可是百战精兵,是动也不能动的,而且他们不脱军籍,军饷不变,依然是每月一贯钱,当然,他们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开荒种地,也就是进行军屯,所屯之田收成四六分账,四归己,六归朝廷,不过朝廷以交子收购,这样一来,可以不打仗,还能有钱拿,还保留军籍,自然有不少人高高兴兴的扛起了锄头。

但是,萧统事先讲的很清楚,去种地并不是放下了刀枪,萧统称呼他们为“预备队”,常规的军事训练也不能少,尤其是农闲时分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训练,训练不佳者是要扣钱的,此外,如果有士卒主动要求重返第一线,自然也依其所请。

这样一来,宋军总共还有八万余人,扩军工作就很重要,不消说,一说起扩军,刚刚裁了不少手下的将军们自然也来了精神,纷纷要求多给自己点兵,没办法,将军最爱的,一是钱粮而就是兵啊,有了兵也就有了一切,而且由于宋初对于武将压制太多,高宗时又把岳飞弄死韩世忠逼回家,导致武将可以说是受了几百年鸟气,直到孟珙于危难之际横空出世横扫鞑子十万军,光复襄阳六郡后,武将才在宋朝的舞台上真正抬起头来。

每逢乱世,武将的地位必然会大大提高,这也是历朝末年都是军阀混战的原因,宋朝由于偃武修文过久,武将地位在祥兴时虽然已经很膨胀,可是传统的力量毕竟是巨大的,武将们虽然势力不小,可是那骨子里还是腰杆挺不直。

这不,说起募兵,文臣武将都没二话,招!萧统说军饷翻倍,一半给交子,没问题,整!

萧统说军人要加强训练,工部要及时研究新型武器,尤其是火器,不要舍不得花钱,没问题!总之,这一次涉及军队问题,不论是萧统想到的,还是其他臣子将军们说到的,基本上都没有疑问的直接通过,然后马上颁行。

大家都知道,军队的分配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次经过考虑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朝廷决定募兵二十万,其中陆军十二万,水军八万,这样一来,基本上是三个百姓就要养一个兵,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目前能够承受的极限,实在不能再多了。至于是不是要组建骑兵,萧统和大臣们却有些不同意见,后来考虑到台湾目前经济上实在承受不起,且大规模的买马现在既不现实也容易造成蒙古人的疑虑,且就算买了马,骑兵的训练也不是能很快奏效的,因此就暂时被搁置下来。

这样一来,朝野的重点就集中在这二十万人的分配上,不消说,张世杰代表着自家的几个兄弟,如今张世豪前往南洋购置军火,张世英则坚决的站在大哥一边,而且大多数情况下张世杰毕竟是枢密使兼太傅兼右相,也不太方便说话,因此张世英就成了主要的发言者。

而另外的主要就是虎翼军龙骧军的代表范武雄和钱能熙了。这范武雄其实来头也不小,他兄长却是臭名昭著的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这范文虎可真正是风云人物,长得貌比潘安不说,当初襄阳被围,吕文焕告急,消息传到临安,虽然被贾似道压了好久,却终究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于是召开御前会议,商量援助襄樊。

这是,年少英俊的范文虎挺身而出,慷慨陈词,怒斥了有些文臣主张纳款求和的主张,力主驰援襄樊,并且自报奋勇,要求提兵援襄。

当时的宋度宗,也就是萧统名义上的老爹大喜过望,以为武穆重生,孟珙再世,而那贾似道也乐不可支,于是任命范文虎为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统军十三万援助襄阳。

哪里晓得这范文虎一出临安,不知为何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胆小怯懦,跑到了襄阳却啥正事没干,还输了几阵,更荒谬的是,打了败仗这范文虎还升了官。

这也就罢了,磨磨蹭蹭了两年多,襄阳已经快不行了,这是朝廷又派来真正很牛逼的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来救襄阳,没想到怂包了两年的范文虎,却又牛了起来。他马上给贾似道写了封信,说“吾将兵数万入襄阳,一战可平,但愿无使听命于京阃(李庭芝),事成则功归于恩相矣。”,贾似道一想,也就允了,下令范文虎可以便宜行事。

这还不算完,范文虎深知李庭芝会不爽,于是赶紧跑到李庭芝面前,和他坐而论道,畅谈天下大事,力陈襄樊军机十二款,终于把一向看人很准洞察力很强的李庭芝给说动了,李庭芝还攥着小范的手,说“人才难得”。

吃了药的范文虎回去了就尽起精锐,气势汹汹的朝襄樊杀了过去,没想到迎面碰上的,却是真正的牛人阿术。

不消说,久经战阵的阿术,很快把范文虎杀得屁滚尿流,并且顺便抓住了一百多宋将,心中不服的范文虎还想翻本,回头带着十万人又杀了个回马枪,哪晓得阿术还有准备,在汉水之滨背水列阵,一战尽歼范文虎部。

听到范文虎兵败的吕文焕仰天长泣,深知襄阳已不可守,在无奈之下,宣布投降。

可是这范帅哥仅仅降了一级,贾似道依然把他放在了无比重要的安庆的位置上。没想到伯颜兵锋一到,拥兵八万粮草充沛的范文虎干脆直接投降,从此摇身一变,由大宋朝的安庆知府变成大元朝的两浙大都督,加入了光荣的汉奸行列!

说句题外话,在历史上,这范文虎在投降鞑子后,突然由假牛逼变得真牛逼起来,在为鞑子卖命的三十年里,倒真的是兢兢业业,而且战功不少,征服倭国就是他的杰作,虽然有神风之故,可是范文虎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

话说回来,这范武雄乃是范文虎的亲弟弟,在得知胞兄投降鞑子后,范武雄三天三夜没有吃饭,头发都白了一半,三天后,范武雄在所有人面前自断小指,声称本该以死谢罪,然国家用人之际,当杀尽鞑子以赎罪愆,先自断一指以明心志。于是乎范武雄以后又有了个绰号,叫“九指神将”。

范文虎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而这范武雄则是一副标准的武将样子,身高马大,一脸黑胡子,看起来就很是彪悍。

关于分兵问题,其实说白了,就是将军们想要确保自己的实力,可是如今皇帝在,很多话却也不敢明说,只好说些双关语来互相影射,可是都是明白人,又有谁听不出来呢?于是影射多了,自然火药味渐渐出来。

第五十三章 整顿军务(2)

 不消说,如今张家兄弟,可以说是军队里的“主流派”,而范武雄钱能熙这样的,自然就是“非主流派“,而这次募兵,可以说就是一次重新洗牌的好机会。

宋朝的兵制本质上是继承了李隆基的那一套,将以前的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也就是说把军人职业化,可是事实上效果如何呢?初唐之时华夏之军无敌天下,而后来自安史之乱起,华夏军队却不断萎靡,最终造成了两次胡人统一中原,给中华文化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伤。甚至,萧统早就想废除募兵制,因为这支军队本身存在着的致命缺陷。

虽然字面来看,职业军人似乎在作战技能上要比府兵制下的半职业军人要强,可是,军人的战斗力,不止是战斗能力,还有战斗的信念和意志,这是在冷兵器时代尤为重要的一点。因为当一个军人只是一个军人时,那他恐怕就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了。因为一个军人如果和社会和民众脱节,那他对国家对社会的认同度也会下降,其战斗力也就会出现问题。

想到这里,萧统不由想起唐朝初年,李世民一声令下,无数的百姓放下锄头拿起刀枪,却依然能横扫千军如卷席,而再看见宋军,即使在赵匡胤时代,战斗力却也只能欺负一下南唐那样的文弱之兵,心里就堵得慌。毕竟,古代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军人是两种军人,一种是“武装起来的牧民”,另一种就是“武装起来的农民”。“武装起的来牧民”这我就不用多说了,而“武装起来的农民”为什么强呢?想想看就能想到几点,农民比较单纯,指挥起来也容易;农民长年从事体力劳动,拥有出色的体力,当时冷兵器时代打仗打得是什么?根本还是体力,技巧只是在体力基础之上的;而最重要的就是农民在前方打仗,身后是自已的土地、自已的家庭,如果自已战败,身后的土地和家庭就会被敌人蹂躏。他们不仅是在为国家打仗,也是在为自已打仗,他们能不卖力打仗吗?

可是在募兵制下,军人打仗是为了什么?缺少对国家社会的认同,与民众距离很远,容易被军事统帅收买,这就是宋朝政府为什么要神经过敏的防着军队的原因。什么将不知兵,什么以文御武那都不重要了。因为那些原因都只是皮毛,真正的筋骨问题是,这支军队本身存在着的致命缺陷。在募兵制下军人缺少对国家社会的认同,与民众距离很远,容易被军事统帅收买,这就是宋朝政府为什么要神经过敏的防着军队的原因。

虽然,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防止果说在厓山之时,还有生存的威胁让他们不得不拼死力战的话,那么在这里,在台湾这个已经渐渐安定下来的地方,职业军人究竟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

其实如果可能,萧统甚至想直接就把募兵制完全废除,原因很简单,募兵制就是在冷兵器时代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因为通常所说的什么将不知兵、以文御武都只是这个问题的表现形势而已。所谓的将不知兵历朝都有,为什么只到了宋朝才爆发出问题?因为征兵制下的士兵有自已作战目的,无论谁是自已的长官,他们的作战目的都很明确,即保护身后自已的家园和田地。但募兵制的士兵是纯粹的士兵,他们与社会几乎没有交集,他们作战的目的,只有追求财富和受到长官的赏识,以求升官。所以,当哪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自已效忠的长官,一下子变成一个根本不认识的人,一切又要从头再来了,你说他们还会有战斗的动力吗?没有了,因为升官发财就是他们作战的目的,但这通常是在一个固定的长官下才容易实现的,因此宋朝的更戎法其实也是在绝了他们的官路和财路。这样的军队,老实说打不赢也是应该的!

可是目前地盘太小,又是在孤岛之上,实在没有条件,这才作罢,还是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吧。

本来宋军的募兵,其实早就有一套完备了军队的不稳定,但这只是治标,却不能治本。只要宋朝在兵制上不能有大的革新,那么宋朝军人的战斗意志从何而来呢?如的制度,而且说起来,其实这和皇帝本就没什么关系,一般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一经应募,终身为伍。而且招兵的时候多是各路就地选人,因此皇帝为了防止兵为将有也做了许多制度上的巧妙设计和考量。

可是如今的情况却又有不同,首先,宋朝如今就只剩下台湾这么一块还算有点规模的土地,不消说,募兵都得从这里找,而各个将军目前虽然也有了防区,可是毕竟如今是战时而没有固定的驻地,因此在这样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分配兵员这事情居然阴差阳错的由私下自行解决,被摆到了台面上。

那么,既然这事情已经到了朝堂上,至少在名义上,自然就得由皇帝来裁决了。

可是本该高兴的萧统,却发现下面的气氛一直有些不对,原本从自己真正过来以后,基本上下面的氛围可以说很和谐,可是如今,下面说话的,不论文臣武将,字里字外就一直透着不对,先是有人说武将权力过大,应该重新规划军制,接着又有人说什么最好皇帝亲自统军,免得藩镇做大云云。

自然,说这些话的是部分文臣和范武雄钱能熙他们。而张世英自然不能坐视,于是乎争吵就出来了。

第五十四章 整顿军务(3)

 其实双方的意图都很明确,张世杰的意思,是按照现在各个方面的兵力,按比例分配新增兵员,这样一来,张世杰部分和范,钱各部的兵力比例依然没有变,可是由于总兵力增加,这样一来,张世杰部和范,钱各部的实际力量差距,却是在拉大的。

不消说,范,钱二人对此是极力反对,要求“新增兵力须顾及实际需求,考虑各方论调,补充战斗损失“,而他们的主张,也得到了一些心存疑虑的文臣的支持,甚至,从心底来说,萧统对于张世英公开说“要集军于合理合适之处”,隐隐然有些反感,因为按这个计划,等于说大宋六成兵力落入张世杰的手中。

那么,这个问题就再次提出,若是张世杰生了异心,怎么办?此时张世杰歃血盟誓和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