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自己的能力和资源,帮助他们的教子、教女改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他们不仅需要为教子提供精神指导,还要提供社会关系、甚至必要的经济支持。

    早某些时候,教父、教母甚至等于孩子的备用父母。很多人甚至直接在自己的遗嘱中,将子女的教父、教母定为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一旦他们因为意外身亡,孩子的教父、教母就能马上获得监护权。

    在后世的美国,虽然宗教对日程生活的影响力日渐式微,但教父、教母制度仍然大行其道的,甚至一些犹太人(转筒犹太教并无教父教母一说)也会为自己的孩子寻找教父、教母。

    他们之间的这种情感和利益纽带关系更是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一些地方甚至明确规定公职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时,除了自己的直系亲属外,还要对自己的教子、教女避嫌。

    不过到了约翰他们这个层次,给孩子找教父、教母更多的是出于另外一种考量。对于他们来说,教父、教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并不是最重要的。给孩子物色教父、教母,其实是另外一种“联姻”的手段,是拉进和巩固两个家庭间关系的重要方式。

    所以,虽然约翰用不着像英国王室那样,一气给新生儿找上七八个教父教母,但在人选问题上也丝毫马虎不得。

    其实,小艾瑞克并不缺教父的人选。做为约翰唯一的儿子,有一大帮人抢着要做他的教父呢。比如休斯那个家伙,已经主动探过约翰的口风了,只不过约翰没有接他的茬。他可不敢让休斯这个重度强迫症患者做自己儿子的教父,万一把小艾瑞克带歪了怎么办。

    从约翰个人来说,他在这问题上并没有太强的功利心。反正能够做小艾瑞克教父的人,都不会缺少财富和地位。他更关心的是,这些“候选人”中谁会对小艾瑞克将来的教育、成长更有利。

    前世,希拉里。克林顿曾经喜欢重复一句俗话:“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意思是说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家庭,还需要一个社区的关怀,需要一些自己父母之外的长辈的指点。毕竟再好的父母,也有不足之处。而且像约翰这样的成功人士,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亲自照顾和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就更需要教父、教母的帮忙了。

    约翰的选择标准很简单:首先这个人的脾气秉性、道德修养要好。一个酒色之徒,或者有性格缺陷的人,哪怕他再有钱,再有权势也不能给小艾瑞克做教父。

    其次,他所从事的职业最好要和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比如知名学者、大学教授这类的。

    第三,这个人最好没有孩子,或者孩子的年龄和小艾瑞克差距比较大。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在小艾瑞克身上投入更多的感情、精力和资源。在后世美国,单身妇女和男同性恋者都是特别热门的教父、教母人选。约翰前世就认识一个同性恋作家,足足有11个教女。

    根据这三个标准,约翰从家族的众多亲朋好友中搜罗了一下,还真发现了一个不错的人选——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校长特洛伊·米德尔顿先生。

    这个米德尔顿校长可不是一般的教书匠。作为一名参加过维拉克鲁斯登陆战(1914年干涉墨西哥革命的军事行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陆军宿将,他在军界的影响力可比在学界要大得多。历史上,1942年美国参战后,米德尔顿又再度被请出山,在巴顿指挥下率领第八军横扫法国布列塔尼半岛,最后越过莱茵河一直打到了德国腹地。

    约翰之所以会选择他,首先是因为米德尔顿完全符合他替小艾瑞克选择教父的三个条件。

    第一、米德尔顿在个人品行方面完全没有问题,就连眼高于顶,脾气暴躁的巴顿都服气,认可他是“美国最好相处……同是也是最得力的军长”。

    第二、米德尔顿常年从事教育事业。在担任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校长之前,米德尔顿还曾长期在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院等军校任教。(1945年战争结束后,米德尔顿二次退役又回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继续做了17年校长。)约翰相信一个大半辈子都在教书育人,没有理由教不好小艾瑞克。

    第三、米德尔顿和艾尔弗雷德他们是同龄人,今年都51岁了。他至今膝下无子,只有三个儿女而且都还已经出嫁了。

    光以上三点,米德尔顿就已经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绝佳教父人选了。更何况,米德尔顿在军内深厚的背景和人脉对约翰本人也很有帮助啊。

    说起来,约翰最眼馋的就是米德尔顿在军内横跨各派系的庞大关系网。一方面他是军内保守派出身,跟一帮参加过一战的老将军们关系极佳;另一方面他又多年从事军事理论研究,学术思想很前卫,颇受军内新锐力量的尊敬。

    1921年本宁堡步兵学校成立的时候,米德尔顿就是该校的首批教官,连马歇尔都是他的后辈。在军校任教多年的米德尔顿可以说得上是桃李满陆军。别的不说,光二战期间美军的34名军长里面,就有17个做过他的学生。

    即便是在将来的太平洋战场,米德尔顿也有一大帮战友、同事和学生。甚至麦克阿瑟本人和米德尔顿也是老相识。1914年美军在墨西哥维拉克鲁斯登陆的时候,还是少尉的米德尔顿就在麦克阿瑟(当时是上尉)手下做过排长。

    约翰唯一觉得有点遗憾的,就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校只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大学,全美大学综合排名只在百名左右,要是一所名校那就更完美了。不过,世上哪有那么十全十美的事。

    况且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就在巴吞鲁日,和他即将要去的第82步兵师驻地克莱博恩兵营很近。正好借此机会,约翰还可以多与米德尔顿走动走动。真要下部队了,约翰正为自己对军事知识缺乏系统性认识而发愁呢,米德尔顿不就是一个现成的好老师吗?

    只不过米德尔顿这个教父,还没教小艾瑞克呢,就先教起他这个当爹的了,怎么感觉有些怪怪的呢。

第一百零一章 老范家的战略布局() 
1940年10月12日,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人头攒动,一场盛大的花车游行活动正在进行。早在17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300周年的时候,纽约市的意大利裔(哥伦布是意大利人)就开始发起举办纪念哥伦布登陆的庆祝活动了。

    自打1937年,罗斯福总统宣布将10月12日定为哥伦布纪念日后,这一天就成为了全体美国人的节日。每年,纽约都会举办盛大的花车游行活动,以纪念哥伦布在1492年的探险远征中首次发现美洲大陆。

    作为纽约首屈一指的大家族,范德比尔特家一直都是该活动的主要赞助者。不过今年,虽然范德比尔特家族的花车依然精美华丽,但主观礼台上却没有了家族成员们的身影。这一会儿,几乎所有家族成员都在圣约翰大教堂,参加小艾瑞克的洗礼仪式呢。

    在数百名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圣公会大主教为小艾瑞克进行了洗礼。小家伙很给面子,全程没哭没闹,睡得很香甜。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人洗了个头,成为了一名基督教徒,还多了个叫“哈利”的教名。这个教名(哈利意为家族统治者),寄托了在场全体家族成员对这个“晚辈”的殷切期望。

    嗯,这话有些不准确,其实在场的家族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小艾瑞克的晚辈。和约翰一样,艾瑞克也是范德比尔特家族第五代中最年幼的一个。他的一些侄子、侄女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他们是来参加自己叔叔或者叔爷爷的洗礼仪式的。

    洗礼仪式结束后,约翰和阿黛尔送别了岳父德加洛一家,以及布莱德利夫妇和米德尔顿校长,然后又匆匆赶往了威廉爷爷的老宅。在那里,约翰还有一场重要的家族会议要参加。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所有人心里都很清楚,一场彻底改变整个世界格局的大变革即将到来。这就像一场巨大的牌局,所有范德比尔特这样的大家族都不可避免的会牵扯其中。

    如果操作得好,一个家族可能就此一飞冲天,甚至有机会跳出牌局一举成为庄家。操作得不好的话,也完全有可能在重新洗牌的过程中被彻底淘汰出局。

    比如在上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根家族就是抓住了作为英国唯一采购代理人和债券承销商的机会,一举奠定了其华尔街领袖的地位。现在,就连杜邦财团,克利夫兰财团和芝加哥财团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不得不将他们的金融业务完全依附于摩根家。

    而范德比尔特家族在那场豪赌中,虽然一开始通过与法国银行家的合作,捞到了不少油水。但是最后,却因为在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身上的投资失败而伤筋动骨,彻底失去了成为顶级财团的机会。

    与上一次相比,这次范德比尔特家族的本钱更少。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家族还是当之无愧的美国“铁路之王”。而且绝大部分家族资源还都掌握在二伯和三伯手里,不像现在完全是一盘散沙。

    如今,除了约翰和哈罗德联手还能控制得住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这个基本盘外,其他家族产业早就被分散到了上百位家族成员手中,而且绝大部分都被他们变成一栋栋豪华住宅。

    别看这些房产目前挺值钱的。但随着房产税、遗产税和维护成本的不断提高,这些挥霍无度的家伙根本保不住这些房产。历史上,范德比尔特家族的几十栋豪宅在几十年后要么会被推倒,要么被迫出售,要么转为博物馆,最终无一幸免。

    约翰一直认为,当初威廉爷爷去世时将巨额的家族财富均分给每个继承人的做法是一大败笔。不仅削弱了家族的凝聚力,还造就了一大批占有巨额财富,却无所事事只知道挥霍无度的米虫,生生拖累了家族的发展。

    算起来,威廉爷爷才去世不到50年,家族不仅已经被当年不相上下的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家族远远地甩到了身后,甚至连福特、沃森家族都比不上了。事实上,要不是约翰这两年利用自己的金手指拼命折腾,老范家这会已经像历史中那样被彻底赶出顶级家族的圈子,成为一群普通的富家翁了。

    今天,家族的大佬们把一百多位成年男性家族成员聚到一起,就是要借机统一认识、整合力量好面对这次的变局。

    当然了,这一次,范德比尔特家族可没有独立下场的资本了。家族现在就像一个垂垂老矣的狮子,看着挺吓人,其实根本没有多少战斗力。所以,家族的这次在经济上整体战略总结起来就一个词——抱大腿。而整个会议争论的焦点就集中在该抱哪条大腿上。

    有些家族倾向于登上摩根家的大船,毕竟摩根家已经在与英国的合作中占据了先手。另一些家族成员,比如哈罗德倾向于联合库恩…洛布财团。这些人对摩根家之前对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渗透存有戒心,而库恩…洛布财团又是在铁路领域唯一能与摩根家族相抗衡的顶级财团。

    目前在库恩…洛布财团通过其名下的投资银行,不仅控制着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南太平洋铁路公司等5家大铁路公司,还与其他财团共同控制了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等另外几家铁路公司。

    这一次,约翰站到了哈罗德的对立面。当初他选择出来单干,就是因为他心里很清楚,美国铁路业的黄金时代很快就要过去了。战后,整个美国铁路业都将进入漫长的衰退期,大批铁路公司因为长期亏本最后不得由政府接管。到了60年代,连一度排名第二的库恩…洛布财团也将因此逐步退出了美国顶级财团的行列。

    约翰认为,家族不应该只把目光只盯在传统的铁路产业上不放,应该尽快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与库恩…洛布财团相比,摩根财团的产业要多元化得多。与他们合作,有助于探索家族发展的新路子。他甚至建议那些喜欢投资农场的家族成员联合起来,成立农业公司,通过摩根家族的渠道共同参与英国方面的采购竞标。

    但是,约翰的观念并不为大多数家族成员所接受。考虑到自己将来也很难有精力参与这类商业运作,约翰也就没有再坚持。短期来看,与库恩…洛布财团合作,反倒更有利于联邦快递公司的发展。

    至于以后的事嘛,反正最近在帮哈罗德重新控制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过程中,约翰就已经开始一点一点地赎回联邦快递公司的股份了。大不了到时候与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彻底切割好了,相信联邦快递公司一样能够成为家族的顶梁柱。

第一百零二章 约翰的收获() 
对于这次家族的战略调整,尤其是经济方面的调整,约翰并没有发表太多的意见。毕竟,他进入家族决策层的时间还不长,一时半会儿他还没法取代科尼利厄斯三世和哈罗德获得家族在经济方面的主导权。

    如今,在范德比尔特家族的五个掌权人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分工。威廉是家族在政治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艾尔弗雷德则是负责着家族在慈善和教育方面的事务。科尼利厄斯三世主导着家族的金融投资、房地产和传媒业务,他手里还掌握着至关重要的家族信托基金。而哈罗德则控制着家族的传统核心产业——纽约中央铁路公司。

    至于约翰,则有些类似于“梯队干部”,虽然进了决策层,但负责的事务并不多。无论是年龄、资历、综合实力还是影响力都比其他四人要差一截。把他吸纳进决策层,除了填补老弗雷德里克的空缺,主要是出于培养家族新鲜血液的考虑。

    目前,约翰除了从老弗雷德里克那里接管了家族在欧洲的事务外,更多的是协助哈罗德打理铁路方面的业务。别看联邦快递公司这两年发展的不错,但在大多数家族成员眼中,它只不过是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一家子公司,是对家族铁路运输业务的补充而已。

    倒是约翰在经营主业之余,对休斯飞机、凯泽造船和卡特彼勒的几次成功投资,让已经67岁的大堂哥科尼利厄斯三世十分欣赏。他曾经暗示过,等战争结束后要将家族的金融投资业务交到约翰手上,就像现在他把传媒产业交给小科尼利厄斯打理一样。

    不过,约翰对此的兴趣不大。家族的那些金融产业最初都是老科尼利厄斯为方便铁路建设融资成立的,这么些年来早就被摩根和洛克菲勒家渗透得一干二净了。科尼利厄斯三世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大股东,并不掌握这些金融机构的主导权。

    所以这种鸡肋,还是留给小科尼利厄斯(科尼利厄斯三世的长子)去继承吧。现在,小科尼利厄斯还担任着联邦快递公司的首席信息官呢,约翰和他合作得一向不错,犯不上为此闹得彼此不愉快。更何况等科尼利厄斯三世退休后,小科尼利厄斯十有八九也是要进家族决策层的。为这点事结怨就更不值了。

    当然了,约翰在这次的家族会议中也并非没有收获。会上,首次明确了他对家族军方资源使用的主导权。也就是说,今后他不仅能够调动家族在军方的公共资源,其他家族成员掌握的私人资源也归他调配了。

    之前威廉交给约翰的只是家族多年来在军方培养的人脉资源。整个范德比尔特家族,六七百号人呢,光有从军经历的就不下100位(一战时期,家族大部分成年男性都参过军),怎么可能只有这点资源。只不过,大部分都掌握在那些家族成员的个人手中,并不归威廉调配而已。

    如今,《义务兵役法案》已经开始实施,范德比尔特家族这次至少有40多名适龄青年要应征入伍。约翰作为其中军衔最高、发展前景最好的一个,自然成了他们的领头羊。这可是关系到家族整整一代男性成员成长和生命安全的大事,其他家族成员手中掌握的私人资源自然要对他开放了。

    可别小看这些家族成员私人掌握的资源。老范家的人虽然有不少是贪图享乐、挥霍无度的米虫,但这些人从小就跟着父母出入各种社交场合。让他们干事业可能不成,结交人脉绝对个个都是好手。

    别的不说,光雷利当初在第15步兵团服役时结交的人脉就足以亮瞎后世军迷的眼睛了。哪怕不算马歇尔、史迪威、李奇微、魏德迈、沃克、马格鲁德、康纳这些历史上“中国帮”出身的名将,光二战中后期占据要害岗位的实权人物就有一大批。

    这还只是雷利一个人的,家族六七百人加起来得有多少?即使约翰事先有了心里准备,但还是被会后汇总到他手中的资料吓了一跳。老范家到底是老牌豪门,这份底蕴真没得说。

    甚至约翰否没有细翻,只是粗略地扫了一眼,就发现了一个重大惊喜。有一个乔治爷爷(老科尼利厄斯的小儿子,南北战争时期死于肺炎)那一支的姐姐,嫁给了前任美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哈里·克雷斯韦尔上校。

    这个克雷斯韦尔本人到没什么,不过是个快退役的老上校而已。但约翰知道,他在日本任职期间的助理,将来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陆军参谋长、参联会主席、反叛乱特别委员会(60年代美国实施干涉和侵略第三世界国家、对抗民族解放运动的最高决策和协调机构)主席马克斯韦尔…泰勒。

    虽然现在,泰勒还在德克萨斯州的第2步兵师第12野战炮兵营当他的少校营长。但是不久后,他就会被克雷斯韦尔上校等一帮赏识他的老上司推荐,进入陆军参谋部秘书处工作。从此进入了马歇尔的视线,开始书写一段辉煌的军旅传奇。

    约翰觉得,也许自己可以帮他一把,借克雷斯韦尔的手让泰勒欠自己一份人情。不就是把他调入参谋部秘书处吗,这对约翰来说并不算太难。

    首先,现在陆军参谋部里各部门都缺人。其次,马歇尔参谋长的秘书史密斯上校还欠他一份人情呢。要不是约翰明确拒绝了担任马歇尔秘书的提议,史密斯这会儿已经在陆军和海军联合委员会坐冷板凳了。

    约翰这几乎等于间接挽救了史密斯的政治生命。现在,仅仅是让他帮忙调一个少校去秘书处打杂,史密斯难道有理由拒绝吗?反正这对于他这个参谋长秘书来说又不是什么有难度的事。

    至于这么轻易就用掉史密斯这个未来盟军最高司令部参谋长的人情,约翰丝毫都不觉得可惜。因为他很清楚,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