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7三国战略观-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马谡却言:〃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相比之下,只有马谡能够清楚地了解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也只有马谡能够在以后贯彻诸葛亮的战略方针,那就是诸葛亮念念不忘的统一中原。诸葛亮是不会选拔只知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接班人的。 
  诸葛亮刚刚平定南蛮,却得到曹丕死,曹睿即位,司马懿要求督师雍、凉等处兵马的消息。诸葛亮深知〃司马懿深有谋略,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然而诸葛亮的对策竟是〃先起兵伐之〃! 
  马谡以为〃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不可复远征〃,并且献离间计来处理这个问题。 
  此计大获成功。曹睿新登皇位,最是忌讳大将专权,而且此计正是暗和〃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的意思。于是曹睿〃仿汉高伪游云梦之计。御驾幸安邑〃,司马懿这么精明老练的人也没有能发觉,上了个大当。(司马懿)〃欲令天子知其威严,乃整兵马,率甲士数万来迎〃,导致曹睿误以为〃司马懿果率兵十余万,前来抗拒,实有反心〃。派人质问,司马懿虽百般解释,也仅仅逃脱一死,被削职回乡。 
  可以这么说,诸葛亮北伐战略的成功,几乎必须建立在魏国不重用司马懿的基础之上。而马谡兵不血刃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纵观马谡被杀后,虽然诸葛亮几度出兵祁山,也只能与司马懿相持不下。诸葛亮死后,也有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和兵法思想,但仅靠战术上的运用,获得战术层面上的成功,却始终不能动摇魏国的根本,反而因为多次用兵导致国力衰弱。 
  蜀汉在马谡被杀后,就再也没有人提出有建设性的战略了。整个北伐后期,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在战略层面上没有做过任何的尝试。其实整个北伐所得到的一切优势,无论是军事要地的获得,还是大获全胜带来的士气提高,或者是羞辱魏国畅快,都比不上马谡的那个离间计。 
  战略上的计谋才是最高明的兵法。 
  马谡的错误有他自己的原因,也有诸葛亮的原因。 
  试问天下间像诸葛亮一样既能够在战略上做出判断,又能够在战术层面上良好的指挥的全才能有几个?马谡是属于正统的战略高手,他的作用应该发挥在战略策划上,而不是带兵打战,对具体的战术做出正确的应对。 
  蜀汉的确缺少像司马懿、陆逊那样的全才,但是却不缺乏人才,用人不是一定要用最有勇力和最有智慧的人才,而是要把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此而已。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圣〃,但在人才的识别上却是失败的,这一点,远远比不上他的君主刘备,更比不上曹操。            
4.外三篇     
  因为受到演义的影响太深,我经常把演义当成正史来写。其实很容易招致攻击,我却偏偏以演义为本,只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无论史实还是艺术加工,都按自己的思路断章取义。 
  三国的历史很复杂,研究三国的文章也很多,短短一篇小文想将三国说清楚,而且还要观点独到,翻出新意,是绝无可能,也不符合我的初衷。 
  平心静气,以常理揣度。 
  对于历史评论,我最担心的是自己的观点影响了别人的思路。我努力表达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但绝不愿意任何人因此而得出和我一样的结论。 
  有人说过,写历史永远是写今天。也不知道对不对。            
4.1.贾诩战略     
  贾诩是三国中最有胆识的谋士。 
  吕布和王允在洛阳杀了董卓,消灭了牛辅部队,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惶惶不可终日,打算解散部队,夺路逃窜。 
  这个时候,贾诩跳了出来,说〃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竟然建议李傕反戈一击。 
  李傕胆子可不小,他是马贼出身,三国中有名的强盗头子,胆大包天之辈。董卓做过的,比如挟天子之类的事情,李傕也做过。在他眼中,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就这样一个亡命之徒,还怕成这样,没交手就要逃命。 
  这也难怪。 
  就形势论。董卓是什么人?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十七路诸侯结盟联合征讨的对象。董卓之不得人心,李傕是知道的。杀董卓之得人心,李傕更是明白。为董卓报仇,以天下至不仁伐至仁,简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就实力论。对手太强大了。吕布是什么人?武力天下第一,纵横无敌的名将。虎牢关前,几乎是吕布以一人之力挡住了十七路诸侯。谁是吕布的对手? 
  可贾诩不怕。 
  一句话竟然还说服了李傕,反戈一击竟然也还成功了。毫不在乎可算〃胆〃的话,料事如神就算〃识〃了。 
  贾诩行为有些不可思议。在李傕手下,又开始为汉献帝出主意。煽动西凉兵离开李傕,削弱李傕的实力。又挑拨离间,让李傕部下产生猜忌之心,不动声色的搞垮了李傕。 
  然后贾诩悠哉游哉地找上了张绣这个主公。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竟然找上了这个明显没出息的主公,并且还一直忠心耿耿。 
  曹操来的时候,张绣投降。当张绣不满曹操的作为,贾诩就帮助他策划除掉曹操,曹昂、典韦拼了性命才保住曹操。后来曹操几次大军进犯,竟被贾诩轻松化解。 
  而官渡之战前,贾诩居然替张绣决定投降曹操的战略。 
  袁、曹相持的时候,张绣听从贾诩的意见,不顾曾经结下的深仇大恨,毅然投奔实力较弱的曹操。 
  贾诩知道出于形势曹操不得不重用张绣,但他更能看到,曹操在和袁绍的战争中能够取胜。最难得的是,他能够了解曹操的胸襟,知道曹操不会计较杀子大仇,即使时过境迁,曹操也不会刁难。 
  其胆识如斯。 
  那个时候,贾诩还是有赌一把的心理吧,赌的是曹操的胸襟,赌注是张绣和自己的性命。 
  投奔曹操之后,看似从容的贾诩,手心还是捏着一把汗吧。 
  贾诩选择君主,来去自如,颇有春秋战国时候才智之士的作风,〃择其善者而从之〃。观其一生用计,都是一言〃兴邦、亡国〃之策,惊世骇俗。其人更是特立独行,无论道德观、价值观,均大异常人。而贾诩坚持己见,从容不迫,竟能在乱世生存下来,且能位居极品,令人叹服,三国时代真是英雄用武之时啊。            
4.2.鲁肃战略     
  历史上的鲁肃被称为〃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 
  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天下战略: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乘机夺取益州,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异曲同工之妙。 
  鲁肃实在是难得的人才。 
  是啊…… 
  读《资治通鉴》,看赤壁之战前那段,我始终以为孙权下决心抗魏,最主要是因为鲁肃的那段话: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这段说辞十分精彩,三国中只有鲁肃才会有这样的见识了。鲁肃的战略出发点完全是从孙权出发,不分析当前的形势,不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更不谈取胜的战术。整个战与不战的原则,就是孙权的投降后不会有地位和权力。所以对孙权来说,战是必然的选择。 
  是否觉得这个策略很像三国最著名的一句话。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只是为了孙权一个人,就可以不顾实力相差悬殊,不顾江东的老百姓生活安定,不顾江东数万将士性命。 
  一个国家,仅仅为了最高领袖的个人利益,就可以将国家置于战乱威胁、甚至是万劫不复之中,简直太可怕了。 
  难怪孙权会称赞鲁肃说,你真是上天赐给我的啊。 
  想来鲁肃一定是憨厚地笑着。 
  我心中陡升一股寒意。            
4.3.司马懿战略     
  司马懿是魏国后期卓越的军事家,其精明老练,堪称三国第一。 
  历史上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克星。因为诸葛亮北伐最害怕的就是司马懿,采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兵权的那次北伐,是最成功的一次。其后,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持良久,始终也不能获胜。他们互相不能奈何得了对方。 
  但是看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对付诸葛亮总是很被动,简直是忍让,遭受百般凌辱而不怒,其胆怯心理让魏国的其他将军都看不起。而且司马懿每每在优势明显的时候让诸葛亮轻易的脱(当然诸葛亮有优势的时候一样被司马懿化解)。可以这么说,司马懿几乎靠拖得诸葛亮病死,最终才赢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司马懿好像一开始就没想过能战胜诸葛亮,一味退让,永远是防守,如果诸葛亮在多获二十年,相信司马懿也是这样应对。 
  然而司马懿真的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吗?司马懿的战术作风真的是被动防守吗? 
  看司马懿擒孟达,不待圣旨,不出十日。其时机把握之准,行动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其后一次的辽东叛乱,叛军起兵十五万。当时相隔四千里地,魏军兵少路远,司马懿竟然能够做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休息六十日〃,仅以四万兵力,一年破敌。其攻击之强,战术之主动,与对峙蜀军时判若两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一下,诸葛亮北伐的之前,司马懿曾被离间下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要靠诈病欺瞒魏国的君主,让魏君以为自己不会造成威胁。原因就是司马懿一直在魏国受到猜忌。 
  而司马懿官复原职的原因是什么?是魏国没有对付诸葛亮的人才,不能不用司马懿。 
  由此可见司马懿的生死仇人诸葛亮,才是真正能使司马懿掌握权力的人。 
  鸟尽弓藏的道理,司马懿没理由不知道的。 
  于是司马懿采用了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诸葛亮获得大的优势,对魏国和自己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击溃诸葛亮,还要保持诸葛亮的攻击力。 
  也许在空城计的那个时候,诸葛亮也许是看破了这一点,才大胆用计的吧。 
  遥想当年,司马懿怔怔地看着城头上故作悠闲状弹琴的诸葛亮,心里长长的叹了口气,〃也罢,我注定要成就你诸葛亮的神话。〃 
  〃回军!〃一声令下。 
  转过头来,是深深的无奈。  
      (全文完)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