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Date:1983。10。15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的丈夫在马奇诺防线被德军攻陷后,当了德国人的俘虏。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十二岁的雅克和十岁的杰奎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投身到为祖国解放的光荣斗争行列。
每周的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内装着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度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位德国军官,其中一位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位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就着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轻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这时候,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阶段,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上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你再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Number:2582
Title:歌声
作者:山本有三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日本
Translator:李慰慈
1920年10月,一个漆黑的夜晚,在英国斯特兰腊尔西岸的布里斯托尔湾的洋面上,发生了一起船只相撞事件。一艘名叫“洛瓦号”的小汽船跟一艘比它大十多倍的航班船相撞后沉没了,104名搭乘者中有11名乘务员和14名旅客下落不明。
艾利森国际保险公司的督察官弗朗哥·马金纳从下沉的船身中被抛了出来,他在黑色的波浪中挣扎着。救生船这会儿为什么还不来?他觉得自己已经气息奄奄了。
渐渐地,附近的呼救声、哭喊声低了下来,似乎所有的生命全被浪头吞没,死一般的沉寂在周围扩散开去。就在这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中,突然完全出人意料,传来了一阵优美的歌声。那是一个女人的声音,歌曲丝毫也没有走调,而且也不带一点儿哆嗦。那歌唱者简直象面对着客厅里众多的来宾在进行表演一样。
马金纳静下心来倾听着,一会儿就听得入了神。
教堂里的赞美诗从没有这么高雅;大声乐家的独唱也从没有这般优美。寒冷,疲劳刹那间不知飞向了何处,他的心境完全复苏了。
他循着歌声,朝那个方向游去。
靠近一看,那儿浮着一根很大的圆木头,可能是汽船下沉的时候漂出来的。几个女人正抱住它,唱歌的人就在其中,她是个很年轻的姑娘。大浪劈头盖脸地打下来,她却仍然镇定自若地唱着。在等待救生船到来的时候,为了让其他妇女不丧失力气,为了使她们不至因寒冷和失神而放开那根圆木头,她用自己的歌声给她们增添着精神和力量。
就象马金纳借助姑娘的歌声游靠过去一样,一艘小艇也以那优美的歌声为导航,终于穿过黑暗驶了过来。于是,马金纳、那唱歌的姑娘和其余的妇女都被救了上来。
第二天,这件事以《马金纳遇难记》为题,在报纸上登载了。遗憾的是,不知道那位姑娘的名字。不过,即使不知道名字,这位姑娘唱的优美的歌曲不是至今还在我们耳畔阵阵回响吗?音乐会上演唱的歌曲,多半当场就消失了;而这首歌,永远也不会消失。
Number:2583
Title:警句名篇与文人留名
作者:戴尚文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纵观我国历代文坛上以名篇警句而留名于世者,不胜其数。成为千古佳话。
汉代:司马迁继其父为太史令,具良史才,撰《史记》,为正史之宗。后世称他为“史迁”。
晋代:陶潜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云:“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世称五柳先生”。
唐代: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
杜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郑谷七岁能诗,后仕至都官郎中,因称“郑都官”。曾作“《鹧鸪》诗,有“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诸警句;以此擅名,传诵于世,因又称“郑鹧鸪”。
杜牧在看到赵嘏《早秋》诗中:“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句子后,吟味不已,便给他起了“赵倚楼”的雅号。
刘象咏《仙掌》诗云:“万古亭亭倚碧霄,不成奇刻不成招。何如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救旱苗。”时号“刘仙掌”。程贺有《君山》诗云:“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云是昆仑山顶石,海风飘落洞庭湖。”时号“程君山”。许棠《过洞庭》诗云:“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飞应畏堕,帆远却如闲。渔父时相引,行歌浩渺间。”人以题扇,时号“许洞庭”。
刘长卿工五言诗,有“五言长城”之称。
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
骆宾王为文,好以数对,如:“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且论二八千金是,宁知四十九年非”,人号为“算博士”;杨炯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人号为“点鬼簿”。
张说与苏俱以文章显,说封燕国公,封许国公,时号“燕许大手笔”。
郑綮善诗,好歇后句。其语多俳谐,故使落调。綮行第五,时人号为“歇后郑五”。
张打油咏《雪》诗云:“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后世因称此种成诗率易、俳谐、俚俗之作为“打油诗”。
五代:韦庄应试时,值黄巢起义,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时人号为“‘秦妇吟’秀才”。
和凝好为小词,布于汴洛;洎入相,契丹号为“曲子相公”。
刘洞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金城”。
宋代:欧阳修(字永叔)知滁日,自号“醉翁”,因以名亭作记。后世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此。
范仲淹守边日,作《渔家傲》乐章数阕,(其一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狐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皆以“塞下秋来”为起句,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常呼为“‘穷塞主’之词”。
范镇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晚使辽,辽人目曰:“此‘长啸公’也。”
宋祁(字子京)曾官工部尚书,赋《玉楼春)词,有写春景警句云:“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人所传诵,称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红杏尚书”。张先(字子野)曾官尚书都官郎中,以乐章扬名一时,赋《天仙子》词,有写夜景警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时人称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宋子京尚书奇其才,先往见之,遣将命者谓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又,子野曾有诗云:“浮萍断处见山影”,长短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隔墙送过秋千影”,并脍炙人口,世谓之“张三影”、“三影郎中”。另一说,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句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飞絮无影”。世称诵之,号“张三影”。又,客谓子野曰:“人咸目公为‘张三中’,谓公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子野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喻。子野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此余平生得意者。”又,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贺铸尝赋《青玉案》词,结尾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三种景物比喻愁思多,极为著称,因称“贺梅子”。
张炎《解连环》词咏狐雁,有句云:“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皆称之曰“张孤雁”。又,《南浦》词咏春水,有句云:“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写景如画,唱绝古今。人以“张春水”目之。
鲍当为河南府法曹,尝忤知府薛映,因赋《孤雁》诗,所谓“天寒稻粱少,万里孤难进。不惜充君厨,为带边城信。”薛大称赏,因号“鲍孤雁”。
谢逸吟《蝴蝶》诗三百首,其间绝有佳句,如:“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江天春晓暖风细,相逐卖花人过桥”。人呼为“谢蝴蝶”。
治平中,吉州吉水令,忘其姓名,治邑严酷。有野人马道,为《啄木》诗讽之曰:“翠翎迎日动,红嘴响烟萝。不顾泥丸及,唯贪得食多。才离枯朽木,又上最高柯。吴楚园林阔,茫茫争奈何!”令见其诗,稍缓刑。时人目之曰“马啄木”。
王观官翰林日,尝应制进《清平乐》词云:“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锦茵舞彻梁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唤,六宫多少人愁。”高太后以为渎神宗,翌日罢职。世遂有“王逐客”之号。
寇准累官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莱国公;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诗人魏野献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采诗者以为中的。北使至大名,问公曰:“莫是‘无地起楼台’相公否?”
乔子旷好用僻书,人称“孤穴诗人”。
杜默喜作诗,凭空捏造,不讲韵律。故后世称凡事由臆造而无所本者曰“杜撰”。
明代:袁凯(字海叟)谒杨廉夫,见几上有琴川时大本咏《白燕》诗,谓廉夫曰:“此诗殆未尽体物之妙。”廉夫不以为然。海叟归作诗,翌日呈廉夫云:“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柳絮池塘春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廉夫得诗叹赏,连书数纸,尽散座客,一时呼为“袁白燕”。
清代:吴绮曾任湖州知府,居官清介,人以其多风力、尚风节、饶风趣,有“三风太守”之称。工诗词骈体,词尤著名,因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句,传诵一时,又称“红豆词人”。
山阴吴修龄有句云:“雁将秋色去,帆带好山移。”人因呼之曰“吴好山”。扬州张哲士《咏胭脂》诗云:“南朝有井君王入,北地无山妇女愁。”以此得名,人呼为“张胭脂”。溧阳公馆课,出《春日即事》题。同年管水初一联云:“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公擢为第一,同人以“管杏花”呼之。
鲍以文《夕阳》诗二十首,其一云:“一匝人间夕又朝,晚来依旧满闲寮。分霜叶秋容淡,细点征帆别思遥。淡淡欲随城角尽,明明还带酒旗摇。迷藏惯匿西楼影,不似春愁不肯消。”其他佳句皆妙绝。可称古有“鲍孤雁”,今有“鲍夕阳”矣。
乾隆年间,有因诗善写黄叶而号为“崔(不雕)黄叶”、“王(苹)黄叶”者。王有句云:“乱泉声里才通屣,黄叶林间自著书。”
Number:2584
Title:张乐平冒雨请师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venance:自学
Date:1983。9
Nation:
Translator:
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形象,名闻国内外,但是这位漫画巨匠,并没有进过专业的美术院校。
在美术上,对张乐平进行启蒙的,是小学教师陆寅生。
张乐平出生在浙江省海盐县的黄头庵村,地处钱塘江的喇叭口上。他从小家贫,喜爱画画,没有笔、墨、纸张,就以杭州湾海滩作纸,芦柴作笔,练习学画,居然有所进步。
张乐平读高小时,很得美术教师陆寅生喜欢。有一年,北洋军阀曹锟以五千银洋一张的代价向议员们收买选票,当上总统,受到国人痛骂。陆老师就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一豕负五千元》,指导他画政治讽刺画。这是张乐平初学漫画的开始。此事虽已过了五十多年,张乐平对此记忆犹新。以后师生分散,断了联系。虽然两人都住在上海,只因张乐平读书时名叫张升,陆寅生并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漫画家就是他的学生,所以虽然近在咫尺,却如远在天涯一般。尽管如此,张乐平对教他画第一幅画的启蒙老师,总是念念不忘,近来,这根五十多年的断线终于连接上了。
三月中旬,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张乐平像小孩子看望外婆一样的兴奋,一手撑雨伞,一手提蛋糕,从复兴中路瑞金二路顺着门牌一直寻到打浦桥,去看望五十四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老师。叩了门,师母应声而出:“你找谁呀?”“我是张升,来看陆寅生老师。师母一听,乐呵呵地嚷进去:“张升来了!张升来了!”八十岁的陆老先生把七十二岁的张乐平打量了一下,连说:“像的,像的!”虽然这一对师生从1982年分别至今一直没见过面,但是看到站在面前的这位满头白发、行动迟钝的老学生,陆寅生还是想起了海盐县第一完小那个爱画画的小朋友。
全国著名的漫画家冒雨上门看望默默无闻的小学老师,使陆寅生感动了。“你就是张升呀!我是《三毛流浪记》的忠实读者,但是几十年来一直不知道张乐平就是张升,难得你还想着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你能想着我,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你教我画的。我一直没有忘记你!”张乐平的尊师爱师的思想感情,使陆寅生激动得热泪盈眶。
Number:2585
Title:郭沫若妙笔回春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venance:旅游天府
Date:
Nation:
Translator:
1962年10月郭沫若同志游览普陀山“潮音洞”时,拾得一册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再翻一页,是一首绝命诗,并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结果找到的失主是一位神色忧郁,行动失常的姑娘。经了解,这位姑娘名叫李真真,考大学三次落榜,爱情也遭到挫折,于是决心“魂归普陀”。郭老耐心开导李真真后,十分关怀地问道:“你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过横批和下联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点头,郭老改道: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看后感佩不已,就把自己的心事倾吐出来。郭老听后奋笔疾书一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面写着“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后,感到这副对联难道不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释吗?姑娘请求题名,郭老写上了“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
姑娘见此,惊喜万分,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胆作诗谢郭老,诗曰:
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Number:2586
Title:“不可能图形”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29期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