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8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年12月,国家工商管理局给他发来一份通知。通知说:“年广久同志,你的‘傻子瓜子’商标,业已核准……”此刻,一股暖流传遍了他的全身,他的“傻子”二字竟然载入了祖国的商标注册!

  取经和降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推行生产责任制,年广久开始能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收购生瓜子,精心炒制,摆摊销售。为了迎合顾客口味,改进瓜子的品种质量,他东走南京、无锡、苏州、上海,西走江西、武汉等主要瓜子产地,拜师取经。他每到一地,就花一毛钱买包瓜子,遍尝各地瓜子的风味,琢磨它们的特点,从配料,翻炒、火候学习他们的经验,一一默记在心。他发现扬州瓜子带甜味,上海瓜子甜中夹酸,江西和北方瓜子甜中带辣,南北口味迥然不同。他还通过访问,掌握了椒盐、奶油、桂花、甘草、玫瑰、百合、辣椒、臭卤、五香等72个品种的不同配料,犹如一张张老中医开列的处方单。他外出调查了100多天,开阔了眼界。当他回到芜湖那间破屋时,一个酝酿已久的主意成熟了:要创制一种博采众家之长、溶南北口味于一炉的新味瓜子打入市场。

  1981年10月,暂时停业三个多月的“傻子瓜子”又重新出现。令人惊奇的是他炒的瓜子与众不同,粒粒个大,饱满,进口一嗑三开,细品甜中有咸,咸中有辣,兼有草药芳香,食者无不拍手叫绝。

  取经回芜后,他看到“傻子瓜子”虽然受欢迎,产大于销,货有积压,这一切无不与销售价格有关。于是,他瞄准市场销售行情,决定通过降价,再犯一次“傻”,冒一次风险,把每斤瓜子价格由2元4角降为1元7角6分。这一下,薄利多销,“摊位前的长龙排得更长了,有的索性带着板凳,阴雨天气也打着雨伞排队等候,高峰时,长龙几乎堵塞交通。日销售量猛增到三、四千斤左右,为一年前的50倍,发展之快,令人咂舌。

  “傻子瓜子”震动了芜湖市场,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分管财贸的副市长带着供销社、工商局、公安局的干部来到“傻子瓜子”摊头考察,到“傻子”家里参观,访问,给以鼓励,《芜湖日报》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傻子”成了新闻人物。“傻子”激动得满面红光,做了几十年的小商贩,只有今天才感到和别人一样高。这一天,他特别高兴,情不自禁地给顾客高抬一点称,多抓一把瓜子,表示自己对人民政府和顾客的谢意。就在这一天,多给顾客的瓜子足有500斤以上。

  “傻子”的风格

  年广久,没捧过书本,没有拿过正式工资的个体户,赢得了“瓜子状元”的称号,他对于现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和执行这一改革的人们,是衷心感激的。为了表达他的感激心情,1980年,认购国库券3000元。82年安徽水灾严重,他向皖南、皖北灾区各捐献5000元。83年大灾,他又拿出3万元支援芜湖四县灾区,1万元捐助福利院。他以正当的经营,赚的钱确实不算少,可称冒尖户。他缴税从1980年9月起,每月从1100元递增到1981年11月的9000多元。每月上缴的工商业管理费也由500元增加到1600多元。并把每天卖的钱都按规定存入银行。

  负荆请罪

  年广久经营瓜子中有没有错误呢?当“傻子瓜子”名扬全国,经营规模扩大后,他产生了骄傲情绪,加上谋士的怂恿和私心的发作,曾有过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经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严肃指责,他作了检讨,补交了税款。

  去年12月,市果品公司贸易货栈因运输紧张,未能按时供应原料。年广久竟不问情由,误认为是有意卡他,一怒之下,就带了一帮人把市货栈的牌子摘下,倒挂在市委机关门口,并在他的货摊门前贴了指责货栈卡他原料的通告,还狂言:“谁不支持‘傻子瓜子’,谁就是反对三中全会。”当有关部门对他进行严肃批评后,他用绳子绑着自己到政府机关主动请罪,听候处理。事后,他又扛着货栈牌子,放着鞭炮,来到货栈赔礼道歉。

  省委的态度

  今年3月,芜湖工商局派人和年广久商谈,要他仍回芜湖经营“傻子瓜子”。他应请回芜。下面是他到芜湖后给安徽省委第一书记黄璜的信和黄璜的复信(摘录):

  尊敬的黄璜书记,企业的整顿,经济效益要上去。我作为个体专业户,怎样才能为国家多出一份力呢?为此,我拟定1984年生产计划,向你回(汇)报。

  今年生产计(划)是1000万斤,产值1600万元。只要各方面支持,完成任务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收购1000万斤生瓜子,可以解决5000户瓜农的产品销路。第二,国家可收各种税202万元。第三,有利于集体的收入,特别是知青店。

  黄书记:我“傻子”年广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户。虽几经挫折,但我认定党是伟大的,党的政策是正确的。特别我从外地回到安徽,看到“振兴中华,建设安徽”八个大字,心情特别激动。我总在想:我是吃安徽粮、喝安徽水长大的人,怎样才能为建设安徽而贡献我的一点点微薄力量呢?去年,我曾用盈利捐献给芜湖3万元做救灾款,1万元给敬老院,其余的钱全部存进了银行。这些钱是人民的。如果我死了,全部交给国家。

  黄书记:以前我曾向有关领导提出过计划,至今未见答复。这次计划就是我向你和安徽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如不能兑现,甘愿坐牢。盼望能得到你的支持。

  芜湖市“傻子”年广久3月27日

  年广久同志:3月27日来信收悉。

  你是安徽有影响的个体劳动者之一,各方面都很关心你。你决心开拓前进,以更大的成绩来回答各方面的关怀。这是非常必要的。我预祝你取得新的进步。

  我们的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适当发展包括个体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形式,对搞活经济、繁荣市场、方便群众、安置就业,起了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政策。我认为只要你的经营是正当的,你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都会受到国家的保护。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得侵犯你。

  你这个同志是有很多毛病的。有些毛病是突出的。我们共产党人允许犯错误,但允许和赞成完全是两回事。希望你认真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严格遵纪守法,不要辜负党和政府对你的关心,有错误一定要改,要沿着党指引的正确轨道健康前进。这一原则对你、对其他同志都是适用的。至于有些同志不能公正地对待你,大多属于认识问题,是可以转变的。你也不必过多忧虑。

  祝进步!黄璜3月30日

Number:4900

Title:“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的故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6期

Provenance:吉林青年

Date:1983。12

Nation:

Translator: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奉召进京

  一抹晚霞挂在天边,大地上,好像罩上了一层枯黄色的纱绸,远近的村庄炊烟袅袅,鸟雀欢叫着归巢。

  一匹快马飞驰而过,马上坐着一位三十多岁的英武壮年人,结结实实的身子,线条粗犷,沉静端庄的脸膛,宽阔的额头下,闪烁着一双深邃的眼睛,他威武雄壮,显示出俨然不可侵犯的气质。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谭嗣同从小饱读经书,知识广博,武艺精湛,少年有志。一次,谭嗣同到古战场井陉关去游览,想起韩信出奇兵大败赵军的史实,心中荡起无限的激情,面对祖国大好山川,缅怀古人,抒发爱国壮志,他写下了铿锵的诗篇:

  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进陉关。

  青年时期,他花了十年工夫,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他看到,大地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百姓啼饥号寒,官府横征暴敛,他见到此等情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万分忧愤,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写下血泪的诗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体;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中国向何处去?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危亡,如何才能拯救?谭嗣同苦苦地思索着,最后,他认为,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这是出路。

  谭嗣同在北京结识了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两人谈得十分相投,结为莫逆之交。以后,谭嗣同积极宣传科学,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和按察使黄遵宪的赏识,因为这两人也都倾向变法维新。不久,谭嗣同在南学会当了学长,起着总负责人的作用,他经常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他的讲演气势磅礴,观点新颖,语言铿锵犀利,道理清晰明确,深受听众欢迎。

  这次,谭嗣同就是奉召赴京主持变法。启程前,好友唐才常为他饯行,两人分析了局势,估计到变法维新的路上布满荆棘,前途并不乐观。他对爱妻李闰说:此次赴京,吉凶未卜,要“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嘉无悲,所其自然”。他已将荣华富贵生死存亡置之度外;决心为变法图存,为国家昌盛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乃至自己的生命。

  到了湖北,谭嗣同害了重病,耽延了时日,不能准时抵达北京。还未等他恢复健康,光绪皇帝又发电催他“迅速来京,毋稍迟延”。8月21日,谭嗣同抱病来到北京,住进济阳会馆。9月5日,光绪皇帝召见并破格赏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予新政。从此谭嗣同便在皇帝左右处理奏折,忙于变法事宜。

  9月18日漆黑的夜

  9月18日,夜色漆黑,天上飘洒着绵绵秋雨,刮着凄凉的冷风。

  谭嗣同急匆匆地向袁世凯在北京的驻地法华寺走去。他肩负着变法成败和光绪皇帝、维新派命运的重任,去说服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要求他在慈禧太后即将发动的政变中保护皇上,保护变法。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实施变法以来,集于颐和园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保守派,日夜谋划,企图将维新派置于死地。他们在赶走翁同和、升荣禄为北洋大臣及直隶总督掌握京城军队以后,预定十月在天津举行阅兵,届时发动政变,废掉光绪,取消新政。

  形势急转直下,光绪皇帝得到消息后,惶惶不可终日,接连下两道密诏,要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急筹对策。这些书生气的维新派,一时手足无措,惊恐万状。只有去说服袁世凯站到他们这边,保光绪皇帝这条路。因为,袁世凯有七八千人,在天津小站附近训练,这支军队和北洋军的董福祥、聂士成的军队比较起来,是颇有战斗力的。于是,谭嗣同便冒着风险去找袁世凯。

  来到袁世凯住处,未及通报,谭嗣同便径入屋中,二人寒喧几句,就谈到正题。

  谭嗣同急切地说:“听说太后与荣禄密谋,10月天津阅兵,将废光绪,取消新政。”

  滑头的袁世凯,本是李鸿章提拔的洋务派官僚,虽曾参加过康有为办的强学会,只不过是借此沽名钓誉赶潮流而已,他根本没什么变法要求,他表面上装着拥护皇帝,拥护变法,实际上并不敢反对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骨子里与他们却是一丘之貉。听了谭嗣同的话,袁世凯故作惊疑之态,继而说道:“此种传闻,断不可信。”

  “今天能救皇上的,只你一人了。你如果愿意救,就请救之;如不愿意救,你可以到颐和园去向太后告发我,可以得到荣华富贵!”谭嗣同的脸涨得通红,情绪激昂地说。

  狡猾的袁世凯,当面并不拒绝,而且慷慨地说:“‘圣主’是我们大家共同拥戴的君主,你我同受皇上特殊的恩宠,救护皇上的责任,并非只你一人,也是我的责任。你有什么吩咐,我愿洗耳恭听,万死不辞!”

  听了袁世凯的表态,谭嗣同心里十分高兴,异常欣慰。他想:自己没有看错人,大家计议时林旭对袁世凯的不信任不放心,是不必要的了。于是,谭嗣同把光绪皇帝的密诏和康有为等商议的对策,统统告诉了袁世凯这个两面派人物,要袁:派一半兵力围颐和园,一半兵力守住皇宫,拿掉太后权力还政于皇上。

  听了维新派的计划,袁世凯心中早已另有打算,便推托说:“粮械、子弹准备不足,须待天津阅兵时方能执行。”

  谭嗣同听了袁世凯搪塞的话,便声色俱厉地说:“如果你不答应我,我就死在你的面前。你的生命在我的手里,我的生命也在你的手里。至迟今晚要决定,决定后我立即进宫请皇上办理。”

  袁世凯见势不妙,便假惺惺地说:“如果天津阅兵时,皇上能迅速进入我的军营,下令诛灭奸臣,我袁世凯必竭死力以补救。”谭嗣同觉得事关重大,又再三叮嘱,以坚定袁世凯之心,袁世凯满口答应说:回到天津立即做好准备。届时先杀荣禄,后则举兵进京。谭嗣同十分满意,信而不疑,并嘱袁不要泄露机密。袁世凯满有把握地做作地说:“请放心,皇上如在我营,则诛荣禄犹如杀一只狗罢了。”

  谭嗣同觉得一切如愿,便轻信了袁世凯的话,就满意地告辞,冒着凄风冷雨,回转向康有为等人“报喜”去了。

  袁世凯奸诈狡猾,心毒意狠,在光绪和慈禧这两方面,他深知慈禧的力量比光绪的力量大得多,他投靠慈禧,才能实现他更大的野心。这样,袁世凯并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把全部秘密向荣禄报告,荣禄面见慈禧,慈禧闻讯,十分恼怒。

  慈禧经过密谋之后,赶回北京,进入宫廷,查抄了皇帝住处,搜去所有文件。慈禧命人找来光绪皇帝,严斥道:“我抚养你二十余年,你听了那些变法人的话变到我头上来了!”光绪皇帝哑口无言,半晌说:“并无此意。”慈禧又狠狠地说:“哼!今日没我,明天怎能有你呢?”当即传旨,以皇帝有病不能办事为由,由她“临朝训政”。遂将光绪皇帝囚于中南海瀛台。开始动手收拾维新派人物,变法到此成为泡影。

  横刀向天笑

  北京城笼罩着一片恐怖阴影。

  一队队荷枪实弹的士兵急匆匆地穿街而过,人们惊慌地躲避着。

  一夜之间,形势大变。维新派被捕的被捕,逃亡的逃亡。康有为乘船逃走,梁启超暂避日本使馆,准备去日本。

  谭嗣同在自己的住处收拾东西,将自己多年来所写的诗文稿件,来往书信,装了满满一箱子,来到梁启超避居的日本使馆,和梁启超说:“我们想救皇上,没能救成。现在,一切都无济于事,只好受死。你快到日本去,我只要你把我这箱东西带去就没其他的挂怀了!”说完,悲悲戚戚地低下头去。

  梁启超给他讲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劝他一起到日本去。谭嗣同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他愿梁启超充当“行者”,“以图将来”,而自己以死来报答光绪皇帝。

  侠肝义胆的王五找到梁启超,说:“请快走,我当以生命为你保镖!”他的声音,震彻屋宇。

  谭嗣同看了看这位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武术老师,多年的莫逆之交,眼泪不禁湿衣,强作镇静,解下随身佩的“凤矩”宝剑,抚弄一回,然后双手递给王五,并说:“你我多年,以此物作个纪念吧!”

  王五接过宝剑,眼里充满了泪水,他仍苦劝谭嗣同赶快逃走。后来又有些人来劝他逃走,都被他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9月24日,谭嗣同在“莽苍苍斋”被捕。由于王五送给狱中官吏钱物,才使谭嗣同免受许多皮肉之苦。在狱中,他大义凛然,神情自若,视死如归。他抚今思昔,眷念祖国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在狱壁上写了一首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张俭,东汉人,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被迫害逃亡,人们看中他的品德,都愿接纳他。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上书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害险些至死。谭嗣同相信康、梁等逃出后会有人接纳,自己则愿作忍死的杜根。他们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胆相照的,犹如那巍巍的昆仑山一样。

  9月28日,古老的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昏暗的风沙里。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竖立着六根木柱,木柱上绑着六位爱国志士,维新变法的闯将,就是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怕夜长梦多,怕外国干涉,怕人民起而抗议,便赶快处决这些人以绝后继,决定下午四时行刑。在行刑前,“六君子”面不改色,横眉冷对。只听谭嗣同高声朗诵: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大声呼罢,哈哈大笑。此情此景,使上万围观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一说老管家刘凤池)为他收尸。第二年,骨骸运回原籍湖南浏阳,葬于城外石山下,后人在他墓前华表上刻上一副对联,以表扬英灵: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

  一峦挺秀,群山奔趋若波涛
Number:4901

Title:签名:爱因斯坦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3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黄杲昶、王双泉

  爱因斯坦一生中收到过许许多多信件。来信人中有亲属,有朋友,有同事,也有素不相识的钦佩者。爱因斯坦生前的秘书海伦·杜卡斯和与爱因斯坦共事多年的物理学家贝内什·霍夫曼为我们摘录了以下片断。

  一

  1920年,一位年轻的亲友来到斯图加特看望爱因斯坦,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