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隆中对〃的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形成,就是根据〃隆中对〃战略的实施造成的。蜀国战略基本是依靠诸葛亮的把握,而诸葛亮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来规划。所以说〃隆中对〃的战略得失决定了三国的历史。
首先来分析一下〃隆中对〃的战略。
诸葛亮以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认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便有望兴复汉室。
诸葛亮的战略是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联吴抗魏。等待或者创造机会,两路出兵,最终统一天下。
诸葛亮的战略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十年当中,天下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英雄辈出,群雄混战,诸葛亮冷眼旁观,为什么竟十年之功才得出〃隆中对〃这个战略呢?
天下的形势很清晰。刘表占据荆州、刘璋占据益州,在中原混战中,几乎是按兵不动,并未参与争夺天下;张鲁占据汉中,不思进取;公孙度占据辽东、马腾占据凉州,远离中原;公孙瓒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据兖州,袁术占据扬州,张绣占据南阳,吕布占据徐州;孙策占据江东。(中原混战之后,北方渐渐形成了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官渡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孙权也稳定了江东。)
要想争夺天下,必须要有根据地。荆州、益州在战乱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经济比较发达。荆州是军事要地,益州地方富饶。更主要的是,荆州、益州的刘表、刘璋都不是能够守住自己地盘的人物。而且,北方、江东已定,荆州、益州已经是唯一可以选择的用武之地了。
然而〃隆中对〃毕竟只属于纸上谈兵。诸葛亮闪亮登场的时候,刘备的局面极其恶劣。一方面,曹操积极备战,准备南下。另一方面,刘表及其手下大将都不信任刘备。荆州要怎样得到,怎样应付曹操的大军,都是极其现实的问题。
这个时候诸葛亮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利用刘琦。将刘琦拉拢过来,一方面可以吸收刘琦的兵力,包括训练精良的水军,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可以以刘琦为旗帜,平定荆州的领土。
曹操大兵压境的时候,诸葛亮亲自上阵,到东吴舌战群儒,终于说服了孙权联吴抗魏。
这个策略很成功。联吴抗魏,在赤壁一战取得了极大的胜利。更主要的是,赤壁之战前,刘备可算是没有地盘、没有部队。赤壁之战后,刘备竟有足够的实力迅速的占领了武陵,零陵,长沙和桂阳四郡,算计孙权,获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不久后更是分兵入蜀,到夺取益州、汉中,建立自己强大的政权。其实力增长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不能不说与诸葛亮的战略有莫大的关系。而诸葛亮的非凡手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但是〃隆中对〃的战略真的实现了吗?
其时,荆州已经被瓜分了。曹操占据樊城,使得中原腹地有了屏障。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势力深入荆州。
〃隆中对〃战略是以荆州为根据地,联吴抗魏,希望的是夺取荆州,向北威胁、牵制曹操,向东制约、压服孙权。荆州已为魏、蜀、吴共有。结果北方受到曹操的威胁,荆州又多了孙权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维护自身在荆州的利益,又要和孙权真诚合作的抗击曹操,这种尴尬是〃隆中对〃战略所没有预料到的。
也就是说,〃隆中对〃战略的全取荆州计划,已经失败了。虽然这种失败不能归咎于任何人,但是整个形势的变化,对蜀国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个时候,蜀国并未意识到这些形势的变化,没有修改自己的战略。这样就导致了蜀国鼎盛时期战略认识上的混乱,并且最终导致蜀国的由盛转衰。
关羽荆州立场上的的强硬态度,刘备发动吴蜀之战的坚定决心,赵云以大局为重的忍让主张,诸葛亮的无可无不可的暧昧立场,都是基于以荆州为根据地,联吴抗魏的战略。然而战略本身的矛盾造成了蜀汉领导人的无所适从,也造成了最后的失败。
刘备病死白帝后,诸葛亮才修改战略。
诸葛亮一方面放弃了对荆州的争夺,修复与孙权的同盟(至此以后,吴蜀再也没有交战)。另一方面,全力经营益州,巩固南方。并且将陇西作为北伐的突破口。以后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进中原,都是这样做的。
战略调整现实、有效。但是〃隆中对〃战略中两线进攻,相辅相成的思想无法做到,战略所展望的统一天下也不能达成了,只能够勉强维持三分天下的局面。
3.3.2.〃东和孙权〃战略
关羽守荆州的时候,诸葛亮指导关羽的策略是〃北据曹操,东和孙权〃。
北据曹操是理所当然,不提也罢。东和孙权就有些含糊不清了。
孙权的战略一直很清晰。那就是〃和〃的前提,必须是保证东吴不受蜀国的威胁和制约。不论孙权是否野心勃勃想一统天下,还是无心进取希望偏安江东。荆州都是必须要得到的军事要地。在战略上,东吴的目标只能是荆州。
然而荆州是蜀国战略的重要根据地,也是将来争霸天下不可缺少的位置,更是吴蜀联盟时候压制、威胁东吴,从而取得联盟主导地位的有力棋子。蜀军怎么可能以荆州来求〃和〃?
诸葛亮不做战略调整,对于〃还荆州〃的态度一直以拖、赖为主。东吴为了荆州问题不和蜀汉大动兵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蜀汉方始终没有表现出诚意来。
诸葛亮先是以荆州故主刘琦尚在推托。刘琦死后,又写文书〃借荆州〃敷衍鲁肃,以一纸空文换得信任。然后通过三气周瑜打击东吴强硬派的势力,使得坚持同盟第一的鲁肃占据东吴决策中的主导地位。
刘备取得西川后继续玩弄手段,又是装哭,又是叫穷,勉强答应交还,私下却知会关羽,关羽心领意会,恶狠狠地威胁诸葛瑾,到头来还是没还荆州。
曹操取了汉中,听刘备取得西川时候,意图大举进攻,蜀汉这才以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土地换取孙权进军合淝,以吸引曹操的主力,争取巩固西川的时间(这个时候关羽就顺利地让东吴取得了三郡),并对孙权许诺取了汉中后交还荆州全境。
取得汉中后当然是不再提起这件事情。
固然蜀汉这样用心良苦的耍雕虫小技,玩无赖手段是为了保持吴蜀联盟不受到破坏。可是这始终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表面上是行之有效,东吴被诸葛亮玩弄于鼓掌,孙权、周瑜、鲁肃、诸葛瑾,都上当受骗,却没想到因此而留下隐患。
孙权终于失去了对蜀汉的耐性,放弃同盟,任用吕蒙,开始武力夺回荆州的计划。
荆州之失,与其说是关羽对东吴的防备不足,不如说是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诸葛亮没有注意到东吴对于荆州的势在必得,没有注意无赖态度会激怒东吴,更没有在意到激怒东吴的后果。
整个蜀汉正沾沾自喜于东吴的无可奈何,陶醉于顺利得到益州、汉中的成功。又是进位汉中王,又是加封五虎上将,一派喜气。以为〃隆中对〃战略完全实现,无需进行任何战略调整,一厢情愿的认为可以凭借蜀汉从未有过的最强大实力威慑东吴,认为东吴可以这样来〃和〃。
蜀汉这种轻敌和大意,终于得到了惨重的教训。
战略失误,未必注定了战术失败。事实上,关羽的荆州军还是可以依靠战术上的积累来改变形势。虽然在三国战略中,整个大方针、大战略十分重要,但是主要依靠的还是战役的成败。
关羽如果打下襄阳、樊城,一样能够安身立命,北可威胁许昌,南可威胁东吴。东吴的偷袭不能消灭关羽军,麻烦就大了。那个时候,刘备大军挥师东进,两面夹攻,东吴局面很艰难。(以后的夷陵之战,纵然没有关羽军配合,刘备军仍是势不可挡。若非名将陆逊临危受命,又抓住了刘备的联营要害,东吴几乎遭到亡国的命运)
刘备进位汉中王,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魏国和吴国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司马懿洞悉到了蜀吴联盟在荆州问题上的矛盾(司马懿开始表现出非凡的战略才能来),建议魏吴联盟,让孙权放心进攻荆州,迫使刘备尽两川之兵营救荆州,然后兴兵汉中,使刘备首尾难顾。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战略失误已经被魏国识别并且利用,荆州之失早已在魏国的算计之中。(魏国这个战略构想很正确,事实证明,蜀吴之战完全在魏国的意料之中,本来魏国完全有希望因此而破蜀的。然而一个意料之外的变故发生了,曹操病死。曹丕继位,马上废掉汉献帝,自立大魏皇帝,忙着先过自己的皇帝瘾。这样一来,曹操整个的战略构想没有得到实施,从而给予了蜀国喘息的机会,蜀国因此而逃过了一劫)
孙权悄悄接受了曹操的同盟,并且开始了夺取荆州计划。而此时,诸葛亮和关羽犹在梦中,不知自己已经落入了魏吴的合谋之中。
孙权取荆州的计划是暗取。约定让曹操从旱路出兵,正面吸引关羽军,等到荆州兵力分散,吴军再相机而动。曹操大喜,派满宠助曹仁兴兵。(即是是在这种时候,诸葛亮仍按照〃隆中对〃战略,〃以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令〃关羽先取兵樊城〃,天真的以为这样可以〃使敌人胆寒,自然瓦解〃。)
在这个吴蜀关系微妙的时候,孙权向关羽提出了联姻的请求,被关羽一句〃虎女安肯嫁犬女〃回绝了。
这个举动颇令人困惑,难道关羽答应结亲,就能够〃两家和好,并力破曹〃吗?孙权会这么头脑简单吗?
之前孙权嫁妹,是用了周瑜的计策。现在的结亲,很明显的也是计策。道理很明白,结亲之后,整个荆州形势虽然不会有任何变化,但是孙权方却多了一个人质。关羽当然能够洞悉到这种计谋,所以理所当然的拒绝了。
结亲失败了,但是孙权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孙权的结亲计划中,最主要的目的是骄敌。让关羽失去警惕,以为东吴还是像以前一样软弱可欺。
当时刘备实力微弱的时候,对东吴是骗,不敢撕破脸皮,得罪东吴。刘备取了益州后,在荆州问题上开始态度强硬。得到汉中,蜀国力量到达了鼎盛时期,刘备、关羽已经没有把东吴放在眼里了。可是蜀国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东吴之所以低声下气,一味忍让,是因为畏惧魏国的强大力量,是因为只有吴蜀合力才能够生存。而今吴国和魏国建立了同盟关系,势必会把矛头指向蜀国,全力以赴的夺取荆州。
不放弃荆州而想〃和〃东吴,实力弱的时候可以靠〃骗〃,实力强的时候就可以靠〃威胁〃。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关羽见到自己如此挑衅的侮辱行为,东吴并没有作出激烈的反应,相反陆逊还卑恭谦辞的讨好他,十分满意。认为东和〃孙权〃已经成功,从此没有了江东之忧,于是尽撤荆州之兵,调往樊城全力对付魏国。
之后曹仁、满宠固守樊城,关羽无法攻克,后来徐晃计败关羽,吕蒙暗袭荆州,公安傅士仁,南郡糜芳投降,刘封、孟达停兵不救,关羽败走麦城,被擒请死。荆州终归东吴。
3.3.3.诸葛亮的战略
吴蜀夷陵之战,蜀军大败。
这一战败得很惨,诸葛亮听闻联营结寨,叹说〃汉室尽矣〃。这不仅仅是说军力上和人才上的损失惨重,更是指〃隆中对〃战略中的全面失败。完全失去了对荆州的控制,吴蜀联盟已经失败而且还结下了深仇大恨,〃天下有变〃没有出现(曹丕称帝,刘备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去攻东吴还遭到了惨败,魏国也没有像诸葛亮想象的那样出现大的变动,人心安定,国之根本丝毫没有动摇)。
这一战,刘备动员了他有生以来的最强实力,七十五万精兵(此后蜀汉所能动员的最多兵力也不过三十万,而且粮食接济一直有问题,后来采取以十万轮换的方法,在兵力上始终不能够与魏国抗衡了)。而此战七十余万精兵全军覆没。并且损失了五虎上将之二:张飞、黄忠。蜀汉的年轻将领,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全部牺牲。导致后来蜀汉奇缺扛大梁的将才。
刘备病重白帝城期间,诸葛亮对当前的形势作了深刻地分析,进行了〃隆中对〃以后的战略调整。
当时蜀国局面很糟糕,魏国得到刘备死的消息后,发兵五路进攻蜀汉。魏曹真,兵十万,取阳平关。反将孟达,兵十万,取汉中。东吴,兵十万,取峡口入川。蛮王孟获,兵十万,取益州。羌王轲比能,兵十万,取西平关。来势汹汹。蜀汉面临生死存亡的要紧关头。
然而诸葛亮轻松地退了这五路大军,甚至都不用从中央派遣任何官员、部队。赵云扼守阳平关力拒魏军;马超、魏延以疑兵骇退羌族、蛮族;利用李严和孟达的生死交情,诈书退孟达军;放弃深仇大恨,派遣邓芝结好东吴。留张苞、关兴各三万军以做策应。轻而易举化解了这次的危机。
诸葛亮果然是有鬼神不测之机,他最大的长处就是应处理危机的快速能力。诸葛亮在战术层面上的兵法可算是运用得炉火纯青。
仅看诸葛亮的北伐数次撤退,简直是诡异之极。
第一次北伐失败,司马懿大军压境,退敌之计竟然是〃空城计〃。第二次受阻于郝昭的陈仓,退兵时候设计斩了王双。第三次因为司马懿的离间之计被迫撤退,但是退兵增灶,退得神不知鬼不觉,让司马懿也找不到机会。第五次因为粮食难以为继,退兵的时候轻松了结了张颌。最后一次人都已经死了,还骇退了司马懿,顺便算计了谋反的魏延。北伐成就,几乎都是被迫退兵的时候做到的。真是令人惊叹。
在军事上,这些不择手段都是可取的。问题是,诸葛亮把这一套带到了外交上。
舌战群儒,早传为千古美谈。然而对吴蜀联盟抗魏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吗?不过逞一时口舌之利而已。不免有强词夺理,更有人身攻击之嫌。还是黄盖一语道破〃大军压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又对诸葛亮说:〃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
诸葛亮做事,只求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达到目的,不论其他。诸葛亮到东吴时候,基本上是采取的〃激〃的外交手段。尤其是〃激〃周瑜。
其时周瑜已经决定了抗击魏军,诸葛亮心知肚明。可是周瑜不先说出来,是想要诸葛亮开出有利条件。诸葛亮当然不想付出什么代价,直接采取了最有效的一招。故意装成不知道大乔、小乔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又篡改曹操的文章,提出献〃二乔〃以避免将东之祸的主意。周瑜年少气盛,一激就上当了。
表面上看似诸葛亮聪明,却因此留下了隐患。
周瑜何等精明,怎么会事后还不了解诸葛亮的用心。曹操的文章天下皆知,能瞒得了几时?况且曹操岂是会为了两个女人而放弃天下大业的人,真是笑话!
诸葛亮痛快一时不要紧,周瑜的怨气却这样积累下来。
诸葛亮似乎热衷于在东吴卖弄这些手段。平心而论,赤壁之战时候的孙刘联盟,抗击曹操的主力是东吴,刘备只是辅助而已。诸葛亮玩弄的这些伎俩,实在是没有诚意的表现,尤其是〃借荆州〃的把戏,可以认定,从头到尾,吴蜀联盟就是诸葛亮对东吴的利用,吴国的反击只是正当防卫。
利益只有互惠才是合作基础,当怨气积累在东吴君主身上的时候,也就是蜀国危机的开始了。吕蒙偷袭荆州那么地令蜀国惊讶,诸葛亮的失察和不自觉的挑衅要付上责任的。
纵观历史,凭借玩弄阴谋诡计而终成大事者,无。
很显然诸葛亮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虽然没有出使过吴国,但很明显诸葛亮对吴国尊敬了许多,也诚恳了许多。虽然不免搞些小花招,比如怂恿秦宓展现才学刁难吴使张温,但是任用邓芝为使节,不卑不亢,坦然面对,已有堂堂大国气度。
另外,诸葛亮之〃激〃将不失为一个用兵的好办法,但是长期缺乏和部下的坦诚相待,使将领处于决策中心之外,而只是作为被动的执行者,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培养将领的能力。
这也是诸葛亮的特点,爱搞些锦囊妙计什么的,这些小动作除了证明自己高明之外,不会对任何人有任何帮助。与其说诸葛亮通过这些方法建立威望,不如说这是诸葛亮的天性。当年让刘备三顾茅庐已经是玩够多花样了,难道那些设计都是必要的吗?只怕未必。
蜀汉后期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与诸葛亮的用人是分不开的。在天才的指导下可以不用任何思考战略、战术,照着做就行了。而且诸葛亮偏偏又事无巨细都要操心,将领们当然没机会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了。
想想诸葛亮无论军事战略、战术策划、外交、政治、用人,甚至生活上都如此不遗余力发挥自己的大聪明和小聪明,虽然天赋异禀,又有十年的养精蓄锐,但也经不起这么折腾,早死已在意料之中了。
3.3.4.蜀国的北伐战略
蜀汉后期进行了两次主要的军事活动,一是平南蛮,二是北伐。这两者的关系密切。
在当时的蜀汉,文臣对诸葛亮不去理会魏、吴的威胁,劳师远征南蛮很不理解。他们以为〃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
然而马谡却言:〃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