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学教师在大明-第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郑泰几人也附和道:“是啊,愿今朝此去金榜题名!”

    受众人气氛感染,付嘉也是精神一振,颓然之色稍退。

    这时候会馆李主事打着灯笼进来道:“马车已是到了,诸位老爷可以动身了。诸各位老爷高中,金榜提名啊!”李主事是个灵通人,这一番吉利话说的众人心里甚是舒服妥帖。

    当下众人向李主事道谢后,提着考篮出了会馆上了马车,不多时就来到位于东南角的京城贡院。

    京城贡院身为全国最高级的考试场所,无论是整体规制还是屋舍考棚等建筑,都不是各省贡院所能比的。后世的北京几经大拆大建,早就没有了贡院这处所在。

    张籍等人在贡院街口下得马车,因为此刻这里早已是拥挤不堪,马车难以进入。

第二百五十二章 会试(二)() 
    在还不到贡院街口处,马车就走不动了,车夫帮着张籍等人等人将行李搬下马车。笔趣里biquli下了马车一看大多数考生都是选在此处下车,张籍一行人走在建内大街上,顿时天南地北各地方言汇聚在一起,传入耳中。

    “维桢,你也到了。”

    却说张籍和众人走在人流中,忽听身后传来陈教习的喊声,停步片刻后,陈教习就到了跟前。

    “维桢见过先生。”张籍说着就要行礼。

    “诶,你我一同赴考,皆为应试举子,就不要提什么先生老师了。”陈教习说着就和张籍等人一同向贡院走去。

    到了贡院跟前,大门还未开,几道牌坊处挤满了等待考试的士子。几千举人云集在这里,在贡院的龙门前,排起了浩浩荡荡的长队。

    会试和乡试流程大致一样,都是考三场,每场三天。现在张籍眼前这众生赴考的一幕有几分似曾相识,希望结果也能一样吧。

    既然大门没开,张籍等人先去供给所,和乡试时一样,供给所中有见炭火、炭盆、蜡烛、米等可以支领。

    凭着考牌领取了会试物资后,张籍等人又回到了贡院处,前方人群熙熙攘攘,此刻离龙门开启还早。

    “付兄,这京师贡院和咱济南贡院有何不同?你曾经来过,不妨介绍介绍。”张籍是第一次来到京师贡院,这会儿闲着也是闲着,找了个话头便向付嘉问道。

    “这京师贡院……”付嘉还未答话,便听和陈教习一同前来应考的国子监监生中一人哈哈一笑道:

    “这京城地界我熟,这位付兄,不如让我来介绍一下如何?”

    付嘉点头后道:“如此甚好,前几次入京皆是名落孙山,匆匆而来,匆匆而走,未曾仔细打量过此处。”

    那监生随后笑着为众人介绍到:“听我叔公说,这京师贡院建于国朝永乐年间,原本是逆元礼部衙门的旧址……规制和大部分贡院相似,都是坐北朝南,大门五楹。通过大门在往里走,有二门五楹、龙门、明远楼、致公堂、内龙门、聚奎堂、会经堂、十八房等处。从咱们站着的建内大街,东起贡院东街,西至贡院西街,北至东总布胡同,包括贡院头条、贡院二条、贡院三条几道街在内,全是贡院范围,若说和地方上的贡院有什么不同,那便是一个字——大。唯一能和京师贡院相提并论的可能就是江南贡院了,只不过我不曾去过……”

    说完贡院的来历,那监生又故作神秘的笑道:“诸位或许还不知,每次会试并不只是有我等大明举子参加,还有高丽国、安南、占城等国的考生。”

    “哦?他们也是先参加的乡试吗?那些番邦小国也有乡试?”郑泰好奇的问道。

    “不错,他们也是有乡试的,我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如此等外邦皆是以习中华之礼为荣,国朝为显恩荣,允许外邦各国有经明行修之士,先参加本国乡试,再贡赴京师会试。你们看,那边几个就是安南、占城两国的几名考生,他们也在国子监求学。”

    张籍等人顺着这监生的指向看去,果然在那牌坊下面有几个身材矮小,虽然穿着大明文士衫但仍能看出不同考生。

    众人一听纷纷赞他见多识广,那监生听得众人恭维声,不禁有些得意的有为众人说起往年会试的情况来。

    “说起会试,俗称春闱,又称礼部试,又称南宫。除却恩科外,咱京城每隔三年举办一次,每次都有差不多两千余举人,近一千监生聚集在此……”

    那监生兴致勃勃的说起了京城会试的盛世。

    张籍在后世的资料上也曾了解一些,据后世记载,有明开国以来,至崇祯年算起不到三百年一共进行八十八次会试,取了两万四千八百余人。这么多领乡荐,试春闱的举人里,除了部分,大多都是第二次,甚至第十几来赴春闱的。平均一名举人一生要参加三四次会试,这三四次,不是参加三四次,就一定能考上的,其中还有不少半途去世了,或履试不中选择去任官的。

    一般而言,录取进士里面,第一次赴会试的举人最多,大约在三成五这样,而第二次降至二成,第三次降至一成五,其余第四次至第十几次了占了两成五。

    乍看第一次赴会试成为举人的人最多,但事实上,失败的人更多,在一次赴会试举人里,真正能金榜提名的差不多有一成五这样。当然也有部分的举人,因顾及路途遥远,终生没有参加会试,即便是没有参加会试,他们在当地的生活也过得甚为滋润。

    两千举人、一千多监生,每次都有差不多三千人应试,三千人中选取三百多,从表面上看,考进士的成功率,要比乡试要高,但是考试的竞争对手,从秀才换成了举人,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之辈,经历了前面数道考试,大浪淘沙来到这里的绝无酒囊饭袋之辈,都是有真才实学的,难度也是不小。

    众人正在说话间,贡院大门缓缓打开,几班兵丁衙役分列而出,当先出来的此次会试的主考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余有丁,他身后的是副主考吏部左侍郎许国,还有一众同考官。

    据说这主考官人选一直到昨日早朝才选定,其中经过的博弈一众士子们自然不得而知,不过这样更加公平,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主考官是谁,所以也不能提前揣摩考官的心思,没了这些取巧之处,考生们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考较的就是各自的真功夫,硬实力了。

    余有丁颇有清名,深得万历皇帝信任,正是圣眷最隆的时刻,最后选他为主考,也是皇帝之意。

    这时天空微明,但听几声鸣锣声响起,龙门前的众考生顿时一静。

    阁臣余有丁作为此次癸未年会试主考讲话,大意无非是此次为国选才,上承天意,下顺民心,皇恩浩荡之类的,最后还对考生们进行了一番诫勉,这些开场白和往年没什么不同。

第二百五十三章 会试(三)入场、小幸运() 
    却说会是主考官余有丁讲话完毕,这时但听龙门一声放炮,众举人开始入场。

    整个大明疆域包揽南北直隶及十三承宣布政司,合计十五地举子,按地域排成队伍,首先入内的当然是北直隶举子,毕竟天子脚下,这点优待还是有的其次是南直隶,再次便轮到了山东省举子,也就是张籍等人的队伍。

    这一入场顺序是按照离京城远近安排的,也是常例。唯二违反常例的会试就是万历五年和万历八年,那时张江陵把持朝政,权力通天,正是烈火烹油极盛之时,满朝文武为了巴结首辅,无所不用其极,就连会试入场顺序这件张居正可能根本不回去关心,也不会去授意做的小事都安排的湖北举子先入,原因很简单,张居正便是湖北人士。

    如果说改变入场顺序,还只不过是人们颇有微词,那么万历五年的榜眼张嗣修是张居正的二儿子,万历八年的状元张懋修是张居正的三儿子就成为了科场的轩然大波,这两届的三鼎甲要么是投靠张居正的门生,要么是张居正的同乡,满城所有举人对张居正都是心怀怨气的。

    当然在张居正死后,张家几个儿子被剥夺出身功名,张氏一派遭到清算的今天,入场顺序也就回复了常例。

    此刻山东举子入场,张籍缓缓走向贡院,抬头打量着京师贡院。

    贡院大门五楹对开,称为第一龙门,面高悬着三块牌匾,东首那块牌匾写着“明经取士”,中间则高悬着的是一块“开天文运”,西则是块“为国求贤”。

    到了龙门前,照例是搜检这关。挨着前方南直隶举子搜检完了,便轮到张籍等山东省举子。

    全国会试,举世瞩目,兵丁搜查自是十分严苛,还有身着飞鱼服,手按绣春刀的锦衣校尉在旁监视。

    一名堂堂举人在各自家乡可见官不拜,能堂有座,每逢有重大事件各地主官还得请来相商。就如同后世各地市级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般,那都是有功名、有头有脸的人物。

    就这么一大票平时备受尊重有身份有地位的举人,此刻面临搜检统一双手按墙,低下头,解开袍服露出里衣,散开头发

    ,分开双腿,再给两个五大三粗的搜检兵丁从头到脚,从前到后,背后身如基佬一般摸来摸去。

    这场面简直不忍直视,幸好没有普通百姓在侧,这个时代也没有摄像头,否则传扬出去这简直就是一生黑历史啊。

    搜检兵丁手法熟练,眼神刁钻,搜检的极为仔细。

    此刻虽是春天,但是一早一晚还是有些凉,倒春寒也是这样了,因着需要解开衣衫搜检,人群中不是传来阿嚏阿嚏的喷嚏声,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埋怨出声,谁也不想因此被安个喧哗考场的罪名给枷出去。

    张籍也是习惯了,从县府院三场到乡试都是这么过来的,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忍一忍就过去了。

    不多时轮到张籍了,按墙低头解衣散发,搜检完毕后张籍一过龙门便迅速穿戴好衣服,免得感了丝毫风寒,和乡试一样他在这贡院里要先考他三天两夜的,若是得了病,这地可不一定能找到金郎中那样的好大夫。

    在古代生病如同抽奖,自己不可能每次运气都那么好的撑过来。

    这年月会试中得病之后是否能够考中就成了小事,能不能活着出来都是个大问题。往年会试乡试中突发急病死在里面的,半途被抬起出去,每次都有七八个,这可是拿生命来考试,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的另一种考场版诠释。

    过了龙门,张籍就自己取了考篮被褥等物,领了会试的卷子,便要去换考牌寻考舍。

    这时路过一个大槐树,张籍正要走过去,却被身旁的付嘉拉住小声道:“维桢,且停步。”

    “嗯?怎么了?”郑泰等人见此也停了脚步。

    付嘉小声说道:“快到此树下拜一拜,其中关节等会儿再说。”

    张籍几个头一次赴考的举子都摸不到头脑。不过见到树下确是有许多考生面色严肃的朝这古槐拱手而拜,也就放下手中考篮和被褥来到树下,学着付嘉的样子郑重的向槐树俯身拱手作揖。

    几人拜过之后复又拿起东西前行,付嘉小声告诉了众人这株古槐的来历。

    这是一棵元代古槐,为京城的名槐,相传这里是文光射斗牛的地方,所以人们称它为“文昌槐”。

    文昌槐的根部生在路东,主干弯曲向西,所以树冠呈在路西边。此槐长势如卧龙,据说此槐与考生的文运有关。因此在京师贡院参加乡试和会试的考生们都要向它膜拜,以祈求科场顺遂,金榜题名,得跃龙门。

    张籍等几个第一次进京赴考的听完付嘉的讲解,纷纷向其道谢,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嘛,拜一拜得到精神安慰也不错。

    在往前行进得贡院第二龙门,也有人称之为“内龙门”,门内建有数千间木栅制成的房屋,专门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吃饭住宿,四周高达一丈五尺多高的棘墙等,这里就是考生们考试的地方了。

    一名书办在此处核验身份凭据,张籍几人校验完身份领了考舍号牌便就此散开,各自寻找了考舍。

    考舍号牌照例以千字文天干地支平排序。腾字甲子号这就是张籍手中考牌写着的考舍字号。

    鱼跃龙门,蛟化腾龙,又甲子者天干地支之首也,换做后世的说法这是一个吉祥号码,兆头不错。

    询问了散布于考舍路口的巡场兵丁,不多时张籍就找到了自己的考舍。

    这京城的贡院果然是比地方的阔气一些的,这考舍是砖瓦结构,看去是新翻修的,规制也较地方大了一圈不止,地面竟还铺了砖,张籍进了考舍丝毫没有感觉到潮湿,那充做桌椅的两块板子也还刷了漆,各种硬件设施都要高一个层次。

    这处考舍既非挨着茅厕的臭号,也非靠近取水做饭地方的火号,屋舍又新,环境不错,张籍见此暗道孔圣庇佑,这科场一路走来考号实在幸运,仿若冥冥中自有天佑。

第二百五十四章 会试(四)首场首题() 
    进入考舍后张籍先收拾一番,因为虽然考舍是新的但是毕竟很久时间没有用过,木板的灰尘和墙角的蜘蛛网随处可见。收拾完毕后张籍在墙角的余烬处支起了小炉子烧水,那散落的炭灰应当是次京师乡试留下的。

    考舍虽说是大了一圈,以张籍现在不到一米七的个头能站直了,但是躺下依旧是要蜷曲着,或者把腿露在外面。不过以考生众多,京城寸土寸金的现状来考虑,考舍狭小这个事也不是不能理解。

    水烧开之后,张籍从考篮中拿出一个瓷罐,里面放着的是红糖姜末,这些东西是杜十娘亲自晾干生姜切成细末调配而成的,据杜十娘说这姜茶多用来养生,有补气血、驱寒除湿、暖脾健胃的功效。其实张籍第一次见到这姜茶时不自觉的就想起这应该是女儿家顺经暖宫的法子。当然美人情重,张籍自是不会去刻意提起做那等煞风景之事。

    喝着辛辣香甜姜茶,张籍身子渐渐暖合起来,这时天色也渐渐亮了起来,考场中不时传来巡场兵丁和考生们的脚步声,这是还有人在进场。

    虽说会试第一场要在早巳时,也就是后世十点才开始发卷子,但来得早的人有两大好处,一是能提前准备不紧张,二是大概率选到好考舍。

    张籍收拾完后,就这样边喝着姜茶边休息,一直到贡院中间传来云板声,这时考舍中每条考巷的巡场兵丁将所负责考舍一一落锁,随后不多时便有贡院书办从舍门小口处将试题投入。

    大明万历十一年癸未科会试正式开始。

    每次会试,说是天下瞩目绝不为过,对每一个考生而言也是人生重要转折点,就像后世嗡嗡嗡运动后刚放开高考那会儿一样,考了大学就是天之骄子、鱼跃龙门,从此步入人生巅峰。

    如果说举人是缙绅阶层、统治阶级,享受免税、见官不拜等等特权。而进士,则是天下读书人中精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仕途资格,是在不久将来,牧守一方,施展个人抱负的开始。就如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四十年后,他们或是创造了商业帝国,或是在政府部门充任要员,皆是新世纪中华大地的佼佼者。

    横渠四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儒家士大夫理想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时代中的每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心中岂会没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更何况是从百年后而来生于孔孟之乡、齐鲁大地的张籍!

    胸有千言,此刻不语,跨过这一步才能是真正的融入大明士林。

    屋外阳光和煦,透过考舍门的窗格洒落在张籍面前。

    第一场考的是四书五经,试题拿到手中,张籍收拾心神,大略浏览一遍,计有四书文三道,五经文四篇、五言八韵诗一首,和乡试第一场差不多。

    相比于乡试,会试四书题的出题范围就好猜的多,毫无意外的这三道题目分别出自论语、孟子、中庸。

    之所以不在同为四书之一的大学中出题,那是因为虽然大学字字珠玑,脍炙人口的词句段落极多,但它的篇幅实在太少,一共一千七百五十余字,都不用什么天赋卓绝,只要是个一般人努力背一天都能背个滚瓜烂熟,在加把劲那朱子所著的大学章句也能在数日之间背下来。这连押题的环节都省了,只要背下来就能稳坐钓鱼台以不变应万变。

    会试是正式考试,不像童子试中能出截搭题,而且会试主考官是大明读书人精英中的精英,是皇帝信重之人,往往有皇帝授意,如果主考官敢从大学中出题,制度是没问题,但是会给人以主考官没水平的印象,到时候不仅仅丢自己的面子,连身后皇帝的面子也一并丢了。

    故而自洪武二十年之后,国朝会试第一场四书试中,就有了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一般不考大学,只从论语、孟子、中庸中出题。

    第一题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语出论语颜渊篇,全句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此句意为: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这道题正大光明,也不难看出主考官甚至是考官身后皇帝的意图,这明明就是再问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天子,你们这些举子来讨论讨论这个问题。

    张籍能看出来的,其他举子大多也能看出来,就看敢不敢写,怎样写了。

    那次去拜访归德公沈鲤,张籍从那里已经得到了一个定心丸,像乡试那样把握住分寸直言即可。写过第一次,第二次就顺手多了,张籍思索片刻,提笔破题道:

    “颜渊问仁,子张问明,子贡问政,司马牛问君子,子一言以答之。”

    随即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入手,以仁、义、礼、智、信展开说去,期间谈及洞察掌驭,谋略纵横等事甚为大胆激进。

    张籍的这一写法甚是老道,因为四书试获得好成绩的关键是要能够理解朱子他老人家对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看法,所以他文章中一言一词皆效法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这个范围定得很死,绝对不能越界,否则不但成绩会很惨,还有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