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这么轻易就用掉史密斯这个未来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长的人情,约翰丝毫都不觉得可惜。因为他很清楚,对于史密斯这种人来说,在大问题上是没有人情可讲的。

    历事上,史密斯之所以受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重用,就是因为他性格冷酷,不讲情面,是个称职的管家和打手。他可以毫不留情地把一个令上级不满的老朋友解职,而这正是艾森豪威尔他们所需要的。

    所以,拿史密斯欠他的这份人情,去换泰勒的人情,约翰还是觉得很划算的。远的不提,就拿眼下他要去第82步兵师的事来说。当初泰勒在去101空降师当师长之前,可是先担任的第82师参谋长。也就是说,不久之后约翰就会和他成为同事。能事先结点善缘,对将来约翰在第82师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不是。

第一百零三章 有收获必有付出() 
深夜,61岁的安德森…范德比尔特拖着疲倦的步伐回到了自己位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家中。

    “怎么样,怎么样?他们答应了没有。”安德森的夫人迎上前,一边接过丈夫的外套和帽子,一边迫不及待地问道。

    “哎……”安德森没有直接回答,长叹一身,跌坐到了沙发上。

    “他们不肯帮忙吗?”安德森的夫人都失望地哭出来了,“我可怜的理查德,他才刚刚20岁。”

    “不是,今天人太多,我没找到机会说。”看到和自己相濡以沫近40年的妻子伤心落泪,安德森连忙解释道:“会上做了决定,以后这方面的事都由约翰,就是那个联邦快递公司的约翰来负责。会议结束后围着他的人太多了,我没挤进去。”

    “你放心吧,我明天再去找他一次。再怎么说也是一家人,他总不能放着不管。”后面一句话,与其说是在安慰自己的妻子,倒不如说是安德森在自己打气。

    算起来,安德森和约翰还是同辈,他是老科尼利尔斯的二儿子耶利米的孙子。老科尼利尔斯一生,有三个儿子,八个女儿。小儿子乔治最得宠,可是很早就去世了。二儿子耶利米自幼体弱多病,性格偏激,不怎么招老科尼利尔斯喜欢。

    当初,老科尼利尔斯在去世前立遗嘱的时候,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持家族巨额财富的完整性,把大约9500万美元的财产全都交给了威廉爷爷,只给妻子和八个女儿每人留了50万美元(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短期内无法变现的铁路债券)。至于不招他待见二儿子耶利米,最后只获得了一个总额20万美元的信托基金。

    为此,在老科尼利尔斯去世后,耶利米联合了几个姐妹和威廉爷爷打了很多年的遗产诉讼官司。这还不算,为了证明老科尼利尔斯在立遗嘱时精神有问题,没有行为能力,耶利米甚至不惜编造了自己父亲生前生活习惯不良、患有梅毒、与通灵师交往等令全国民众哗然的丑闻。

    以至于后来,法庭不得不对老科尼利尔斯进行开棺验尸,安排医学专家对他的身体器官进行解剖,并当着陪审团和法庭听众的面对解剖情况进了详细的描述。

    虽然最后,这起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辩论过程最为尖锐的遗产诉讼案以庭外和解,威廉爷爷“自愿”赠予弟弟妹妹们每人100万美元而告终。但从那以后,威廉爷爷这一系就和耶利米这一系就再也没有往来。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约翰父亲那一辈都相继去世之后,才在当时硕果仅存的家族三代弗雷德里克的推动下逐渐开始有所好转。毕竟这时候,范德比尔特家族已经开始日趋没落,人才凋零的问题非常严重。耶利米爷爷那一系再怎么说也是自家人。事情过去了60多年,当事人都死光了,再大的仇怨也消散得差不多了。

    只不过耶利米爷爷那一系融入家族主流圈子的时间还不长,大部分成员在家族内部还比较边缘。虽然有机会参加家族的各项活动,但基本都是靠边站的主儿。

    比如这个安德森…范德比尔特,别看他今年都61岁了,参加家族会议的时候只能坐在最外层,话语权还不如约翰那几个刚20岁出头的小侄子呢。

    说起来,这个安德森还算有点能力。毕竟,当初耶利米爷爷本身就没分到多少遗产,到了他这一辈,信托基金的那点利息都不够支付日常生活开销的。

    安德森年轻时还挺有志气的,从哥伦比亚大学一毕业,就跟着几个朋友一起跑到菲律宾去做生意。十几年下来,他们的生意从马尼拉一直做到了上海和大阪。安德森也积攒下了百万美元的身价。

    41岁那年,安德森终于老来得子,有了自己唯一的孩子理查德。为了这根独苗,他毅然卖掉了自己在亚洲的产业,举家迁回了美国。

    如今,安德森在纽约经营一家小型商贸公司,在马萨诸塞州还有一个纺织厂。只不过,由于之前的那场经济危机,以及杜邦家在尼龙技术上的突破,安德森现在的生意不是很景气,将将能够勉强维持。

    生意上的困境对于已经61岁安德森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事。他都这个岁数了,已经没有多少野心了,大不了把生意关了退休回家呗。反正他已经早早得给儿子预备好了信托基金,剩下的积蓄也足够他和妻子安享晚年的了。

    安德森和妻子现在忧心的是,他们唯一的孩子理查德居然背着他们跑去参军了。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理查德从小就被安德森夫妇宠得有些无法无天。生性大胆、喜欢冒险的他,在获得征兵的消息后,居然连学都不上了跑去报名参军。等他们夫妻俩得到消息,理查德人都已经在新兵训练营里了。

    安德森夫妇可不是被那些被征兵宣传忽悠地热血沸腾的小年轻,他们太清楚战争的残酷性了。理查德可是家里的独苗,安德森夫妻俩说什么也不能让他去做这么危险的事。

    可是,安德森在纽约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商人,平日里跟军方完全没有丝毫交集,更不要说有什么影响力了。如果理查德没有主动报名参军的话,安德森还能想想办法,出点血帮孩子找一个逃避兵役的渠道。现在理查德都已经进了新兵训练营,安德森是一点辙都没有了。只能去乞求家族高层帮忙,看看能不能给理查德安排一个不那么危险的职位。

    原本,安德森以为这次的家族会议是个好机会,家族里掌权的大佬们都在。他可以趁机腆着个老脸去求求情,只要能“救”回儿子的命,哪怕让他大出血也行。可是没想到,跟他打一个主意的人实在太多了。

    这次,整个范德比尔特家族足足有40多名适龄男性要应征入伍。谁不想给自家孩子在部队里某一个安全又有前途的职位呢。结果会议一结束,获得了家族军方资源掌控权的约翰就被几十个新兵“家长”围得水泄不通。安德森这个旁支小角色,压根就没找到和约翰说话的机会。

    这会儿,约翰当然不知道还有一个叫安德森的族兄正因为没能自己说上话而黯然神伤。不过即便安德森不找他,约翰也会把理查德的事安排好。要是连自家子弟都照顾不好,约翰怎么对得起家族把所有的军方资源都交到他手上的信任。

    只不过,家族这次参军的40多人中,除了6个是被重征召的退役军官,都有自己的老部队、老长官、老战友不用约翰操心外,其他30多个“新兵”的情况实在是五花八门。要想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给他们安排一个既安全又有前途的职位,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第一百零四章 重返校园?() 
第二天上午,安德森夫妇就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去了约翰位于长岛的别墅。为了自家宝贝儿子的性命安全,安德森可是下了血本了。在连夜打听到约翰精通中文,喜欢东方文化后,他把自己当年从远东带回来的几件古董都拿出来了。

    很遗憾,安德森夫妇这次又扑空了。约翰昨晚接了史汀生一个电话,已经连夜赶回华盛顿了,只有阿黛尔带着孩子们留在了长岛。

    在了解了安德森夫妇的来意后,阿黛尔也非常同情和理解这对老夫夫妻。她和约翰也就只有小艾瑞克这么一个儿子,自然能够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但是,这么多年来阿黛尔一向很少干涉丈夫的事情。除非事先获得过约翰的授意,否则她是不会擅作主张替丈夫答应任何事情的。

    所以,阿黛尔并没有当场答应安德森夫妇的请求,而是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邀请他们这周末去自己位于华盛顿的家中做客。

    虽然没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但毕竟还有一线希望在,安德森夫妇也就千恩万谢地离开了。送他们出门的时候,阿黛尔说什么也不肯留下那堆礼物。最后,在这对老夫妻的百般劝说下,才勉为其难地收下了一枚名义上是送给小艾瑞克的东方“护身符”。

    几天后,当阿黛尔把这枚“老虎形状的白色石头护身符”拿给约翰看的时候,约翰大为惊喜,直接把它从儿子那“没收”了过来。

    阿黛尔不懂,约翰可是认得的,这块“护身符”分明是一枚中国明清时代的羊脂玉虎符配饰。而且无论是雕工还是材质都相当不错,搁到后世中国收藏热的时候,卖上个几十、上百万软妹子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了,约翰家不缺这点钱,玉器啥的在美国也不流行。约翰之所以会这么“心动”,是因为在中国古代,虎符可是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是军权的象征。虽然这枚羊脂玉虎符只是个虎符造型的配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兵符(虎符在宋朝就逐渐被令牌取代了),但约翰这边刚要下部队带兵,就有人送上“虎符”,还有比这更好的彩头吗?

    就冲这个,约翰也会帮安德森夫妇把理查德的事解决好了。不就是不想让他上战场吗,容易得很啊。约翰压根就没等安德森夫妇上门,打电话问了问理查德的个人情况,当天就帮他找了一个好去处——美国陆军后备军官训练团。

    早在1916年,美国《国防法》就明确规定,各军种部长遵照总统颁布的规定可以在任何民间教育机构制定并维持后备军官培养计划。现在军官这么缺,陆军部已经在200多所地方院校中开设了军事学部(美国后备军官培训制度比较复杂,没个几千字解释不清楚,大家姑且当国防生来理解吧)。

    每所大学的军事学部除了需要6…7名军官去担任主任、教授外,还需要几名军士充当教员。约翰已经安排好了。准备等理查德新兵训练一结束,就给他弄一个下士军衔,送他回以前的学校当军事部教员,操练自己的同学去。

    安德森夫妇对约翰的安排实在是再满意不过了。还有什么是比让他们的孩子回到学校更让他们放心的吗?接到约翰电话通知的第二天,他们就带着礼物来华盛顿登门致谢了。不过他们这次还是没能见到约翰,约翰去了路易斯安那的巴吞鲁日,为自己重返校园的事情做准备去了。

    没错,今年已经36岁的约翰也要重返校园了。跟理查德回去做教员不同,他这次真的是回学校做学生的。

    哥伦布日当晚,约翰之所以连夜赶回华盛顿,就是因为史汀生已经和马歇尔敲定了他下一步的去向。根据这两位大佬达成的协议,约翰将去第82步兵师担任副参谋长兼后勤主任。但是上任之前,他必须先去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以后简称利文沃思堡军校)接受为期3个月的专业培训。

    毕竟,约翰连一天的正规军事教育都没有接受过,直接让他去一线作战部队任职,谁也不放心啊。利文沃思堡军校是军方专门培养中层军官的学校,几乎每个校级军官都会轮流在这里接受10个月的专业培训。

    最近,因为陆军扩编军官奇缺,利文沃思堡军校专门面向陆军和国民警卫队中级军官开设了为期三个月的速成培训班。史汀生和马歇尔就顺手把约翰也塞了进去。

    其实他们这么做,对约翰也是有好处的。哪怕只是去过一水,好歹以后履历上也好看一点不是。要知道,美国陆军可是学院派的天下。没有军事教育背景,是很难走上高位的。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后世,有人曾经分析过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将领与德国、苏联将领的区别。与德国将军们大多是军事世家出身,苏联将军们大多是工人或者士兵出身不同,美国陆军将领们大多都拥有学院派背景。

    没办法,由于历史上美国陆军在战前规模太小,二战期间绝大多数的美国陆军将领在开战前军衔都不高,作战经验和带兵经验也少。就连巴顿、布莱德雷,艾森豪威尔这些资历比较深的,在1939年战争爆发时也都是校官。而同一时期的美国海军,像尼米兹、哈尔西这些人都已经是海军中将了。

    既然大家都没有实战经验,当部队规模快速扩充的时候,怎么选拔合适的指挥官呢,也只能先看理论水平了。所以,军校履历在这一时期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所以,历史上大多数美国陆军将领在战前都没有作战经验,像艾森豪威尔甚至连独立指挥一个团的经验都没有。但绝大多数将军都有教书的经历,在美国陆军22个军的前后34任军长中,只有1944年出任第19军军长麦克莱恩一人没在军校当过老师。

    所以,在异常重视教育背景的美国陆军中,约翰这种一天军校都没上过的,几乎就跟在一帮大学教授里混进了一个文盲一样另类。如果不补上这一课,基本上他的陆军生涯也就走到头了。

    约翰可不认为自己能做到像麦克莱恩那样,一天高等教育都没接受过,甚至不是正规陆军军人,完全凭借扎扎实实的领兵战绩赢得上司青睐,从一个国民警卫师师长被提拔为陆军军长。

    况且,人家麦克莱恩在战前也是在利文沃思堡军校接受过三个月的国民警卫队速成培训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约翰这一届。不过陆军和国民警卫队的培训是分开的,就算是一届估计也不会有什么交集。

    不管怎么样,约翰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军校学员了。大学毕业十几年了,突然转头又变回了学生,这种感觉还真是很奇妙。也不知道他这个已经30多岁人,脑子还能不能应付填鸭式的速成培训课程。要是到时候通不过结业考试,那可就丢人丢大发了。

    为此,约翰不得不在开学前,专门跑去找小艾瑞克的教父米德尔顿帮忙。米德尔顿在利文沃思军校任教这么多年,军长都教出了17个,教教他这个还没上任的步兵师副参谋长应该没什么难度吧。

第一百零五章 导师米德尔顿() 
金秋十月,密西西河畔的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吞鲁日正是一年中风景最宜人的时候。在城市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校园里,校长米德尔顿正在自己花园里一边笑盈盈地翻看着教子小艾瑞克的照片,一边和约翰聊着天。

    别看在学术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在全美高校综合排名中只是百名左右,但他的景观建筑专业却是全美排名前三的存在。这座占地800多万平方米校园,也是公认的全美最漂亮的大学校园之一。

    米德尔顿校长的家就在校园西侧的湖边,从花园里可以看到位于远处高地上的钟楼。那座高地曾是一个富商的庄园,如今成为了学校的核心教学区。上百栋灰墙红顶的欧式小楼点缀在古老的橡树林中,仿佛传说故事里精灵居住的林间仙境一般。

    米德尔顿今年已经51岁了,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戴着副金丝眼镜,浑身上下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一点都看不出将来他会是个率领7万大军横扫法国东部的将军。

    不过这也不奇怪,米德尔顿自从1921年成为了本宁堡步校的第一批教官后,就一直没再离开过讲台。哪怕1936年到菲律宾短暂服役了一年,也是去担任军官训导团教官的。算起来,他当教师的时间甚至比当指挥官的时间还长。

    约翰这是第二次来巴吞鲁日拜会米德尔顿。上一次是一周前,他在艾尔弗雷德的陪同下前来邀请米德尔顿担任小艾瑞克的教父。

    算起来,米德尔顿一家和老范家是几辈子的交情了。米德尔顿的爷爷曾是威廉爷爷的好友兼私人法律顾问,也是威廉爷爷的遗嘱执行人之一。米德尔顿的父亲与二伯萨基姆是大学同窗,两人私交甚笃,萨基姆还是米德尔顿的教父。

    1900年,米德尔顿的父亲因一场事故意外身亡后,二伯就一直对当时只有11岁的米德尔顿照顾有加。当初米德尔顿报考西点军校的推荐名额就是来自范德比尔特家族。只可惜,因为数学成绩不合格,米德尔顿最后没有被西点军校录取。

    顺便说一句,数学不好似乎是美国陆军将军们在学生时代的通病。比如巴顿和辛普森(第九集团军司令)都因为数学成绩不合格,不是留级就是差点儿留级。

    最严重的是后来担任第二军军长的弗雷登多尔(就是因在卡塞林隘口战役中被隆美尔打得丢盔卸甲而被撤职的那个),这个老兄干脆因为数学屡次不及格被退学了,算是西点肄业。(有趣的是,弗雷登多尔从西点出来以后,转身就考上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反倒成了二战期间所有美军将领中学校牌子最硬的一个。也不知道以他的数学水平是怎么被MIT录取的。)

    虽然米德尔顿没有被西点录取,但二伯还是想办法让他在参军的第二年就成为了少尉军官。要知道,大部分西点学员在学校学习了四年之后,毕业时也就只是个少尉而已。像艾森豪威尔这种成绩差的,毕业时连正式军官都混不上,只能先去当军士长。

    之后的七八年里,米德尔顿在范德比尔特家族的鼎立支持下一路青云直上。借着一战的东风,他还不到30岁就在“常青藤”师(美国陆军第四步兵师,后来被改编成了第四机步师,是美国第一个全数字化步兵师)担任了上校团长,被人们看做是美国陆军中仅次于麦克阿瑟(当时是彩虹师代师长、临时准将)的青年才俊。

    米德尔顿原本有机会成为军方高层的,只可惜造化弄人。先是没等他升任准将副师长的命令下来,一战就结束了。

    别看上校和准将才差一级,但战后的前途可是有天壤之别的。麦克阿瑟在一战结束时是临时准将,战后他就能继续顶着临时军衔去西点当校长,甚至一路顺风顺水地成为陆军参谋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