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本质上说,卢修斯这么做是在打老上司萨默维尔的脸。要是成功了还好说,萨默维尔虽然会不高兴,但最终捏着鼻子认了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如果格罗夫斯倒了,他还需要卢修斯去顶缺应这个急。卢修斯还有机会去慢慢修复与老上司的关系。但要是失败了嘛……嘿嘿,结局不是明摆着的吗?

    约翰现在终于明白,历史上卢修斯为什么会彻底脱离工程兵体系,转民事军官了。肯定是暗地里搞小动作,想扳倒格罗夫斯没成功,反倒得罪了靠山。结果彻底混不下去了,只能另起炉灶。

    当然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的是,约翰警醒了过来,卢修斯刚才聊八卦的时候,可是一直把话题往史汀生叔叔身上引的。这家伙不会是从艾森豪威尔那里知道了他和史汀生的关系,想借他的手向格罗夫斯发难吧。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约翰故意装出了几分醉意,借着酒劲得意地吹嘘了几句自己和史汀生的关系。果然,没一会卢修斯就漏出了马脚。

    “你听说了吗?史汀生部长和伍德拉姆参议员在国会听证会上吵了一架。”卢修斯眯着眼睛,故作神秘地说道。

    “你是说关于新建陆军部办公大楼的听证会?”约翰不屑地摆了摆手,“没有的事。伍德拉姆算什么东西。他也就只敢跟雷博尔德准将(陆军工程兵建筑部部长)吵吵两句。”

    “要我说,伍德拉姆纯粹是没事找事。陆军部早就应该有一个集中的办公地了。现在除了雾谷C大街(陆军部主办公楼)、军需大楼(陆军参谋部主办公楼)、弹药大厦(陆军航空兵司令部主办公楼),华盛顿特区、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还有七八个办公地点,开个会都费事。”约翰继续“表演”着。

    “可不是嘛。”卢修斯连连点头道:“听说这次要盖一个能同时容纳2万人办公的超级办公大楼。你猜他们把地址选在了哪?”

    “哪里?”约翰装作来了兴趣。

    “马萨诸塞州的阿灵顿县,就是国家公墓边上的那片农场。”

    “那地方不错啊。面积够大,离华盛顿就隔一条波托马克河。”约翰不以为意地说道。

    “那片都是河漫滩,地质很差,根本盖不了高楼。”卢修斯连忙解释道:“我去实地看过了,以那的地质条件,最多只能盖四五层的楼。要装下这么多人,只能横向发展。那理地形又有限制,是个不规则的五边形。”

    要说卢修斯在专业技术上还是很有水准的。历史上,五角大楼就是根据阿灵顿农场的这一地形特性来设计的。后来因为民众抗议新大楼会阻挡人们从华盛顿眺望阿灵顿国家公墓的视线,罗斯福下令将最终选址改到了附近的一座废弃机场。

    但因为重新设计太费钱、费时间,这个五边形的设计就被保留了下来。并且因为摆脱了地形束缚,变成了后世人们熟知的正五边形。

    “这样啊,那为什么不换个地方呢?”约翰主动把话垫到了卢修斯的嘴边。

    “还不是那个格罗夫斯捣的鬼。”卢修斯一副对腐败份子恨之入骨的样子,“他就是麦考肖恩的一条狗。这几年,他们沆瀣一气,捞了多少油水。农场周边的零散地块都被他们背地里买下来了,足足有二百多亩。”

    “麦考肖恩?你是说费城的那个建筑大王?”约翰觉得有点意思了,这个麦考肖恩可是美国东海岸有名的建筑承包商。很多著名建筑,比如华盛顿机场、杰弗逊纪念堂等都是他盖的。

    不过他并不相信卢修斯的话,这根本就不是格罗夫斯一个上校敢干的事。卢修斯这是在欺负自己外行呢。他可是听说过的,一些军方工程由于国会批钱一般都不是很痛快,往往会事先在土地上做点花样。说白了,就是军方和承包商联手从国会那多要点拨款。

    格罗夫斯也许会利用职务之便帮麦考肖恩的忙,但绝对不会现在就从中给个人捞好处。一般来说,这些“前期投资”的回报都会等他退役以后再兑现。那时候,格罗夫斯可以名正言顺地去麦考肖恩那里当个副总或者高级合伙人啥的,合理合法地拿钱。

    “你确定?这种事可是要有真凭实据的。”约翰估计,很可能是格罗夫斯在帮助麦考肖恩在地价上做文章的时候,有什么不合规的地方被卢修斯抓到了。

    “这种事只要想查,是瞒不住的。”卢修斯痛心疾首地说道:“关键是没人愿意去查啊。他现在都是副部长了,以后还不知道要贪污多少纳税人的钱。我一个小中校人微言轻,你要是有机会,可要跟史汀生部长好好说说。不能让这种蛀虫再肆无忌惮下去了。”

    约翰心说,你也知道没人愿意查啊。这事要是闹大了,堵了这条财路,陆军上下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告发的家伙恨之入骨。卢修斯这是想让他去当替死鬼呢。

    也许在卢修斯眼里,约翰这种人反正在军队里也干不长,捅了这个蚂蜂窝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约翰可不喜欢被人当傻子一样利用。亏得他之前还想着帮卢修斯一把呢,没想到他是这种人。哪怕明知道卢修斯以后可能会对自己有用,约翰也暗自告诫自己,还是离卢修斯远点为妙。

    这种人,万一将来和他有什么利益冲突了,难保不会被他在背后捅一刀。而且跟他走的越近,他对你越了解,危害性也就越大。以后还是维持个点头之交就行了,就算和卢修斯攀上交情又怎么样,能比得过一路提携他的萨默维尔吗?以后需要用到他的时候,还是直接利诱吧,比讲交情靠谱多了。

第六章 保守派新旗手() 
又陪着卢修斯打了半个多小时的哈哈后,约翰告辞回了宿舍。他对今晚的收获还是很满意的。通过这次交流,他已经知道今后该怎么跟卢修斯打交道了。虽然和预想的不太一样,但目的也算是达到了,不是吗?

    回到宿舍,约翰就把卢修斯的事抛到了一边,继续做他的好学生了。现在,他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结业论文选题的事。没办法,他们这个短训班只有三个月的理论课,没有实习环节,所以结业论文在考核成绩中占得比重很大。很多学员在刚入学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做准备了,约翰当然也不例外。

    目前,摆在他面前的论文选题有两个。第一个当然是关于空降兵训练和作战的。谁叫他马上就要去第82步兵师了呢。目前在这领域,美国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比德国甚至苏联都要落后很多。

    德国伞兵前一段时间在欧洲取得的辉煌战绩就不用说了。苏联人也早在1927年歼灭巴土马**徒的战斗中就使用过飞机往中亚细亚地区空投部队。哪怕他们当时使用的飞机没有侧舱门,伞兵需要爬到机背上才能往下跳,但后世还是有不少学者把这场小规模战斗定义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降作战。

    不过搞笑的是,苏联虽然在1930年就成立了正式的伞兵部队,但他们的伞兵至今还延续着爬到机背上跳伞的传统。在接触到德国同行的战斗经验之前,老毛子似乎一直都没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劲。反正他们就是懒得给伞兵部队使用的特勃…3重型轰炸机开侧舱门,一代代的苏联伞兵也就只能苦逼地爬天窗。

    好在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研究空降作战的历史都不是很长,美国现在开始追赶完全来得及。据约翰所知,威廉…李上校(美国空降兵之父,101空降师首任师长)已经在罗斯福和马歇尔的支持下在本宁堡组建跳伞学校了。明年初,美国陆军就将组建一支实验性质的团级伞兵部队。

    所以,他现在结合前世的经验,写一篇关于空降兵部队的论文还是很应景的。约翰自认为在空降部队的人员训练、战术战法和武器装备等方面,他的“理论水平”都是目前陆军里最拔尖的。说不定,这篇论文写好了,将来还能帮他捞一顶“美国空降作战理论奠基人”的帽子呢。

    不过考虑再三,约翰还是放弃了成为理论先驱的诱惑,选择了另外一个选题。这个选题,就是心理战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隐蔽和伪装战术。在之前他与小约瑟夫…肯尼迪合写的心理战报告里,就提到过这种通过对己方部队的隐蔽和伪装,来欺骗和干扰地方指挥官,诱导他们做出错误判断的战术。

    约翰之所以会决定写这个选题,其实是奔着利文沃思堡军校校长莱斯利…麦克奈尔少将去的。历史上,麦克奈尔将军可是隐蔽和伪装战术的大家,为这一战术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最著名的战例,就是诺曼底登陆前,盟军先后进行的“北方坚韧”和“南方坚韧”两次大规模的心理战。当时,在麦克奈尔的极力推动下,盟军接连上演了假巴顿将军亮相、假蒙哥马利元帅走访千军、虚拟第一集团军群等一系列诱骗德军的大戏。麦克奈尔甚至还一度亲自担任了第一集团军群司令一职。

    约翰打算用这篇论文,好好跟这位校长大人套套近乎。当然了,他想“巴结”麦克奈尔,绝对不是为了混个好毕业成绩。他看重的,是麦克奈尔少将陆军保守派新旗手的身份。

    一直以来,因为与史汀生的关系,约翰都在马歇尔和军内保守派的争斗中保持着“中立”。但是,随着他与很多马歇尔一系的人走得越来越近,在外人眼中这种“中立”立场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史汀生就曾提醒过他,保守派那边已经有人对他“向马歇尔靠拢”表示不满了。

    对此,约翰真心觉得冤枉。不是他跟红顶白,想往马歇尔的圈子里钻。他的眼皮子还没有这么浅。他很清楚,别看保守派现在已经被马歇尔压制住了,但作为陆军内部曾经的主流派别,影响力根深蒂固,是根本清除不干净的。特别是在下面部队里,保守派出身的军官比比皆是。

    况且这种传承已久的大派别,审时度势、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就算持强硬保守态度的老将们都退了,也会有一批自身能力强,对马歇尔改革接受程度高的“新扛鼎人物”被推到台前的。

    约翰不是不想和保守派接触,只是因为他一直在参谋部任职,而那里是马歇尔的大本营。就算他想要和保守派搞好关系,也得有途径不是。约翰之所以会请米德尔顿做小艾瑞克的教父,就有想通过他和保守派搭上线的一层意思在里面。

    而这位“麦”校长,就是约翰经过深思熟虑后挑选出来的主要“攻略”目标。别看历史上麦克奈尔不如巴顿、布莱德利等人有名,但他确确实实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里最位高权重的几个大人物之一。

    特别是在1942年陆军司令部改组,拆分成了陆军地面部队、陆军航空部队和陆军勤务部队三个平行司令部后,作为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的麦克奈尔,更是掌握了所有地面作战部队的编制、训练和人事大权。他当年对陆军编制的一系列改革,对美国陆军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

    可以说,要不是1944年他在到法国诺曼底前线视察的时候不幸被盟军轰炸机误炸身亡的话,麦克奈尔将来至少不会比布莱德利差到哪去。运作地好的话,混个五星上将并非没有可能。

    只可惜一代人杰,死得太憋屈。顺便说一句,作为美军在二战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军官,麦克奈尔的死被后世评为了二战三大乌龙事件之一。

    另外两件分别是意大利空军元帅巴尔博的专机被自家海军的高射炮兵击落,和德国国防军大将冯?朔贝特(第十一集团军司令)乘飞机冲进了己方机场旁边的雷区。

    一个隐蔽专家隐蔽得太好被自家轰炸机炸上了天,一个空军英雄被自家的高射炮轰成了碎片,一个陆军悍将坐在飞机里“踩”了自家工兵埋的地雷。这三起乌龙事件,一直到后世,也经常出现在网上的各种论坛、贴吧里。

    不过在约翰看来,麦克奈尔的悲剧并非不可避免。因为他那次去前线视察压根就不是什么官方行动,纯粹是应布莱德利私人邀请去“现场观摩”眼镜蛇行动的。到时候,随便找个什么理由把他留在布莱德利的指挥部别到下面乱跑不就好了。约翰觉得以自己和布莱德利的关系,这一点并不难做到。

第七章 汉学家约翰() 
转眼间,1940年就已经进入了尾声。约翰在军校里的日子虽然清苦一些,但也还算是充实、愉快。尤其是没有了外界那些乱七八糟事情的干扰,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研究些东西,让他之前略有浮躁的心也逐渐平和了下来。

    虽然外面的世界依旧纷纷扰扰,但约翰已经把绝大部分的注意力都转到了学习和研究军事知识上,颇有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味道。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反复揣摩,约翰那篇关于陆军部队隐蔽和伪装战术的论文也已经逐步成型了。虽然还需要进一步打磨,但文中的很多观点已经获得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的交口称赞。

    尤其是校长麦克奈尔,自打看过了约翰的开题报告后,就一直对这篇论文非常上心。不仅多次亲自召见约翰,和他就这一新战术进行探讨,还热情地推荐了不少相关资料给约翰。

    约翰当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使出了浑身解数,最终成功地说动了麦克奈尔,亲自担任他的结业论文指导老师。

    可别小看只是一个结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如果说全校学生都是麦克奈尔的弟子的话,约翰就差不多相当于从记名弟子成为了入室弟子,意味着他与麦克奈尔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军校同学。虽然这里面或多或少包含有保守派对史汀生示好的意味,但也说明麦克奈尔这位军中宿将对约翰军事理论水平还是认可。

    背后站着麦克奈尔这位指导老师,将来这篇论文也少不了要在国内军事理论期刊上发表。到时候,看还有谁敢说约翰是个军事“门外汉”。

    其实,约翰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麦克奈尔的认可,还是多亏了一位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

    起初,约翰刚开始动笔的时候,最头疼的就是如何将他前世所知的零散知识上升到理论高度。毕竟,前世他只是个业余的军事爱好者,很多东西都是只知道个大概,要总结归纳出系统的战术理论来还是力有未逮的。

    好在他前世是中国人,和绝大部分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有一大堆东方军事理论著作可以借鉴。别看隐蔽和伪装战术这会儿在西方还算前沿,中国老祖宗们早就把这招玩烂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孙膑就用过类似的“增兵减灶”战术。《孙子兵法…虚实篇》里也对这一战术有过论述。就连妇孺皆知的《三十六计》里,也有诸如瞒天过海、暗度陈仓、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等与此战术有关内容。

    虽然时间上差了几千年,战争的形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基本战术原则还是一致的。一些古代的做法改头换面一下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的。

    就比如说“增兵减灶”吧,当初孙膑能通过变化行军灶的数量来诱导庞涓,使其对齐军数量作出错误判断。现在,美军也可以通过增减军用电台呼号的做法达到同样的目的。

    要知道在40年代,可没有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光靠普通飞机和人力侦查很难掌握敌方军力的准确情况。根据对方的电台通讯情况来对其规模进行预估是目前通用的做法。

    因此,美军只要组织大批不同功率的军用电台,模拟出一整套集团军、军、师、团各级间的无线电通讯,很容易就能虚构出一支大军。

    为了让自己的论文更有理论依据,约翰还专门花了一整天的功夫,从利文沃思堡军校的图书馆里找到了一本英译本的《孙子兵法》。

    一开始,约翰只是想为自己这篇论文找一个创作的由头。毕竟他一个没有任何作战经历的人,全靠凭空想象发明一套全新的战术,未免也太不可思议了。如果有了《孙子兵法》的英译本,他就可以假借是受了这本书中东方军事智慧的启发。

    可是,等约翰翻阅这本从图书馆里找到的《孙子兵法》时,却不禁大失所望。前世,他只知道《孙子兵法》早在18世纪就传到了西方,英、法、德、俄都有译本流传。在21实际的美国,这本书也很常见,很多学校(不光是军校还有商学院)都将其定为参考书目。

    但是没想到,1940年这会儿,《孙子兵法》在美国军界这么不受重视。利文沃思堡军校里收藏的这本《孙子兵法》,居然还不是美国出版的,而是1910年英国出版的贾尔斯译本(美国最早的《孙子兵法》单行本是1949年由哈利斯堡军事出版公司出版的)。

    而贾尔斯这位大英博物馆东方书刊和手稿馆助理馆长只是个汉学家,不是军人,他在翻译《孙子兵法》的时候,开篇第一句话就错了。把“兵者,国之大事”中的“兵”字翻译成art…of…war(兵法)。

    而且,这版《孙子兵法》也太过于咬文嚼字了,用词倒是挺优美和富有韵律的,但明显带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文学风格。里面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单词在40年代的美式英语中根本不常用。难过这么多年这本书都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看到前世“老祖宗”的瑰宝明珠投暗,约翰有些忍不住了。这么经典的书怎么能因为翻译的问题被埋没了呢。他虽然不是翻译家,也不懂啥叫信、达、雅,但好歹前世中、英文版本的《孙子兵法》他还是都看过的。

    正好手里的这本贾尔斯版《孙子兵法》是逐篇逐句编号,汉英对照的译本。他当即决定亲自动手,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对后世美国海军陆战队格里菲思准将译本的记忆(这个版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中国代表作系列丛书》,是全球传播最广的英译本《孙子兵法》),把这6000多字又重新翻译了一边。

    在翻译的同时,约翰还不忘加了点私货,结合了一些西方近代军事理论观点和战例对《孙子兵法》中的部分内容作了注释,重点突出了一下这本书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意义。

    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约翰这么一翻译,他和《孙子兵法》很快就成了军校里的热门话题。

    起先,只是范弗里特等几个要好的同学对约翰翻译的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开始争相传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