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2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Number:6818

Title:杀人的荣誉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梁泉英

  有一次,好战的普鲁士国王弗利德里希二世在周游全国时没有带着自己的御医,走到汉诺威市他偏偏病倒了,只好请当地医生茨麦尔迈治疗,尽管国王不那么相信地方医生。

  “亲爱的,你送到阴曹地府的人多吗?”弗里德里希毫不客气地问医生。

  “不像您那么多,陛下,所以,它给我带来的荣誉也少得多。”

  国王以后才听说,茨麦尔迈是一位很出色的医生,理应受到非常的尊敬。

Number:6819

Title:怪诗拾趣

作者:王祥玉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中国体育报》

Date:1992。1

Nation:

Translator:

  拔胡诗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曾导演了许多悲剧。清代设有拔贡一科,一位老秀才求取功名心切,屡试不中,不觉已至暮年。有一次应试怕主考官嫌自己两鬓斑白,须如银丝,难以选中,忍痛将满腮胡子拔光,结果仍未考中,不禁潸然泪下,遂作《拔胡诗》一首:

  未拔贡兮先拔胡,贡未拔兮胡已无;

  早知拔胡不拔贡,不如不贡不拔胡。

  咸淡诗

  晚清时苏州有一歌女,工弹唱,富姿态,盛传一时。但这位歌女平日装束十分淡雅,喜穿浅红色衣裙。后来嫁给了一位盐商,有人打趣而作《咸淡诗》曰:

  淡红衫子淡红裙,淡扫娥眉淡点唇,

  可怜一身都是淡,然何嫁与卖盐人。

  剃头诗

  明末清初,清廷强令汉人仿照满人习俗一律剃头,颁布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令。百姓深为不满,有个和尚便作了一首《剃头诗》曰:

  人人头须剃,何人不剃头?

  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

  剃头由他剃,头还是我头,

  可怜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灯水诗

  抗日战争中期,国民党政府将首都从南京迁至重庆,定名陪都。是时,生活条件很差,水电常常中断,百姓怨声载道,有人写诗进行讽刺。当时重庆报一角刊登一首《灯火诗》曰:

  电灯虽设光常无,更有自来水易枯;

  名不副实君莫怪,此间毕竟是陪都。

Number:6820

Title:从前,山上有座庙……

作者:鄢烈山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南方周末》

Date:1992。4。24

Nation:

Translator:

  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都有希望继承祖师的衣钵,成为本寺的长老。

  和尚甲十年前曾云游四海,遍登名刹,广访高僧,日讲夜参,证得『纯净圆德』。投奔本寺以来,以真悟妙解超越众徒子徒孙之上,受到全体僧众的敬重。

  和尚乙的优势是,自幼在本寺出家,几十年遵守清规戒律,一丝不苟;率领众徒子徒孙服侍长老唯恭唯谨,唯命是从;虽不能在将来使本寺声闻禅林成为一方名山,但定会不坏本寺规约,维持原有场面。

  长老自知圆寂之期难定袈裟传给哪个。半夜,他来到大雄宝殿焚香礼拜毕,拾起『功德箱』上一枚铜钱来卜断。

  各位施主,您猜哪一个被我佛如来选中了?

  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和尚,先后为本寺『住持』。

  甲和尚带领众僧在丛林静修,一切遵奉『百丈清规』,唯以礼佛为事,内部管理虽然井然有序,寺庙却日益衰败。因为附近的一些地痞无赖常常滋事骚扰,殴打僧众,侵占庙产,无一宁日。不堪受欺凌的和尚纷纷游方去了。

  乙和尚自告奋勇任住持收拾残局。他采取的第一条措施是抽调骨干种好上等名茶,送往本县衙门和附近一家乡绅;第二条措施是腾出一间偏殿做接待室,高档几案茶具,名贵古董书画,布置得『超一流』,专供官绅及其家眷拜佛进香时休息。

  虽有不僧不俗结交官府之嫌,但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争取到当地官府的支持,再也没人敢欺负本寺了。又由于经营有方,庙产也日渐繁荣发达,吸引了不少游僧来存牒,俨然一座大丛林了。

  远方一位高僧听说了他们的经验,问他的弟子们道:『你们以为这是该贺还是该吊呢?』众弟子面面相觑……

Number:6821

Title:老师三题

作者:司玉笙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河北文学》

Date:1992。

Nation:

Translator:

  重心

  孙老师五十上下,瘦矮,微驼,走路好背手。那捏惯了粉笔的右手是很不安分的,背在身后,手指头也支叉着,在腰间比比划划,好似在给后面的行人打拍子。比划到得意处,前伸的脑袋也跟着有力地一晃,便可想见一个很好的字形。这时候,旁边的路人总要站定,瞅他个仔细。

  他教初中语文,极重视字形的好坏。在黑板上写字,一笔一划的,颇见功底。写着,嘴里还念叨着

  “这一横不要太僵,稍有变化……看见没?写这个‘口’一定要收……”

  字写得不好,他必定擦掉重写。他很少用板擦。夏天他左手握着块湿布,随时擦抹。冬天穿棉袄,就方便多了,哪地方写得不满意,袖子便噌地捂上去,瞬间就完成了使命他不想让学生看见那不好的部分。

  写好后,他先看一遍,间或用手指头抹去一点什么。转过身来,两手轻轻一拍,袖子上挤成蛋儿的粉笔末就往下落……

  他写字的时候,学生们便“自由”了,小动作很多的。待他转过身来,便都“定格”。他瞄见了,也不训。他从不训学生,顶多只说这么一句:“你们呀,你们呀……”

  学生们就笑。有的玩个鬼脸,都不怕他的。连家长也说他是好脾气。说跟着孙老师,孩子不亏。都挤着上他那个班。

  孙老师教语文,将书法也带起来了。早晚的,他就讲一堂书法。讲字的间架结构、书写要领。他讲,学生们就在纸上写。

  “你们以后比我写得好只要你们用心去写……”

  那一次他说着,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心”字,写和极妙,连他自己也惊奇,就细细地看。不过瘾,后退一步又看,再退一步,竟忘了讲台就那么小,一脚踏空,身子一挫,重重地斜摔在地上。

  前面的学生面面相觑,竟没有人去扶。孙老师两手撑地,很艰难地坐立起来,脸上的肌肉被痛苦拱得一颤一颤的。

  课堂上很静,几十双表情不同的眼睛就看着他一仄一歪地上了讲台。

  “都怨我,”他说,“都怨我……”

  这一堂课没上完,孙老师就跛着脚出去了。他一出门,学生们就愣了,愣了好一会儿。

  第二天,孙老师又来了。他一跨进教室,并没谁喊“起立”,学生们都站了起来,站得笔直从来没有这样过。

  孙老师说:“你们昨晚上都去看我了。你们呀,你们呀……”

  这一说,那些头都低矮了下去。

  他就往黑板上看。那上面没擦净,还留有一个字,就是那个“心”。不过,已被描过多遍……

  他一跛一跳地上了讲台,用袖子去擦那个字。一下、两下……怎么也擦不净。待他转过脸,学生们还站着……

  从此,他不再写那个字。

  蛮音

  王老师不是本地人。他来到这个小镇时只有19岁,说一口很纯正的普通话。镇里人都叫他“王蛮子”。

  他是“戴着帽”下来的。据说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下放到这里是来“改造”的五十年代末,这类事司空见惯。

  镇里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只是听不惯他的口音,就觉得别扭。背地里说起他,就道:“那个王蛮子……”

  王老师也觉得别扭。为了能“打成一片”,他就努力地学当地土话。谁说了一句很鲜的土话,他就在小笔记本上记下,还注上拼音。

  镇里有个鞋匠,当地的俏皮话说得很绝。王老师是在一次补鞋时认识他的。一来二往,俩人就结成了“莫逆之交”。有事没事,王老师就往鞋匠那儿跑。跑得勤了,就认得了鞋匠的女儿大萃。大萃好听他说普通话,他一来,大萃就不远不近地站着,或搬只小板凳往近旁一坐。听他说话,就捂着嘴叽叽地笑……

  后来,王老师被摘了帽,到镇小学教书。镇小学离鞋匠的住处不远,大萃就常给他送饭。王老师那时的本地土话已经说得很地道,学生们都听得懂。不经意冒出一句普通话,调皮的学生就会在底下捏着鼻子阴声怪调地学他: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这一学,课堂里就涨满了笑声。

  大萃不知怎地知晓了这件事。待放了学,在院子里揪住那调皮学生乱凿。那学生喊着求饶,用书包遮住头飞一般跑了。

  不要打他,不要打他。王老师劝大萃。

  俺偏不,俺偏不!大萃道。你不能打,俺能打!

  这以后,没有学生再敢和王老师“唱二簧”。王老师也很注意的,课堂上从不漏半点“蛮音”。

  不几个月,大萃成了王老师的新娘。学校没有地方住,王老师就搬到鞋匠那儿。有了妻子有了家,王老师过得还是蛮舒坦的。没事的时候,他和鞋匠海天云地闲扯。一盘花生米、两根腌黄瓜,翁婿俩能下去八两老白干。

  王老师三十出头才有孩子,是个千金。王老师就叫她“小萃”。小萃刚咿呀学语,大萃就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教她:爸爸妈妈啊啊

  老鞋匠在一旁听了直撇嘴。见老头儿这般,大萃就对王老师说:你来教,你的话好听……

  王老师笑了:你比俺还强哩……

  一晃眼,小萃就长大了。先在镇里上完了初中,又到县里念完了高中,接着又考上了师范学院。

  小萃一走,王老师心里就空落落的,每晚由大萃陪着喝两杯老鞋匠已不能喝酒,他瘫在床上几年了。

  寒假时,小萃回来了,一张嘴竟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王老师很不安,说:你说咱这地方的话不中吗?

  小萃到外爷屋里,对老人说:外爷,您老好啊!

  老鞋匠将眼皮撑开,瞧瞧外孙女,问王老师:这是谁呀,说话恁蛮!

  王老师和小萃就笑。

  吃晚饭时,酒又摆上。小萃从牛津包里掏出两盒高级点心。

  爸,这是我的老师、您的学生捎给您的礼物。

  王老师一愣:谁?

  小萃就把目光移到大萃脸上:妈,就是你凿过的那个……现在已是讲师。

  是二秧子呀!出息啦,出息啦!

  他还记得您。他说,就是冲你那一顿拳头,也得学好……

  王老师愣愣地听着。双手来回摆弄那两盒点心。等大萃娘儿俩把话头闸住,他就端起酒杯猛喝……

  这一夜王老师第一次喝醉了,不住嘴地说了半宿普通话。

  鞋样

  蔡老师四十多岁才结婚。

  在镇中学,他算个“顶梁柱”,教数学是一流的。他课教得好,就是不讲究衣饰,穿得邋邋遢遢的,走起路来似风筝,仄仄歪歪的。

  好在这里的人并不经意这些,只要老师有本事教好学生就行。

  看他四十出头仍未成家,都为他操心。其实他在大学时的一个女同学对他很钟情,只是后来他景况日下,“落难”到北,情网便焚。

  对过去的事他闭口不谈,掐指一算,给他介绍的足有一打,均不成。这多半怨他自己。他呆得很,总说:我不想再染灰一个……

  后来,给他说了一个寡妇,竟应下了。

  他认得那寡妇。寡妇原先是镇里卖菜的张二之妻。张二经常给学校大伙送菜。张二病倒后,就由妻替。那女人来送菜时,身后总跟着两个牛犊般的壮仔……

  成婚那日很平常。寡妇带着两个孩子,到屋里恭恭敬敬喊了一声“蔡老师”就算完礼了。让孩子喊“爸爸”,孩子就往母亲身后退,只露四只眼往“爸爸”身上瞧。

  蔡老师笑笑,说,住下吧,住下吧,俨然收容所的头儿。

  娘仨往屋里一挤就满了。蔡老师无容身之处,只得到外面住。

  夏天还好,一领凉席随便往哪儿一铺,拉拉呱,一宿就过去了。冬天难熬些,常和看门人抱脚而睡。

  女人很敬他的,口口声声称他“蔡老师”。她会过日子,不乱花一分钱,到月底还能攒几个。尽管瞎字不识,针线活倒好,孩子、大人的衣裳都做得来,自己裁剪,自己缝制。蔡老师身上就鲜亮了一点。只是衣裤的样式老一些,裤裆大,裢腿宽,走起路来,腿间似摆着两把摇扇,活像个乡野的算命先生。蔡老师不在乎这些,叫穿什么就穿什么,心里蛮舒坦的。

  蔡老师对两个孩子很好,辅导他俩做作业、看书。没事时,领着他们到镇外的河边玩。两个孩子就在他手底下慢慢长起来……镇里人见了,羡得不得了,说寡妇的命儿真好。

  那一年赶上评职称,红头文件规定了很多框框,其中一条就是对学历的要求。谁都知道蔡老师是硬梆梆的大学毕业生,教龄又长,有一个中级指标必是他的。眼光都向他投去。

  蔡老师并不觉得有什么,每天该干什么干什么,好像与他无多大干系。

  有一天,评委会的郑重其事地问他有无毕业证。他一愣,说:有的,有的。评委会的说,那就拿来复印几份附到申报表上都要这样。

  他就回屋找那小玩意儿,竟没有找到。女人在旁看着,光搓手,问:

  蔡老师,您找啥?

  找一个小本本……

  啥样儿的小本本?

  蔡老师就说什么颜色的、多大……

  女人怔想了一会儿,忽地搬出来硕大的针线筐,几扒几不扒,翻出来一个硬本本:

  是这个不?

  蔡老师说:是的,是的……

  俺瞧里边的瓤儿又厚又硬,叫俺给孩子剪鞋样了,谁知它有用……

  没用,没用,我只是看看,过后再还给你,好吧?

  就见女人双膝一软,泪汪汪地跪下了:

  你捶俺,你捶俺……

  蔡老师慌去拉她,拉不动,顺势也跪下。两个头就碰到一起……

  过了半年,蔡老师的中级职称批下来了。评委们对他的文凭复印件津津乐道:每份复印件上都清楚地落下一个“鞋样儿”……

  后,两个孩子陆续考入大学。其中一个就在蔡老师毕业的那所大学就读。

Number:6822

Title:赝品中的精品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上海择报》

Date:

Nation:

Translator:荣敬

  高更对库耶奥

  52岁的康拉德·库耶奥是位赝品制造老手。几年前,德国《明星》上发表的希特勒日记就出自他手。为此,他被判入狱3年。库耶奥模仿的绘画大师高更的作品,水平也相当高。高更的原作《端芒果的少女》价值2400万马克。库耶奥的这幅赝品也可卖4800马克。他甚至自夸其绘画速度与大师一样快。库耶奥酷爱模仿的理由是:“制造赝品令人兴奋,因为置身其中能发现大师们的秘密。”

  红色的波尔舍≈红色的马自达

  波尔舍924型车诞生于1975年,1981年6月改进后取名944型车。汽车制造业后继者日本垂涎其名声,于1985年推出了仿制品马自达RX-T系列,它完全是944的翻版:4个汽缸211马力,最高时速达240公里。两者区别仅在于前者使用三角活塞旋转发动机,而日本限于专利只能望洋兴叹。

  赝品的赝品

  33岁的迈克尔·杰克逊原来一副典型的非洲人模样:鬈曲的头发、扁平的鼻子。在整容专家的帮助下,杰克逊变得和他的歌声一样潇洒:坚挺的希腊鼻、薄嘴唇、高颧骨,逐渐成为世界娱乐圈最富人士。迈克尔·杰克逊大紫大红之际,他的姐姐拉托娅·杰克逊也开始平步青云。在做了整容手术后,拉托娅原先的扁鼻子换成了高鼻梁,和迈克尔看上去简直像是一对孪生姐弟。

  上帝制造的冒牌货

  苍蝇人人见了都讨厌,但有一种对人类无害的大黄蜂却与其极为相似。这种大黄蜂一俟遇上险情,会自动变成惹人厌的马蜂,当然,它并不螫人。这种拟色(保护色)反应是上帝的杰作,因为他有一副好心肠。

  音乐从来不知羞耻

  杰克·怀特今年50岁,是位老资格作曲家,他最近出版的《与我在一起》这张唱片,已盈利近200万马克。现在有人指出,这些作品全属剽窃之作,与维也纳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家汉斯·泽卡创作的《和我一起》有惊人的相似。对舆论的责难,怀特仍执迷不悟,坚称《与我在一起》是他自己作曲的,难道这是巧合?

Number:6823

Title:有关奥斯卡你能知多少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中国青年报》

Date:1992。4。7

Nation:

Translator:

  ▲奥斯卡金像奖高十三点五英寸,镀有一层不列颠金。雕像上有一个骑师,站在电影胶卷上。每座雕像的塑造需花一百美元,但不能非法出售雕像,只能卖给电影学院。

  ▲美国电影学院一九二七年由路易斯·B·迈耶筹建,学院属下的十二个部门先在每种类型的影片中选出五部片子作为提名,然后五千名会员投票表决。要想成为会员,你首先必须是奥斯卡金像奖的得主,或者至少在以往的经历中扮演过两个主要角色。会费每年为一百五十美元。

  ▲选票具体数目从不公布,因此到底有多少选票有效,永远是个未知数,至于那些投票人,他们未必一定都看过被提名的影片。据说,不少会员都把选票送给秘书、园林工人及情人。

  ▲奥斯卡颁奖仪式从未间断过,即使在一九四二年珍珠港事件期间也照样举行。可有两次是延期举行,一次是在1968年,马丁·路德·金被刺杀后;另一次是于1981年,美国前总统里根险遭暗算。

  ▲伍迪·埃伦曾三度荣获奥斯卡金像奖,但他从未出席过颁奖仪式,而宁愿喜欢在纽约小酒馆里吹吹单簧管。

  ▲颁奖仪式上最长的发言者首推《密尼维太太》的主演戈丽尔·卡尔迪,她的发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