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柏杨曰(一)-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桂陵战役

  齐国(首府临)人孙膑,和魏国(首府安邑)人庞涓,同时学习兵法。后来庞涓返魏国谋职,担任三军统帅,自以为才能不如孙膑,遂把孙膑邀到魏国,然后诬以谋反,砍掉孙膑的双,又在孙膑脸部刺上花纹(黥刑)。齐国派人把孙膑救回。前三五四年,魏国攻击赵国,包围赵国首府邯郸(河北省邯郸市)。

  明年(前三五三年),齐国任命田忌当统帅,孙膑当参谋长,挥军深入魏国国境,庞涓得到后方告急警报,急行撤军堵截,走到桂陵(河南省长垣县西北),跟齐军发生遭遇战,魏军大败。原文叙述简略,事实上历程复杂,里面还包括一桩著名的卖友求荣的故事。庞涓和孙膑同是鬼谷子的门徒,也是感情最亲密的朋友。

  庞涓先离开老师,当上魏国(首府安邑)大将,最初还怀着纯洁的友情,向魏国国君魏罃,推荐孙膑。可是庞涓不久就发现孙膑的才干远超过自己,可能受到国君的赏识,而夺走自己的位置。他没有鲍叔牙对国家和对管仲那种高贵的情操,最后决心采用冤狱手段,排除孙膑。于是,他命人告发孙膑谋反,当然是证据确凿,然后庞涓再虚情假意的一再哀求,国君魏才勉强赦免孙膑一死,但仍砍断他的双足,以防逃亡。从此孙膑不能走路,只能在地上爬。庞涓所以没有杀他,是为了要他写出记忆中鬼谷子所传授的一部兵法。孙膑感谢老友救命之恩,当然愿意写出。但写了一半,发现被陷害的真相,就伪装疯狂,啼笑无常,有时连屎尿都吃下去。等到庞涓的防范稍微松懈,孙膑就逃回他的祖国──齐国(首府临),被齐国最高军事首长田忌,任命为参谋长(军师),作战时不能骑马,就坐在特制的车子上指挥。


  马陵战役

  纪元前三四一年,魏国(首府安邑「山西省夏县」)大将庞涓,再率军攻击韩国(首府新郑「河南省新郑县」)。齐国(首府临)任命田忌当统帅,孙膑当参谋长,用老战略直击魏国陪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庞涓急撤军回堵。孙膑计算庞涓行程:某一天黄昏,当抵达马陵(河北省大名县),遂命削下一棵大树上的树皮,写上:「庞涓死此树下!」派一万余名弓箭手,夹道埋伏。下令说:「看见火光,集中射击!」时候终于来到,天已入夜,庞涓驰经树下,见树干一片雪白,上面有字,命举火观看,还没有看完,伏兵万箭俱发,魏军溃散,庞涓自知难逃罗网,拔刀自杀,临死时说:「竟然让白痴成名!」

  庞涓真是一个典型的卑鄙无耻的瘪三,直到临死,都没有对自己的负义行为,感到丝毫内咎,反而诟骂孙膑侥幸成名。


  田忌

  纪元前三四一年,齐国(首府临)宰相邹忌,嫉妒大将田忌威震国际,企图栽赃陷害,派人手拿三百四十两黄金,到街上请人算卦,向卜卦先生说:「我是田忌的随从,我家将军作战,三战三胜,他打算进行大事,请看一下吉凶?」

  等卜卦先生出门,邹忌教人把他逮捕,眼看就要掀起大狱,田忌无法澄清,又气又急,率领他的卫队发动攻击,打算逮捕邹忌。可是邹忌早有准备,田忌无法取胜,只好出奔楚王国(首府郢城)。

  「诬以谋反」是中国传统政治中一件其效如神的法宝,强悍的头目要排除他亲密的战友或有实力的政敌时,习惯使用,当之者无不粉碎。因为它是政治的和法律的结合物,政治是内容,法律不过形式,所以无罪不能无刑,至为狠毒,无人能解。田忌身为民族英雄、三军统帅,对国家有盖世功勳,跟国王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可是,一旦陷入「诬以谋反」诛杀大阵,立刻束手无策。


  公叔疾的话座

  公孙鞅,是卫国(首府卫丘「河南省淇县」)国君庶子的孙儿,法家学派巨子,在魏国(首府安邑)宰相府充当一名职员,宰相公叔疾知道他有才干,正准备推荐,却染病在床,魏国国君魏前往探病,十分悲痛说:「人,夭寿有命,谁能不死?然而你大去之后,国家大事,我跟谁磋商?」公叔疾说:「我的随从官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胸有奇才,盼望你信任他,把国家交给他治理。」魏大吃一惊。公叔疾接着说:「如果你不能用他,那么,请马上把他杀掉,别教他离境,否则投奔别的国家,魏国必有后患。」魏又是一惊,支吾几句,起身告辞。公叔疾把公孙鞅找来,据实相告,劝他逃走。公孙鞅说:「领袖既不能听你的话用我,又怎能听你的话杀我?」魏出了相府,对左右说:「宰相语无伦次,一会儿教我用公孙鞅当宰相,一会儿又教我把公孙鞅杀掉,他自己都不晓得他在说什么。」公孙鞅遂投奔秦国(首府咸阳「陕西省咸阳市」),受到重用。前三四○年,公孙鞅率秦军攻击魏国,生擒魏军统帅魏卬,魏军溃败。魏心胆俱裂,请求和解,并把首府迁到大梁(河南省开封市),叹息说:「我恨不听公叔疾的话!」

  人在大失败之后,关键性的往事,常会在脑海升起。魏先生的叹息,内容不明,可能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重用公孙鞅,但也更可能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杀了公孙鞅。历史上这种叹息,不绝如缕,显示错误的决策,必然付出错误决策的代价。问题只在于反省的内涵,智慧型的,检讨错误后承认自己不够智慧:「我该重用他!」顽劣型的,检讨错误后显示自己更为顽劣:「我该杀了他!」

  庞涓就是顽劣之尤,临死时对孙膑仍咬牙切齿,他没有后悔不该那样对待老友。

  魏国(首府安邑)在战国时代初期,是唯一的超级强国,位置恰恰坐落在物产最富饶的中原地带,文化水准极高。可惜,国家领导人不断伤害自己的国家,逼走吴起,逼反孙膑,最后又轻易丧失可以旋干转坤的公孙鞅。到了下世纪(前三),更变本加厉,用冤狱和酷刑,把另两位可以旋干转坤的人物范睢、张仪,驱逐到敌人阵营,于是,魏国就成了烈日下的冰块。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而政府领导人又决定人才的命运。政治虽不属自然科学,小环节也不能丝丝入扣,但大的发展,却是因果不爽。


  义利并不冲突

  邹国(首府邹邑「山东省邹县东南」)人孟轲,晋见魏国(首府大梁「河南省开封市」)国君(三任)魏。魏问说:「老先生,你不嫌遥远,跋涉千里而来,有什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建议?」孟轲说:「你为什么总是把利挂到嘴上?

  我所追求的,只有仁义。你说:有什么利于我们国家?官员们(大夫)说:有什么利于我们家族?平民们说:有什么利于我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上下互相斗争,国家就发生危险。而追求仁义则不然,从来没有充满爱心的人会忘掉他的亲人,也从来没有充满道义精神的人会把他的君王放到脑后。」魏回答:「你说的对。」

  当初,孟轲是孔汲的学生,曾经提出问题说:教育民众,第一件要先做的事是什么?孔汲说:「先训练民众追求利益。」孟轲说:「高贵人士教育民众,应教育民众仁义,你为什么会有这种主张?」孔汲说:「仁义是最高最大的利益。

  官员没有爱心,人民便无法过平安日子,人民没有道义,则大家崇尚诈骗,就成了最大的「不利」。易经说:「利益,是仁义的最后目标。」(利者,义之和也。)又说:「追求利益,才可以使生活安定,培养更高的品德。」(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正是最大的利益。」

  司马光曰:「孔汲、孟轲的话,看似相反,其实相成。只有仁义的人知道仁义是最高利益,不仁不义的人却不知道。孟轲对魏率直的褒扬仁义,而贬谪利益,对象不同而已。」

  司马光认为孔汲的说法跟孟轲的说法,是一样的,我们不以为然。孔汲认为最高的利益,就是最高的仁义,二者浑然一体。元首追求国家的利益,他就是一个仁义的君王,追求国家利益如果不是仁义的君王,难道是残暴的君王?孟轲大刀一挥,劈成两半,一半是「利益」,一半是「仁义」,使二者互相排斥、尖锐对立。什么叫「仁义」?又什么叫「利益」?修桥筑路是仁义还是利益?发展商业是仁义还是利益?从孟轲跟孔汲的对话上,可看出孟轲并没有被说服,反而一直坚持;孔汲虽然是老师,却没有学生吃香。孟轲的思想──强调「义利」之辨,以及简单粗糙的二分法思考模式,影响中国知识份子至巨。


  齐魏称王

  齐国(首府临「山东省博市东临镇」)国君(四任)田因齐、魏国(首府大梁「河南省开封市」)国君(三任)魏,在徐州(山东省滕州市南)

  会晤,互相承认对方是国王(自此,齐、魏分别建立王国。田因齐即一任威王,魏荣即一任惠王。)?

  司马光认为三家瓜分晋国(首府新田「山西省侯马市」)是一大巨变,礼教、等级、名份,全部崩毁。事实上当然不是那回事,因为他们仍然都在周国王统御之下,而周国王本来就有权擢升任何一个人当国君。但依司马光的标准来评论,本年(前三三四),齐国和魏国国君忽然宣称自己成了国王,才是真正的巨变。

  从此以后,两国国君跟周国王一般高,平起平坐,公然成为可怕的叛逆,却并没有产生司马光所预料的效应,反而这种当国王的风气,使其他封国纷纷跟进。战国时代,遂进入跑道。


  合纵瓦解

  秦国(首府咸阳「陕西省咸阳市」)国君(二十六任)嬴驷,命客卿公孙衍用诈术驱使齐王国(首都临「山东省博市东临镇」)和魏王国(首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向赵国(首府邯郸「河北省邯郸市」)发动攻击,希望破坏合纵同盟。赵国国君(五任肃侯)赵语,责备苏秦,苏秦惊恐,请求出使燕国(首府蓟城「北京市」),以便对齐王国报复。苏秦既离开赵国,合纵同盟遂告瓦解。赵国决河水灌入齐、魏联军阵地,齐、魏联军才行撤退。

  依当时情势,苏秦的合纵同盟阵线,是拯救各国的唯一法宝。可是秦国(首府咸阳)稍用诈术,向魏王国(首都大梁)表示愿归还前所占领的襄陵(参考前三五二年)等七个城市,魏王国那个蠢材君王,和那些蠢材官员,竟然兴高采烈的吞下钓饵。短视、贪婪,只看见眼前三寸利益,是造成悲剧的一大动力。贾谊说:「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事实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覆亡,都覆亡在自己手上,岂止六国而已。


  一段奇异鬼话

  卫国(首府濮阳「河南省濮阳市」)国君(四十四任)平侯(名不详)逝世,子嗣君(名不详)继位(四十五任)。卫国有一个逃犯,逃到魏王国(首都大梁「河南省开封市」),因精通医术,给魏国王(一任惠王)魏的王后妻子治病。

  卫嗣君要求用一千二百两黄金交换逃犯,经过五次交涉,魏王国五次拒绝。最后,卫嗣君不提赎金,而愿以左氏城(山东省定陶县东)交换,官员们阻止说:「用一个城买一个逃犯,实在不值。」卫嗣君说:「这你就不知道了。治理国家,不能因小事就疏忽它,不能因扰乱不大就轻视它。法律的尊严如果不建立,刑罚如果不能执行,虽有十个左氏城有什么用?法律尊严得以确保,刑罚得以贯彻,就是失去十个左氏城,又有什么关系?」魏说:「人主的欲望,不满足他,必有灾殃。」下令把逃犯交还卫国。卫嗣君这一番话,掷地有金石声,必须有此观念,法治才能建立。然而,我怀疑发生过这种怪事。卫国当时已衰弱到连侯爵都不敢亮相,而自贬为「君」,「君」跟魏王国的「王」,相差十万八千里。真有逃犯,而且该逃犯又给王后治病,卫嗣君就不可能提出这个要求。只因卫国不过一粒绿豆,此时只剩下首府所在地的濮阳(河南省濮阳市)一个大城,左氏(山东省定陶县东)不过城外一个小镇,用来换一个逃犯,并不符合国家利益,只符合卫嗣君一个人的利益。他跟逃犯之间,恐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私仇,必欲得之而后快。

  没有抓回逃犯,卫国还是卫国。卫国不过几个左氏城大小,恐怕不断泄愤之后,世界上便没有了卫国。这是流氓的斗气态度,不应是掌握国家命运人物的斗志态度。而且,即令卫嗣君发了疯,非要得到逃犯不可,魏也不会在乎他这个小头目,竟认为拒绝了他,他会带给魏王国什么灾难,卫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魏王国不带给他灾难,已是上帝保佑。

  然而,魏先生的话,却是一种暗示。暗示中国人如果不能满足「人主」的欲望,无论该「人主」是什么东西──或主席、或总统,都铁定不祥。有此一念,「人主」就福如东海,平民就只好为了满足「人主」的欲望而活,代代当奴。


  把错误反而说成美德

  燕王(三任)子之统治三年,全国大乱。高级将领(将军)市被,跟太子姬平,密谋攻击子之。齐王(二任宣王)田辟派人告诉姬平说:「我听说你要整顿纲纪,使君臣父子名份,恢复正常。我佩服你的勇气作为。现在,齐王国就是你的,你教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姬平受到鼓励,集结英雄豪杰,由市被率领,进攻皇宫,子之党羽在皇宫奋力抵抗,不能攻陷。不知道什么缘故,忽然间,市被改变主意,反过来攻击他的统帅姬平,混战几个月,死难军民好几万人,全城恐慌。

  齐王国(首都临)大军,乘此机会,长驱直入燕王国首都蓟城(北京市),生擒子之,剁成肉酱,并顺便杀掉前任王(二任)姬哙。田辟向孟轲征求意见说:「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王国(首都蓟城),有人劝我吞并,你以为如何?」

  孟轲回答说:「吞并它而燕王国人民快乐,就吞并它。吞并它而燕王国人民不快乐,就不吞并它。」此时,各国正在加速会商如何支援燕王国对抗侵略,田辟再征询孟轲的意见说:「国际情势紧张,有些国家可能向我发动攻击,我应该如何反应?」孟轲说:「我听说过仅有七十华里土地,却统一了中国的故事。还没有听说过一个拥有一千华里的国家,却怕别人怕得要命。现在燕王国君王虐待他们的人民,你发兵前往,人民认为你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夹道欢呼,迎接仁义的军队。到了后来,仁义的军队忽然变了模样,你已成了吸铁石,吸引天下所有的武器,向你集中攻击。不过,现在还来得及补救,立刻下令释放被捕的老人和儿童,停止掠夺,跟燕王国有影响力的人士接触,恢复他们的独立,为他们设立新的君王,然后光荣撤退。这样,仍有希望维持齐王国的威信。」田辟拒绝接受。不久,燕王国到处发生抗暴战争。田辟后悔说:「我真没脸再见孟轲。」陈贾说:「大王不必如此,谁能一生永远不犯错误?」于是前往拜访孟轲,问说:「姬旦(周公)是什么人?」孟轲说:「古代圣人。」陈贾说:「姬旦曾经命令他老哥姬鲜(管叔),监视商王朝遗民首领子武庚,结果姬鲜却跟子武庚联合起来叛变,反抗中央政府(参考前一一一五年),请问,是不是姬旦知道姬鲜将来会叛变而仍任用他?」孟轲说:「当然不知道。」陈贾说:「好啦,圣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孟轲说:「姬旦是老弟,姬鲜是老哥。老哥有过失,老弟的责任并不严重。但主要的还是古代的人,有过失的时候就改正过失。现代的人,有过失的时候反而错误到底。古代的人不隐瞒过失,好像日蚀,人人都看得见。当他改过以后,人民莫不钦敬。现代的人岂止继续错误而已,反而制造出许多理由,把错误说成美德。」

  原文对燕王国(首都蓟城)这项大灾难的记载,含糊不清。尤其看不出孟轲发表了这段言论之后,田辟强有什么反应?司马光主要的目的不在于报导史实,只在于介绍孟轲的言论。史实是,田辟强终于放弃吞并燕王国的雄心壮志,在遍地抗暴的战火中,仓卒撤退,带走了燕王国的金银财宝,并种下了两国之间的深仇大恨。

  孟轲的言论,说明儒家学派所以在战国时代,始终被排斥的原因。苏秦、张仪的身价,比孟轲低得多,苏秦和张仪不过一介贫苦的知识份子,孟轲却是大富之辈。但苏秦和张仪提出的是一项可以执行的方案,而孟轲只能诉诸原则。燕王国人民高兴不高兴,如何分辨?人民虽然高兴,手握杀人大权的统治集团却不高兴,又该怎么处理?所举的两个例子,更混淆视听,姬发之取代子受辛,全靠一番苦战。姬昌之没有取代子受辛,只因他那时还没有力量。教条派的学者,往往把复杂的社会现象,强塞进一个预铸的模式之中。

  然而孟轲对于死不认错的痛心指责,两千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不陌生。孟轲时代,人们死不认错,不过把过失说成美德。二十世纪时代,除了把过失说成美德外,反而会老羞成怒,张牙舞爪,反扑你的咽喉,说你反党、反政府、反人民!


  花槐轻浮半

  秦王国(首都咸阳)准备攻击齐王国(首都临),考虑到楚王国跟齐王国邦交敦睦,订有共同抵抗外患的盟约。于是派宰相张仪到楚王国(首都郢城),向楚王(二十一任怀王)槐进言说:「假如你采纳我的意见,跟齐王国(首都临)断绝邦交,敝国愿把商(陕西省丹凤县)于(河南省西峡县)地区六百华里的土地,割让给贵国,而且挑选秦王国(首都咸阳)最漂亮的美女,当你的小老婆和婢女。」槐大喜过望,立刻承诺,政府所有官员都为这场丰收的外交谈判祝贺。于是,宣布跟齐王国绝交,下令关闭边界关卡,派一位将领,随张仪到秦王国办理割地手续。到了秦王国,张仪忽然从车上摔下来,闭门养伤,三月之久,不肯露面。

  槐思量说:「张仪莫非认为我跟齐王国绝交绝得不够彻底?」于是派勇士宋遗,拿宋王国的护照到齐王国,辱骂齐王(二任宣王)田辟。田辟气得眼冒火星,立即改变一向跟秦王国(首都咸阳)敌对的立场,转过来跟秦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