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成王败寇-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庆超大概也没有想到。

    这预示着吴帆徽不可能马上就住在祠堂,还要回家去拿不少的东西。

    申时,吴庆超和吴帆徽离开县城,赶回家去。

    一路上两人走的很快,没有谁开口说话,早上到县城来的兴奋劲,消失的无隐无踪。

    走到村口的时候,吴庆超看了看吴帆徽,终于开口了。

    “帆徽,读书的事情,尽力就可以了。”

    不知道为什么,吴帆徽突然有了一种冲动。

    “爹,你放心,我一定会取得功名。”

第九章 五两银子() 
(求收藏,求推荐票,求点击。)

    尽管吴庆超低调和保密,但其子吴帆徽要到吴氏学堂去读书的事情,还是在村里传开了。

    村里人家的小孩到学堂去读书,这可是大事情,农家子弟想要进入学堂读书,那是不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看你是不是有读书的天赋,其次要看你是不是有读书的条件,最后还要看你是不是得到先生的赏识,被先生真正的收为弟子。

    吴帆徽的年纪还是大了一些,十三岁的年纪到学堂去读书,有些不伦不类,旁人不免猜想,要是有读书的天赋,早就该进入到学堂去了。

    消息的传开,让吴庆超有些猝不及防,尽管村里的耆老和里正都没有马上到家里来,但不少的乡里乡亲都来搭讪,无话找话说,更有村里和吴帆徽几乎同年的少年,来找其玩耍,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什么心思。

    穿越之后的吴帆徽,性格发生变化,基本也是足不出户,很多和村里的人接触。

    庄稼汉性格直爽,没有花花肠子,有什么话都是直来直去,嗓门大,不知道隐晦。

    外面的交谈,吴帆徽全部都听见了,说的全部都是家长里短的话语,最多是田里遭受灾荒,感慨日子过不下去,没有谁祝贺他吴帆徽金榜题名的,至于那些来玩耍的少年,其木讷的程度让吴帆徽无语。

    吴帆徽回家只有一天的时间,八月十八要再次离开,到县城的吴氏学堂去读书。

    母亲王和翠一直都在收拾东西,包括棉被和洗干净的衣服等等,天气很快就要转凉,厚衣服肯定是需要准备的。

    吴明丽和吴明芳两个小女孩,一整天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吴帆徽的身边,可以看出来她们舍不得哥哥去读书,但也知道读书对于哥哥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不能够耽误的事情。

    天色终于暗下来。

    村子里已经安静下来,家家户户都准备睡觉了,吴帆徽到县城学堂去读书的事情,在村里引发了小小的轰动,但那与农户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最多也就是白天的时候议论一下,说一些闲话,其中就包括笑话吴帆徽的,这么大的年纪去读书,梦想着成为天山的文曲星,是不是脑袋坏了。

    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睡觉的时候睡觉,农户过的是自家的日子,封闭狭隘,天大的事情他们也仅仅是议论几句,几天之后就忘得干干净净。

    耆老王振贵出乎意料的到家里来了。

    这一次,王振贵是直接到吴帆徽睡觉的窑洞。

    王振贵是村里唯一有功名的读书人,也是村里地位最高的人,据说王振贵在县衙也有一些薄面,好多次见到知县老爷,有一次还和知县老爷说话了。

    王振贵的这些传闻,在庄稼人的脑海里就是天大的事情,就是权力的象征,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一辈子都没有见到知县老爷的机会,和知县老爷说话更是做梦都不可能的事。

    吴帆徽要到县城去读书,身为秀才的王振贵前来看看,表示一下祝贺,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若是吴帆徽今后真的有出息了,那也是一层很不错的关系。

    可吴帆徽已经十三岁,这样的年纪才发蒙读书,不可能有前途,考上童生都很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王振贵大可不必亲自上门来。

    王和翠正在帮忙收拾东西,吴明丽和吴明芳两人也跟在吴帆徽的身边。

    看见王振贵进来,王和翠连忙带着两个女儿退出了窑洞。

    吴庆超没有在家,申时就看不见人,谁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

    “帆徽,听说你要到县城的吴氏学堂去读书了。”

    “是的,爹昨天送我到学堂去,已经见过先生了。”

    “嗯,不错,好好读书,为村里争光,你要知道,几十年时间,村子里仅仅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啊。。。”

    王振贵嘴里所谓的真正的读书人,就是指举人以上身份的读书人,取得举人以上功名之后,才能够进入朝廷和官府做官,才算是有出息的读书人,秀才是无法进入官府为官的。

    王振贵的这些话,让吴帆徽很是吃惊,在他接收的记忆之中,没有这样的事情,家里人从来都没有说过,按说村子里出了考中举人或者是进士的读书人,那是全村的骄傲,这样的人会被口口相传的,为什么他不知道。

    王振贵准备再次开口说话的时候,吴庆超进来了。

    看见王振贵,尽管吴庆超的脸上带着笑容,但笑容很是勉强,这让吴帆徽想到,王振贵刚刚说的那番话,吴庆超一定是听见了。

    见到吴庆超回来,王振贵转移了话题,无非是勉力吴帆徽好好读书的。

    寒暄不过几分钟的时间,王振贵就离开了。

    关好了门,吴庆超转身看着吴帆徽,叹了一口气,从怀里拿出来一个裹好的棉帕。

    棉帕打开之后,吴帆徽的眼睛眯起来了。

    棉帕里面竟然是大大小小的碎银子。

    银子的表面颜色有些暗了,明显是存储很多年,稍微有些氧化。

    银贵钱贱,这年月银子是非常稀罕的钱财,马鞍山村的绝大部分农户,一年到头都看不见银子,一户人家拼命的做事情,全年能够积存一两银子就很不简单。

    吴帆徽储存的历史知识表明,明朝中后期,二十两银子就是一户雇佣丫鬟下人人家一年的开销,七品知县一年的俸禄为四十五两白银。

    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粮食,而一石粮食相当于几百年后的一百八十八斤粮食。

    如此折算,一两白银相当于几百年后的七百元钱左右。

    但这仅仅是以粮食作为参考价格核算的,实际上明朝一两白银所能够买到的物资,远远超过几百年之后的七百多元钱。

    当然,明朝末年灾荒频频,粮食异常金贵,银子的价格肯定是贬值了,至于说具体贬值多少,需要吴帆徽去了解。

    不管怎么说,家里居然能够拿出来这么多的碎银子,吴帆徽怎么都想不到。

    “帆徽,这里是五两白银,我本来想着到县城之后交给你的,你在学堂读书的时候用,不过县城里面不安全,要是被谁看见了,会惹出事情来的。”

    “银子你一定要收好,不要让外人看见了,我还给你准备了五百文钱,一些小的开销不要直接拿银子出来付账,你从未用过钱,不知道银子的价格,我告诉你,现在一两白银可以兑换一千二百文钱,不是官府公布的一千文钱,你要记住了。”

    “家里的事情,我都安排好了,你不用操心,安心读书,这些银子是你半年的所有开销,县城不比村里,时时刻刻都要用钱,出门在外,不要委屈了自己,更不要让人看不起。”

    吴帆徽第一次真正感动了,尽管说吴庆超这些话,听起来不是那么感人,但这是父亲对儿子发自内心的关心,不掺杂一丝的水份。

    五两银子维持半年的时间,不能够说是特别的宽裕,但是对于身处底层的吴帆徽来说,已经非常奢侈,他跟随吴庆超到县城客栈去吃饭,一盘卤肉,一盘蚕豆,一盘炒菜,两碗小米粥,四个麦饼,一壶米酒,才花费五十文钱,若是每天一餐,一两白银几乎可以如此吃上一个月的时间。

    读书的开销,绝不仅仅是自身吃饱穿暖。

    在学堂读书的时候,学生相互之间攀附关系,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既然要攀附关系,就必定会有吃吃喝喝的事情,会有到酒楼和客栈去吃饭喝酒的开销,若是一毛不拔,会遭遇到孤立和耻笑,对今后很不利。

    吴帆徽已经是少年,十三岁的年纪,过年就是十四岁,到学堂去读书,必须要结交关系,否则就无法真正的立足,再说其并未真正成为况先生的弟子,半年之后想要留在学堂继续读书,需要得到诸多的帮助,这就让他必须要结交关系。

    吴帆徽小心的收好了银子,他不可能拒绝,到县城去寄学,需要开销的地方太多,穿越的他明白钱财的重要性,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躺下之后,吴帆徽特别的清醒,他一直都在思索王振贵到家里来的目的,王振贵说到的村里出去的真正读书人究竟是谁,难道此人与自家有什么牵连吗,若是有牵连,父母为什么从未开口说过这些事情,为什么听见王振贵开口会不高兴。

    王振贵到家里来肯定是有目的的,只是吴帆徽目前无法弄清楚。

    穿越两个月的时间,脑海里面的疑团太多,首要就是父亲吴庆超和母亲王和翠以前究竟有什么样的经历,他们表现出来的气质,提出的诸多要求,都是大户人家才会拥有和提及的。

    其次就是为什么家里能够拿出来不少的银两,明明条件不错,为什么要低调,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

    最后就是表现神秘的耆老王振贵和里正吴庆雄,他们的背后是否有什么秘密。

    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吴帆徽来说,难度不是太大,他已经想到了两个人,其一是吴氏学堂的况先生,既然和父亲吴庆超以兄弟相称,就一定知道过去的事情,其二是消失两个多月的吴宝贵,他们约定见面的时间是半年,或许下一次见到吴宝贵的时候,就能够解开脑海之中的某些疑团了。

    这些都是小问题,吴帆徽相信自己能够在很短时间弄清楚。

    总之,接下来的事情是好好读书,为自身未来奋斗。

第十章 上课() 
崇祯元年八月二十日,秋收假期结束,米脂县吴氏学堂开课。

    吴氏学堂一共有十七个上学的儿童和少年,其中十一岁至十五岁的少年十二人,六岁至九岁的儿童五人。

    被隔成两间房屋的厢房,就是两间教室,右边是五个儿童和吴帆徽读书的地方,左边则是其他十一个少年读书的地方。

    这样的情形,让吴帆徽很是尴尬,他的座位在右边教室的最后面,前面则是五个尚未脱去稚气的儿童,和这些儿童一起读书,掉价不说,内心实在难以接受。

    还没有开始上课,吴帆徽就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学堂里来了新的同学,以前也不认识,大家肯定是好奇的,胆子大的已经开始和吴帆徽搭话。

    先生此刻尚未进入到教室,毕竟都是少年和儿童,叽叽喳喳的,表现很是活跃。

    得知吴帆徽刚刚入门读书,诸多少年的神情瞬间变得奇怪,他们大概是没有想到。

    辰时,况先生进入到教室。

    十七名学生全部都坐在左边的教室,聆听先生训话。

    况先生眼睛的余光扫过,看了所有人,几乎就没有关注吴帆徽。

    “假期已经结束,今日正式开课,你们若是继续顽皮,不能够按时完成功课,我手中的戒尺饶不了你们。。。”

    况先生的话语,吴帆徽没有仔细听,在他看来,任何一个学堂,规矩都是差不多的,他这个新入学的学生,总是需要介绍给众人,或者先生直接介绍,譬如说学校里面来了一个新同学,大家相互熟悉一下等等,或者是自我介绍,让大家熟悉认识,但况先生没有马上介绍,也没有要求吴帆徽自我介绍。

    一直到相关的要求说完之后,况先生的目光才勉强看向他吴帆徽。

    没有等到况先生开口,吴帆徽就主动站起身来。

    忍耐是有限度的,该自我展现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否则他今后在学堂的日子不好过。

    “学生吴帆徽,尚未取字,本县马鞍山村人,丙辰年生人,今后在吴氏学堂读书识字,与诸位学长学弟一道学习,聆听先生教诲,我是今日刚刚入学,很多规矩都不知道,期盼得到诸位学长学弟的帮助,先生给我半年时间,若是能够通过先生的考校,则与诸位继续在这里学习,若是不能够通过先生的考校,那就回家种地了。”

    “如此,我暂时不是况先生的弟子,只能够算是吴氏学堂的寄读生,但我相信通过努力,能够通过先生的测试,所谓天道酬勤,我也希望得到诸位学长学弟的帮助,让我能够继续在吴氏学堂读书,能够在先生的教授之下,学业有成。”

    吴帆徽的这一席话,镇住的不仅仅是教室里的学生,还有况先生。

    一个在小山村长大,十三年来都没有读书、没有见过世面的少年,能够有什么出息,就算是到学堂来读书,也不过是混日子,能够认识几个字,这是况先生的想法,要不是与吴庆超之间有着不错的关系,接受过吴庆超的恩惠,他压根就不会答应让吴帆徽进入吴氏学堂。

    可吴帆徽刚刚的一席话,展现出来落落大方的气质,哪里是一个小山村笨拙木讷少年所能够表现出来的。

    难道这是一个奇才,只不过没落在小山村,没有被发现。

    况先生不会相信,他倒是担心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吴帆徽其实读过书,有过授业恩师,这样他就绝不能继续教授吴帆徽了。

    “吴帆徽,你以前可曾跟随谁读书识字。”

    “从未有过,今日第一次进入学堂。”

    “胡说,从未学习之人,怎能如此侃侃而谈。”

    “先生,学生所说的是实话,到马鞍山村调查即可证实。”

    况先生禁不住走到了吴帆徽的面前,眼神变得凌厉,不过他从吴帆徽的眼睛里面看到的是平静,带着强烈自信的平静。

    “吴帆徽,我再问你一次,你是否跟随谁读书识字。”

    “从来没有,在村里每日就是玩耍嬉戏,十岁之后开始跟随父母在田间劳作,村里没有学堂,学生就是想着要读书,也没有机会。”

    “没有学识说话怎么能够脱口而出,难道你是无师自通。”

    “村中耆老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学生时常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每日里思索琢磨,领悟其中道理,父亲也曾读书,平日里的言行教诲学生都记在心中,先生说学生侃侃而谈、脱口而出,那是先生的认识,学生倒是没有什么感觉。”

    “你、你这是强词夺理。”

    “非也,先生问什么学生回答什么,没有一句诳语。”

    况先生险些举起手中的戒尺,不过他忍住了,看了看吴帆徽,转身走开。

    “都回到自己座位,开始念书,午时一刻我来检查,若是读得不好,中午就不要吃饭了。”

    况先生离开了教室,回到旁边耳房,应该是去思考问题了。

    吴帆徽在众人吃惊的眼神之中,回到了右边的教室。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晨宿列张。。。”

    五个小孩子都在念着《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不过念的过程之中,都会偶尔扭头朝着后面看,这让吴帆徽有些无奈,他本以为况先生会扎扎实实授课,解读四书五经的知识,谁知道所谓上课就是让学生读书。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是入门学习的基础课程,要求熟读背诵,最终能够熟练的写出来,其中的《三字经》和《千字文》,需要简单的解析,做到了这一步,就算是完成了入门的学业。

    接下来学习的就是四书五经了,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不要小看这九套书,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将贯穿整个的科举考试过程。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全部都出自于四书五经,只不过难易的程度不一样,越是到上一级的考试,难度越大。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脑海里闪现这句话的时候,吴帆徽总算是明白其中意思了,原来古时候授业解惑就是如此简单,先生教你读书识字写字,教你背诵文章,至于说能不能明白书中的道理,就看你的造化,看看你是不是将这些文章读过几百遍,通过诵读明白其中道理。

    当然,的确不能够明白和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请教先生,先生会根据自身的认识给与你一定程度的解析和点拨。

    其实说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和注解,就算是几百年之后都有着不一样的标注,每一个学派都说自身的注解是最有道理的,相互之间不服气,导致观点难以完全统一。

    按照大明朝廷和皇上定下的规矩,科举考试八股文展现出来的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自身是不能够有观点出现在文章之中的,若是出现了,不要说想着能够获取到功名,被直接下大狱都是有可能的。

    但读书人对朱熹《四书集注》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某一个观点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看法,在解析的时候,同样会表露出来略微不同的认识,特别是明朝中期以后,这样的争论更加的激烈,面对这样的争论,朝廷也吸纳了某些读书人的见解,对《四书集注》之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再注解,当然这些注解都是要符合皇权统治的。

    举个例子来说,有关读书人重义轻利的注解,到了明朝中后期就到了维护皇权利益的巅峰,认为读书人不能够有物质上的追求,哪怕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也要追求大义。

    这样的观点被很多所谓的卫道士拿来说事,很可惜的是,几乎所有人都是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的是另外一套,那些读书人辛辛苦苦读书取得功名,进入朝廷做官,若是继续过穷日子,甚至是吃不饱饭,养不活家人,还一心一意为朝廷做事情,怕是只有傻瓜才会做。

    吴帆徽面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他没有可供的书籍,这年代的藏书是很珍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