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员,计划,时机,甚至可能要包括天气,地理位置等等因素,用古话来说,不仅要天时地利人和,还需要更多的机遇助力才能获得成功。
显然,对面几乎是什么都不占。
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成功?禁军该有多烂才会让他们的这个计划成功?
随着四百骑兵驻军的加入,整个现场瞬间被控制了下来。
是的,一场像样点的战斗都没有发生,就这么被控制了下来,没有反抗,什么都没有。
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说出来或许有点搞笑,那些人扭头一看,身后根本就没有援兵,只有他们这数百人在追着禁军,可也追不上。
现在禁军的援兵来了,他们还会有勇气继续打下去吗?
怎么打?空手去打?拿头去撞?一个个的都是铁头娃吗?
追击?反击?
并没有!
马五直接带着李承光,带着那四百驻军,其中派出一部分人前去通知附近的驻军前来抓人。
而他们这一行五百来人,则是直奔不远处的荥阳,在那里直接调了一列火车,登上火车,直奔洛州。
不对,是途径洛州,直奔长安。
仅仅一日不到的时间,火车便从荥阳进入了长安。
铁路也有过演练,也有过紧急事件的预案。
火车上挂着一排红旗,寓意着紧急专列,而在铁路的预案演练中,凡是挂上这种红旗的,都拥有一等的优先通过权。
一等优先通过权,指的是途经之地,所有列车都必须要让路,保证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顺利通过。
而一等通过权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使用的,而拥有这一权力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需要紧急机动的军列,二是遇突发事件,紧急情况的,与重要人物有关系的,且影响巨大的。
但是预案归预案,只有在测试的时候,才出现过这种情况的演练,目的是为了让沿途各地了解一旦出现,该怎么应对。
可是将近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一等优先权从未出现过,铁路上每次都是按照正常的计划在执行,晚点什么的也并不严重。
中间晚点,就相应的减少停靠站的时间,在途中以合理的速度去追上来,不然的话,一趟晚点,影响的将会是整条线路上的列车。
所以,当这列挂着一排红旗的火车出现的时候,铁路上瞬间紧张了起来,手脚并用的,有些慌乱。
不过还好,大的问题终究还是没有出现,当列车快速的驶过一座车站后,车站内的人员这才悄悄的松了口气。
而为此,他们已经特意截留了本该出发的列车,当然,这是列车本就该出发了,紧急专列来了,所以正打算离开的列车,只能停下来等待一会儿。
也有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这列专列,仅仅只有六节车厢,而且不是客运车厢,而是货运车厢,谁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
“臣以通知洛州都督暂时前去处理此事,并将临时授权转交给了他……”回到长安之后,直到将李承光护送回太极宫,马五的心这才放下,直接找到李元吉,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
原因是什么?又是谁干的?这些他都不知道,他只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自己是如何发现异常的,又是如何处理的,离开的时候现场又是怎样的情况,这些都一字不差的进入了李元吉的耳朵。
临时授权,是离开长安的时候,李元吉给了马五一道调兵圣旨,授权他紧急时刻,可以调动周边一切驻军。
当然,调兵圣旨上写的很清楚,单凭一道圣旨是无法调动军队的,与其配合的,还需要有李承光的手谕以及一道临时调兵虎符。
这个临时调兵虎符只能使用一次,被调动部队在接到圣旨和虎符以及手谕后,这三个东西都会收走,然后呈交上级,最终转交兵部,呈交皇帝。
当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调兵的数量,但这种临时调兵圣旨套装,一次最多只能调集一个师的兵力。
场面那么乱,段纶手中仅有武侯可以用,而那么点武侯,是远远不足以控制整个现场,以及之后规模庞大的搜查抓捕任务的。
所以马五临上火车之前,便悄悄的派出了一伙心腹分别带着调兵圣旨,李承光的手谕以及虎符奔赴洛州将其交给段纶。
“刺杀吗?”李元吉独自喃喃道:“有点意思!”
对皇子进行刺杀,对一个又被册封为太子的皇子进行刺杀,这个涉及的范围可就很广泛了。
能够怀疑的目标也很多,例如说其他皇子背后的人,或许他们不甘心这辈子就这样混过去,因为李元吉的制度已经很明显了,一石确立太子之位,其他皇子的命运只有一个,当一条咸鱼。
每月有固定的额度,从内府中拨付,想要更多,就自己去做生意经营,干政?这根才能无关,任何皇子都不得干政。
而且一但确立太子,那么对其他皇子的培养,就会直接去掉关于政治方面的培养,这个时候他们的学习任务,将由统一的,逐渐转变为商业方面,以及依据个人的喜好来进行培养。
这么做的好处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太子的利益,让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政治的学习上,而不用去分心搞那些争斗。
当然,当上了太子不代表就高枕无忧,如果做的不好,太子也是会被废掉的,这个时候就会重选。
不过再怎么选,也只能是从嫡出里选一个出来,只有嫡出没人了,才会从其他的皇子中选。
杨氏那边是不可能策划这样一场行动的,因为她的儿子就是嫡出,而且李承光表现出的聪慧孝顺,也很得杨氏的喜爱,不可能杀掉老大,让老三去做太子。
其他妃子那边?
的确是有这种可能,但好像理由并不是特别充分。
做掉李承光,还要做掉老三,同时还要想办法做掉杨氏,至少也要让她从皇后之位上下来,然后她自己在上位,这个中间的变数就比较多了,也比较难以控制。
源头来自于内部?
好像有点不太现实,不过也不能否决,如果接下来有人对皇后之位发起冲击,那么这个背后之人,或许就可以浮出水面了。
但如果不是来自于内部,那问题就比较棘手了。
“你们此行的行程可有泄漏?”李元吉淡定的问着。
“没有,具体的行程只有臣与殿下知道,而大致的行程也只有陛下以及少数人知道。”马五摇了摇头,就连身边的禁军护卫,都不知道具体的行程。
马五也从未跟他们解释过什么,每次去哪里,都是直接带路就走,从不说目的地在哪里。
但对方似乎是有备而来,似乎是知道了他们要去那里一样,从而得以提前做出准备,等到他们去的时候,再来操纵这一切。
想到这里,马五的脸色骤然一变,如果是行程泄露的话……
陛下是肯定不会泄露的,知道这个消息的,也只有内阁中的少数成员,但不管怎么算,好像自己泄露行程的可能性比较大一些。
虽然自己没有泄露,可这种事情,自己是解释不清楚的。
这种事情,查是查不清楚的,也根本不可能查到任何结果,除非运气好到爆,人家泄露的时候刚好被人撞见,而这个人又刚好被他们找到,但这种几率实在是太小了。
另外就是除非抓到真正的幕后真凶,逼其说出那个人,但在此之前,自己好像是必然要承担一些责任的。
承担责任马五倒是不怕,就是这个事比较窝囊,心中似是有一团气在堵着,郁闷的快要无法呼吸似的。
“能够做出如此缜密的计划,绝非常人!”李元吉点了点头,想了下。
马五的忠诚是不用怀疑的,如果他想泄露,并且做掉李承光的话,根本不用这么麻烦,一路上到处都是机会,甚至做掉自己也不是问题。
李元吉不是那些其他的皇帝,疑心病也并没有那么重,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李元吉在这一点上,贯彻的还是比较透彻的。
“诏程知节,张行成,房玄龄,阎立德!”李元吉一口气召集了四位内阁大臣。
分别是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中书令,工部尚书。
表面上虽然保持着平静与淡定,可内心深处,李元吉却是暴怒不已。
如此精明的算计,先是假借事故意外咋死或者砸伤李承光,借此令其彻底失去被立为太子的根本,再不济,也可以利用这次事故说成是不祥之兆,给李承光成的太子之路添点堵,一计不成,便改为强攻。
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能够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还能要求他们怎样?
但不管怎样,李元吉的愤怒是无法消除的,已经很久没有人敢如此挑战朕的权威了……
第五五九章:朕非暴君()
单独的召见一位大臣,这种事情很常见,李元吉也经常这么干。
但是一口气召集了四位大臣,这其中的含义就有些令人回味了。
当四人来到大殿的时候,相互之间望了眼,紧接着便是满脸的疑惑与不解。
心中暗暗的揣摩着此次皇帝召见他们的目的。
召见房玄龄的次数最多,且事物也最杂,几乎很多事情房玄龄都能插得上嘴,倒是对程知节一次也没召见过。
一是兵部并没有那么多的杂事,二是有事的话,内阁上三言两语的也能解决,并不需要单独的去召见,而且程知节好像也在刻意的避讳着这些。
各个衙门各司其职,谁有谁的事情,谁有谁的职责,谁也不会去干涉谁。
但是将这四个在工作上根本就连不上的人召集了过来,这不仅仅是让四人的心中有些疑惑,连那些没有被召见的大臣,也是纷纷面露思考之色。
李承光遇刺的消息暂时还未传开,甚至连事发地附近的百姓,也仅仅只是知道工地上出了点问题,工人们全跑了,但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却无人得知,只能去一点点的猜测,可这种猜测毫无根据,相信的人也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当做饭后闲谈一样的聊着。
连事发地都是这样,更不用说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安。
且马五又是坐着专列一路没停的直奔长安,就算是八百里加急,在火车开足马力,拥有一级通过权的情况下,也未必能跑的过火车的速度。
不过,当四人见到李元吉身边站着的护卫竟然是马五之后。
整个人瞬间愣了下。
‘马五不是跟着李承光出去了吗?怎么会突然间回来?’房玄龄在心中暗暗的猜测着,时而皱眉:‘奇怪,马五的神色为何会有如此疲惫之意?难道是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才迫使他不得不连夜赶回?’
“朕且问你等,军队可有扰民?工部可有克扣工钱?政令可有夺其生路?”李元吉当即问了三个问题。
这个问题即便他不问,所有人也都知道答案。
军队怎么可能会扰民?职业化军队,固定的营区,军人出入都有严格的管理,而且街上的武侯还负责监督那些在外的军人,发现异常,便可上前询问其部队名字,然后上报县令,由县令根据其部队番号,驻地位置来决定是自己去交涉,还是交由上级其交涉。
军人在外犯错,一律严加一等,再说,唐军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改制前还是改制以后,负面新闻都不多。
工部克扣工钱?
这就更无从谈起了,工钱一律一月一结,无法一月一结的,也会提前言明具体的结算日期。
像修建铁路这种大事,所涉及到的人和地区都是庞大的,根本不可能做到一月一结,所以他们那里是三个月结一次工钱,这个所有人都知道。
而且经过之前几年的磨合,百姓对此也并无异议,因为三个月以后,他们必然会拿到约定好的工钱,不会有一分一毫的克扣。
政令逼的百姓没有生路?
问这个问题之前,最好还是先看一看常平仓的仓库,在看一看百姓家中的余粮,顺便去钱庄查一下有多少个户头,存款在每个范围内的有多少?
不敢说大鱼大肉,起码现在可以保证普通百姓一日两餐可以吃饱,十天半月的,都能见一次荤,这才几年的时间,难道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证明朝廷的努力吗?
每一个方面,自上至下,无人对其不满。
就算是有些暂时没有顾及到的方面,百姓对其也并无怨言,相反,百姓对其的期盼倒是比以前更高了些,几年的时间,足以改变百姓的一些思想,他们相信朝廷有一天会想到这里的,会改变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的。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下,谁还有怨言?
殊不见,民间的文人骚客们,为此作出了多少精美绝伦的作品。
这些问题难道皇帝不知道吗?用得着这么去问吗?
他当然知道,大臣们跟他说过,监事台跟他说过,暗卫不可能一句也不说。
多个渠道都告诉了他答案,可他为什么还是要这么问?
或许,答案只有一个,一定是发生了一件令皇帝无比愤怒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可能与李承光有关,否则的话,李元吉没必要在这个时间点去召见他们,还一口气召见了四位实权大佬。
“既然军无扰民,工无克扣,政无迫人……”李元吉本是想修饰一下,来衬托一下自己的愤怒,但话到嘴边却又觉得似乎没这个必要,而且自己还需要去找什么理由吗?
需要去表示愤怒吗?不需要,现在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下命令就可以了。
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人会反对,没有人会扯后腿。
直接道:“马五,你来说吧!”
“……”
马五将整件事情的过程一言一句的说了一遍,与跟李元吉讲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的差别。
而听完了整件事情的过程,四人也是不由得倒抽了口冷气。
李承光出去是感受大唐的。
何为感受?
简单点说,就是为登上太子之位做准备的,想当太子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制度上,李元吉已经给了太子最好的保护,但是就自身而言,太子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壮大自我,必须要展现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一幕,方可被册立为太子。
一个常年待在宫中的皇子,是绝不可能成为太子的。
无论是什么朝代,什么时候,哪怕没有明显的记载那些太子常年混迹于宫外,但实际上,每一位太子对于民间,对于国家,都有一定的了解。
当然,有些时候是例外的,比如说汉武帝刘彻,他就没有,但那考虑到刘荣被废,刘彻年纪尚小,在册立为太子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去做那些。
但是在之后,该有的流程也是一点没少的。
李承光显然不会只出去一次,但是这第一次就遇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这个结果,显然是所有人都无法接受的。
李承光虽然年纪还小,但他的聪慧,他的一些优点已经开始逐渐的露了出来,谦虚好学,丝毫没有身份上的高傲,对待每个人都很平和,但却又给人一种淡淡的威严。
假以时日,李承光未必能成为李元吉这样的君主,但其自身的发展,自身的未来,也是不可小觑的。
至少,大臣们对于这个未来的太子,在当下来看,还是很满意的。
而且大唐现如今的发展,虽然有些不足,但如果忽略掉这些,其短短几年内所取得的进步,早已超越了之前上千年的时间,一个美好的,繁荣的,强大的盛世即将来临,这个时候,别说是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内阁成员,就连普通的官员,普通的百姓,也不希望出现什么变故。
眼下,未来太子被刺杀,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这罪名……
可是形同于谋反的啊。
这事不好办!
这是房玄龄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不能办,而是涉及的人太多了,要从数万工人中去进行筛选,况且,现在能不能把那些工人一个个的找回来都是一个问题。
最重要的是,不知道陛下此刻的态度。
什么?这种事还要问陛下的态度吗?难道不是从严,从重的去办吗?
当然不是,皇帝的态度,在这个时候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需要从严从重的去办,那么不管他们是不是真的参与了,也不管他们是不是无辜的,都会因此而多少受到一些牵连,虽然不至于牢狱之灾,但是日子肯定是比不上现在的。
如果皇帝只需要严惩那些参与的人,这个对于百姓来说是好事,但对于处理此事的官员来说,却是难事,人太多,不好甄别。
“朕非暴君,不会去冤枉一个好人,亦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李元吉淡淡的开口说着。
一句话,就给这次的事情定了性,只惩办有参与的人,不牵连无辜的人群。
虽然累了点,但是李元吉的这个态度,还是让大家松了口气。
“但是,这件事情也不能就此放过。”李元吉继续道:“工部派一位侍郎过去,尽快恢复铁路的修建工作,另外配合刑部对名册进行查阅。玄龄,知节,行成,你们三位,亲自带人过去彻查此案。”
房玄龄等人心中一惊,三位内阁成员亲至荥阳彻查此案,这可不是个小动静,另类的三司会审吗?
未必,这事应该不止表面上看到的这么简单。
果不其然,李元吉并未让他们久等,紧接着便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
“人员方面你们不必担心,此次马五跟着你们一起去,暗卫会配合你们进行一些暗中的调查,另外,第三军也跟着你们一起去……”
第三军?
当李元吉说出这三个字的时候,不仅仅只是他们四个,就连马五也都深深的感到了震惊。
第三军是谁?是大唐最精锐的部队吗?当然不是。
顾名思义,比他更精锐的,还有第一军和第二军,排列越靠前,就越是精锐,这种命名方式虽然简单,但却更利于统计和调度,不会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但是,直接从长安调第三军去荥阳,这么做合适吗?
第五六零章:重拳出击()
第三军何许人也?
虽不是大唐军队战斗序列中作战能力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