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魅影迷踪-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完,她把糯米块全倒进潭里,自己也跟着跳了下去。

    让人吃惊的是:青莲跳进龙潭之后,就变成一条青龙,跟着白老龙隐没在清清的潭水中。

    后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们,设立了两个会社:一个叫白龙会,一个叫青龙会。

    每隔三年一小会,十二年一大会。出会时,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造型美观的青、白二龙,穿村游乡,好不热闹!”

    丽莎说完之后,看了看我们。见我们都没有说话,就说:“怎么了?你们都傻了吗?”

    让丽莎这么一问,我们才回过神来。丽莎讲的过程虽然有些磕磕绊绊,但总算是讲一个故事完完整整地讲完了。见我们都有些意犹未尽的样子,就得意地问:“怎么样?这个总算可以了吧?”(。。)

第十六章 古老的由来() 
其实,就丽莎本身讲的这个故事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即使她叙述的技巧上欠缺了点,但还是不影响故事整体的连贯性的。

    我们作为屈指可数的几个听众,又作为评判的“评委”,自然是“有胜于无”。我和多多、钱成三个人刚要判丽莎赢的时候,老鬼第一个不愿意了,胡搅蛮缠地说:“不算不算!故事最后的结局太过牵强,这一跳就成了青龙,实在是不合理。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我判不合格。”

    “你……!”丽莎看老鬼存心刁难,气的是脸红脖子粗的,说:“你这是胡搅蛮缠,属于无奈行径!我让大家说,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听到丽莎这么说,我们几个人都笑了。看这样子,丽莎是进了老鬼的套了,怎么也出不来了。于是丽莎又气呼呼地说:“有本事你来讲一个!”

    “讲就讲,怕你啊!”老鬼一听丽莎在激他,就一口答应下来。

    我们几个人当中,笑得最开心还是那随我们一同前来的老者。我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我这才想起,这个话题是由他提出的。只是,刚刚被丽莎抢了先,自己讲了起来。而前辈想要说什么,还没有说出具体的呢。于是我对刚要开口的老鬼打了个停止的手势,说:“这个话题是前辈提出的,他还没有说,就让你们给抢了。这样不好,先让前辈说,说完你再说。到时候,我们在判断谁输谁赢。”

    老鬼听我这么说,就也只好闭口不言,等着前辈开口。

    “哈哈,这个没有什么关系的。都是闲来无事闲聊嘛,谁说都一样。”老者见我把话题转移给了他,就笑了笑说:“既然你们不说了,那我就来说说吸引我的地方。因为我个人对中国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我通读了有关中国的各类历史。什么《中国通史》啊,什么《中国二十四史》等等等等。可是。最让我兴趣盎然的,还是中国的远古社会。他和埃及一样,充满让人着迷的神秘色彩。”

    听老者这么说,我倒是也非常想要听下去。因为如果对方要是说中近现代史的话,我还能够跟他侃上两句。可是说到远古,我还真有些不知其然。今天刚好有这样的机会让他给我们补上一课,那也是等于给我们对中国史了解的空白区域,做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填补。

    于是我们在场的几个人,都聚精会神地听老者讲他知道的关于龙的传说。

    老者说:“在中国史上。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从这许多故事和传说中,看到中国人常把各种美德和优秀的品质都集中到龙的身上。这说明龙对于中国人的影响是何其深远了。

    传说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你们俗称的‘龙抬头’。更有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

    传说义龙因不忍人民受干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因此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

    人民因感激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当然,传说里有‘义龙为善’,便自然亦有‘恶龙为祸’。

    随着民智开启。佛教信仰开始传入等因素,民间对龙王的形象有了改变。作为道教传统之一的龙王,亦开始出现反派的角色。

    在中国不少以‘龙’字命名的地方亦有其龙的传说,其中亦不乏恶龙肆虐的故事。

    就比如说你们东北黑龙江。

    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人间,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深受白龙残害的人们来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行事,最后将白龙铲除,

    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

    再比如四川省的九寨沟有一卧龙湖,湖底有一金黄色石梁,传说是白龙的化身。

    九寨沟附近有两条大河,一条叫‘黑水河’,传说很久以前住著一条大黑龙;一条唤作‘白龙江’,住著一条小白龙。

    黑龙因妒忌九寨沟的风光,而将那里的湖水吸干。小白龙知道后,便将白龙江的水喷洒到九寨沟,回复其美景。

    黑龙知道后便跟白龙展开恶斗,事实当然是邪不压正。黑龙在不敌白龙时使计放毒,小白龙被逼逃到九寨沟其中一个湖泊中。

    黑龙为查白龙的下落而惊动了藏族的万山之神,最后被山神所囚,不能再作恶。万山之神为表彰白龙而送给它一套金黄色的铠甲,这就是卧龙湖的传说由来。”

    前辈说完用缓慢而沉稳的语气说完了这些,他的神态和语气都是不温不火。他这么讲,我听得也是有些意犹未尽。因为他讲的这几个故事都是点到而止,并没有深入去讲,这不免让我们有些觉得不过瘾。就比如“黑龙到底教了人们什么方法”就没有细说。

    当我正想发问的时候,老者就自己引出了我想要的:“刚刚有提到的‘大禹治水’,相信你们都不陌生吧?”

    “这个当然知道!”老鬼率先答道,我们几个人也肯定地点了点头。

    老者见我们点头应是,就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大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还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给弄坍塌了。大禹见势,就想要把它归正。

    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专行坏事的蛮龙。它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

    于是乌龟带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去查探一下情况。

    到达高山之后,禹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巨浪。于是大禹过去指挥它,可它全然不理。

    于是大禹便取出一块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乌龟的尾巴尖上。只听得‘轰隆’一声,那息石立即成为一块斗大的巨石。

    乌龟只把尾巴轻轻一挥,天空就划出一道朦胧七彩虹样的弧线。说来也神,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乌龙脑门顶上的两只龙角之间。

    这时,乌龙哈哈大笑说:‘这块小小的花石头,能奈我何?’

    可是他的话还没说完,那五彩息石却是无时无刻不在膨胀变大。不一会,便把那蛮龙的两只龙角给撑紧了,疼得它直摇头。可五彩息石还在一直不断生长,最后蛮龙难忍剧痛,只得降服。

    从此,大禹便有了一个得力助手——蛮龙,听候大禹调遣。据说,这也成为大禹能够成功治水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老者说完这些,我们几个都无不惊讶。因为这和我们所熟知的大禹治水有些出入,大禹治水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其中还掺杂着这么一段,我们还真不知道。

    还没等我们回过味儿来,老者又说:“和这息息相关的还有一个传说:在中国河南洛阳东北孟津老城一带,在远古时候是一片水草丰盛的地方。

    传说,古代曾经在图河里出现过一个妖怪。它头似龙、身似马,满身的鬃毛卷成无数个漩涡。人们按它的形状,就把它叫做‘龙马’。

    据说这龙马是水中蛟龙变的,凶猛无比。它的到来,使附近地域洪水横流,庄稼频遭毁坏,人们生活一度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生存下去。

    正当人们处于一筹莫展的时刻,伏羲乘坐六龙来降服龙马。

    说来也奇怪,自打伏羲到来,龙马立即变得温顺、善良起来。

    后来,杖羲根据龙马身上的漩涡图纹,悉心认真研究。足足坐了八八六十四天,终于研究出了一套博大精深的图像,就是你们中国一直流传的‘八卦图。’

    古诗有云:‘龙马恰为天地用,图河先得圣人心。’,说的就是这个。

    后世为纪念伏羲和龙马,修建了一座寺院,叫‘负图寺’。寺前高竖两块大碑,上刻‘图河故道’和‘龙马负图’。相信这两个东西你们也都不陌生吧?”

    听老者这么一说,我们还真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这“八卦图”和这“图河故道”、“龙马负图”是这么来的?看来,我们这次回去得好好补补中国历史了。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大禹的后人,竟然连这些都不知,着实有些无地自容。

    听到这里,老鬼也不由称赞道:“前辈,没看出来,您就是个‘中国通’啊!”(。。)

第十七章 龙的传说(二)() 
老者听老鬼这样夸奖他,也没有说什么,就是笑呵呵地闭口不答。这倒是让我们有些意外,按常理,一个人要是被夸奖的话,怎么的也都谦虚一番。可是,这老者并没有那样做,好像是对自己的学识充满了自信。

    我想想,他这样也是当之无愧的。毕竟,他懂的比我们多的多的多,这点常识或许对他来说不算什么。

    老鬼看老者说完了,就也嘴皮子痒痒,迫不及待地想要说点什么。他对大伙儿说:“你们每个人都讲了,轮也轮到我了吧?”

    我们看他积极性很高,便也不好再阻拦他,就索性都竖起耳朵听他说些什么。

    老鬼说:“真正的龙的传说是这样的:据传,古时候森林里的动物很多,而且非常凶猛,常常成群结队出来袭击、吞食人类,致使人类无法安宁地生活。

    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他们只好频频向天庭发出求救呼声,祈求上天能惩治那些无比凶残的动物。

    天帝同情凡人的疾苦,立即委派六郎神到凡间查看,了解实情。

    六郎神下到凡间目睹了动物撕咬凡人的场面,感觉到问题的严重,如果不及时拿出拯救办法,人类将无法生存。他重重地划出一条界线,暂时把人与动物隔离开,再遍访百姓,搜罗各方面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尽快在动物之中立一个“王”,以它来管制那些为所欲为的动物。

    六郎神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苦思冥想得出了一个妙计:以九种动物组合成一种新动物,取名为“龙”。

    说办就办,他即刻就在洞壁上漫漫地画了起来。先勾画出蛇身,接着画驼头、鹿角、牛嘴、鱼鳞、凤尾、鹰爪,当画完“狮须”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他想这第九样“虎眼”只能先画在一旁放着,等到九九八十一天,念个咒,再把两只“虎眼”安上去,以后这东西才会更听话。

    快到八十天时候,有一个木匠带着斧子、墨斗到深山老林里砍伐木头,走入洞内歇息。偶然之中看见洞壁上画着一个动物图案,觉得这是一个很奇怪东西,左看右看,就是缺少两只眼睛。他随手拿起墨笔,模仿六郎神画的“虎眼”,添在龙头上。

    这下坏了,洞壁上的龙张牙舞爪扭动起来,嘴里喷着浓雾,龙体火光四射,一时狂风大作,洞内飞沙走石,龙像一道闪电似的飞了出去。木匠趴在地上,吓得屁滚尿流。

    一听说“王”龙出洞,那些凶猛的动物早已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出来食人。

    从此,人们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随随便便在山野劳作。

    但是,龙成了百兽之王后,日益狂妄,根本不听六郎神的使唤。它常常飞上天空兴妖作怪,有时连续降雨不止,地上常闹洪灾,百姓叫苦连天。

    后来,摇身一变,还多出了一条龙。

    六郎神一怒之下,一条镇在云层里,继续看管动物;另一条则打入东海,令它不得随意出入。百姓以为龙虽然出了一点小差错,但毕竟功大于过,依然把它视为吉祥物。

    因此,逢年过节都要扎上一条龙,走村串户游耍一番,企盼来年风调雨顺,太平安康。”(。。)

第十八章 龙之子() 
听老鬼讲完这些之后,我联想到一副熟悉的场景:每次逢年过节的是时候,看到大街上那种舞狮子、舞龙的活动,会不会也是因此受到的影响?起初,我都不明白这种活动的意义,可是听老鬼这么一说,就似乎受到了某种启发。

    于是,我对老鬼说:“嗯,你将的不错。至少把中国关于龙文化的由来,切合实际地讲了出来。”

    老鬼听到我对他做出了肯定,就自鸣得意地说:“那是,要将就讲点切合实际的。”

    说完,老鬼就向老鬼瞥了一眼。

    丽莎一听我对老鬼的评价,和老鬼看她的眼神就不愿意了。说:“什么叫‘切合实际’?难道我讲的就不切合实际吗?”

    老鬼看她又要跟自己杠上了,就连忙转移话题,他对我说:“东家,别光听我们讲啊,你也讲讲呗。”

    既然老鬼这么提了,我也不好推辞,就转脸看向多多。巧的是,多多此时也在看着我,我们对这个话题并不陌生。因为,在不久前,哦不,应该说十多年前,我们就探讨过这个话题,并且意见异常地统一。

    不过,我们感兴趣的并非龙本身,而是对它的后代。因为龙是怎么来的,这个已经根本无法考证。可是,它的后代,却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

    我和多多两个人相视而笑,都想要让对方去讲。可是,都没有开口。老鬼一看我们的神态,就知道意思了,就说:“哎。你们俩就代表一个意见了,谁来讲都行!”

    多多听到老鬼的话,就赞同地点了点头,对我说:“那你来讲吧,你是学历史的,讲起来应该比我更专业一点。”

    既然多多这么说了。我也没有必要再做推辞,就说:“可能要让你们失望了,我要讲的并不是龙本身,而是它的后代。你们愿意不愿意听?”

    老鬼听我这么说,就略有失望地说:“靠,你是不会讲还是不想讲?”

    “不会!”我说。

    “那行吧,那就‘龙的儿子’吧!”老鬼勉为其难地接受了我的话题,说:“有胜于无,说说吧。以前我也听过。可是还真数不全,今天就当是上一课了。”

    听到老鬼这么说,在一旁的钱成和丽莎也同意地点了点头。我一看大家都有听的**,也一下来了想要讲解的冲动。就对大伙儿说:“好,那我就给你们侃上一道儿!”

    我故意清了清嗓子说:“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只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又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之所以说‘龙生九子’,只是挑比较典型的来说。龙的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

    ‘龙生九子’这个说法也是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统一固定的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史料记载的如李东阳《怀麓堂集》、杨慎《升庵集》等等等等。

    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是龙生九子之一。传说,龙头蛇身的囚牛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这富有音乐天赋的龙子,不仅出现在汉族的胡琴上,还出现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上。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

    老二睚眦(yázi),龙身豺首、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常见的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俗语说:‘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睚眦便成了克煞一切邪恶的化身。

    睚眦好杀戮,所以古人常把它刻在刀剑刃身与手柄接合的吞口处,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因为帝王们都相信,睚眦能克煞一切邪恶,保护自身的安危。

    老三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但是嘲风本身却是灾难的集合体。地震,海啸,天炎都是嘲风的力量。

    传说嘲风为盘古的心,常用其形状在殿角上作为房顶角上的嘲风装饰。建筑上,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从而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老四蒲牢,龙生九子之一。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传说中的龙生九子的老四,喜欢吼叫,人们就把它安在钟上。据说它是住在海滨的,但却十分怕鲸鱼,一旦鲸鱼发起攻击,它就会吓得乱叫。故人们把木杵造成鲸的形状,以令铜钟格外响亮。

    老五狻猊(sān’ni),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

    老六赑屃(bi xi),又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