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登山所建立的营地和海拔高度如下,C代表营地,C2即2号营地。 
  登山大本营3520米 
  C24100米 
  C35650米 
  C46200米(位于风口) 
  C56580米 
  C66700米(突击营地) 
  这次攀登一开始就不顺利。10月16日,队员们正在执行着从C3到C4的运输任务,突然发生大规模流雪,日方一队员遇难。由于天气恶劣,他们用了1个星期才建好两个营地。又1个星期过去了,这个星期处于“拉锯”状态。 
  18日,B组抵达C5,A组选定C6(即突击营地)的地址。在这个过程中几个队员轻度冻伤。 
  11月19日,队员们奋战了10个小时在6700米建立了突击营地,并把路修通到达了7200米,在傍晚才返回C5。第二天——11月20日,他们就要向顶峰突击了,并争取登顶成功! 
  20日凌晨5时40分,登顶队员出发了。经过3个小时,边巴扎西和洛则两名队员到达了头天到的最后高度——7200米。 
  再向上,要边修路边前进。此时,风越刮越大,又飘起了雪花。经过4个小时,又上升了150米,到达7350米的高度。这里有一个60°~70°的岩石陡坡,坡上布满碎石和硬冰。穿上冰爪,在岩石上无法行走;不穿,表面上的薄雪使人站不住脚。第一次突击在这里受阻,队员们只好返回C6休整一天。 
  22日凌晨4点30分,队员们又出发了,在7350米的这个相对高度为50米的岩石陡坡前,队员们用4个小时才拉好绳子。到12点35分,他们终于上到岩石陡坡的顶部。可是,上面是一个喇叭形的流雪槽,喇叭口上部的面积相当大,流雪从几个方向汇入这个狭窄的槽里。仅过了10分钟,边巴扎西就向大本营喊话:“雪槽里雪深没膝,高空风非常大,现在流雪像流水一样从山尖泻下,非常危险,非常危险!” 
  总队长洛桑达瓦果断下令:“先后撤一段!” 
  又过了10分钟,流雪不停地向下倾泻,就像咆哮的洪水。登顶队的6名队员只好下撤,这次他们达到的高度为7460米。 
  在流雪槽的20分钟,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次仁多吉,这位在1988年中、日、尼3国双跨珠峰中创造了两项登山世界纪录(一是在珠峰顶停留了90分钟,二是第一个从珠峰北坡上,南坡下)的山地探险家,在流雪槽修路时站在最上方,为了保护下面的5名队友,把双脚的大拇趾冻伤,防风镜被流雪击碎;洛则的防风镜也被冻裂,脸上流泪不止,左脚大拇趾也冻伤;日方47岁的老登山家高见和成双手十指冻伤。 
  24日凌晨,高空风太大,队员们根本出不了突击营地,山上和山下都在等待,等待天气好转。等到中午12点,“轰隆卤巨大的声响把人们从沉思中惊醒,南峰之顶发生了大雪崩。 
  南峰的雪崩不是一二小时就过去的,往往持续数天。1984年登南峰时,当时遇到的雪崩就持续了3天3夜(当然是间歇的)。此时山上山下都陷入了沉默之中。这种天气是无法上的,雪崩是山地探险家的“白色死神”。一直等到下午6时,中日双方的队长用冷静而沉重的语调宣布“下撤令”。 
  此时,从报话机中未听到山上队员的回话,然而却从报话机中传出了压抑不住的哭声!这些坚强的男子汉不甘心就这样失败啊!况且是再一次失败啊!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 
  山地探险家需要顽强的品质,需要经受住失败,甚至多次失败的考验。 
  懦夫是不能成为登山家的。 
  南峰确实是难以攀登的,然而,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一定要登上南迦巴尔峰! 
  1992年10月30日,中日两国登山家共同努力,终于登上了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尔峰!




登上神农架顶峰 
  1992年7月25日早8点,天气晴朗,一支由4人组成的探险队从湖北省神农架海拔1300多米的木鱼坪出发,开始了向神农顶的攀登。 
  这4个人都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是浙江大学机电系艾辉,负责摄影;南京农大的刘军,熟悉动植物;西南师大的单小燕,是唯一的女性,对中西医和气功有研究,是随队的“医生”;西南师大的杨浪涛,是队长。 
  每人负重3O多斤,这是一个不轻的份量,背的东西有摄影器材、药品、帐篷、饮料、食品等等。他们预计4天登顶,但为了应付意外,准备了1周的食品。 
  刚进入林区是新鲜而有趣的。绿树森森,流水潺潺,间有鸟鸣、蝉噪,愈发显出山林的幽静。渐渐林中变得阴暗起来,草丛有半人高。这时又是蛇类活动的季节,大家都很小心。早就听说林中有4害:毒蛇、竹虱、旱蚂蝗、蛇麻草。前3种并不多,常见的却是蛇麻草。蛇麻草遍地丛生,稍不注意,就被刺中,随即红肿形成疙瘩。 
  到了一处险崖,叫“猴见愁”,绝壁上只有一脚宽的小路。突然“医生”惊叫一声,一脚踩空倒下去,幸亏被一树桩挡祝当时向导的脸惊白了。“医生”的水壶掉下去,半天才听到一声闷响。为了安慰大家,向导说常有猎人在下面捡到摔死的麂子,但从来还没有捡到过人。 
  中午12点,他们终于到达海拔2200米左右的一个干涸的沟谷。走出了针叶(如松树等)阔叶(如桦树等)混交林,马上进入以箭竹和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区。此地树木较少,夏日狠毒的阳光终于照射进来。他们身上都已结了一层厚厚的盐痂。除了向导,他们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最使人难受的是口渴,他们已经两个小时未沾水了。不久向导发现了山泉水。他们饱饮了一肚子,才算解渴。 
  休息到下午3点,他们又出发了。由于乱石、烂土、枯木、陡坡的障碍,他们行进的速度是缓慢的。这时,向导警告他们,如果今晚不能到达峰顶,在这里宿营是很危险的,随时可能受到野猪和黑熊的攻击。 
  他们开始冲刺,终于走出了冷杉和箭竹林的天下,进入高山草甸。这7月份的高山草甸,繁花似锦,绚丽多彩。高山草甸中还有一丛丛的箭竹婷婷玉立。 
  经过3个小时的攀登,他们终于在6点5分登上了大神农架3052米的峰顶。峰顶处仅1米见方,左面是海拔3005米的小神农架;相隔一个山谷,右面是海拔3102米的神农顶,是他们明天要征服的目标。 
  夕阳西下,山顶上的风使人不寒而栗。他们要在此露营。2人扎帐篷,2人砍柴,1人安顿行李。最糟糕的是他们仅有小半壶水,而山顶上是找不到水的。缺水,使他们吃饭产生了困难,咽下一个馒头要20多分钟。 
  晚上,气温下降到5℃。他们的双手开始发僵。 
  凌晨3点,气温下降到3℃,雾气更重了。冷还可忍耐,最要命的是渴。 
  黑夜终于过去了。美丽、壮观的日出给他们带来了无比的喜悦。在这一天早上,他们在山顶迎接了神农架的日出和云海。 
  7点,他们空腹出发向神农顶进发。出发前,他们每人把最后储存的水喝空,l人仅8毫升即两口水! 
  他们要闯过400米距离的箭竹林。这是一片密不透风、足有2人多高的箭竹林,走了1个多小时,还不到200米。 
  8点以后,太阳越升越高,他们感到头晕目眩。这以后,他们是凭着毅力在攀登。 
  突然,在一块石壁下发现了细细的渗流水,喝1分钟,才能凑足一口水。 
  喝3口水,换另一个人喝;15口水,费时半小时。喝完水,他们精神抖擞地向上攀登。 
  10点多,经过3个多小时,他们终于走完了这箭竹林,登上了海拔3102米的神农架!




她独腿登上“美国屋脊” 
  麦金利山是北美洲,也是美国的最高山峰,号称“美国屋脊”。著名的登山探险家日本的植村直己就是在此山遇难的。然而,美国的一个残疾姑娘,独腿登山女英雄却凭着顽强的毅力登上了它的顶峰。 
  1985年5月19日,25岁的萨拉·多尔蒂在身负25磅登山器材且不用假肢的情况下,登上了海拔6194米的麦金利山。大概情况是这样的:4月29日,一架装备着起落橇的飞机将她和她的两个同伴——42岁的威廉·萨姆纳和28岁的马修·克恩斯送到了海拔2160米的卡希尔特纳冰川的东南岔口。 
  他们从这里开始了攀登。她利用自己设计的装有尖钉和冰刀的拐杖,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到第8天,攀登到3300米的高度时,他们遇到了一场大的暴风雪,时速160公里的狂风把多尔蒂刮倒在满是乱石、下面是无底深渊的山谷中。为了帮助她,同伴萨姆纳花费了3个小时,终于把她救出。 
  她平均一天仅向上攀登200米多一点。在登山的第5天,她冻伤了5个手指。多尔蒂事后回忆说:“有时候感到自己简直是疯了,这样是要送命的。 
  然而在我思想上可从未想到过要退缩。” 
  多尔蒂并非生下就是残疾人,那是在一次车祸中致残的,但她并不悲观。 
  两个月后,她就开始游泳;冬天,她又学习滑雪。18岁时,她进入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医疗专业学习并对登山发生了兴趣。1982年,22岁的她从大学毕业。1984年,她首次登山,选择了海拔近4800米的美国境内的芒特雷尼尔山,并获得成功。在这次攀登过程中,她就决定向麦金利山最高峰冲击。在征服了麦金利峰后,她又决定攀登美国境内海拔达4100多米的肯尼迪山。 
  多尔蒂喜爱一位不知名作家的一句话:“我们大家都面对着这么一种巨大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往往是隐藏在看来不可能的情况中的。”




她的3次环球飞行 
  在80年代的英国电视屏幕上,经常出现一位女飞行员的形象,她曾单人驾机3次环球飞行,先后创造过近百项世界飞行纪录,她就是塞拉·斯高特。 
  她的名字几乎成了女飞行家的同义词。 
  1959年,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32岁的戏剧演员塞拉开始学习飞行。在那时候,女人学飞行,还被一些人认为是荒诞古怪的事,有时甚至会遭到当面奚落。但塞拉顶住了种种压力,学完了全部飞行课程,并表现出非凡的飞行才能。 
  经过一年左右的刻苦训练,塞拉的飞行技术提高很快。1960年,她参加了英国的国王杯航空赛并获得成功。 
  1966年,她选定在伦敦、海牙、布鲁塞尔、巴黎和柏林这5个欧洲国家首都之间飞行。结果,她只用了大约36个小时就完成了整个飞行,并创造了15项飞行纪录。 
  在成绩面前,塞拉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环球飞行努力。 
  果然,环球飞行又成功了,但是没有获得承认。可塞拉没有灰心,她又准备第二次环球飞行。 
  1969年5月18日,一架流线型的螺旋桨轻型飞机停放在伦敦希斯机场,机上的操纵、导航、通讯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为了适应长途飞行,还在6个座席的客舱内装了两个大油箱,以及救生橡皮艇、应急信标机和适应不同气候的衣服、食物等。这就是塞拉将要用来作第二次环球飞行的飞机。 
  一切准备就绪后,塞拉登上飞机,然后启动发动机,开始了她历史性的探险飞行。 
  环球飞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故障和天气难以预测。在起飞前,由于无线电故障使预定的起飞时间延迟了6小时不说;起飞后,在由罗马去德里途中,无线电和自动驾驶仪又出了毛病,因此不得不停下来等待订货和更换;从加尔各答到曼谷一直是暴风天气,又不得不迫降在仰光附近的一座军用机场上。等天气一好转又从新加坡经巴厘岛南下,到达尔文市进入澳大利亚;再由新西兰夜航跨洋直奔美国旧金山。在飞越美国后,塞拉又飞越大西洋回到欧洲。6月20日,当塞拉驾机回到伦敦的时候,人们像欢迎英雄一样欢迎她的归来。 
  1971年,她告别了载着她创造94项世界纪录的“科曼奇”号,另选了一架两个发动机的飞机,准备进行一次穿越北极的飞行。按照国际航空联合会的规定,只有从赤道起飞,穿越极区后再回到赤道的飞行才算合格。6月1日,塞拉驾机从伦敦飞往肯尼亚的内罗比,准备从那里开始她的探险旅程。6月23日,她从北极边缘的博德飞往大约4830公里远的巴罗角。极区的冰雾给飞行造成很大困难,起落架又出了毛病,怎么也收不起来,她不得不改变航线飞往诺德气象站。从那里,她不顾一切地多飞了17个小时,终于胜利地越过了北极,到达目的地。再从巴罗角继续南下,穿过美洲大陆抵达坎顿岛。 
  穿越极区飞行成功之后,塞拉又从坎顿岛进入澳大利亚,再回到英国,从而完成了她的第三次环球飞行。




阿波罗13历险记 
  1970年,阿波罗13宇宙飞船的3名宇航员,信心十足地飞向月球。机长拉凡已是第二次奔月飞行了。顺利的太空航行也使休斯顿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感到无事可做。卡温开玩笑地对飞船说:“我们实在闷得要死!” 
  4月13日晚9∶08,坐在主舱睡椅上的斯惠格,向休斯顿说:“我要启动装在服务舱内的两只氧气罐内的风扇。”这是为了解决在零引力情况下,液氧的层化现象。接着斯惠格扭动开关,停了一会儿,只听到一声沉闷的爆炸声,飞船也抖动得厉害。他吓得挣大了眼,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宇航员们戴着的头盔中,立即传出报警声,仪表板上也闪现着红光。这说明主舱的电路系统出了毛玻斯惠格即向地面报告说:“我们出了问题。主线路电压下降。” 
  另一位宇航员海斯,匆匆从登月舱赶回主舱,以了解情况。就在他漂浮着经过二舱之间的通道时,听到了一种金属折曲的声响,飞船也跟着摇晃起来。拉凡和斯惠格猜测,可能碰到一块陨石,可是海斯说,他刚从那儿过来,那儿一切都正常。可是海斯首先看到,那仪表板上显示出主舱的供电电池坏了。他们3人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登月任务肯定吹了,因为没有3台电池的工作,连绕月飞行都有困难。 
  险情在加深——更多的红灯在闪光,另一台电池也不行了!自从爆炸后,飞船一直慢慢地抖动着,斯惠格几次用服务舱的推进器想稳定船身,都告失败。仪表板上又显示出险情:主舱内的两罐氧气已快用完,可是2分钟前还是满满的;此外,主电脑一时也无法工作。另一位飞行员指导克兰兹,深信宇航员都很可靠,怀疑仪器有问题而误报信息。可是不久,拉凡报告说:“我们发现有某种气体泄漏。”事态不像是一场虚惊。拉凡很快知道,那是从服务舱漏出的氧气。 
  宇航员们意识到不但登月成了泡影,而且已面临着死亡威胁。他们现在离开地球有20万英里。按常规,他们若欲返航,可启动主舱的主火箭,但这台火箭已受到损害。他们忽然灵机一动,把希望寄托在最小的登月舱上,因为它完好无损,备足了氧气、电池、燃料以及火箭引擎,可成为他们的逃生之舱。但这也不容易,由于丧失了主火箭,他们只能作绕月飞行,并借用月球的引力,弯曲飞船的飞行轨道,使之奔向地球。这称为“自由返航”轨道。 
  拉凡知道,现在只有使用登月舱的下降火箭,作为助推火箭之用,否则,他们将成为太空僵尸。 
  爆炸已过去了90分钟。为节约电力和氧气,他们关闭了主舱内的全部系统,3人都挤在狭小的登月舱内。在以后的两个多小时内,他们为点燃登月舱火箭而作准备工作。他们深知,要执行“自由反航”轨道飞行,动作必须十分精确。拉凡几次把飞船重新定向,可是总不得手,而且每一次,飞船都会奇怪地晃动。后来他悟到,原来主舱的32吨分量正压在登月舱上,置偏了重心,因为现在最轻的登月舱变成“主舱”了。 
  翌日凌晨2∶42,一切就绪,他们用了32秒钟,启动了下降火箭引擎,把飞船纳入了返地轨道。天上、地上,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回地球有望了。 
  14日凌晨,休斯顿一片焦虑和繁忙。现在的问题是,按设计,登月舱内的电力只能供2人、45小时之用,而今却是3人,且要逗留100小时左右。 
  海斯也为此事操心,他计算了一下,若关闭登月舱内的大部分系统,则电力可延长到4天之久;但冷却水是一个问题,要保持飞船内的电子设备不过热,这又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了。他关闭了舱内的部分系统。地面对海斯的做法,倍加赞赏,他们想到一块了。 
  飞船上困乏的人们,现在轮班去主舱睡觉。那里不仅空间较大,而且备有躺椅。 
  月球越来越近了,通过登月舱的三角形窗户,正可看到一个巨大、灰色而带麻点的月球,他们用肉眼都能看到月球表面的陨石坑。不过心事重重的宇航员,没有兴致去观赏那新奇的月亮。拉凡在想,只有主舱具有防热屏敝层,能耐得住进入大气层时的高温。可是按设计,主舱是不可关闭的,而今它在太空的严寒中已关闭了几天,它是否能再启动呢? 
  到了星期二下午,休斯顿已编完了返地的飞行程序,其中导航的精确性是个关键,这要靠登月舱内的导航系统,而今这个系统却无法精确瞄准。不过宇航员可用航行望远镜,寻找一颗恒星作为导向。但自发生爆炸后,阿波罗13周围的天空充满了闪烁的碎片,根本无法找到恒星。 
  地控中心得悉此情况后,导航专家告诉拉凡:“你们可用太阳来定向,那是一定可找到的。”后者将信将疑地按此吩咐去做。到下午3点,他终于把飞船领入所需的位置上,因为海斯通过望远镜看到了光芒四射的太阳。 
  3个小时后,阿波罗13飞进了月球的背面,它作了一次离月面仅138英里的孤形飞行,半小时后,它飞出月球阴影区,朝地球奔去。 
  下午8∶4O,拉凡站在登月舱的控制系统旁,准时地点燃了第二台火箭,加速前进。根据休斯顿的指令,为节省能源,他们又关闭了登月舱内的一切系统。 
  这一点火成功,休斯顿心头总算落下块石头,如今他们要集中精力,解决重返大气层的问题。而宇航员要解决一个更迫切的问题:登月舱里由于生活着3个人,已充满了他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舱内的几瓶空气净化剂,早就用完了。大家可能被自己的气体所窒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