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最佳闲王-第3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粮食。

    这些粮食不到灾年是用不上的,因为平时百姓家中都有自留的粮食,加上这些年随着兴修水利,大量的改进生产器械,导致生产效率提升,粮食生长环境改善,产量提升等等原因。

    另外一个就是人口问题。

    李渊时期,唐朝人口仅有不到千万,这是在籍人口,而大业年间,人口数可是直逼五千万的。

    几十年的战乱,真的就会损失这么多人口吗?

    那些人都选择了成为隐户,隐户的好处就是不用缴纳课赋。

    但这个问题现在根本就不是问题,朝廷逐年的在减少课赋,加上大量的工作机会,虽说不再均田了,但之前的田地,也是按照村落人口数量来均匀划分的。

    但是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籍,人在籍不在,哪怕你在这座村庄生活了一辈子,人人都知道你,那也只能抱歉了,没有你的地。

    而外面不论干什么都需要户籍,这就导致大量隐户人员不得不主动报户。

    现在大唐基本上没什么隐户了,但这组数据也直接饿的证明了,隋末乱世时期,大唐损失了至少六百万人。

    李元吉点了点头,发放的福利只占据常平仓总储量的百分之三点多,这个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而且对于大唐来说,只要不遇见人祸,即便是天灾,也未必会有多可怕。

    首先,这么多的储量是完全够用的,其次,机械化生产一旦推广出去,关中、中原等地或许只能提高生产效率,这是受制于地方大小的缘故。

    但是到了镇北,那提升的可就是耕种的土地数量了。

    而且那边的土地极为肥沃,常年的草原,每一次过冬,都会给那里的土地积累一些肥力,加上牛羊马群的粪便发酵,使得那里的土地肥沃程度远超中原地区。

    在那里甚至不用去养地,直接翻地就种都是可以的,而且产量不比这边低。

    四千万人口,的确很多,但也很少,况且这些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关中和中原地区。

    像诺大的镇北,现在也不过几十万人口而已,就这还有将近一半是突厥内附过来的。

    “陛下,此项制度势必会导致常平仓在管理方面出现混乱,所以臣认为,可以在各地新修一座常平仓,以现有的常平仓为主,但这座常平仓不担任放粮任务,只负责担负它原有的任务,并且始终保持其不低于九成的存储数量,余下的粮食,则搬运至新修的仓库,此仓库主用于放粮,以及对主仓的补充,两仓分离,在管理上可以更加明了一些……”皇甫无逸继续建议着。

    这件事情他也没少想,最终得出了这个结论。

    常平仓的任务本身就很重,真以为仓库什么事都没有,就等着收粮放粮统计就好了?

    错了,大错特错,仓库每天都要打开门窗进行通风,除此之外,还要每天都将一部分粮食搬运出来进行晾晒,一直丢在仓库不管不问的话,一年时间都用不了,保准整个仓库的粮食都坏掉。

    所以,每座仓库的标配是十人,然后每天还又从外面招募三十至五十不等的临时工用来翻晒粮食。

    工钱也很简单,干一天活就是一斗粮食,晚上收工就拿着一斗粮食回家。

    虽然没有给钱来的实在,但抢着干活的人依旧一大把。

    甚至这些人已经固定下来了,而他们也有的是办法将这些粮食换成钱,比如说收成的时候,家里的粮食多卖一些,然后日常拿回去的粮食就吃掉,这不一样吗?

    “钱够吗?”李元吉最担心的还是钱。

    不过很快,李元吉就知道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足够了,今年朝廷有不少的盈余,主要原因还是叫停了很多项目,这些资金都省了下来。”皇甫无逸说着,这算是他过的最舒坦的一年了。

    得益于朝廷有意放缓脚步,让人冷静一下,没那么多项目了,经费也就省了下来。

    至于修路,水泥作坊什么都是朝廷的,还是那句话,只需要支付工钱就可以了。

    加上大量的机械化生产,使得人工费用也降低了一半以上,虽说要采买车辆,但这些车辆本身就是朝廷的工坊制造的,成本根本就没几个钱。

    所以算下来的话,现在修一条路,甚至比当年修长洛官道的时候还省钱。

    皇甫无逸也终于体会到了机械化的好处了,原来十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能干了,而且干活的速度还很快,质量还很高。

    特别是修路的时候,一台压路机的作用,简直比一千个工人还来劲儿,那效果,杠杠的。

    “先做个计划吧!”李元吉点了点头,修建仓库,其实用不了多少钱。

    最重要的是,当个皇帝真特娘的好,整个天下都是老子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看中哪块地,直接拿来就是。

    虽然为了名声考虑,不会操作的这么直接,但也可以用置换的方式拿到,跟捡白菜似的。

    李元吉才不会为了几千个仓库的事情头疼呢,这笔钱甚至不用朝廷出,各个县就能自己去完成。

    “陛下,还有一个事……”一直在一旁的马周也突然间开口了。

    李元吉看了眼马周,有些疑惑。

    “工业化和机械化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极大的解放劳动力,将更多的劳动人口释放出来,但现在的问题在于,咱们释放了这么多劳动力,但却没有地方去安置他们,虽然眼下来看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日子久了,难免会让百姓养成一种懒惰的习惯,所以,该如何安置这些百姓呢?”马周有些纠结的问着。

    整个朝廷都已经决定了停下来缓一缓,但马周却不能停,不是不想停,而是停不下来。

    闲置人口太多了,虽然以前的闲置人口也不少,但老百姓没事就钻到地头去耕种,打理农田,根本没时间去干别的。

    现在打理农田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也不需要那么久了,马上翻地可以用拖拉机,平地也可以用拖拉机,浇水?抱歉,大部分农田附近都修了水渠,现在可以灌溉了,不用提着桶一点点的去浇水了,剩下的也就是除草了,但除草这货家里的女人就能干,完全不用一家人都去干这事。

    又没有工作,那么问题来了,一帮闲人长时间闲着没事干,会不会惹点什么事情出来?

    答案当然是会,这还用问吗?

    “所以呢?”李元吉看向马周,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当然知道,但怎么去操作,李元吉就不太清楚了。

    “臣觉得应当鼓励经商,一可以为各地增加税收,二可以提供部分就业岗位,就算他们用的都是自家人,这也算是解决了部分工作问题。同时,朝廷可以适当的开放一些技术,以此来鼓励百姓经商的热情。”

    自由?民主?专制?

    李元吉心中暗暗摇了摇头,那些方法放在现在怕是都不合适,经商这个事,其实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但经过之前的经验来看,胆大的人不少,但是相比较而言,这个规模又很少。

    单纯的去鼓励百姓经商,这个有些不太现实。

第六四三章:计划经济VS商业经济?() 
    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

    不论什么时代,不论什么变化。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变化,从农业化向商业化变化,再往后的变化,只能算是自身的一种突破性质的变化。

    工业化和信息化虽然天下第别,也被人看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但其内在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商字。

    所以,现在大唐面临的也是这个问题。

    工业化,李元吉已经提出来有几年的时间了,这一点也在一点点的推进着,尽管速度并不快,但是从零开始的,也不能算是慢。

    社会想要进步,就必须要打破现有的设定,正所谓不破不立。

    想要保持农业,那在其他方面固然可以发展,但是能发展的空间终究是有限度的。

    但是农业也不能完全舍弃,毕竟这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一个帝国即便在强大,一但自身的粮食需要外面提供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等于是将自己的命脉交给了别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说一千,到一万,总结下来还是一句话的问题,如何才能达到一个平衡?

    其实很简单,控制一个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就可以了。

    人口多,必然会导致公共资源均摊率下降,人口少,公共资源也不能不修建。

    同理,人口多的地方,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需要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来维持这些人的生计,而这又会占据耕地,影响粮食的产出。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中原地区,这一点几乎是自从华夏进入工业化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存在的,而且到李元吉穿越的时候都没有解决的。

    人口密度过大,又要承担粮仓的任务,根本没有太多的空间去发展其他的方面。

    现在还算好一些,放在后世那会,比两个大唐还多的人口挤在一个中原地区,想想压力该有多大?

    不过这是另一个问题,说回当下。

    马周的疑虑的确是当下所遇见的问题,想要解决,其实也没那么容易,但真要认真起来的话,其实也不难。

    只是,李元吉一时还没拿好主意。

    无非就是两个模板,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一个是自由开放的时代。

    两者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劣势,但怎么操作,还要看各自的抉择。

    “传太子!”李元吉突然吩咐道。

    办法,今天是肯定要定下来的,没时间再去耽误了,但这件事情也可以让太子参与进来,算是积累一些经验,如果能够得到一些收获,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而在这期间,李元吉也一直在考虑着两者的优劣问题。

    不过,李元吉的脑洞从来都是不受限制的。

    计划经济最大的好处在于稳定,而最大的劣势在于不够开放,短时间内还好,会带来突飞猛进,对于现在的大唐来说,绝对会是最合适的办法。

    但是从长远来看,计划经济又显的死气沉沉,早晚有一天要本着改革开放走的,虽然这只是内部的变化。

    而直接走改革开放那一步,也不是不可以,但现在的问题在于,百姓还没有完全接受,也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去做这些事情。

    毕竟一个工厂不是开玩笑的,仅仅依靠一个人的身家,是不可能撑起来的,前期必然要到处借钱,甚至是贷款,成功了还好说,可若是失败了呢?

    这还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经验。

    他们没有任何的经商经验,特别是在关乎到身家问题的时候,这就会是一个大问题,敢将自己赌进去的,怕是没几个人。

    但若想不出现什么隔阂,不出现真空期,最好的办法就是两者同时进行,让两者不会出现某些真空期,可以完美的衔接在一起。

    起初的时候必然是计划经济占据上风,当自由经济占据上风的时候,计划经济就可以逐步的撤出,有序的撤出,前提是有足够的民间资本涌入,只有这样,才不会引起什么动乱。

    至于国家操控,这个办法不是不可以,但是从长久来看,官商一体,并不是什么好的决定,这会极大的滋生贪腐的环境。

    “父皇……”不大会儿的功夫,李承光从东宫赶了过来。

    李元吉点了点头,算是回应了。

    不过这一次,李元吉却没打算去问李承光的看法,这个事情太深奥了,李承光怕是答不出什么来,与其浪费时间,不如让他多听一些。

    “开放一些技术可以,但是形式必须要改变一下,民间从未如此操作过,朕担心他们信心不足,所以最好的办法,应当是朝廷主办,由各地来负责挑选项目,然后派专人管理,如此,可以保证效率,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但仅是如此远远不够,同时也要鼓励民间个人投资,两者相辅相成,在资源上,尽可能保证公平对待。”李元吉直接说道。

    “朝廷直接参与?”马周愣了下,他原本想的是让商业集团扩大投资范围的,但没想到李元吉更绝,直接让官府参与。

    但这样一来,在资源上又怎么可能会公平对待?

    不过李元吉既然这么说了,必定有其中的道理,马周只是表示了下疑惑,却也没问更多的。

    “朝廷与地方官府直接合作,其中朝廷以技术以及一成的资金投资,占据四成的股份,并负责后期的技术更新,地方官府投资余下的资金,占据六成的股份,负责运营维护等。除此之外,各县也可以自主引入一些项目,让其成为县里的资产,但是这些,各州府要做好规划,避免项目重叠率过高,从而导致生产出来无人问津。”李元吉大致的解释着,但有些问题他还没考虑清楚,所以也就没说的太明白。

    不过马周却是听出了点意思,说白了,这些工厂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盈利,或者说,在官方面前,他们不是盈利的,更多的只是为了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在对外的时候,他们可以是盈利的。

    “比如说水泥作坊,朝廷与州府合作建立,这样使用的时候依旧只支付工钱即可,而个人若是也想开办,那他的水泥就只能卖给普通百姓?”马周说着。

    “是这个理,如果有多余的产能,也可以卖到民间来赚钱,但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跟民间作坊来比拼价格和质量了。”李元吉点了点头。

    “但问题在于,朝廷的作坊只有工钱,材料什么都是不出钱的,但是民间作坊一切都需要出钱来买,两者成本根本不一样,价格方面,就算朝廷卖一半,也是有的赚,而民间作坊只能赔钱。”马周立即摇了摇头,这不是个好办法。

    一个有成本,一个没成本,那还不是怎么卖怎么赚钱?

    百姓也不傻,有价格低的,质量好的,为什么不选价格低的?就算质量都一样,又凭什么去买贵的?钱多的没地方花了?

    就算对朝廷作坊进行限价,可他们就算卖个最低价格,依旧是大赚,但民间作坊就不一定了,这两个的出发点根本就不一样,这还让人怎么玩?根本没得玩。

    计划经济的重点就在这里,它的核心内容在于下任务,接到任务就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都可以拿着任务去要,免费的,而他们维持正常的开销,靠的都是国家拨款,基本没有创收任务。

    后期国家拨款跟不上了,才想起来自主去创收,但即便这样,初期的时候优势也很明显。

    不过到了后期,因为技术什么的跟不上,销量不行,又需要庞大的资金来维持开支,入不敷出,自然而然的也就慢慢被淘汰了。

    “父皇,儿臣认为可以分为计划任务与自由任务,计划任务则是朝廷下发的任务,这类任务他们可以零成本的拿到原材料去生产,同样零成本的提供出来。但是自由任务的话,他们就需要按照正常的价格来采买原料,如此一来,不就可以保证两者的差距不被拉大吗?同时,也算是给相关单位增加了一些收入项目。”李承光也听明白了点,这一年多的见识不是白学的,这点见解还是有的。

    别看他只是个小娃娃,说起道理来照样不比大人差多少,当然,比起那些老油条还是有差距的。

    “恩,此计可行,适当的释放一部分产能用于营收,这些资金可以用来维持作坊的正常运转,只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工坊建成之后,朝廷便不必再去投入了,而等到计划任务基本完成之后,也可以全面投入商业任务用于营收。”房玄龄附和道,这个办法虽然看似有些问题,但问题其实并不大。

    相反,他更担心的是贪腐问题。

    虽说现在的风气很好,但在大量的流动资金面前,有没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手,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他不敢保证,任何人都不敢去保证。

    当然,管不住又怎样?

    管不住就可以不做了吗?照这样的话,人类社会恐怕现在还是原始社会呢。

    “恩,此事玄龄与马周合计下,拿出个最佳方案来,项目优先在铁路,水泥路,卡车三个方向靠近……”

第六四四章:模式混合体() 
    计划经济,这个一直被李元吉不看好的办法,现在竟然提前出现了。

    而更让人无语的是,这个计划还是李元吉自己提出来的。

    不可否认,身在后世的时候,的确觉得计划经济完全就是在耽误时间,耽误人生,如果华夏可以直接走改革开放那一步,或许等到李元吉穿越的时候,华夏基本就可以超越美帝了。

    但,那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愤青的看法。

    现在李元吉成了真正的掌权者,他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到了不同的方面,得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让现在的李元吉去评判,后世的计划经济到底是对还是错?

    答案是有对有错,对的是他们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方式。

    计划经济在国家工业零基础的时候,的确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集中力量去发展一部分,让这个国家的基础可以更快的建立起来。

    错误的地方在于,他们没有做好后面的应对措施,或者说,他们压根就没有想到后面会出现什么问题。

    而一切的一切,都是跟着老大哥的路子再走的,但最终老大哥用自身的亲身示范证明了这条路是错误的,所以华夏如梦初醒般的迅速改革开放。

    当然,有多迅速李元吉并不知道,但是几年时间的准备还是必须要有的。

    不是说没有作用,也不是完全抛弃了计划经济这一模式,只是从一开始,就没人看到这里的弊端,更没有想好要如何去应对。

    如果李元吉也走了前世的路子,那么大唐的实力必然会迅速的提升,但是几十年后,同样会陷入更大的被动。

    后世的华夏因此而浪费了至少二十年以上的时间,李元吉不想去浪费,所以就有了两个不同模式的结合体。

    同样的,在一开始,就给计划经济做好了定位,将他的位置摆在了正确的地方,就是单纯的过度模式,一旦后面那个与其持平,计划经济模式就要缓步的让路,直至退出历史的舞台。

    朝廷开办的企业,就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