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先,只是范弗里特等几个要好的同学对约翰翻译的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开始争相传阅。然后一名教员在看到了约翰的译本后,专门花了一堂课的时间让约翰向班里的同学们介绍了《孙子兵法》,并组织大家进行了讨论。

    再然后,全校都知道了有一个叫范德比尔特的上校是个“汉学家”,他翻译了一本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军事著作。

    最后,就连麦克奈尔校长都惊动了。在看到了约翰的译本,又得知他受此启发产生了与自己不谋而合的想法(研究隐蔽和伪装战术)后,麦克奈尔认定约翰是个具有军事天赋,值得好好培养的年轻人。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这才有了麦克奈尔亲自出任约翰论文指导老师的事。

    总之,托了“孙子”的福,约翰这个二把刀的“汉学家”和军事理论研究新人,就这么成了麦克奈尔的“入室弟子”。心满意足的约翰还不知道,一个更大的“惊喜”正在等着他呢。

第八章 1940年圣诞() 
转眼间,就到了1940年的圣诞节。军校放了假,约翰也收拾好行装准备回家过节了。自打进了利文沃思堡军校的大门,约翰还是第二次走出校门。上一次,是11月5号,他请假回纽约为总统选举投票。

    说起来,威尔基这个“民主党二五仔”这次干得还真不赖。在威廉、范登堡等人的辅助下,他紧抓罗斯福试图连任三届破坏民主基石(1951年,美国才通过第22条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总统只能当两届。在此之前,总统只能连任一次是美国政坛约定俗成的规则。当初西奥多…罗斯福也曾经动过这个念头,被各界骂了个狗血淋头。)和处处与企业为敌,阻碍商业发展这两大软肋不放,很是让罗斯福头疼了一阵子。

    最终投票结果,威尔基虽然输了,但普选票只比罗斯福少了五百万票,是目前为止面对罗斯福表现最好的共和党候选人。从选举结果公布后,威尔基受到了十几万封安慰信来看,这个政治新人还是很受美国民众欢迎的。就连罗斯福也不敢小觑威尔基的影响力,选战一结束就主动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顾问团队。

    而威廉堂兄,也因为这次的出色表现,在党内获得了交口称赞。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任州长任期结束后,他将有望执掌共和党的众议院全国委员会,负责协调党内众议员的筹款和选举事务。

    至于约翰,虽然除了一张选票以及几万美元的政治献金外,和这次总统大选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细数起来,他在这场选战中还是小有收获的。

    首先,通过与丘吉尔的交易,约翰不仅实现了在英国布局集装箱码头的构想,还与英国情报机构在美国的分支——“英国安全协调处”(BSC)搭上了线,成为了“世纪集团”(由一群与英国政府来往密切的富商和著名媒体人组成的非政府组织)的一员。

    可别以为“世纪集团”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二战期间也只是在英美两国政府间充当传话筒的角色,就不把它当回事。二战结束后,“世纪集团”的很多成员都成为了联合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要员。冷战初期,民主和共和两党内的很多鹰派骨干都有这个集团的背景。约翰打入了这个圈子,对他以后的很多计划都非常有帮助。

    其次,因为无论是罗斯福还是威尔基都主张对欧洲战争进行干预,所以在几个月的选战过程中,双方都极力向民众宣传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性,灌输“英国是美国的第一道防线”的观点。致使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开始倾向于支持英国对抗纳粹德国,孤立主义者的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对于美国的军火商人们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种变化更让他们感到欣喜的了。很多军工企业的股票都开始飞涨,连一向拿钱不当钱的休斯都有些眼红了,几次来电询问休斯飞机公司何时发行股票。

    这不,在约翰从利文沃思堡出发的同时,休斯也带着一大帮休斯飞机公司的高管飞往了纽约,等着与约翰汇合,共商“圈钱”大计。

    对于休斯飞机公司上市,约翰并不反对。不过他又不是那帮急于成为新富豪的公司高管,迟一点、早一点对他来说都无所谓。在约翰眼中,和妻子女儿一起陪伴小艾瑞克度过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圣诞节,远比跟一帮老男人们开会更有吸引力。

    结果没想到,刚到家,妻子阿黛尔就给了约翰一个“惊喜”?

    “你说什么?平安夜不在家里过?”约翰刚进门就被家里堆得到处都是的礼物盒吓了一跳,然后又被阿黛尔的话惊到了。

    “到底怎么回事?你打算干嘛?”约翰有些不高兴了,连外套都没脱,顺手把沙发上的几个礼物盒扫到一边,一屁股坐了下来。在军校的这两个月,他过得跟苦行僧差不多,平日里最期盼的就是能回家和老婆孩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这大过节的,不好好在家里,往外面跑个啥劲啊。

    “亲爱的,是这样……”阿黛尔感觉到了约翰的不快,连忙坐过来偎依到丈夫的怀里,用撒娇的语气解释着自己的假期安排。

    原来,这段时间,阿黛尔除了照顾艾拉和小艾瑞克,跟一帮法国同胞开茶会,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参与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帮助英国客童的“伟大事业”上。

    托了前段时间大选宣传的福,现在绝大部分美国民众都对英国人报以同情的态度。这些同情心,在帮助可怜的英国人照顾孩子这件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现在,“给英国孩子一个家,还他们一个幸福童年”已经成了当下最时髦的慈善活动。哪怕是最顽固的孤立主义者也不敢说半个不字。

    据阿黛尔说,在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的宣传和资金支持下,现在仅纽约市就有近万家庭报名,愿意暂时“收养”英国儿童。这一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抵达美国的英国儿童人数。很多家庭即使“抢”不到孩子,也会积极加入到各种为英国客童提供免费服务的NGO中去。

    这不,临近圣诞节,基金会联合英国领事馆、教会已经一些民间慈善团体,为第一次在纽约过圣诞节的2000多名英国客童准备了丰富多彩的慰问和联欢活动。阿黛尔作为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打算亲自带着艾拉和小艾瑞克去大都会歌剧院和这些英国孩子们共度平安夜。

    “我们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圣诞礼物,还请了百老汇演员为他们表演音乐剧《绿野仙踪》。”阿黛尔越说越兴奋,她亲昵的搂着约翰的脖子,在他耳边娇声说道:“亲爱的,你就跟我们一起去吧。”

    这会儿,约翰已经顾不上生气了。他的耳朵被阿黛尔小嘴里呼出来的气弄得痒痒的,他的心更是被怀抱中妻子散发着淡淡奶香的娇躯弄得痒痒的。果真是当兵三年,老母猪变貂蝉吗?约翰的手已经不自觉得攀上了妻子胸口,贪婪地揉捏着那对因为哺乳期而变得更加高耸、丰润的双峰。

    “讨厌!我跟你说话呢!”阿黛尔嗔怪地打开了约翰的手。

    “好吧,好吧。”约翰讪讪地收回了自己的手,艰难地把注意力转回了刚才的话题:“那小艾瑞克怎么办,他才多大,剧场人又那么多。”

    “没关系,苏珊奶奶她们也一起去,而且我已经那排好贵宾休息室了。”

    想来也是,那个时间点小艾瑞克应该早就睡着了。有苏珊奶奶留在休息室里照顾他,应该没什么问题。

    “好吧,好吧,那就这样吧。”约翰在妻子的撒娇攻势下举手投降了。

    看在阿黛尔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份上,约翰也就不再计较她这次擅作主张的事了。就当是她刚生完艾瑞克,母性泛滥了呗,反正热心慈善也不是啥坏事。

    不过以阿黛尔的身份地位的,这种事偶尔为之就好了。毕竟不同阶层的人做慈善,有不同的方式方法,老范家的夫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事事亲力亲为。阿黛尔要是真得闲不住,约翰那有一堆事需要她帮忙呢。

第九章 善有善报?() 
平安夜当天傍晚,约翰一家四口带着苏珊奶奶和玛丽来到了位于百老汇第39号大街和第40号大街之间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对于这座纽约最豪华,最负盛名的歌剧院,约翰是再熟悉不过了。范德比尔特家族与大都会歌剧院的渊源可一直追溯到威廉爷爷那一辈。

    据说,约翰的奶奶生前很喜欢看歌剧,但当时纽约唯一的豪华歌剧院(乐府歌剧院)包厢太少,经常很早就被分配完了。于是威廉爷爷就把罗斯福、阿斯特、摩根等家族的当家人邀请到了家里,表达了想要建造一座新剧院的想法。

    威廉爷爷的提议得到了在场的纽约名流们的热烈响应。“纽约地主”阿斯特家出了地皮,其他几家凑了500万美元,威廉爷爷自己又出了300多万美元,终于在1883年建成了这座拥有3788个座位,122个包厢的顶级歌剧院。虽然那会儿,约翰的奶奶已经去世了。

    在后来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范德比尔特家族都是剧院的董事会成员,一直到1932年,股份制的大都会歌剧院公司因在受经济危机影响亏损严重而宣告解散。

    如今大都会歌剧院的管理方是由贝尔蒙特夫人发起的“大都会歌剧院协会”。这个协会目前拥有超过两万多名会员,全部都是纽约当地的中上阶层人士,又背靠朱利亚德基金会和卡内基公司这样的大金主,所以剧院在资金上非常充裕。很多世界一流的艺术家都争先恐后与剧院方签约。

    原本,大都会歌剧院今晚还有一场重要演出的。不过看在范德比尔特教育基金会和英国领事的面子上,剧院方给阿黛尔她们的活动让了路。反正,他们也从来都不靠演出门票吃饭,约翰他们这些人每年给剧院的捐款才是大头。

    约翰原本纯粹就是陪妻子来走个过场的。阿黛尔一进剧院,就抛下他们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约翰则带着小艾拉逛起了剧院,给她讲范德比尔特家与这座剧院的故事。可是没想到,他刚给小艾拉介绍完就巨型拱门上的雕刻,就变成了全场的焦点人物。

    原来,今晚来参加平安夜活动的大部分英国孩子都是约翰当初一路从英国“护送”过来的。不少孩子都还记得约翰这个陪伴他们度过了那段海上旅程的美国“军官叔叔”。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他们的美国养父母的陪同下,上前向约翰表示感谢,弄得他应接不暇。

    最后,约翰只好拿照顾睡着的小艾瑞克为幌子,躲到了后台的贵宾休息室里。说实话,约翰还从来没有当众收到过这么多人的感谢。在受宠若惊的同时,他心里还有一丝心惭愧。

    其实在船上那会儿,他心里还挺厌烦这帮初次离家又哭又闹的“熊孩子们”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时他除了每天履行一些必要的职责外,大部分时间都窝在房间里和小约瑟夫讨论心理战报告的事,压根就没对这些孩子的事太上心。

    没想过,他当时做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居然会让那么多孩子铭记在心。约翰甚至有些羞愧,觉得自己有些对不住这些孩子。当时他要是能多关心关心这些离开父母,独自前往异国他乡的孩子就好了。

    “亲爱的,你果然在这啊。”阿黛尔推开门,兴冲冲地走进了贵宾休息室。她先是看了看睡着的儿子,然后又抱住约翰亲了一口。“亲爱的,你真伟大。帮助了那么多的孩子,你怎么从来都没跟我说过啊。”

    约翰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含糊地说道:“我只是履行正常的工作职责罢了。”

    在阿黛尔眼中,丈夫这都是谦虚的表现。她自豪地挽起了丈夫的胳膊,“走吧,亲爱的,莫吉爵士正在找你呢。”

    身为英国驻纽约总领馆的领事,莫吉爵士当然不会错过与约翰搞好关系的机会。他可是听外交部的同事说过,约翰与丘吉尔首相一家私交甚好。他今晚能亲自出席阿黛尔组织的这场活动,本身就有向约翰以及范德比尔特家族示好的意思在里面。

    在二楼的包厢里,约翰与莫吉爵士一直聊到了演出开始。起初,他们说的都是一些没有营养的废话。莫吉先是向约翰一家表示感激和钦佩之情,接着他们又从今晚的活动聊到了伦敦可怜的圣诞食物供给和德国人近期的轰炸。然后他们又对卓别林刚上映的电影《大独裁者》交换了看法,顺便八卦了一下近来关于元首和纳粹高层的政治笑话。

    当约翰听到演出前的最后一遍铃声响起,准备告辞回自己包厢的时候,莫吉爵士拦住了他,并递给他一个蓝色信封。

    “这是?”约翰有些糊涂了,封信上的收信人写的是阿黛尔,寄信人是戴高乐。看起来,应该是戴高乐对他帮阿黛尔转交的那封信的回信。

    可是,戴高乐这会儿人不是应该在布拉柴维尔(刚果首都)吗?而且就算美国不承认自由法国,但这又不影响他戴高乐往美国寄私人信件。他的回信怎么会通过英国外交官转交?

    “今天早上刚到的,说是戴高乐将军给阿黛尔夫人的私人邮件。”莫吉爵士的眼神有些躲闪:“不过我想给你是也一样。”

    废话,当然一样了。约翰很无语地接过信,这个领事脑袋里在想什么?难不成他以为阿黛尔和戴高乐还能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不成。

    回到自己的包厢,约翰和阿黛尔一起阅读了这封所谓的“戴高乐”的回信。

    写信的不是夏尔…戴高乐本人,这个家伙正在刚果捣鼓他的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哪里顾得上给阿黛尔回信。给阿黛尔来信的戴高乐的妻子伊冯娜。如今,她正带着智力有缺陷的小女儿住在伦敦的乡下。

    伊冯娜首先在信里回顾了她与阿黛尔在巴黎结下的友谊,又对阿黛尔对他丈夫领导的自由法国事业的支持表示了感谢。最后她才在信里提到,自己的长子菲利普将于近期陪同达让利厄神父前往加拿大和美国。希望能够通过阿黛尔与美国支持自由法国运动的法国裔团体取得联系。

    约翰看完信,撇了撇嘴。看来戴高乐没跟英国人打招呼,擅自搞出来的防务委员会日子不太好过啊。英国人应该对他那份“最终建立正常性质的法国政府和法国人民的代议机构”的宣言有些恼火,所以暂时会晾他一阵子。

    少了英国人的资金支持,戴高乐拿什么来鼓动非洲黑兄弟帮他们打仗。让达让利厄神父这位前大主教,以私人身份前往加拿大和美国筹款也是迫不得已的事。要知道,这会儿,美国和加拿大可都是与维希法国有正常外交关系的。

    约翰有些犹豫,让阿黛尔过多地牵扯到这种事里到底好不好。

第十章 戴高乐要化缘() 
在1940年创立之初,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无疑是所有“流亡政府”中处境最尴尬的一个,甚至还不如卢森堡大公国。人家好歹还是个“合法”的政权,而“自由法国”完全是一个无钱、无人、无国际社会认可的“三无”民间团体。

    丘吉尔政府虽然接纳了戴高乐,并在他组建“自由法国”的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这种帮助更多的是出于对法国违反《英法互助条约》,单独与德国媾和的报复。说白了,戴高乐就是英国人用来恶心维希法国政府的道具,他们固然不会承认贝当政权,但也没有扶持戴高乐成立法国新政府的意思。

    目前在国际上,贝当领导的维希政权才是合法的法国政府。虽然《法德停战协定》极大地损害了法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但这一协定是经过法国国会批准的。换而言之,贝当的维希政权固然令大多数人反感,但它在法律程序上确实无懈可击,因此顺理成章地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外交承认。

    反之,流亡伦敦的戴高乐不但已经被免去了法国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还被维希法国以叛国罪判处了死刑。他现在是既无合法身份、也无一兵一卒。“自由法国”在创立之初就是一个由少数不愿意向德国投降的法国人士组成的民间团体。再异想天开的人,也不会把他们看作是法国政府。

    但是,戴高乐并不因此灰心丧气。他这几个月来一直在努力通过两种途径为“自由法国”争取合法地位。

    首先是吸纳愿意继续对德作战的抵抗者,组织一支可以真正投入作战的武装力量。其次是寻求法属殖民地和委任统治地区的长官以及驻军的支持,试图瓦解维希法国的外围势力。

    迄今为止,戴高乐的前一项努力收效甚微。从敦刻尔克撤退到英国的十四万法国军队里,只有三千人选择加入戴高乐的团体,其他人宁可在解除武装后返回维希法国的控制区。而再被英国海军强行接管的法国舰队里,也只有九百余人愿意继续对德作战。

    至于后一项,一开始那些殖民地的总督和将军们态度还很积极。不过这帮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实力派,并不是真心想要追随戴高乐。他们只不过是想拿与“自由法国”合作来要挟贝当政府,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自治权而已。

    结果,戴高乐辛辛苦苦折腾了几个月,绝大部分的殖民地总督和将军们还是宣誓效忠了贝当政府。少数几个不愿意接受对德停战协议的也先后被撤了职。最后,只有喀麦隆和部分法属赤道非洲(不包括加蓬)等偏远地区暂时站到了“自由法国”这一边。

    之所以说是暂时,是因为戴高乐等人在法属赤道非洲获得了难得的一块“落脚地”后,就急冲冲地在布拉柴维尔成立了“法兰西帝国防务委员会”,并宣布其为“指挥法国继续战斗下去”的最高权利机构(顺便说一下,自由法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自由法国民族委员会,不过要等到1941年9月才成立)。

    这本来也没什么,不过是拉大旗,扯虎皮罢了。但是,戴高乐在那则声明中,还公然宣称“真正的法国政府已不复存在了”,“在维希成立的妄自僭称为政府的机构是违反宪法的,是法国的敌人用来奴役法国人民的工具。”这就让丘吉尔政府有些难办了。

    别看表面上英国和维希法国现在谁都不理谁(断绝了外交关系),但相互之间还是了解并尊重对方的底线的。英国人光应付德国和意大利人就已经够吃力的了,绝对不想这时候再把维希法国招惹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