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六零章:重拳出击()
第三军何许人也?
虽不是大唐军队战斗序列中作战能力最强悍的,但也属于顶尖的行列,绝非其他部队能够相比的。
一个国家,想要打造一支强悍的军队,所需要花费的精力与物力绝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唐军战斗力最强悍的,当属第二军。
但第二军与第一军同属禁军序列,他们的任务是守卫长安,保护太极宫。
而第一军的任务为守卫皇宫,守卫长安城内,他们的作战任务多以防守为主,配合长安的地形,可以说,经过几年的时间之后,任何一支部队,在进攻长安的时候,都不会有个好的结果。
第一军已经将长安的每一座建筑都进行了标记,甚至制定好了防御策略,也就是说,敌军每进一步,都会进入一个新的陷阱,新的包围之中。
第二军负责的是长安外围,多以野战,攻城战为主,他们是守卫长安的第一道力量,换句话说,第二军打没了,才会轮到第一军上。
而第二军中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的配备,又或者是物资的供应,都是唐军的重中之重。
单单只是他们的营地里,就存储着足够他们战斗至少一年的物资,一年时间,这是底线。
说他强悍,并不是因为这些,而是第二军的训练方式大为不同,他们的每一个士兵,都需要练习野战相关的科目,也要练习攻城战相关的科目,同样还要熟悉城市进攻防守作战的相关知识。
这么一支训练科目杂七杂八的部队,怎么可能会有强悍的战斗力?
训练的越多,意味着就必须将有限的精力去分散掉。
但这是禁军,有足够的的资源,一切所需要的资源,在这里都不差。
不能适应的,淘汰,在各级部队表现好的,表现出强大适应能力与战斗能力的,调上来。
恐怖的淘汰率,使这支部队得以如此的精锐,而付出的代价,便是集大唐之力,在几十万军中选出这几万人。
跟第二军比起来,第三军的战斗力或许有些不如。
但是跟其他部队比起来,第三军那可就是恐怖般的存在了。
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三军的驻地就在长安外围,是紧邻第二军的一道防线。
而第三军的兵员,来自于三个地方,新兵营,禁军,其他部队。
那些被第二军淘汰掉的将士,大多数都来了第三军,被淘汰只是因为第二军要求太高,他们要求每个人都是全能的。
但是在第三军不同,第三军属于常规编制的野战军。
而军队性质的划分,只有两个,野战与攻城,顾名思义,野战包含了所有野外作战的战斗项目,而攻城则包含了攻城,防守,巷战等等相关战斗项目。
唐军按照作战需求,对部队进行了三个级别的划分,甲、乙、丙三个等级。
不同的等级,有着不同的区别,甲种部队之所以是甲种部队,他的身份地位是极其特殊的。
特殊到当他们去选人的时候,甲类以下的部队,必须放人。
有点类似于后世特种部队的感觉,直到闹的普通部队怨气通天,这才适当的从新兵中去挑选一些。
除此之外,甲种部队的编制也不同,师级以下都一样,只是装备的更换有优先权,到了军这一级,是由五个师组成的,一个师一万来人,一个军就是将近六万人,这个规模,呵呵。
乙种部队下辖三到四个师,属于常规作战部队,丙种部队,就是地方驻军,总人数很庞大,但单一地区的兵力并不算多,主要负责地区的维稳任务,一个军只有两到三个师,根据地区人口数量,地域大小来决定具体的编制。
长安附近,只有禁军与第三军一个军,另外还有一个第四军在稍远一些的地方,这十七万左右的兵力,就是直接拱卫长安的部队。
“陛下,第三军若是被调走,长安周边的防御会瞬间留下一个窟窿,万一要是……”程知节努了努嘴。
排兵布阵,他很清楚,每个部队驻扎在哪里,能有什么作用?他也很清楚。
虽然按照现在的情况,调走一个第三军并不会引发什么问题,但这个漏洞毕竟是出来了,谁也说不准后面会发生什么。
“第三军早晚是要被调走的,空占着一个甲种军的名字而不去承担应有的责任,大唐养着这支军队还有何用?至于长安的防御,禁军和第四军足够了。”李元吉摇了摇头,并不是他自信过度,禁军和第四军加起来十一万人,还守不住一个长安?更何况他们大部分都装备了新式步枪,战斗力岂是以前能比的?
“这次既是去处理事情,同样也是一场实战拉练,知节你要协调好各方面。”李元吉继续说着。
第三军,或者说整个甲种部队的组建,就是参照了后世的快速机动部队的班底来组建的。
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汽车坦克装甲车什么的一律没有,但是却有铁路,只不过当下铁路的长度并不够长,所以无法显示出快速机动部队的作用,也从未真正的演练过。
借着这个机会,李元吉也想看一看,自己参照后世的这个做法,在唐代是不是可行的。
“那陛下,臣等何时出发?”或许是看出了李元吉的意思,房玄龄也没再多说,直接询问出发时间。
当然,就算不问,房玄龄的心中也已经有了答案。
“现在就出发!”说着,李元吉拿来了提早准备好的一道圣旨,调兵圣旨,同样还有另外一封圣旨,这个是给段纶以及那些正在参与的部队的,命令他们撤出来,将事情交给房玄龄等人去处置。
……
从宫殿中出来,四个人都皱起了眉头,唯独马五没有任何的反应,对于他来说,并不需要去准备什么,对着暗卫发布一道命令就可以了,去荥阳?他一个人去就足够了,最多也就是带几个帮手,这些人都在宫中,随时可以离开。
“知节,你那边需要多久的时间?”房玄龄看向程知节,与部队脱离了多年的时间,对于现在部队虽说有所耳闻,但终究是不如之前那么清楚了,而且房玄龄也深知现在的部队不是以前的部队了,不一样了。
“最快也需要一个时辰的时间。”程知节想了下,说了个最快的时间。
第三军驻地在长安周围,四个师负责四个方向,一个师作为预备,想要全部通知到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并不需要同时通知到所有人,只需要将圣旨送往第三军军部,他们就会立即安排第一批部队先行出发。
即便如此,送圣旨的时间,加上通知部队集结,准备必备的作战物资,在赶到车站,也需要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这个是死数目,不可能有太大改变的。
“那好,知节你立即去第三军交涉,需要带人的话尽快让人去通知,张尚书与阎尚书尽快安排人手,咱们半个时辰后,在车站碰头。车站方面老夫去协调。”房玄龄立即做着详细的任务分配。
人员好说,宫里有的是人,只要他们确定让谁去,就可以派人同时去通知他们,为了节约时间,甚至可以让他们立即去车站集结。
他们的速度必然会比军队更快一些,想到这里,又朝着程知节吩咐道:“知节,你让第三军在半个时辰内先去车站一个营,到时候跟我们一块先出发。”
程知节点了点头。
没有时间给他们浪费,一列火车,正常情况下的标配就是一千人左右,多坐一些的话,也就一千五六百人左右就差不多了,再多的话,怕是连动都很难动弹一下。
一个营一千出头,加上他们这几个衙门的人,第一列火车基本上已经满载了。
而最要命的是,时候已经不早了,再过大约半个时辰左右,天色就要黑了。
房玄龄想了下,跟马五说了几个人名,让他们带着一些人直接去车站等着,然后他自己便直奔火车运输管理局而去。
马五也没觉得自己不该去帮房玄龄通知人,事件紧急,谁都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浪费,马五点了点头,直接写了张条子,让一个禁军拿着去中书省通知人。
啥?下班?
朝九晚五?
不存在的……
大唐的工作时间是,天亮后半个时辰开始上班,日落后一刻钟下班,中间有休息的时间。
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一切看天,阴雨天有阴雨天的看法。
这个时候官员们应该在准备着下班,但距离离开,还有大约不到一刻钟的时间。
随后,程知节也说了两个人,委托马五派人去通知,尔后便朝着城外的方向离去,他要去第三军的军部驻地。
张行成和阎立德两人自然不用去委托马五,道了声别,说好半个时辰后在车站相聚以后,两人便直奔自己的衙门,亲自去点人。
而最为忙碌的,是张行成,这个案件涉及到的人实在太多了,而查案又是刑部的责任,所以几乎可以预见,这次大多数工作,都是由刑部来负责的。
所以,张行成几乎一口气搬走了刑部三分之一的人员,但即便如此,依旧还是觉得不够。
于是又写了张条子,让留下的刑部官员立即去周边各县抽调人手,跟着后续的部队一起前往荥阳。
第五六一章:真真假假之军事任务()
前往铁路运输管理局的途中,房玄龄越想越觉得这事好像有些欠妥。
走到半路,房玄龄不得不停下脚步,认认真真的思考了下,当即决定转身返回。
李承光遇刺此事虽大,但这天下间还有比这更大的事情。
“陛下,此次行动,臣建议暂时对外宣称军事演练,以免令百姓产生惊慌。”天之大,百姓才是大唐的根本,房玄龄正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半途返回。
直接将真正的原因宣布出去,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却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在的大唐,正是飞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这么一件反向事件,虽说未必会有太大的影响,但终归是会有些影响的。
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而皇子被刺杀,这事现在传出去也会产生影响的。
“臣建议,等此事彻查清楚以后,再决定是否对外公布。”房玄龄继续说着。
至于这件事情会不会公布,要看最终的结果如何?
如果是因为以前的仇人,或者某些无关紧要的人发起的刺杀行动,那么公布出去也无妨。
当下房玄龄最担心的,是幕后主使会跟皇室扯上关系。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事只能暗中去处理,根本不敢公布出去。
不然的话,不仅会对皇室的声望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还会让百姓丧失部分信心。
为何?玄武门才过去多久?现在竟然又一次发生了这种事情,如果每次都要如此大动干戈闹一番的话,这个天下还能被称之为安稳吗?
一旦人心惶惶,即便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也未必能挽救这糟糕的局势。
李元吉为何能成功?实力只是一个方面,很重要,但却不是全部。
李元吉之所以能够在即位之初便迅速的稳定朝政,稳定天下,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李世民先前的所作所为。
一件玄武门,让李世民在民间的形象彻底的丢掉了,可以直白的说,民间对于李世民,最贴切的说法,就是面尊而心无敬。
朝中的官员有不少是李世民的人,但更多的,还是太子和李渊的人,这些人对于李世民可是极为反感的。
精简朝廷,难道真的在是因为国库无法支撑如此庞大而又臃肿的行政机构了吗?
当然不是,之前大唐的日子并不比现在好,李渊不照样把这个皇帝当的好好的?李世民的本意,是用这个名义,光明正大的,不用背黑锅的将那些反对的,新游不敬的官员给踢出去,以便达到稳定朝局的目的。
但是很可惜,李世民的准备,最终为李元吉做了一锅好饭,精简是精简了,但踢出去的,很大一部分换成了李世民的人。
“那便以军事演习为理由公布出去吧!”李元吉点了点头。
房玄龄的话,他听懂了意思,片刻间的功夫,在脑子里迅速的过了一遍。
他说的有理,而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最怕的就是各种意外去打断。
现在的大唐,可以说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节奏,李元吉也不确定这件事情被公布出去之后,是否会打断这种节奏,又是否会给民间带来更大的影响。
但……
纸是包不住火的,第三军到了荥阳,一举一动,势必会引起更大的关注,只有军队在行动,尚可被看做是演习,但是中书省,刑部,兵部三方去干什么?特别是前两者,军事演习难道还需要这两个部门去配合?
想到这里,李元吉便继续开口道:“既然是军事演习,那便将这次的演习做的更逼真一些,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房玄龄皱了皱眉,不过紧接着整个人却忽然间眼前一亮。
“臣明白了……”房玄龄连忙点头称是,这个办法好,好到令人难以置信。
假戏真做,真戏假做,管他到底是怎么做的,现在,这一切都是朝廷自导自演的一场戏,目的,就是为了现在。
就是为了对军队,对朝廷进行一个突击的检验。
做好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连带着百姓也对朝廷,对生活充满了更大的信心,做不好了,说明我们还有改进的地方,还有进步的空间。
但不管怎样做,都在对外透漏着一种态度。
朝廷始终在努力,无论你们看得见看不见,朝廷的努力一直未曾停止过,他们在做,他们再想,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去做那些一切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目的,只是为了可以让这个国家更好,让百姓生活的更安逸。
……
长安车站,繁忙的人群,繁忙的车站,人来人往。
自从有了火车以后,不少人都确切的感受到了生活的确比以前方便了太多太多。
以前的时候,没人愿意出远门,久而久之,也就开始流传着一句口头语,父母在,不远游。
虽然现在还是一样,但在长安至洛州一线,这个口头语基本已经不存在了,只需要在临行之前,告诉家人如遇急事,去哪里找自己即可。
火车拉人?
是的,火车就是拉人的。
但是货车却不一定只是拉货,同时还承担起了邮政系统的职责。
虽然眼下还在试验阶段,但是效果很不错。
百姓无需亲自赶至寻人,只需要知道家人在哪里就可以了,一封信,二钱即可送往目的地。
但是跟后世的邮政系统还没办法相比,现在最多也就只能做到,来了信件,就在车站外的邮亭处的黑板上写出来。
信件过多,无法写上所有的名字,便以地区名字为基础,同一地区来的信多,就写上这一地区的名字。
游子们隔三差五的就会来这里看一看瞧一瞧,看看有没有自己的家书。
很方便,也很省事,速度还很快。
“怎么回事?怎么还不发车?”火车上,已经登上火车很久的旅客,却始终未能等到发车,心中不由得有些着急。
“快了吧……”
“别急,就算这会儿耽误一会儿的功夫,到目的地的时间也比陆路快的多。”
有人急,有人不急,因心态而异。
不过,没过多大会儿的功夫,所有人的心态都变了。
从他们上车,到现在,半个时辰的时间已经过去了,而车站内是一辆车走,一辆车进,中间还要耽误一会儿的功夫,而且早已过了说好的发车时间,外面看着一切正常,没有人来解释,询问列车员得到的答案也是未知,可是火车就是不走。
好吧,火车走不了了。
列车员被喊了出去,没过多久的功夫便又折返了回来。
看着满满一车厢上百人的乘客,满脸抱歉的说道:“诸位乘客,十分抱歉,本趟列车被取消了,现在请诸位移步离开车厢,车站方面可以为诸位改签为下一趟列车,同时对票面金额进行等额赔偿,也可以选择以双倍金额进行退票。”
“啥?不开了?我们都上车了,你说不开了?”有人不满的嚷嚷着,任谁在这个时候也不会高兴。
“下一趟列车是什么时候?”
“可能是明天这个时候,也可能是后天这个时候,暂时还说不准。”列车员满脸歉意的回应道,这个时间是刚才通知的,他只是个传话筒,具体的情况,他知道的也不多。
“太晚了……太晚了……我必须走,必须今天离开这里!”那人情色明显的激动了起来,慌乱中从身上拿出一封家书,统一的信封,大眼一看就知道是封家书,语气有些焦急道:“家父病重,我必须要走!”
“抱歉,这是军事任务,此刻开始,本趟列车将承担军列任务,您的情况我也理解,但这事命令,不是我能做主的。”
臊气……
听到是军事任务,原本不满的人群,这个时候也只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这种事情还是头一遭,谁也没有经历过,但日常的宣传中,就有提到过军事任务拥有一切优先权,其实不用宣传他们也知道,多少年来都是这样。
大多数人还是带着行李离开了车厢,不离开又能怎样?虽说车站有错在先,但人家已经进行了双倍赔偿,自己还有啥不满意的?跟朝廷作对?
作个什么对啊?这事说出去,自己也很难占到道理。
……
“列车方面正在全力协调,站内共有五列客车,七列货车,接下来大约每两个时辰到三列,天亮之前,一共可以发出去十八列火车左右。”车站官员正跟房玄龄介绍着具体的情况。
“不够,远远不够,火车的发车间隔时间不需要太长,最长半刻多一些就要发走一列。”房玄龄直接摇头。
一列客车能运输一千五六百人左右,货车运的多一些,但两千人也就顶天了,还要运输物资,考虑到这些,货车和客车运输的人数基本是一样的。
十八列,一夜的时间才能送走两万七千余人,不到三万人?而且考虑到火车数量不足的原因,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