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与自然 系列丛书-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带雨多、风大、气温低,是世界上风浪最猛烈的水域之一,水道又极为迂回曲折,深达千米。船队在风浪中艰难地向西行进。经过一段水面比较开阔的航路以后,水道又变得极为狭窄,两岸岩壁陡立,巨大的冰川在山峰上闪着银光,船只像在岩壁的夹缝中穿行。大约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航行,11月28日,船队的前面终于展现出一片浩瀚无垠的大海。这时人们才发觉,他们穿过的确实是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大南海”的海峡,他们终于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南海”了,麦哲伦热泪滚滚。为纪念麦哲伦的航行,这条海峡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驶出麦哲伦海峡,船队朝西北方向行进,越过赤道,转而向西。途中没有遇到大风浪,海面极为平静。船员们都说,这是一个太平之洋。从此,“太平洋”的名称一直用到现在。 
  麦哲伦的船队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位于南美洲南部的海峡,又从这条海峡穿过到达了太平洋。 
  由于长期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和变质发臭的污水,缺乏新鲜食物,几乎所有的人都染上了坏血症,先后有29个人丧生。 
  茫茫的大洋,什么时候才能航到尽头呢?在这样恶劣的境况中,面临死亡的威胁,有人又提出返回西班牙的建议。麦哲伦不同意:“哪怕船上没有一点可以吃的东西,也不回头。”船队挣扎着向前航行。 
  正在生死攸关的时刻,1月24日,终于在船头的远方看到了一块陆地,所有的人都兴奋异常。驶近一看,原来是个环状的珊瑚小岛,岛上一片荒凉,什么也没有。他们失望地离去,继续向西航行。过了11天,又瞧见远方有一块陆地。结果发现岛上也是满目荒芜,又得驾船离去。 
  不久,船上的牛皮吃完了,船队上所有的人都面临着绝境。甲板上,躺着许多虚弱到极点的人。几个身体状况相对好一些的人在轮流值班、瞭望,急盼前方有陆地出现。 
  1521年3月6日,瞭望的人突然发出了令人兴奋的喊声:“海岸!海岸! 
  前面是海岸!” 
  船队满怀希望向前驶去,希望前方的陆地不再是荒凉的小岛。不久,船上的人看见越来越近的陆地上有人在走动,又看见了他们的居所,并且,不只是一个岛,而是有一群! 
  3艘船先后靠岸。船队至此已在太平洋上航行了3个月零20天,他们到达了北太平洋的关岛,完成了一次人类航海史上了不起的创举。 
  麦哲伦船队启程远航时,有5艘船,265名队员,待到环绕地球一周返回原地的时候,只剩下一条船,18个人了。麦哲伦自己死在菲律宾的马克坦岛上。 
  麦哲伦的航行,发现了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峡,征服了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开辟了一条从欧洲通过麦哲伦海峡,穿过太平洋到达亚洲东部的新航线。 
  麦哲伦本人虽然没有走完环球航行的全部航程,但是麦哲伦船队最终还是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 
  麦哲伦作为一个殖民者,他的野蛮行径应当受到谴责,并得到了历史的惩罚。但作为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的远航活动,对于人类认识世界,为地理大发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一次证明海洋是互相连接的,而且面积比陆地要大得多。




郑和七下西洋 
  1405年,正是我国明朝永乐年间。这一年春天刚过,一艘艘巨大的海船从南京等地陆续驶抵长江下游的刘家港,结集在港口的水面上,做着远航的准备。这些海船船体长达100多米,宽达50多米,船上的桅杆高高耸立,直指晴空,船舱雕梁画柱,富丽堂皇,被称为“宝船”,远远望去,像一个个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堡,威武雄壮。 
  码头上堆满了准备装船的货物。这些货物都是中国的名产:金银珠宝、丝绸绢缎、瓷器、陶器、大米、大豆,还有大量的钱币和茶叶、布匹、书籍等,种类繁多。一天,当中午的太阳开始西斜时,码头上传来阵阵喊声,正在港区忙碌的人们听见喊声纷纷避让。只见一位容貌英竣身材魁梧的年轻官员带着一批随从缓步走来。这位年轻官员就是被明永乐皇帝朱棣任命为元帅、准备率领大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正使——年仅34岁的郑和。 
  原来,朱棣做了皇帝以后,了解到早在宋元时代海洋贸易就一直是国库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获得海外珍贵物品的主要渠道。因而他希望通过进一步发展海洋贸易来充实国库,增强国力,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从朝臣那里得知,在中国的西南方,越过浩瀚的南海,有一片更为广阔的西洋。在西洋沿岸,有许多美丽富饶的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都曾同中国进行过贸易。朱棣决定派船队去西洋,恢复和发展与各国的关系,树立明王朝在海外的声威。 
  几天后,郑和远航船队的62艘“宝船”满载货物,整齐地排列在刘家港,整装待发。 
  起航的日子终于来临。1405年6月15日,在举行隆重的仪式后,郑和下令启碇开船。蔚为壮观的“宝船”船队离开刘家港,从长江口驶入东海。 
  郑和率领船队穿过水流湍急的台湾海峡,进入碧水一片的南海,向远航的第一站——占城国(今中南半岛东南部)前进。 
  占城国国王听说来了大船队和使者,非常高兴。他骑着大象,头戴金花冠,身着节日的五彩礼服亲自前往迎接。几百名士兵一手拿刀,一手拿皮盾牌,排成整齐的队列,随着袅袅椰笛声向前行进,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来自远方的贵客。 
  中国船队到达占城国后,前来参观和做生意的人络绎不绝,驰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绸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中国船队则收购当地的象牙、香料和药材。 
  在一个刮北风的日子,郑和船队告别了友好的占城国人民,继续向南前进,在爪哇、旧港等国作了短暂的停留和贸易之后,折向西北,来到马六甲。 
  马六甲在地理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太平洋通印度洋的咽喉,往东可以到西太平洋的许多国家;往西可以通向印度洋。郑和船队选中这里作为一个停泊港、补给站和集散地。 
  船队在马六甲忙完建造工作后,分成两队,一小部分船只向东、向北进发;大部分船只由郑和率领穿过海峡,继续西行。郑和率领的船队驶入浩瀚的印度洋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然后又到了古里(今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 
  船队同古里国人民进行了友好通商回到马六甲时,满船的中国瓷器、铁器和丝绸,已经换成了外国的胡椒、香料和珍宝。 
  时间过得真快,郑和船队离开祖国已经两年了。分头活动的各船陆续驶回马六甲,郑和决定返航。当洋面上刮起南风的时候,第一次远航的船队乘着季风踏上归途。 
  返航途中,船队按预定计划访问了旧港。旧港又称巨港(今属印度尼西亚),郑和在这儿为来往海上的客商除掉了抢劫往来船只和客商的一伙海盗,因而威名大震。 
  1407年9月,郑和船队回到祖国。明成祖朱棣听了郑和的远航报告后非常满意,为了同更多的国家通好,又决定派郑和多次出使西洋。 
  1413年10月,郑和率领船队第4次下西洋。 
  这次远航,目的地比前几次更远,海路也更艰险。船队启航时正值冬天。 
  郑和率船队沿着原来的航路首先到了占城国,然后访问了爪哇、旧港、马六甲等地,再到达苏门答剌国。 
  离开苏门答剌国,船队又到许多熟悉的国家访问,进行了更大规模的贸易。他率领船队穿过印度洋北部的孟加拉湾,经锡兰和印度半岛的南端到达古里。在古里稍事休整后,郑和决定横渡阿拉伯海,到更远的西洋国家去。 
  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同是印度洋北部的大海湾,它们被印度半岛分隔开来,一个在半岛的西边,一个在半岛的东边。阿拉伯海比孟加拉湾大些,面积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多数海域的深度在两三千米以上,最大深度达5203米。它连接阿曼湾、波斯湾、亚丁湾和红海,是通往阿拉伯地区的必经海路。 
  阿拉伯海也和孟加拉湾一样,处在印度洋北部季风区域内。每年七八月间,西南季风强盛时期,由于它比孟加拉湾更为开阔,所以风浪特别大。它的西部是世界海洋中大浪频率最高的海区。狂风巨浪严重地妨碍了海上的航行。每年从5月起,小型帆船就开始停航,一直到9月过后才可复航。然而,大风大浪阻挡不了敢于闯海的探险家们。庞大的郑和船队扯起巨大的风帆,在白茫茫的大洋上开始了新航线的开辟! 
  大洋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好客,狂风暴雨铺天盖地像小山一样向船队袭来。郑和和船员们一起日夜坚守在岗位上,密切注视着海上的动静。他巡视各个舱房,鼓励大家坚定地迎着风浪前进;他叮咛舵手要谨慎驾驶,密切注意指南针的方向。船员们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尽管洪涛接天,巨浪如山,仍然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在望不到头的海面上,经过25个昼夜的航行,终于跨过了宽阔的阿拉伯海,进入阿曼湾,然后穿过霍尔木兹海峡,到达了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国。 
  船队在忽鲁谟斯国进行了一笔巨大的交易后,沿阿拉伯半岛南岸航行到祖法儿国(今阿曼境内),在那儿作短期的访问。然后又进入了亚丁湾,来到红海之滨的阿丹国(今亚丁),用货物交换了许多珍奇的物品,有大珍珠、大块猫眼石和两尺多高的珊瑚等。 
  为了前去象牙产地直接交换象牙,同时,也为了送几位东非国家的使节回国,郑和命船队继续航行,绕过索马里的瓜达富伊角,沿东非海岸南下,到木骨都束(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卜剌哇、竹步和麻林等国访问。麻林出产的象牙非常有名。郑和来到这里,直接交换了许多象牙,然后返航,于1415年8月回国。许多东非国家趁此机会,派使节随郑和船队一同到了中国。 
  郑和的第4次远航,横渡印度洋,开辟了新的航线,进一步扩大了通商贸易的范围。朱棣看到郑和带回的香料和象牙非常高兴,希望能更多地获得这些物品,便命郑和再次出访。 
  1417年5月,郑和第5次出航。这次,他的航向更远了,到达了阿丹、剌撒(今也门)及非洲东部,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阿拉伯海沿岸地区。回国时,有十几个国家的皇室人员和使者跟随郑和的船队到中国访问。 
  1421年春天,为了护送随郑和来中国访问的十几名外国使者回国,明成祖朱棣又派遣郑和等带着国书和大批礼物6下西洋。郑和率船队远航到达东非一些国家,用中国货物换取了不少象牙、香料以及罕见的珍奇动物,如卜剌哇国的马哈兽、花福鹿、麂和犀牛,竹步国的非洲狮、金钱豹等。回国时,横渡印度洋,遍访锡兰、苏门答剌、阿鲁、马六甲、榜葛剌(今孟加拉)等国。 
  郑和第6次下西洋归来后,于1424年奉命出使过旧港。原来,郑和第1次下西洋时到过旧港,在打击横行旧港的恶霸陈祖义的战斗中,曾得到一个华侨施进卿的帮助。后来,施进卿被推为当地酋长,明成祖封他为宣慰使。 
  施进卿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施济孙请求承袭父职。明朝皇帝答应了这个请求,派郑和前往旧港,赐给施济孙官服及银樱当郑和出使旧港归国时,明成祖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明仁宗对宝船远航西洋没有热情,接受了有人提出的停止下西洋的建议,命令下西洋的宝船全部停航,各处正在建造的宝船也全部停工。这时,明朝的京都已是北京,南京成为陪都。明仁宗命郑和带领下西洋的官兵守备南京,在福建及太仓等处停泊的宝船也全部开到南京。 
  岁月流逝,郑和在南京度过了6年的守备生涯。由于停止下西洋,西洋许多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渐渐疏远,有的中断了往来,海外贸易也不景气。明宣宗这时又下达了要郑和再下西洋的命令。 
  已经进入晚年的郑和接到命令感慨不已。看到他满头白发,年已60,许多人担心他担当不起远航的重任。然而,郑和壮心不已,欣然接受第7次下西洋的任务。他积极物色人才,准备船只和物资。参加这次远航的人数达到了27550人。 
  1431年1月,郑和船队在南京龙湾(今下关)出发,沿江而下到苏州刘家港停泊。刘家港是郑和首次远航的始发港。当地百姓见了郑和船队,个个兴奋,沉默了多年的港口又喧闹起来。 
  2月,北方仍是冰雪覆盖,地处江南的刘家港则已严冬过去,春意初露。 
  60多艘海船组成的船队像首航西洋时那样,将从这里起航。郑和虽已年高,精神却不减当年。他威武地站在船头,挥手向祖国,向父老告别,率领长长的船队扬帆南下。 
  一路上,船队遍访了曾经到达过的国家,进行贸易和友好访问。船队穿过曼德海峡后又沿红海北上,访问了一个以前未曾到过的国家——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境内)。 
  红海是分隔亚洲和非洲的一条狭长海峡,形状奇特,海水颜色也与众不同,呈微红色。 
  位于红海岸边的天方国是一个伊斯兰教大国。天方国的京城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每个穆斯林都要到这里来朝觐,所以麦加城总是人山人海,朝觐和贸易的人络绎不绝。城里有许多大清真寺,雄伟壮丽,形状像多层大宝塔,用各色彩石砌成,用沉香木做梁和顶,寺内馨香缭绕,信徒们在虔诚祈祷。郑和一行也到麦加城朝觐,还进行了一大宗货物交换,然后告别天方国,到了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据说,现在蒙巴萨附近的荒林里,还有几座中国人住过的古屋。 
  1433年三四月间,在西洋各地访问的船只都到马六甲集中,在那里整理和装载货物,等候顺风起航的日子。船队于7月顺利回到南京。 
  郑和船队下西洋历时近30年,访问了30多个国家,他是中国横渡印度洋,打通中国到波斯湾、阿拉伯、红海及东非航路的第一人。郑和把所经历的航线一一作了记录,由后人绘成《郑和航海图》传世,上面记有航向、方位、航程、停泊地点、暗礁浅滩、港口等,是我国最早的一份远洋航海地图,为后人航行太平洋和印度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人类首登8000米高峰 
  人类首次登上的8000米以上的山峰是哪座?登上的是哪国人?他们又是怎样登上这座高峰的? 
  1950年4月7日,法国登山队抵达印度、尼泊尔边境的城镇纳乌丹瓦,雇佣了150名夏尔巴人作搬运工。这支法国登山队全部食品和装备的总重量仅为3吨,加上其他炊事用具及燃料等共为6吨。而当时其他国家相同规模的登山队的物质至少13~15吨。装备重量的减轻,是法国人对高山探险的一个大贡献。 
  5月15日他们在安I峰下建起基地营。23日,队长埃尔佐和队员拉什耐尔攀登到5900米高度,并设立了2号营地,随后,登山队的其他成员也到达了2号营地。在这里,大雪不断,而上面的浮雪又厚又湿,危险性很大,只好在营地中等待了1个星期,直到5月31日才上到6500米的高度,设立了3号营地。 
  6月2日,埃尔佐和拉什耐尔2人在两名夏尔巴人的支援下登达7400米,建起了4号营地。但他们仅带了一顶供2人使用的小帐篷,两名夏尔巴人只好下山了。 
  6月3日,晴空万里,他们置生死不顾,没有使用绳索保护,轮流在前面开路。到7800米处,拉什耐尔感到左脚不是自己的了,随后,两只脚都难以挪动。但他俩咬紧牙关坚持前进。在下午6时15分,经过12个小时的拼搏,终于登上了世界第10高峰——海拔8091米的安I峰,写下了人类高山探险史上新的一页! 
  他俩在顶峰上停留了20分钟后,开始下撤。这时风很大,天也黑了,加上体力消耗很大和冻伤,他们越走越吃力,终于在离4号营地(海拔7400米)还有150米处时,精疲力尽而倒在雪地中,连嘶哑的声音也发不出来,默默地祈求着上帝的保佑。 
  6月4日清晨4时,预备向顶峰突击的法国队员雷彼发和泰利在手电筒的光束中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埃尔佐和拉什耐尔,他们在海拔7550米的冰山雪峰上已经倒下了近10个小时。为了同伴的生命安全,雷彼发和泰利毅然放弃了登顶的机会,将埃尔佐和拉什耐尔送回安I峰下的基地营。 
  回到法国后,拉什耐尔被截去了双脚,于1955年去世;埃尔佐全部手指和脚趾也因冻伤坏死而做了截肢手术,1964年他出任法国青年体育部部长。 
  法国人首次登上8000米以上的高峰,标志着一个登山新时代的开始。此后,登山家就把攀登地球上全部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作为自己的目标。这在科学研究上,在认识自然和人类自身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自这以后的14年到1964年为止,人类已经登上了14座高峰。开拓者的功绩是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的!




攀登世界第15高峰 
  世界上位居第1到第14的高峰都是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这14座高峰从1950年6月~1964年5月的14年时间,全部被山地探险家一一征服了。 
  然而,这第15高峰——南迦巴瓦峰却一直未有人问津。原因有两个:一是世界的大部分山地探险家都把攀登8000米以上的山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二是南峰的攀登难度大。南峰难以攀登有3个因素:一是攀登的垂直和水平距离长。二是南峰北靠高原,南临印度平原,印度洋来的暖湿气流控制着这里,降水丰富,形成了频繁而强烈的雪崩,给登顶带来极大的困难。三是处女峰。 
  南迦巴瓦峰在我国的领土上,登上其顶峰是显示我们民族英雄气概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从1960年起,我国的登山健儿就不断做出努力。1960年,西藏女子登山队对它进行了侦察,到达了5000米的高度。1982年和1983年,中国登山队和中国科考队对南峰进行了再次侦察。1984年中国登山队向南峰正式冲刺,由于频繁的雪崩只登上了南迦巴瓦峰的卫峰——海拔7043米的乃彭峰。1991年10~11月,中日两国登山队又一次向南峰的顶峰攀登。 
  这次登山所建立的营地和海拔高度如下,C代表营地,C2即2号营地。 
  登山大本营3520米 
  C2410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