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甘笔
恶大姐推婢下水
万县是个小县。
小到什么程度呢?这么来说吧,在大容朝这个地方,像万县这种小县城,在远离京都的偏远地区,可以一抓一大把,多如天上的繁星,数都数不过来。
万县里的人也和别的小县城的人一样,大多数人一辈子都生活在田间地垄之中,没怎么出过城,也没见过外面是什么样。如果你随便抓个万县人,问他皇帝有多厉害,那人十有八九会挠着头想半天,然后期期艾艾地回答你说:“大概……就和我们县老爷一样厉害吧?”之后再奉给你一个憨厚的笑容。
这倒不是因为万县的县令作威作福,欺压百姓。相反,这个县令虽然吃得比平常百姓好些,穿得也比平常百姓好些,但要说到奢华则远远达不到。毕竟,万县就坐落在小山沟边上,就算想多搜刮点民脂民膏想奢华也没那个实力财力。
万县的县令姓东,叫东南方,年过而立,早已娶妻,而且还有三房妾室以及两个通房,可是这五个女子没有一个人给他生下来一男半女过。开始东县令以为是妻及通房不行,但后来随着妾室进门,仍旧无所出,渐渐地他就琢磨着大概问题在自己身上。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东南方硬着头皮去出名的郎中那里检查,最后郎中给他的答案是“无能为力”,他也只得死了心。
东南方二十多岁时就考中了举人,当时他与上一任的万县县令交好,所以在衙门中谋得了一份文职。后来那个万县县令在任上离世,离世前向上级推荐了举人东南方。万县本就是个小地方,平时大大小小的琐碎事不少,可却没什么油水可捞,所以那上级也乐得做顺水人情,就直接提了东南方为新任县令。
东南方是读书人,可他的胞弟东北方却纯是个武夫。东北方只粗略识得几个字,从小就喜欢伸拳动脚,又拜了个无名老道为师父,学了些拳脚,纵然说不上精通,但在万县这个地方,看家护院倒也完全够用。
后来东北方娶了妻子姚氏,姚氏觉得他这样给别人护院不够安全,他倒也听她的话,就辞了工,回家里开了个小小的武馆,那时他的哥哥还只是个文职,并没当上县令。
因为东北方护院尽责,深得主家赏识,口碑很好,再加上整个万县也就这么一个武馆,所以来这里学习拳脚功夫的人也有一些,靠武馆来维持生计足够用了。尤其是后来东南方成了万县县令,县里的那些大户都想借机巴结巴结东南方,心思灵活的便把主意打到东北方身上来,把自己家里适龄的孩子送到武馆来,嘴上说着“久闻东馆主大名,希望犬子能在这里学到真功夫,也像东馆主一样一生受用不尽”,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过是卖东南方的面子,不然哪个有钱人家还能指望自己的后代给别人看家护院不成?
东北方有一个女儿,叫东华,家里下人们都叫她小大姐。
这个小大姐因为从小被娇惯,脾气暴躁蛮横得出了名,所以名声很不好。
“小大姐,小大姐,别跑了,小心摔跤!”一个身穿红色衣服的小身影在前面跑着,后面一个下人打扮的少女边跑边追。
红衣小鬼跑到了池塘边,停住脚,回头看着少女。
那红衣小鬼不过七八岁模样,圆嘟嘟雪嫩嫩的小脸儿,一双闪亮亮的大眼睛闪着灵动的光,看起来甚是可爱。
少女看到小主人跑到了水塘边,吓了一跳,她可知道自家主母和县令大老爷一家有多宠爱小主人,万一小主人失足掉进水里,只怕她以后的日子也难过了。于是少女忙脸上堆起笑,道:“小大姐,快过来,小翠给你做糕饼吃好不好?”
小大姐看看那少女,脑袋高高地扬起来,道:“小翠,你知不知道你弟弟居然撺掇那些小脏孩躲着我不理我?”
小翠一怔。
她的弟弟光浪今年刚刚九岁,就同自己的家人住在武馆附近。以前小主人出武馆找小孩子们玩,因为太过跋扈霸道,经常欺负别的小孩子,据说有一次被光浪看到,他帮着被欺负的小孩子打了回来。光浪比小主人大一岁,又是男孩,但是小主人有个开武馆的父亲,从小也学过一些拳脚,所以最后两人身上都挂了彩,也因此结了仇,几乎是见一次掐一次。
不过,撺掇别的小孩子孤立小主人的事,光浪倒从没做过。
小翠赔笑道:“小大姐,光浪从小没读过书,不识得什么字儿,也不懂什么道理,如果冒犯了小大姐,还望小大姐不要见怪才是。”
小大姐一撇嘴:“你自己的弟弟,你当然护着了。”
小翠哪里有心情管这个小大姐闹什么别扭,只一门心思想将她哄过来。若是让主母看到她居然放着小大姐呆在池塘边,就算没出什么事,只怕她这份工也没了。
小大姐看着不停哄着自己的小翠,眼珠转了转,道:“你过来听我说一句话,我就不站在这水边了。”
小翠虽知自己的小主子向来人小鬼大,捉弄人的办法极多,但想着如果她让自己接近的话,自己说不定也有机会拉她回来,便一步步走了过去。
小大姐看看比自己高半个身量的小翠,道:“你弯下身来把耳朵给我,我说句话给你听。”
小翠依言弯下身。
小大姐突然猛然“啊”地大叫一声,小翠猝不及防,惊叫一声,反射性地用手去捂耳朵,小大姐手上猛地用力一推,将小翠推到了水塘中,看着她在水中挣扎呼救,得意洋洋地道:“叫你弟弟害我,哼,他敢和我对着干,我就在你身上一笔笔讨回来!”
小翠原本就不通水性,在水塘中扑腾了一会儿,便渐渐沉了下去。
小大姐这才想起:“哎呀,我要怎么把她弄上来?”想叫人来救,又怕一向严厉的爹爹知道了会责打她,但如果不叫人,只怕小翠今天就会生生淹死。
心里矛盾了半天,小大姐一咬牙,大声叫道:“来人哪,快来人哪,救命啊,有人掉水里啦!小翠沉到水底去啦!”
她这样一喊,有几个附近路过的下人便听到了,立刻跑了过来。小大姐看到有人来了,心里才暗暗松一口气,想着小翠大概不会死了。但是想到自家爹爹的黑面孔,心里不由有些害怕,就跑到一处大石后面躲起,却悄悄伸出小小的头细看下文。
那几个下人跑过来,其中通水性的连衣服鞋子也来不及脱掉便直接跳到池塘里,没一会儿功夫就看到他托着已经昏迷过去的小翠上了岸。
小大姐看着一动不动的小翠,原本稍稍放下来的心又提了起来:“不会是救得太晚,她死了罢?”心里也有些害怕和后悔,她只是因为被那些小孩子孤立想出口气,并没真的想害死小翠。
那几个人倒极有经验,用石头将小翠的腰垫高,那些呛进去的水便从小翠的嘴里流了出来。不一会儿,小翠就咳了几声,醒了过来。
小大姐正高兴着,突然听到另一边有声音,转眼看过去,居然是自己的父亲带人匆匆赶了过来,显然是听说了小翠落水的事情。
小大姐一见父亲那板得死紧的面孔,心中不由“咯噔”一下。想着父亲对她一向严厉,这次知道她将小翠推下水,不知道要怎么惩罚她。平时她虽然小错不断,但仗着姚氏的宠爱,父亲也无可奈何。现在看看父亲黑底锅般的脸色,小大姐心下琢磨了一会儿,觉得姚氏怕是没法帮她兜这个错儿了,于是轻手轻脚退了出去,从后门溜向了万县县衙的方向。
东南方因为自身原因,命中无子。东北方的子息也不旺盛,姚氏先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可是还不到一岁便生病夭折了。还好那时姚氏又有了几个月的身孕,所以她虽然心痛女儿的离去,仍旧勉强收拾了情绪,等到胎儿满十个月时,居然又生了个女儿出来。这一下,姚氏认定这个女儿是夭折的女儿重新托生回来的,对第二个女儿自然是百般疼爱,当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姚氏这样疼爱东华不稀奇,可是东南方因为自己无后,眼看着年过而立却仍无一儿半女,自然满门心思都放在了孩子上,所以他也将小东华当成了自己的女儿去宠。东北方觉得这些人这样溺爱对东华不好,但他一个粗人,也说不清楚到底哪里不好,只能自己稍稍管严一点。
只是,东华毕竟是女孩儿家,虽然被他从小当男孩子教养,习了字又练了武,可心思仍如女孩儿一般通透,从小就体会到母慈父严的道理,因此一闯了小祸肯定就先跑到姚氏那边先找庇护。若是再大一些的祸事,她估摸着姚氏兜不住,就干脆跑到大伯那里去,让大伯出面降住自己的父亲。
所以,这一次,不出意外地,她也去东南方那里搬救兵去了。
一路上,看到她的小孩子们纷纷避了开去。若是放在平时,东华此时肯定会十分恼火,不过现在她心里只念着早点见到大伯,所以对这些小孩子的态度也不以为意了。
眼看再转个弯就可以看到县衙大门了,却只听“咚”地一声,东华和人在转角处撞了个满怀。
东华反应极快,后退了两步便立刻站稳脚跟,抬头看去,入眼便正对她怒目而视的光浪那个小泥孩,东华第一反应是光浪知道自己推他姐姐小翠下水的事了,不由心里发虚。但转而一想,这件事就连自己武馆中怕也没多少人知道,更何况这个泥猴子,便下意识又挺了挺胸。
“这位姑娘,在下不小心冲撞,心下甚感惶然,不知姑娘可有伤处?”声音虽然稚嫩,但却彬彬有礼。
东华这才发现泥猴子光浪身边还站着一个读书人打扮的少年,也不过十来岁的样子,可是那相貌怎么看怎么好看,再加上脸上有礼的态度,温和的语音。东华的脸突然红了。
光浪冷哼了一声,对少年道:“书礼哥,她就是那个‘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丑丫头东华,我们这里最最粗鲁最最无礼最最难看的人了,你理她作甚?”
若是放在平时,东华听了这话,铁定会跳起来大骂回去。可是现在,被那个少年的眼睛就那么一看,东华平时的骄蛮粗鲁样子就全都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她拉起袖子中规中矩地回了个礼,道:“不妨事。也怪我心急了些,才撞到了这位小哥。”
书礼还来不及说什么,光浪已经不耐烦地拉起他的手扯走了,边走边道:“那种人你不要理她,你不知道,她霸道着呢,我手上那两排牙印就是她咬的。你身不能扛手不能提的,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她欺负了。以后见着她千万绕着走……”
两个人越走越远,后面的话也渐渐听不到了,东华却站在拐角处,一直盯着书礼的背影。直到两人消失后,她才突然想起来自己来这里的目的,不由“哎呀”一声跳起来,立刻又拔腿向县衙里冲去。
东华常来县衙,里面的衙役都认得她,知道东南方宠她,因此并不去拦着,不过他们也知道东华生性霸道刁蛮,从小被东北方当男孩养大的,所以也谁都不去理她,只当没看到。东华对这些人的态度早已经习惯,亦不放在心上,直接就冲到了后堂。
东南方看到自己侄女匆匆跑进来的身影,就猜到她定是又闯了祸,便笑眯眯伸出双臂道:“小华,今儿怎么有时间到大伯这里来?又惹爹爹生气了?”
东华一鼓嘴,想把她推小翠下水的事说出来,可又想起这事原是因为小翠的弟弟撺掇所有的孩子们远离她才引起的,若说自己有错,小翠的弟弟错就更大。不由心里便有些委屈,鼓了鼓嘴却没说话。
东南方一直将她当自己的亲生女儿来疼,此时见她这般表情,想是又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便用手戳了戳东华鼓囊囊粉嫩嫩的小脸蛋,笑道:“怎么?气儿还没消呢?跟大伯说说,到底是哪个不开眼的家伙居然惹我们的小华生气了?”
东华到底还是没有将光浪的事说出来,只嗫嚅着说了她推小翠下水的事。说完后她偷眼看看大伯的脸色,却看到大伯仍旧笑着,不以为然道:“原来是这事啊,我还以为是什么事呢。没事儿,推就推了。想来你爹是生气的,晚些时候大伯陪你回去,说说你爹也就是了。你先在这里去找你伯母她们玩吧,大伯处理了手头上的事就送你回家,好不好?”
东华脸上立刻挂上了明灿灿的笑容,开心道:“好!”便从东南方的怀里爬下来,一步一颠地跑后院去找东南方的那些妻妾去了。
诉情意大姐娇羞
到了晚上,东南方带着东华去了弟弟家里。东北方看到自己大哥,就知道东华一定又去搬救兵了。可大哥是读书人,又是中过举的,现在还是一方县令,东北方自己是个武夫,一直在心里对他的大哥有敬重之意。见大哥开了口,这事便也就这么过去了,东北方除了黑着脸给东华几个白眼外,倒也没有再惩罚东华。
只是小翠落水一事,毕竟眼见之人甚多。便有人将这事传了出去,虽然因为没惹上人命,小翠也对她的父母说是自己不小心落水,可光浪心里明白定是东华借机报复到自己姐姐身上,不由煞是愤怒。明里他仍旧拉着那些小孩孤立东华,暗里则不停对别人说着东华的嚣张无礼。
当然,这倒也不算是抹黑。东华被娇惯成什么样儿,小县城里的人都有目共睹。因此一直到了东华十七岁时,她都还顶着一个“刁蛮粗鲁”的名头。别人家的女孩自十五岁及笄后便陆续有人上门求亲,只有东华,长到了十七岁,连媒婆都不肯登门,只要一听到东家小大姐的名声就摇头快步走掉。
姚氏一边绣着一只蝴蝶,一边想着东华的终身大事,越想眉头蹙得越紧,索性也不绣下去了,直接放了绣品在桌上,起身找东华去。
后院里静悄悄的,此时是夏天,正当天热的时候。就连那些下人们,没活计做时都不想出门,只窝在哪里乘凉。
姚氏找了一圈没找到东华,正要转身再去别处看,忽见水塘边的花丛里露出一块淡黄的衣角来。
她轻轻走过去,就看到一个穿着淡黄衫子的少女正闭着眼睛在花丛里睡得香,鸭蛋形脸,蛾眉淡扫,唇不点朱自红,虽然称不得倾国倾城,倒也是个花一般的娇俏女子。
可不正是她的宝贝女儿?
姚氏皱了皱眉头,叫了声:“华儿。”
东华没醒。
姚氏又叫了几声,东华才揉揉眼睛,微微睁开眼皮:“娘。”
姚氏道:“快起来,这么大的姑娘家了,怎么还睡在这种肮脏地方?也不怕脏了新衫子。”说着四周看看,“怎么小玉不在?偷懒摸鱼去了?”
小翠前几年一直跟着伺候东华,去年嫁了人,东华就换了个十四岁叫小玉的丫头。只是姚氏看小玉虽然做事手脚麻利,却总是与东华不甚亲近,不像之前小翠那般几乎亦步亦趋地跟着。这看在她眼里,自然便成了小玉不尽心了。
东华站起身,打了个呵欠,摇头道:“小玉啊,我让她去给我买芙蓉糕吃了。”
“房里的糕点吃完了?”
“家里的没味道,我看上次小玉买回来的那种味道不错,就又叫她去了。”说着从花丛里迈步出来,随意拍拍身上就往房中走去。
姚氏见她后背上沾了些枯叶,急忙跟上去边走边帮她往下摘。
“娘有事么?”
姚氏将枯叶摘取干净,用手绢抹净了手,这才道:“也没什么事。只是看你整日闷在家里也不是个事,多出去走走吧。”
东华听了这话,正打门帘子的手顿了顿,既而若无其事笑道:“出去走?娘是为我的亲事在愁吧?”
姚氏跟着进了东华的闺房:“哪有女孩子把这话说得这么直白的?”
东华一笑:“直白不好么?总之就是这么个事,藏着掖着和直接说出来,也没什么区别吧?”
姚氏摇头叹气,坐到窗前的软椅上不说话。看东华这一天天不成体统的样子,再加上她刚刚说的那些直白话,就知道这小县城里怕是有头有脸的男子都不敢娶她了。
说起来,东华从小被东北方当男孩教养,脾性自然不同于一般闺阁女子,又同东北方学了一手拳脚功夫,行走坐态也全没有个大家闺秀的样儿。可是自家也算是官亲,若是不说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生怕女儿会受委屈。
东华一直观察着姚氏的表情,见她脸泛愁容,也知道她在想什么。自自己十六岁起,姚氏眼见无人上门提亲,脸上的笑容就一天天见少。现在一年多过去了,这种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还有变本加利的趋势。
东华微笑道:“娘,其实你不用担心,女儿心里有数呢。”
姚氏一愣,抬头看着东华:“有数?”难道还真有对女儿有意的?
东华脸微微红了起来,道:“是啊。所以娘你放心吧,女儿会风光大嫁不会让爹娘丢脸的。”
姚氏开始还担心东华因名声问题累及亲事,现在听她这样一说,又怕她与别的男子有什么私相授受的事情,不由问道:“谁家的小哥儿?”
东华的脸更红了些,抿了抿嘴却没说话。
姚氏看到东华难得的小女儿情态,想来自己女儿还真是有了意中人。自己这个当娘的一定得替女儿把好关才行,想到这,她又问了一遍:“华儿,那个人,到底是谁?”
东华扭捏了一会儿,才道:“那人,爹娘也见过的,还夸过他……就是东街的王书礼王公子。”
姚氏呆住了。
王书礼比自己女儿大三岁,并不是真正的本地人。八年前他随他的父母一起搬迁到了万县。据说是本来在别的县城安住,可是遭了灾,便来投奔自己的兄弟了。王书礼与王光浪本是堂兄弟,王光浪的姐姐小翠在嫁人之前还是自己女儿的丫环哩。
王书礼来后不久,便因为处事稳重饱读诗书而出名。东南方还亲自见过王书礼,当时给他的评语是“此子性情稳重,若能禀持内心,将来必成大器”。东南方是万县有史以来不多的举人之一,又是县老爷,他既然这样说了,别人自然更将王书礼高看一等。
王书礼倒也争气,来后的第三年初次参加童试便顺利通过了,这件事在万县里被传得家喻户晓,王书礼也被人称做了“王神童”。
别的不说,光说他自十八岁行冠礼礼以后,光上门提亲的媒婆据说就踩破了他家的门槛。不过每每都被他的父母以“吾儿正准备乡试,学业未成,尚不思成家”给挡了回去。
只是,这样一个有口皆碑的才子,会对自家女儿有意么?
东华一直悄悄看着姚氏的神情,见她只是呆坐着不说话,也无法揣测她的心意,只得开口叫了声:“娘?”
姚氏回过神来,看着东华道:“华儿,书礼人自然是好的,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