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0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这有什么办法?这是美帝国主义‘请’你来的呀!”又说:“我们的恩来同志早就警告过这位杜鲁门先生,说你不要过三八线,你要过了这条线,我们就不能置之不理。可是人家硬是过来了。我们可怎么办呢?究竟是出兵参战,还是听之任之?请你彭老总也准备发表个意见。”

  会后,毛主席又单独对彭总说:“德怀同志,我这个决心可不容易下哟!一声令下,三军出动,那就关系到数10万人的生命。打得好没有可说的。打不好,危及国内政局,甚至丢了江山,那我毛泽东对历史、对人民都没法交待哟!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大家的担心都是有道理的。不过金日成危急了,我们要不管,那社会主义阵营还不是一句空话!”

  彭总极其关注地倾听着毛主席的每一句话。当晚在下榻的北京饭店里,怎么也睡不着。想着美国占领朝鲜,与我隔江相望,威胁东北;又控制我台湾,威胁上海、华东。它要发动侵华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它的肠胃,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它既要来侵略,我们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为本国建设前途着想,应当出兵;为了鼓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帝、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也要出兵;为了扩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威力,更要出兵。

  “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怎么说心里也难过。”彭总把毛主席的这句话,反反复复叨念了几十遍,体会到这是一个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指示。

  第二天下午,彭总在会上发言:“出国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边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10月8日,中央正式决定彭德怀同志去朝鲜。彭总二话没说,立即乘飞机去沈阳。

  当天下午,彭总在沈阳紧急召集十三兵团及东北军区负责人邓华、韩先楚、洪学智、解方、杜平及李富春、贺晋年、张秀山等,商定于次日召开参战部队军以上高级干部会议,部署出国前的准备工作。

  10月9日,辽宁宾馆会议厅,宽敞明亮。20多位军以上干部陆续到达。他们中,有的过去长期并肩战斗在一起,情谊很深;有的还是从长征后,久别重逢,感到格外亲热;有的虽是初次见面,但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来到一起,同样像老朋友一样,话匣子就关不住啦!

  “怕个熊,美国鬼子又不是三头六臂,我们把纸老虎当真老虎打就是了,打他个人仰马翻,给世界人民看一看!”吴信泉的声调很高。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迟早要吃亏的呀!”邱创成那平江话尾子特别浓。

  ……

  不过,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刻,谈论的中心还是猜测“到底谁是司令员?”

  他们把中国当代有名的军事家一一排队,逐个估量,大都认为,林彪挂帅的可能性大。因为志愿军战略后方基地是东北,林彪在这里待的时间长,情况熟悉;准备入朝的部队,又大都是四野的主力十三兵团的东北炮兵师,林彪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但是,他们谁都不知道,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林彪提出的观点是“不要出国作战”。其理由是:我军装备落后,大都是缴获日本的三八大盖。美军一个军有各种火炮1500门,我们一个军还不到300门,坦克更少。如果没有三倍、四倍于美军的炮兵和装甲兵,是顶不住的。一旦顶不住,美军打过鸭绿江,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毛主席起初确实提到了林彪。林彪怕担“千古罪人”之名,害怕打不赢麦克阿瑟,失了他“林总”的威信,借口身体欠佳,把这副重担撂了下来。就是彭总也多次问过毛主席:“主席,林彪现在怎么样?”毛主席大手一挥:“不谈他,不谈他。他这个人打起仗来,谨慎有余,胆量不足,不谈他。”

  正当大家谈得兴浓的时候,忽然“吱呀”一声,会议室的大门打开。由东北局负责人高岗陪同,彭总巍巍地站在会议室门口。大伙都赶紧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端端正正地注视着。

  “中央确定彭德怀同志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大家抗美援朝。我们欢迎!”高岗话音一落,将军们“哗”的一声站了起来,使劲鼓掌。

  彭总慈祥的脸上,稍带一丝微笑,一招手,让大家落坐。“同志们好!”彭总频频点头,向大家表示问候。

  接着,邓华同志向彭总介绍参战部队领导。

  “这是38军梁兴初军长、刘西元政委。”

  彭总紧握梁军长的手,端详了一阵说:“比以前瘦了些,要好好注意身体,争取多打几个漂亮仗,才不愧是红军的老家底呐!”

  “是!我一定遵照你讲的去做。”梁军长的脸显得精神焕发。

  “这是39军吴信泉军长、徐斌州政委。……这是炮兵邱创成政委、匡裕民副司令员。”

  彭总与他们一一握手。在与匡裕民握手时,彭总说:“我们的炮比美国少得多、差得远,你们得想办法,打得快,打得准,打得狠。这全仰仗你这个司令!”

  “我们一定做到!”匡裕民赶紧收腹挺胸,斩钉截铁地回答。

  彭总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

  彭总先在会上谈了出兵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着重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的敌人不是宋襄公。它不会愚蠢到这种地步,等我们摆好了阵势才来打我们。大家看到现在有这种打法吗?”

  “没有!”大家齐声回答。

  “对!没有嘛!他们是机械化,前进速度是很快的,我们必须抢时间。中央要我到这里来,也是3天前才作的决定。我彭德怀本事不大,确实是廖化当先锋!中国生,朝鲜死,朝鲜埋,光荣之至!”

  接着,彭总提高嗓门,以洪钟般的声音宣布:“我命令,所有参战部队,从现在起,10天内做好一切出国作战准备!”

  彭总的声音在大厅里回荡,将军们的心都震撼了。

Number:5868

Title:如愿以偿

作者:吉尔博特·莱特

出处《读者》:总第11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美国

Translator:

  坐在联合火车站的检票室内,我能看清走上台阶的第一个人。

  我左侧杂志亭的主人托尼研究概率学,因为他喜欢赌赛马。他宣布根据他的理论可以算出,如果我在这儿再工作120年,我就会看见世界上所有的人。

  于是我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你在像联合火车站这样的大站停留足够长的时间,你将看到旅行的每一个人。

  我将我的理论告诉给许多人,可除哈里外没有人为之所动。他3年前来此,接9:05的火车。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哈里的那个晚上。当时他很瘦,很焦急。他穿戴整齐,我知道他在接他的恋人,而且见面马上就结婚。我不用解释我是怎样知道这一切的。如果你像我一样在观察人们等在台阶尽头中度过18年,你也会很容易地得出上述结论。

  瞧,旅客们上来了,我得忙一阵儿。直到9:18的车快到时,我才得闲看一眼台阶尽头,令我吃惊的是那年轻人还在那儿。

  9:18的车过去了,她没来。9:40的车也过去了。乘10:02的车的旅客来了,又纷纷离去了,哈里绝望了。他来到我的窗前,我问他,她长的是什么样。

  “她小个儿,有点黑,19岁,走路很端庄。她的脸,”他想了一下说,“看起来很精神,我的意思是她会发疯,但从不持续很久。她的眉毛中间皱起一个小疙瘩。她有一件棕色皮装,不过也许她不穿那件。”

  我不记得见过那样的人。

  他给我看他收到的电报:

  星期四到,车站接我。爱你爱你爱你爱你。梅。发自纳伯拉斯卡州的奥麦哈。

  “那么,”我最后说,“为什么不给你家打电话?也许她先到了。”

  他不自然地看了我一眼。

  “我到这儿才两天。我们打算见面后去南部,在那儿我有一份工作。她,她没有我的地址。”他指着电报,“我收的是普通邮件。”

  说完他走向台阶的尽头,察看乘11:22的火车到来的旅客。

  我第二天上班时,他又在那儿,他一看见我就走了过来。

  “她有工作吗?”我问。

  他点点头:“她是个打字员。我给她以前的老板发过电报,他们只知道她辞了工作去结婚了。”

  这就是我们相识的开始。以后的三四天,哈里接每一辆火车。当然,沿线做了查找,警察也参与了此事,但是没能帮上忙。我看得出,他们都认为梅显然是愚弄了他。但不管怎样,我从不相信。

  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哈里和我闲聊。

  “如果你等得足够久,“我说,“总有一天你会看见她走上这个台阶的。”

  他转过身看着台阶,就像我们从未见过面似的,但我仍继续解释着托尼由概率学得出的结论。

  第二天我来上班,哈里就站在托尼的杂志亭柜台后面。他难为情地看着我说:

  “你瞧,我总得有份工作,是不是?”

  于是,他成了托尼的伙计。我们再也没有说起梅,也没有提到我的理论。但我注意到,哈里总是看着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

  年底,托尼在一次赌博的争吵中被杀了,托尼的遗孀将杂志亭交给哈里经营。过了一段时间,她又结婚了,哈里便买下了杂志亭。他借钱安装了苏打水机,不久他的生意便初具规模。

  昨天,我听到一声惊叫,接着是很多东西纷纷掉落的声音。惊叫的是哈里,哈里跃过柜台时碰掉了许多布娃娃和其他东西。他冲过去,一把抓住一个离我的窗口不足10码处的姑娘。她小个儿,有点黑,眉毛中间皱出一个小疙瘩。

  好一阵子,他们相互拥抱着,笑着,叫着,语无伦次。她似乎说:“我原本指的是汽车站……”他吻得她说不出话,告诉她为了找她他做了许多事。显然,3年前梅是乘汽车而不是乘火车,她电报中指的是汽车站而不是火车站。她在汽车站等了很多天,为找哈里花掉了所有的钱,最后她找了一份打字的工作。

  “什么?”哈里说,“你就在镇上工作?一直都是?”

  她点了点头。

  “噢,天哪,你为什么不到火车站来?”他指着他的杂志亭,“我一直在那儿,那是我的,我能看见走上台阶的每一个人……”

  她的脸色有些苍白。好长时间她都看着台阶,并用微弱的声音说:

  “我,我以前从未走上这个台阶。你知道,我昨天才为了业务上的事走出这个镇子……噢,哈里!”

  她用双臂搂着他的脖子,真的哭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她退一步指着火车站的北端说:

  “哈里,3年了,整整3年啊,我就在那儿,就在这个车站工作,打字,就在站长办公室。”

  对我来说,惊奇的是概率学对这对有情人如此苛刻,最终使梅走上台阶竟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Number:5869

Title:雪花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1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最先落在大地上的雪花,总是一落下来就悄悄溶化了。

  谁还说起它们呢?当后来的雪,那些同样勇敢同样美丽同样无私的雪花,使人间变得如此美丽如此纯洁。

  可谁能忘记它们呢?那些为填平人们坎坷的记忆,那些为埋藏上个季节留下的枯枝腐叶,而最先落在地面的雪花呵!

Number:5870

Title:翅与祷

作者:克莱恩·沃森

出处《读者》:总第11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某个夏日里,我在山间砍除灌木,几个钟头之后,决定该停下来吃午餐了,于是在一根木头上坐下,取出三明治,一面观赏四周有粗犷之美的风景。两道湍急的溪流汇成一方清澈深潭,然后挟着雷鸣之声奔下葱郁的峡谷。

  我这种诗情画意本来是再美也没有的要不是一只蜜蜂开始锲而不舍地围绕着我嗡嗡飞。那是一种随处可见、喜欢骚扰游人的蜜蜂。我想也没想,一下就把它赶走。

  但它毫不甘休,飞了回来,再嗡嗡骚扰我。我不耐烦了,一巴掌把这东西拍到地上,用靴子把它猛地踏进沙里去。

  不一会儿,我脚下的沙爆开来,把我吓一跳,那折磨我的小东西竟然拼命地扑着两翅钻了出来!这回我可决不让它逃生,我站起来,使出我95公斤体重的全部力量,把它碾到沙里去。

  我再坐下享受午餐。几分钟之后,我注意到脚旁的地上微有异动。一只受了伤但还活着的蜜蜂,竟又微弱地从沙里钻出来。

  它居然没死,令我十分迷惑,于是俯下身子,看看它究竟伤到什么程度。看来它右面的翅膀仍相当完好,但左翅已被皱折得像个小纸团。然而那蜜蜂仍慢慢地把翅膀扇动,好像在估量自己的伤势,同时开始清除胸部和腹部的沙粒。

  然后蜜蜂把注意力集中在弯折的左翅上。它的脚上上下下地快速扫动,想把翅膀摩平。每摩一次,就把翅膀振动一番,好像要试试看能不能起飞。这只伤残得无可挽救的东西竟以为自己还可以再飞!

  我趴在地上,要把蜜蜂那徒劳无功的尝试看个仔细。经过更真切的观察,证实这只蜜蜂已经完了它肯定完了。我是个经验丰富的飞机师,对于翼很有研究。

  不过蜜蜂毫不理会我那优越的知识。它的体力似在增加,修补的速度也在加快。那薄纱般不能活动自如的弯折的左翅,这时已近乎挺直了。

  最后蜜蜂觉得相当有把握可以来一次试飞了。它发出很响的嗡嗡声,振翼使身体离开大地不过飞出沙面才七八厘米就坠落到沙堆上,猛打了一个滚。它再一次疯狂地摩平、屈伸翅膀。

  蜜蜂又升空了,这一次升高了15厘米才跌下另一个沙堆。它的翅膀显然已能飞行了,只是还不能控制飞行方向。它像机师那样,慢慢地琢磨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试行短跳,但每次都失败了。可是那只蜜蜂每次坠地后都积极再试,拼命要纠正新发现的结构缺点。

  蜜蜂又一次起飞,这次终于飞越了沙面,直朝一个树桩冲过去。险些要撞上时,蜜蜂放慢前进速度,打了个回转,飞到波平如镜的湖面上,慢慢飘行,似乎在欣赏自己的湖中倒影。蜜蜂在我眼前消失了,我才觉察自己一直跪在地上。

  我继续跪了一段时候。

Number:5871

Title:西北民歌大师王洛宾

作者:三毛

出处《读者》:总第116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中国台湾

Translator:

  当今在中国大陆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一生编曲作词接近千首。他的作品之中,例如《掀起你的盖头来》、《青春舞曲》、《马车夫之歌》、《哪里来的骆驼队》、《大坂城的姑娘》……几乎是每一个中国人多少能够唱出来的歌曲。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更是人人知晓,至今流传。一般人只知道这是边疆民歌,却不知词曲背后另有故事。

  王洛宾于公元1913年出生在北京,193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那是中国音乐教育的初创年代,相当程度地采用欧洲音乐教学的方法。当时,他的作曲教授是留学归国的汪德昭先生;钢琴教授是德国人谷布克;声乐教授则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妹妹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王洛宾在这样的教育下,完成了高等音乐教育,

  1937年,王洛宾和作家萧军、萧红、塞克结伴往西北旅行,因为连日大雨,使得他们一行受困在六盘山的一间客栈。就在那儿,经由一位“车马店”女老板的口中,王洛宾初次接触到了西北最原始的山歌。那种民歌,是西北名为“花儿”的调令。唱山歌“花儿”的女老板,在年轻时有一个美丽的绰号,叫做“五朵梅”。

  当王洛宾听到了这样的调令之后,他被“五朵梅”征服了。这个沙多夫斯基伯爵夫人的高徒,拜倒在一位布衣短衫的农村老妇面前,从此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世界,一生离不开中国大西北,再没有回到北京。

  1941年春天,导演郑君里去青海拍摄一部电影,邀请当时住在青海省西宁市的王洛宾参加演出。他们一行人到了青海湖畔。

  郑君里物色了一位千户长的女儿卓玛,充当电影故事里的牧羊女。王洛宾穿上了藏袍,跟着卓玛赶羊群。拍摄的工作晨出夜归,王洛宾在电影世界里过了3天真正的牧羊人生活。

  卓玛是一个藏族姑娘,像山野里的鲜花,两只乌溜溜的大眼睛,衬着粗粗的辫子,金丝镶边的彩色藏裙,包裹着她健美的身躯。

  导演安排王洛宾和卓玛同骑在一匹马上。王洛宾起初很拘谨,坐在卓玛身后,两手紧紧抓着马鞍。卓玛却对此毫不理会,忽然纵马狂奔,王洛宾一时不防,本能地抱住了卓玛的腰。卓玛狂驰了很久,在那大草原上,这才把马缰交在王洛宾手中,靠在他的怀里,不再撒野。

  黄昏牧归,卓玛将羊群轻轻点拨入栏,王洛宾痴痴地看着被晚霞浸染了全身的卓玛。卓玛感觉到他的眼神,她转过身去,拴好羊栏,那张绯红的脸对着王洛宾一个28岁的汉族青年。卓玛眼中跳出了火苗,举起手中的牧鞭,轻轻打在王洛宾身上,然后返身走了。

  王洛宾依旧木然地站在栅栏旁,痴痴地望着消失在夜幕中的卓玛,轻抚着被卓玛打过的地方。这个俏皮、美丽又奔放的藏族姑娘,在他身上留下了永生难忘的一鞭。

  王洛宾徘徊在卓玛父亲的帐房外,毡窗落了下来,将那千户长的女儿和这位汉族音乐家分隔在两个世界里。

  第二天清晨,电影队离开了青海湖,要回到西宁去。卓玛和她的父亲骑了马,一程又一程地送,直到在一个小坡上,方才停住了。

  王洛宾骑在骆驼上,不住地回头张望,随着驼峰起伏,驼铃叮咚,王洛宾心中的情感,化为词曲,唱了起来: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