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彦站在码头边,江风拂过,衣袍鼓鼓,他开口道:“本藩以派人前往泉州联络郑国姓,同时派人到澳门联结葡萄牙,并委托海商至书吕宋西夷,合力围剿荷夷,你二人则负责联络诸多藩属,不知道心中可有规划。”

    俞方棋抱拳道:“殿下,末将等人便沿着海岸,先到安南、真腊、暹罗,联络藩属,若是时机成熟,便从荷夷手中夺取马六甲,一旦此地到手,便扼住了海运要道,将荷夷驱逐出南洋便不在话下。”

    南洋贸易上的各个重要节点,王彦近些时日,已经从海商处了解甚多,也知道马六甲的重要性。

    王彦点点头,但心中还是有些没底,毕竟不到五千人马,远赴万里征战,没有先例。

    这次除了留下一小半水师,维持粤地海防外,水师出动大半,还从琼岛调了一千精兵随行,广东水师精华尽出,王彦是下足了老本,将广东水师发展三年的成果全部搭上了。

    “能下则下,不能下,则徐徐缓图!”王彦看着江面的水师吩咐道。

    俞方棋、钱一风当即抱拳,“末将知晓!”

    王彦转过头来,又对身后的钱秉镫道:“宣旨的事情,便拜托钱主司了。”

    钱秉镫笑道:“此宣扬天朝之威,震慑南洋群蛮,下官自当尽力!”

    这时王彦抬头看了看天色,岸边士卒们已经全部登上战船,便挥挥手道:“出发吧!”

    几人闻令,肃然抱拳,躬身后退几步,便转身登上大船。

    片刻之后,此起彼伏的号子升便传了过来,“收锚”“升帆”之声在江面蔓延,船上巨大的白帆被慢慢拉起,如片片白云遮蔽江面。

    王彦站在码头上,目视传入使出珠江口进入大海,才转身回城。

    几日后,王彦让陈子龙、刘顺、李过、何刚主持两广,他交代妥当之后,便快马赶往武昌。

    船队在海上航行几日后,在琼岛补给了淡水,便先到了安南。

    此时的安南正处于后黎朝时期,安南与朝鲜都有小中华之称,除了吸收了中华的优秀文化外,传统的糟粕也吸收了不少,党争、割据是样样俱全。

    早在明朝建立之初,安南陈朝就接受明朝册封,位列太祖十五不征之国之列,成为明朝的藩属,然而成祖时期,安南陈朝被权臣黎季牦所篡,这事儿老大自然要管,成祖随即发兵灭了黎朝,但陈氏已被黎氏杀绝,陈朝绝嗣,成祖应安南官吏耆老的请求“安南国本交州,愿复古郡县,与民更新“,随设交址承宣布政使司。

    明朝直统交趾二十多年,推行移风易俗,儒学教化,但此地民众起事不断,明廷岁岁用兵,耗费无算,尽往里面砸钱,统治成本远远高于收益,终于在明宣宗宣德二年,明军总兵官柳升在当地遭到重大挫败后,明朝决心从此撤兵,远离泥潭,而越人黎利也因此建立后黎朝。

    明朝虽然最终撤兵,但二十多年来,推行移风易俗,儒学教化,却使得汉人的诸多制度,文化对交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朝鲜无异,后黎朝很快便再次接受明朝册封。

    此时的后黎朝状况与日本幕府比较相似,也类似与明朝,国内是一团乱码,安南王黎维佑基本是个傀儡,朝政由权臣清都王郑主持。

    若只是如此,那还算好,但安南境内还有高平莫朝与黎朝争鼎,南面还另一位异性王割据政权广南阮氏,整个国家乱的不行,各种内斗并不比中国逊色。

    安南虽小,但五脏俱全,上演的故事与中国无异。

    这么一个小朝廷,国内却有这么多码头,这旨传给黎氏,傀儡国王,说了与没说一样,传给莫氏,那黎朝肯定意见大,那就只能传给权臣了。

    这么多门路,这么多码头,不熟悉清南洋各国的情况,这差事还真办不好。

    船队首先到了升龙,向黎朝的实际掌控者郑宣示旨意,要求安南配合明朝打击荷夷,断绝与荷夷的贸易,并在旗帜要加上“大明国属”四个大字。

    升龙靠近大明,所以郑对于明朝的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大明虽然没有亡国,但是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都城都被建夷夺取,至今没有夺回,可谓自顾不暇,他认为明朝没有精力南顾,所以郑并不愿意得罪荷夷,他接受将“大明国属”四个大字加到安南军的旌旗上,但对打击荷夷却表现十分冷淡。

    第一份旨意,就没达到效果,这让自以为能一呼百应的钱秉镫感到十分挫败。

    作为礼部主客司官员,主官藩属往来,虽说这些年朝贡减少,但他没想到大明的地位,下降的如此之快。

    此时钱秉镫心里不禁佩服起王彦来,如果不是调入理藩院出使南洋,他不会知道明朝的影响已经如此淡薄。

    他迫切想要在南洋重振大明的威望和影响,可对于接下来要怎么做,他却两眼全黑,好在这时有在升龙的大明商人建议可以去升龙的南面,到顺化找广南阮氏去谈。

    船队随即,往南进发,意图恢复大明的影响。

第677章占城

    明朝船队驶入南海,这对于南洋诸国是个不小的震撼,原本诸邦也都听说过中国的富庶强大,仰慕中国,但是毕竟只是心理上的想法,他们看不见,也很难感知,但这船队一来便不一样,这是实实在在能够看见的东西,带来的感知绝对不一样。

    在成祖时明朝国力强大,明朝还时常插手南洋事务,但随后国力衰弱,便逐渐退出了南洋。

    之后大明虽然是南洋诸邦的宗主国,但事实上南洋诸邦无论是打仗也好,相互谈和也好,从来都不带大明玩。

    什么原因呢?

    因为求不着!大明远在万里之外,就算跟大明商量了,也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既然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那还跟大明商量什么劲儿呢?

    久而久之,南洋诸多邦国在做任何决定时,脑子里根本就不会想到大明,也不关心做出的决定是否损害了大明。

    反到是荷夷的武装商船,没事儿就在这些邦国家门口转悠,让这些邦国在做事时,不得不考虑,这在家门口游荡的哥们儿是什么想法,要不要和他商量。

    如此以来,情况必然是荷夷对诸国的影响更大,而大明日渐衰落。

    可是此时明朝的船队一进入南洋,而且规模要比荷夷庞大,便给诸邦心理上带来影响,远在万里的中国天‘朝,一下就具体起来,不在遥远,能够触碰。

    这明朝船队一来,当地邦国在处理大明商人贸易时,难免就要想想大明的想法,这就使得大明海商的生意好做起来,这也是广南海商,极力唆使朝廷影响南洋的原因所在。

    不过,明朝船队在南洋,毕竟不像荷夷转的那么勤快,也不像荷夷在巴达维亚、马六甲占据要道,船只来往频繁,大明想要恢复影响,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船队沿着海岸行进,按着商人提供的信息,联系到了割据南方的安南权臣阮福濒,而阮氏因为要对抗黎朝掌权的郑氏,决定全力支持明朝,以此来换取明朝支持阮氏推翻郑氏。

    钱秉镫对于郑氏掌握黎朝之权,而对中国怠慢十分不满,便答应下来支持阮氏控制安南。

    船队在顺化待了几日,阮氏为船队提供了补给后,再次,来到占城。

    占城为秦汉时期的象林县,但此时已经完全不见秦汉的影子,文字不通,信仰不同,为化外之邦。

    占城原本已经沦为安南附属,但随着黎朝内部,阮郑之争,再次独立出来。

    占城地虽小,但历史上也曾做过南洋小霸王,曾经攻占过安南都城升龙,占领过真腊,四面树敌。

    在数百年的时间里,他面临北面信奉儒法的安南和西面信奉小乘佛教的真腊,两面威胁,占城为了对抗两强,保持自身独立性,便有意阻止两国的文化宗教影响,国内小乘佛教,婆罗门都逐渐被打压下去,转而联接马来半岛的绿教。

    对占城而言,安南、真腊都是他的威胁,所以占城必须保持与两国不一样的宗教文化,才能保证在被两国攻击时,将国内凝聚为一条心,使民间也激烈反抗,达到抵御吞并的目的。

    占城在疏远两国的同时,也在寻找新的盟友,可惜并非大明,而是马来半岛,以及南面群岛上的众多苏丹。

    为了和这些苏丹搞好关系,占城人抛弃了小乘佛教,以及婆罗门,开始迅速绿化。

    通过多年的努力,占城做到了这一点,在宗教文化上,迥异于安南,自然更加不与大明相同。

    钱秉镫出使占城,情况比在升龙面对郑氏时,还要失败。

    郑氏怎么来说,还是同意在旗帜上加上“大明国属”四个大字,占城整个国策是屏蔽两大邻国的影响,而安南与大明同文同教,占城并不想与大明太过靠近,所以进贡可以,其他一概不行。

    钱秉镫得到答复,心中十分恼怒,他这出来走了一遭,对于原来的进贡,已经有了新的看法,这光进贡骗赏赐,本国对于大明却并没向心力,不听宗主国号令,跟白眼狼一样,那要他进贡有什么用?

    钱秉镫在获得阮氏支持后,信心大增,但在占城再次碰壁。

    此后船队又南下到达真腊、暹罗,各邦都表示愿意朝贡,但对于对付荷夷却没有什么兴趣。

    再往南便靠近马六甲、巴达维亚,是荷夷的势力范围,诸邦也都是各种苏丹,其态度必然更加倾向于荷夷,船队离开暹罗后,便没有继续南下,而是北返顺化,想要以阮氏控制的顺化、广治为基地,先应阮氏之请,对实力最弱的占城下手,杀鸡儆猴,也为水师在南洋取个泊船之地。

    海上作战,并不像攻打城池一样,有个固定的目标等你去打,船队在大海上,可能一年半载都遇不见敌船,不过船始终不能离开陆地太久,必须要靠岸补给,所以说是海战,但抢占陆地上重要的贸易节点,也是关键。

    明军在海上与荷夷交战,但是水师至今没有遇见荷夷战船,一场水战未打,反到要先对占城动手。

    通过商议后,钱秉镫便以理藩院的名义,召集名义上的藩属真腊、暹罗、安南对占城施行惩戒。

    阮氏早就想拔掉身后的占城,有大哥带头,阮主阮福濒立刻起兵一万,真腊与占城世仇也同意发兵五千,暹罗事不关己,婉言拒绝。

    明朝这边奔走串联,荷夷自然也获得了消息,在水师出使南洋各邦时,浩瀚的大海上,已经狼烟四起。

    彼时海洋贸易,各个海商大多亦商亦盗,可以在合适的时间,随时转换,大海上并没有王法。

    这点荷夷与诸多西夷做的最好,大明的海商步子明显慢一些,但也有些海商开始学着西夷,在某些不在官府管控的海域偶尔干上一票。

    随着王彦与荷夷开战,海面上的状况便精彩起来,一直与荷夷互掐的西班牙、葡萄牙,便斗得更加激烈,几乎只要遇上,必然相互抢劫,而明朝一方,打响第一枪的也并非水师,而是大明海商。

第678章偶遇敌船

    广阔的海面上,一艘三桅福船满载着大明的茶叶,乘风破浪,向南航行。

    船只在广州装满货物后,在琼岛加了些淡水和米粮蔬果,便继续沿着海岸航行。

    船是靖海商号的商船,因为有五忠军背景,商号又拥有造船工坊,所以发展特别迅速,在南洋活动的商号船只足有百艘,如果不是因为水手,船工不足,商号的规模还能更大。

    对于商号而言,船并不是问题,琼岛尚未开发,适合造船的巨木众多,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造出百艘千艘海船,但是水手、船工、引航却不是短时间能培养出来。

    王彦经营粤海三年,也就培养这么点人出来。

    一路上,船只并没有遇见什么大风浪,此时虽然不是顺风,但自宋代开始,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八面来风,唯头不进”的操帆技术,意思就是只要不是逆天,其它七个方向来风,都可以通过调节帆面来使船只前进。

    风侧着吹来,将船帆吹的鼓鼓,操帆手调整帆面,船只有些横飘,约为晃荡着航行。

    这时望斗上的水手警惕向海面张望着,水手们聚在甲板上,身边都带着武器,不仅有刀剑,还有火铳和火箭,船上还有十二门佛郎机炮。

    王彦之前允许商号,给商船配备火器,其他商号还担心训练的问题,但靖海商号却没有这方面的忧郁,船上的护卫大多是从军中退役下来的士卒,或者是原来海上的海盗,对于器械十分娴熟。

    有这些人加入,靖海商号也就成了海上,最早开始偶尔干上一票的大明海商,不过他们还有些底线,抢的都是西夷或者南洋诸国的货船。

    甲板上,领航的是个秀才,名换吴世昭,三十多岁,雷州人氏,会试屡次不中,又家道破落,为了养家糊口迫不得已放弃科举,投身商会中,心中其实一直有些不甘。

    这领航的活儿,要能看海图,懂季风潮汐,知道天文地理,会用过洋牵星术,一般人很难学会,所以但凡精通这些的人,都是商会的宝贝,酬劳极高。

    吴世昭以读书人的优势,又多少精通些算术,很快就学会了这些,商会也给了他极高的薪酬,都能赶上七品知县,但是他却志不在此,还是想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

    广东这几年变化虽大,但人们的观念变化还是十分缓慢。

    甲板一角,一人挎着战刀,背着弓箭,乃是五忠军退役的士卒,名叫韩桦,是刚退来的一批,被安排进入商会,做个护卫头目。

    他站在吴世昭后面,直愣愣的看着他手里拿着的罗盘和海图,明显想学,但吴世昭却不愿意交他,自顾自的抬头看着天色,心中默默估算这船只的位置。

    忽然吴世昭将海图和罗盘收了起来,转身走到向船老大,韩桦见了眼中露出一丝失落。

    船老大腰里也挂着一把苗刀,正站在船楼上,双目炯炯有神的看这海面,这时吴世昭已经走到了船楼下面,便直接喊道:“傅掌柜,船好像已经过了占城外海,要进入暹罗湾了。”

    船老大听了不禁紧了紧腰带,把苗刀取了下来,然后拔出一节又插了回去,抬头对望斗上的水手大喊一声,“王富贵,快到荷夷的地盘了,给老子机灵点!”

    主桅的望斗上,一个晒的黑不溜秋,皮肤油亮的水手,立刻向下回道:“掌柜把心放到肚子里,天上飞过的海鸟,小的连毛都能数清!”

    荷兰人控制马六甲,堵死了大明商人前往天竺的航道,大伙便只能把货物运到马来半岛最狭窄的暹罗国境内的春蓬府,交给当地商人转卖。

    这等于贸易的好处,被二道贩子分去一半,对明朝商人而言损失很大,所以他们时刻想着能打通马六甲,进入天竺贸易。

    暹罗湾已经不在明朝水师的控制范围内,而暹罗国基本没有海防可言,算是没有王法的地带。

    海盗和荷兰人都知道明朝商船要把货物运到此处,所以常常在此片海域劫掠大明商船,海商贸易冒着很大的风险。

    水师要在占城取个泊船之地,也是为了将影响扩张到暹罗湾,保证商道安全。

    这时船上的水手和护卫听了对话,气氛立刻紧张起来,一个个都打起了精神,炮手起身从船仓内搬出一桶药子,将佛朗机的子铳内装好弹药,护卫纷纷将身边的武器拿了起来,或是蹲着制作简易的火罐,船老大则走到船舷边,注视这海面。

    吴世昭对此却似乎不怎么关心,他并没真正融入船员之中,做完本职工作,他便座到一脚的货物上,看起书来。

    韩桦不知何时走到了吴世昭身边,“吴秀才,要是万一遇上贼船,刀剑无眼,你便到仓内躲躲。”

    吴世昭知道韩桦想学过洋牵星术,但他一心都在科举上,也不太看得起一群丘八,所以并不愿意与他们多说话。

    “多谢提醒!”吴世昭冷淡的回应一声,便又低下头去看书。

    韩桦站了会儿,没了下文,有些尴尬的笑了笑,走到一边,他手下一名护卫看了却十分不满,将手里绑了一半的火箭,丢在甲板上,站起身来,“一个酸秀才,有什么了不起的,以为自己是谁,比殿下的架子还大~”

    韩桦满几步上前,制止了属下,而就在这时,主桅杆的望斗上,王富贵忽然向下大喊:“掌柜的,前面有船!”

    闻声甲板上的护卫和水手,哗啦啦的全都站了起来,船老大立刻将刀插在腰间,几步急窜下船楼,走到主桅下,便直接往望斗攀爬。

    不一会儿,船老大到了望斗上,便问道:“哪呢?”

    王富贵一指,船老大一手扶着望斗,一手在额头搭了个凉棚,往王富贵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见远处几面船帆漏出了海平面。

    下面的人,有的跑到船舷边张望,有的则抬着头等望斗上的船老大说明情况。

    此时相聚太远,船老大看了一阵,却看不真切,并不能分辨敌我,他看了半响,把手放了下来,然后对下面的人道:“有备无患,先调整帆面,抢占上风!”

第679章交战

    风帆战船时代,抢占上风头,就意味着获得了远超过敌船的速度,以及速度带来的巨大撞击力,对于取胜至关重要。

    船上的操帆手听到命令,立刻解下帆索,挑整着帆面,以便更好的借助风势,操帆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甲板上顿时忙成一片。

    船老大站在望斗里,并没有下来,他双目炯炯的注视这海面上出现的船只。随着距离拉近,他已经从最初的只能看到船帆,慢慢看到了船身,但距离太远,依然看不真切。

    船上的货物还没出售,船上的众人,其实并不愿意碰上其他的海船,特别是不愿意碰到海盗和荷兰人的船只,但这艘船迎面而来,却挡住了他们的航道。

    韩桦来到船舷边上,向海面眺望,此时他也能看见来船的船帆了。

    “最好别是荷兰人的船!”

    一旁几名护卫,也面带沉重之色。

    靖海商号因为承接了为水师造船的任务,所以商号自己的船只,也吸收了官船的特点,要比一般商号的船只更大更坚固,而且还有精锐的护卫,碰见一般海盗并不畏怯,但荷兰人毕竟是纵横海上多年,能从极西之地,穿越重洋来到南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