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0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德国官员周旋已越来越困难了,他所惯用的“两面派”的手段也越来越不易施展了。

  有一天,盖世太保到工厂来巡视时,看见一个名叫林莫斯的犹太老人垂头丧气地蹒跚着走过院落。盖世太保问辛德勒,那老人为何这样没精打采。辛德勒回答说,那是因为老人的妻小在几个星期前撤离犹太人“居民点”时死去了。盖世太保的头目听了后,竟立刻命令随从开枪打死林莫斯。“让他到天堂去与他的家人团圆吧!”他狂笑着说完,便走开了。院子里只剩下了辛德勒、林莫斯和那个随从。

  “把裤带解开,然后开步走!”随从对老人叫道。林莫斯只得照办。

  “你这是在破坏我这里的风纪呀!”辛德勒忧心忡忡地说,可那随从只是冷冷地笑了一声。“你这样做会严重损害我的工人们的士气,”辛德勒脱口喊道,“这会影响正常生产的!”但是,那盖世太保却拔出了手枪。辛德勒赶紧大叫道:“放了他吧,我给你一瓶杜松子酒!”听到这话,那随从竟收起了枪,拉着惊魂未定的辛德勒就到办公室却取他的酒了……

  也许正是因为在这一事件中取得了经验,辛德勒开始更积极地投入到援救犹太人的行动中去了。在1943年的那个充满恐怖的春天里,他频繁地在暗底里活动着,不断地向纳粹官员行贿,或直接与他们进行智慧上的较量,救出了不少犹太人的生命。

  但辛德勒那会儿最想做的事是帮助那些被关在普瓦索夫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当时在波兰的其他集中营早已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所以辛德勒十分担心这种劫难迟早也会降临在普瓦索夫。有一天黄昏,辛德勒在与斯通等人经过了一番商量和谋划之后,决定去见一见德占领军的军需总管。结果他如愿以偿,使那个总管相信了他的话,即:原先设在普瓦索夫的一家只是用作修补军队制服的工场完全可以改造成一座生产军需品的工厂。随后,普瓦索夫便成了一个生产军需品的集中营,使那里的犹太人暂时躲过了杀身之祸。

  这件事也使辛德勒与普瓦索夫集中营的司令官阿曼·格尔夫之间建立起了一种“良好的关系”,因为后者发觉由于有了这个工厂,自己的地位提高了不少。利用这层关系,辛德勒又以“节约上班时间”为由,要求把工人搬出集中营,住到工厂附近的附属营地去。格尔夫一口答应了。从此以后,辛德勒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将食物和药品送进集中营了。那里的看守都得到过辛德勒的“好处”,因此格尔夫一直被蒙在鼓里,始终不知道辛德勒所做的那些事。

  他又开始了新的冒险

  但辛德勒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开始了新的冒险。在当时的情况下。为“犯法”的犹太人“求情”,无异于引火烧身。然而对辛德勒来说,这仿佛就像是他的日常工作一般。“别再杀死我的熟练工人了!”他总是对那些纳粹分子这样说,好些犹太人就是因此而保住了性命。

  1944年春天,在苏军的沉重打击下,德军从东线全面撤退。普瓦索夫集中营及其附属营地接到了撤离的命令,犹太人再度面临灾难,辛德勒的关键时刻到了。此时他动用了他的所有“朋友”,并在当地以及华沙的军政要人身上“狠下功夫”:行贿、游说、哄骗、乞求、磨蹭……所谓耍尽了“阴谋诡计”,终于获准将700名男工和300名女迁移到了他家乡附近的布林尼兹市的一家工厂。到了11月份,他属下的所有犹太员工都迁入了新的营房。

  此后,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在辛德勒的带领下,一面假装埋头工作,一面继续与纳粹斗智斗勇,直到1945年春天盟军解放集中营。在此期间,由于苏军在东线节节获胜,在德军撤离奥斯威辛以及其他集中营时逃脱出来的不少犹太人,也都得到了辛德勒所提供的收容和保护。他甚至壮着胆子要求盖世太保将所有被他们追捕到的犹太“逃犯”都交给他,理由是“这有助于扩大军需品的生产能力”。

  辛德勒对犹太人所表现出的同情心和牺牲精神几乎是没有止境的。他为他们用去了他的所有积蓄,还变卖了他妻子的首饰,以换取犹太人迫切需要的食物、服装、药物以及用来贿赂盖世太保的杜松子酒。他还用高价从黑市买来的医疗设备开办了一家专为犹太人服务的地下医院,他的妻子爱米丽则亲自在这家医院里担起为病人做饭和护理的工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帝国”行将崩溃的那些日子里,有一天深夜,辛德勒接到了一个从火车站打来的电话,问他是否愿意收容两车厢快要冻僵的犹太人,他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在摄氏零下15度的低温下,那两节车厢已经冻成了冰窟。车厢里的约100名犹太人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押解上车的;10天前,纳粹分子就将他们锁在了这两节车厢里。随车的命令是将这批“货物”送到任何愿意接受他们的工厂。但沿途各工厂在得知这些犹太人的情况后,没有一个愿意收留他们。唯有辛德勒他立即就下令火车驶到通往他工厂的的铁路支线上去了。

  车厢门上的锁已经完全被冰冻住了,人们用斧子和乙炔焊枪才好不容易地打开了车门。车厢里的情况惨不忍睹。当那些犹太人被抬下车厢时,就像是一条条冰冻的牛肉。有13个人已经死了,其他的人也已奄奄一息。那天夜晚,以及后来的一段日子里,辛德勒与他的妻子爱米丽带领着人们为拯救那些饥寒交迫的病人而日夜操劳着。尽管后来又有3个人死去了,但其他人却在关怀、温暖还有牛奶和药品的作用下,渐渐恢复和健康。对这些犹太人所有的医治救护工作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病人也只能偷偷摸摸地养病,以免被盖世太保发现后视为“废人”而毙。好在辛德勒早已花大钱买通了工厂里的那些德军警卫人员,他们才没有向盖世太保告发这件事。

  5月9日,苏军解放了布林尼兹。几天后一个早晨,当辛德勒确信他属下的犹太人已无生命危险时,他和他的妻子悄悄地离去了。几个月以后,他才在奥地利重新露面。他说他深知苏联军人对纳粹的仇恨,作为一家纳粹集中营工厂的老板,他担心自己会因为苏军的误解而遭到不测。

  在以后的4年里,原先在他那里工作的犹太人回到了他们各自的家乡或进了德国的难民收容所。而他自己则在慕尼黑定居了下来,那时,他已身无分文,只能依靠一个犹太福利组织从美国寄来的邮包度日。这个福利组织在获悉他的下落后,立刻决定给予他像其他流落异乡的犹太知名人士一样的待遇。

  在此期间,辛德勒还帮了盟军一个大忙,即向他们提供了一份附有名单的资料,详细地揭露了他在过去的那段日子里曾经与之周旋的那些纳粹“朋友”们的罪行,然而他的某些同胞却因此对他恨之入骨。

  这就是奥斯卡·辛德勒的故事。令人感到困惑的是,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去做了这一切呢?

  他的一位同乡在兴奋地向我证实了辛德勒所做的这一切后,又补充说:“我从来没想到他会做出如此感人的事。你相信吗?在战前,我们都认为他是个骗子!”他当然不是骗子,即使他曾经是个骗子,如今也已经以他的行动证明他所具有的正直的人格与这种人格所显示的人的尊严。同样也可以说,正是这种人格和尊严促使他去做了这一切,这正如一个曾经被他救助过的犹太人所说的那样:“是他那高尚的品格拯救了我们!”

  (附:1949年初,在一个犹福利组织的帮助下,辛德勒夫妇离开了德国前往阿根廷定居。在那里,辛德勒几乎一事无成。1957年,他与妻子离婚后回到了德国,依靠慈善机构的接济度日。他死于1974年,享年65岁。

  当时,他在战时的所作所为只在以色列流传。他在那里被尊称为“正义的异教徒”,他的遗体也被运到了那里,如今仍安葬在耶路撒冷的土地上……)

Number:5609

Title:兄弟,我们不哭

作者:邓康延

出处《读者》:总第171期

Provenance:深圳青年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大战役中,盟军的一队伞兵因飞机偏航而误投绝境。他们被捕了。

  在德兵的刺刀下,俘虏们做着苦役,身形憔悴,支撑他们的是盟军一定会打过来的信念。

  枪炮声一天天近了,德军脸上的乌云也越来越重了。一天黄昏,一阵急促的号子把俘虏们赶成一长排,周边是荷枪实弹的德国士兵,伞兵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将要发生的事情。

  一位年轻伞兵的手剧烈颤抖着。他想起了爸爸妈妈,还有可爱的未婚妻。他的眼睛湿润了。一位老兵紧紧抓住了他的手:“兄弟,我们不哭!”

  一瞬间,所有的伞兵一个接一个地把手拉在了一起。

  天地无声,枪炮声突然响了。万分巧合的是盟军在这一刻发动了进攻,正义的枪弹压过了屠杀的子弹,一些伞兵幸免于难,其中有那位年轻的伞兵。后来,他随大军攻克了柏林,当他凝望着纳粹“”字旗降下时,他想起了那位拉他手的已牺牲的兄长。他噙着泪喃喃自语:“兄弟,我们不哭!”

  已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了,那种闪耀着人类光荣的精神,依然撼人心魄。

  我们时常在攀高的路上摔倒,甚至从半山腰上滚下去,但我们不哭,因为山还在,我们的青春和激情还在,那么,我们最终有征服它的时候,我们有最后笑的时候。

Number:5610

Title:人得有所敬畏

作者:赵鑫珊

出处《读者》:总第171期

Provenance:解放日报

Date:1995。3。25

Nation:

Translator:

  什么都不怕,不怕天不怕地,也不怕闪电打雷,决不是件好事。因为其后果必定是无法无天,人性中的恶无节制地膨胀。于是一个以物欲横流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小我世界便成了当今人类危机的总根源。

  记得在我母亲那一代,人对闪电打雷的敬畏之心还是很普遍的。那一声巨响,伴随着风雨交加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光,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威慑力量,它教人反省:在最近一年半载我是否做过伤天害理的事?

  这时候,母亲常把我搂在怀里,教我合掌作揖,要我说:“老天爷,莫怪罪我!”

  这是中国民间道德、良心忏悔的传统方式,如果削除其中迷信成分,有什么不好?

  今天的人,不再敬畏雷鸣闪电了,不再暗自作忏悔,悔过自新了。科学用电学原理解释了闪电雷鸣,同时也挤掉了道德和良心的纯朴地盘。约束力没有了,人变得无法无天。我所指的法有两种,外在的法律,内在的道德律。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有约束力。因为它随时随地都在我心中起作用,制约你的行为。

  中国传统婚礼是意味深长的:新郎新娘先跪拜天地,再拜父母双亲,最后相互拜。

  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敬畏天和地是件头等大事,但今天消失了,被彻底遗忘了。很难说这是社会的进步。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一生只敬畏两件东西:天上的繁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在他的墓碑上便刻着有关的一句格言大训。

  一次我上市场买菜,看见一商贩把十几只鹌鹑的羽毛活活拔光,结果这些可怜的短尾巴小鸟便在地上痛得发抖,遍体血淋达滴。这惨不忍睹的情景常在我心中激起“敬畏生命”的观念。

  21世纪即将来到。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地球伦理学:生态环境伦理学。如果你是个厂长,很孝敬父母,又是个好丈夫好爸爸,但不懂得敬畏、保护生态环境,你还不能算是个有高尚道德的好人、好厂长,因为你只是对上百人、上千人好,而你破坏了环境,却是对几百万、几千万人的恶,且影响子孙后代,摧毁了人的生存根基。

Number:5611

Title:请不要离开我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71期

Provenance:现代人

Date:1995。6

Nation:

Translator:陈健

  一

  1990年8月9傍晚,油罐车司机布迪·马什驾驶着一辆带拖斗的油罐车开往新西兰最大的商业区奥克兰市马努考商业中心。这辆车重39吨,载着8700加仑汽油。

  当车驶近商业区时,一辆出租车忽然从侧面的停车场开出,挡住了马什的路,马什忙向侧转,从反光镜里他看见拖斗与出租车擦身而过,但当他再往前看时,不由倒抽一口冷气,一辆小汽车正端端停在他的前方!

  马什忙踩下气刹,但为时已晚,随着一声巨响,卡车撞中小汽车后部,撞坏它的油箱,汽油喷溅到两辆车上,两车立刻同时着火,油罐车的拖斗也在撞击时侧身腾起,坠下来压住了小汽车。

  马什忙用无线电通报他的同事:“布莱恩,我出车祸了,汽车着火,请立刻叫消防队!”随即他跳出驾驶室。他看见拖车撞了洞,油正在汩汩地往外涌,车身随时都可能爆炸!

  二

  “咱们走吧,妈妈!”雪利叫着母亲盖伦。这天是星期四,正逢马努考商业中心每周一次的夜市时刻,对这位12岁的小姑娘来说,这是一周中最令她兴奋地时候。于是盖伦拿上汽车钥匙,两人便上路了。

  车开至半途时,盖伦在路边停下车。“等着我,妈妈,”雪利从车上下来,头探进车窗对母亲说,“我……”但就在这时,一记猛烈的碰撞使汽车原地转了个圈,车身被撞得塌陷,火苗呼呼地往里边窜。“雪利在哪儿?”盖伦心急火燎地想。但她突然感到一阵剧痛,她的衣服被烧着了。

  等马什赶到车跟前时,一个叫大卫·彼得拉的男人已从车里抱出盖伦,扑灭她身上的火。但在呼呼的火焰声中,马什听到有人在喊“妈妈!妈妈!”他寻声朝拖车下看,发现一个黑发女孩被压在汽车后轮与底盘之间,这正是雪利。

  马什伸手去拉她,但拉不动,她的下半身被紧紧夹在车轮和路面之间。透过底盘的空隙,马什看见一股汽油正从拖车里冒出,淌向路边的阴沟。“我们必须立刻救她出来!”他大声对彼得拉说。

  马什跑进燃烧的驾驶室,发动了油罐车,想向前移动,但雪利在下面痛得尖叫起来。“这样没用,”彼得拉喊道:“她还是出不来。”

  一道火浪窜过油罐车,开始朝雪利躺着的地方蔓延。马什忙从驾驶室拿出灭火器,朝雪利四周喷射,想借此赢得一点宝贵的时间。

  这时轰的一声巨响,拖车上的4个油箱中有一个遇火爆炸,气浪把底盘后面的马什和彼得拉冲得踉踉跄跄地退出好几步,一个警察走过来命令他们退离危险区。此刻卡车、拖车和小汽车都被漫天火海吞没了。

  “这可怜的小姑娘,”马什说,“她没救了。”

  三

  两辆消防车鸣着警笛开到现场,消防队员罗伊德·肯尼迪刚下车,全身的装束就被大火烤焦了。他和队友迈克·基斯举起水龙头喷向烈火,但水柱全部都被火海化为蒸汽。

  消防队员心里明白,油罐车在汽油和蒸气混燃的大火中会产生剧烈爆炸,波及范围可达好几百码,但在仅距失火现场100余码的商业中心,却聚集着两万多游客。

  更多的队员赶到了现场,好几支水龙头一齐喷向大火,但拖车上发出的一连串爆炸,迫使肯尼迪和他的队友又退了下来。当他们准备再次向大火冲击时,黑暗中突然传出一声凄厉的尖叫,紧跟着又是一声,肯尼迪惊呆了,他发现叫声竟来自油罐车下!他目光搜索着叫声传出的地方,透过扑闪的火焰,一瞬间他发现拖车下有人在挥手那是个孩子的手。

  〃掩护我!〃他大叫一声,冲进了火海。

  四

  雪利在火海中挣扎呼喊,剧烈的疼痛和油烟使她头晕目眩。昏迷中她仿佛看见了已故的爷爷爱德华,她觉得他正在看护着她。“他现在是我的保护天使,”她想,“他一定会救我的。”这念头给了她新的力量,她强睁开眼,透过火焰看见一些晃动的人影,于是她竭尽全力,大声叫喊起来。

  肯尼迪冲进火中,热浪透过面罩针扎般灼着他的脸。他在拖车下找到了雪利,见她一只手紧抓着头上方的刹车,臀部和大腿都被夹在轮下,双腿像蚱蜢般屈在胸前。

  “我害怕!”雪利哭喊着,“不要离开我!”

  “我保证不离开你,”肯尼迪双手抱着她说,“我们生死都在一起。”这时候拖车仍阻挡着火焰的势头,但浓重的油烟却呛得他们喘不过气。

  轰的一声巨响,周围的气浪受热爆炸了!“这下完了。”肯尼迪脑中闪过这个念头。火一阵阵扑向雪利,他却望而无助。片刻间火势稍退,他趁机摘下钢盔,戴在雪利头上,替她拴好钢盔带子,拉下防护面罩。

  又是一股火势扑向他们,这次幸得钢盔防护,使雪利头部免遭伤害。但一阵阵爆炸使拖车不停摇晃,雪利的身体在痛苦地扭动。“我不会离开你,我向你保证。”肯尼迪紧抱住她,等待着火浪将他们一起吞没。

  但突然间一股冰凉的水柱扑面而来。“我的队友来了!”肯尼迪惊喜地叫道。

  4条水龙头一齐射向肯尼迪和雪利,每分钟有1200加仑的凉水如瀑布般泼洒到他们身上,两人竟转而因体温迅速降低剧烈颤抖起来。

  “我们派一个人进来救你,”一个消防队员朝肯尼迪喊道。

  “不,”他坚决地说,“我必须和她在一起,我起过誓的。”

  随救护车赶来的军医格兰特·彭尼库克戴上钢盔,穿上防护服,冒险冲了进去。他爬到肯尼迪和雪利跟前,却对他们的处境束手无策。他于是退出来,用无线电向等候在米德尔莫医院的外伤救护人员发报:“准备抢救一名严重烧伤和下肢压损、骨折的病人。”外伤患者必须在一小时内接受植皮或接骨治疗,才可能获得良好疗效,而雪利被压在车下已超过半小时。

  肯尼迪不停地同雪利说话,好使她保持神智清醒。“你爱看什么电视节目?”他问。他们开始谈论她喜欢的节目。雪利想:“这个人真勇敢,他本来完全可以逃出去的。”她又想到了她爷爷,她的保护天使。“一定是爷爷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