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十八章 巴祖卡?不卖!() 
终于,布尔少将对约翰的“游手好闲”实在看不下去了。4月底,他让杰罗给约翰安排了一件差事,去阿伯丁武器试验场对瑞典的一款新型武器的进行考察。就算再不情愿,约翰也只能依依不舍地跟妻子告了别,带着米勒少尉去了马里兰州的哈福德县。

    阿伯丁试验场作为美国陆军的主要武器试验场,被称作美国陆军装备奔向战场前的“最后一关”。这里主要负责美国陆军常规武器的检测,训练军械人员,偶尔也对一些外国陆军武器的性能数据进行测试。

    约翰他们这次要考察的是一款瑞士生产的反坦克枪榴弹。自从残酷的一战催生了坦克这种能突破“堑壕+钢丝网+机枪”防御的进攻神器之后,如何反坦克也就成为了战争中的新问题。

    最早的步兵反坦克武器是反坦克枪。由于当时的坦克装甲很薄,大约只有6…12mm左右,口径大一点的枪械完全可以打穿,于是拿“大枪”打坦克就成了很自然的选择。

    虽然反坦克枪直到二战时期仍然被苏联等国使用,但它的缺点实在太明显了。首先是威力不足,遇到“厚皮”装甲车辆反坦克枪往往打不透。其次太长太重,步兵用着费劲,机动性不佳。最后反坦克枪后座力又太大,搞不好坦克没打着还把使用者的肩胛骨给震断了。

    所以,在1940年这会儿,各国在见识过德国装甲洪流的威力后,都在积极寻找一款能够让步兵在坦克面前不至于毫无还手之力的武器。

    反坦克手雷、燃烧瓶、平射炮和反坦克地雷都曾被寄予厚望。但这些武器要么使用距离太近,步兵去攻击坦克形同自杀,要么太过笨重,无法跟随步兵机动,要么只是消极防御武器,总之都不太理想。

    瑞士人这次上门推销的是一款采用了空心装药战斗部的枪榴弹,他们曾向英国驻瑞士武官兜售过这款武器,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听说美国人正在试图开发一种反坦克步枪,就千里迢迢地跑了过来,想再碰碰运气。

    约翰原本对这次考察完全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但是听了瑞典工程师对这款枪榴弹的介绍后,他突然来了兴趣。无他,后世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空心装药战斗部在对付装甲防护方面的威力。

    目前的反坦克枪、反坦克炮大多都是依靠动能去击穿坦克装甲的。但是这种圆锥形的空心弹药战斗部却不同,他的前端是掏空的,装上了一个锥形的金属罩。战斗部爆炸时形成的高温高压使金属罩熔化为流体,以极高的速度冲击目标(最高瞬时速度可达万米每秒),以此击穿装甲。

    在场美国陆军军官们在观看了这款枪榴弹的破甲效果演示后,都觉得非常满意。军械处的巴恩斯少将当即拍板,从瑞士人手中买下了这款枪榴弹的发明专利,准备着手研发一款与之配套的反坦克枪。

    约翰虽然对这款枪榴弹也很感兴趣,但他并不赞成巴恩斯少将的想法。他很清楚,如果用枪械来发射这种枪榴弹的话,后坐力实在太大了,普通步兵根本驾驭不了。真正能够发挥这款武器威力的应该是反坦克火箭筒。

    这时候,在人群边缘,一名阿伯丁试验场的上尉军官说话了:“这款枪榴弹的后坐力对于反坦克枪来说实在太大了,也许我们可以试试用火箭筒来发射它。”

    约翰心中一惊,他想起了前世在天朝台看过的一档军事节目:“上尉,你叫什么名字?”约翰问道。

    “莱斯利·斯金奈,长官。我在阿伯丁试验场负责火箭武器研发项目。”斯金奈上尉的回答让约翰验证了自己的猜测,眼前的这个上尉就是著名的“巴祖卡”火箭筒的发明者。

    历史上,早在一战时期,美国就开始研发单兵火箭筒了。在1918年,戈达德博士就设计出了一款51mm口径,最大射程达到685。8m的火箭筒。但这样武器刚研发出来,一战就结束了,整个项目都被打入了冷宫。

    斯金奈上尉从小就对火箭很感兴趣,1938年来到阿伯丁试验场工作后,他就开始尝试研发和制造火箭筒。虽然他目前负责的这个项目既无资金又无援助,但他还是成功研发出了一种采用滑膛身管发射,以尾翼稳定的简易肩射火箭筒。只是因为缺少合适的弹药来验证这款武器的效能,才迟迟没有得到军方高层的重视。

    显然,斯金奈上尉把今天看作是向高层展示其研发成果的难得机会,这才迫不及待地抢先发了言。不过他的话并没有引起巴恩斯少将和其他人的注意,这也让约翰松了一口气。一个赚大钱的机会差点就从他眼前飞走了。

    别人不知道,但约翰对“巴祖卡”火箭筒的“钱途”太清楚了。它可是与吉普车、C…47运输机、原子弹一起被艾森豪威尔称作盟军在二战中的“四大胜利工具”的。不仅美军自己装备了大量“巴祖卡”,其他盟国也购买了不少。生产它的通用电气公司可是从中发了大财的。

    最妙的是,如果约翰涉足的是其他军火生意,必然会遇到原本的市场占有者的抵制。就算是在飞机制造这种还算新兴的领域,休斯飞机公司也要面对一大堆的竞争者。但是火箭筒市场却是一块处女地,根本不存在抢别人生意的问题,也没有其他的竞争者。约翰要是现在还不想着插手这门生意,那他这个资本家也太不合格了。

    回到华盛顿后,他就让雷利去找金奈上尉,想跟从对方手中购买火箭筒的专利。其实约翰大可不必这么着急,历史上斯金奈上尉的发明一直到1942年都没有得到任何关注。

    最后,还是他在陆军高层前来阿伯丁试验场观看M10反坦克枪(陆军专门为这款枪榴弹研发的)射击表演的时候,擅自使用自己发明的火箭筒对坦克靶车开火,才吸引了军方高层的注意。所以,约翰还有大把的时间来操作这件事。

    可是没想到,斯金奈上尉居然不肯把专利卖给雷利。原因不是约翰开出的价码太低,而是因为这款火箭筒是军方一个“特殊项目”的研究成果。斯金奈上尉虽然是发明者,但专利并不在他本人手里。(直到1963年肯尼迪总统发布了第一份总统专利政策声明,才首次明确表示在执行政府合同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权应尽可能地由承包商保留。此前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国防部拥有专利权,承包商拥有免费使用权。)

    约翰可不是这么容易就打退堂鼓的人,“没了斯金奈屠夫,我难道就得吃带毛猪了不成”。不就是个火箭筒嘛,有啥技术含量。他干脆放弃了“巴祖卡”,准备一步到位把RPG给弄出来。

第三十九章 万能轰天雷() 
不是约翰小瞧斯金奈上尉,实在是火箭筒这种东西没啥太大的技术含量。况且“巴祖卡”火箭筒名气虽然大,二战期间美军每个主力步兵师都装备超过500具,但它的缺点也是一大堆,想要超越它并不太难。

    当天晚上,他就把自己关到了书房里,开始了自己的“抄袭”大计。首先,约翰仔细回忆了一下“巴祖卡”的各种缺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

    第一,“巴祖卡”的操作比较繁琐,需要两个人(发射手和装填手)配合才能使用。在战场上,多一个人就意味着被敌人发现和击中的几率至少增加了一倍。

    而且在发射的时候,装填手需要先从专门的弹药携行具中取出火箭弹,抽出保险销,将火箭弹从火箭筒后部装填进膛,接着从火箭弹尾部取出导线并连接好。然后射手才能进行瞄准,扣动扳机产生电流,点燃火箭弹发动机,将弹体推出发射筒。这么繁琐的发射过程很容易就错过转瞬即逝的战机。

    第二,“巴祖卡”有很大的尾焰和噪声,不利于火箭筒发射手的隐蔽。就算是后期的改进型,射手也需要先确保火箭筒后方无障碍物阻挡才可发射。因为火箭弹发射时,会向后喷出长达1米左右的高压燃气,一旦遇到障碍物就有可能折回,烧伤射手。

    所以“巴祖卡”无法在工事内或其他类似的密闭环境下发射。这就给发射阵地的伪装造成了很大困难,发射手为了防止敌方反击,发射火箭弹后还需要迅速转移阵地。

    第三,也是最致命的,“巴祖卡”的威力、有效射程和精度都不是很理想。由于“巴祖卡”使用的是40mm或60mm等口径火箭弹,这种武器在初期打打四号坦克还没问题。但在战争后期面对虎式重型坦克的时候,就算发射手冒险靠近到30米距离之内也常常拿对方无可奈何。

    而且由于火箭弹发动机的初速较低,其有效射程很短,甚至在100m内弹道就有明显弯曲。因此土兵们不得不冒着危险,尽量接近目标实施抵近射击。

    约翰前世在看美剧《兄弟连》的时候,就对F连的哈利中尉和那个叫麦格加斯的士兵冒着枪零弹雨跪在空旷的草地上,用“巴祖卡”近距离攻击一辆德国坦克的情景印象深刻。

    当时他就想,这两个人能够不被干掉,简直就是生命的奇迹。就连巴顿将军都曾在给同事的信中表示:“巴祖卡的作用并不是去击毁坦克,而是让步兵不被坦克随意欺凌的最后手段。”

    相比之下,约翰觉得自己仿制“巴祖卡”还不如模仿德国人的“铁拳”或者苏联人的RPG2。至少这两款都是用火药推进的无后坐力反坦克榴弹发射器,连电池点火系统和火箭发动机都不需要。

    当年德国人从战场上拣了几具“巴祖卡”火箭筒后,转过头就开发出了更便捷、更便宜、威力更大的一次性反坦克武器“铁拳”。二战后期,德国人在物资供应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也能一个月生产30万枚“铁拳”,可见其制造难度低到什么程度。

    而且“铁拳”虽然制造工艺极为简单,但威力却丝毫也不简单,甚至远超美国的“巴祖卡”火箭筒。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创新性地使用了150mm的超口径战斗部,破甲威力比“巴祖卡”使用的40mm或者60mm火箭弹强多了。

    无论是在东线还是在西线,盟军的装甲部队都吃够了“铁拳”的苦头。在缺乏强大步兵掩护的情况下,盟军坦克接近遮蔽物时,都变得极其谨慎小心。甚至出现过一个坦克连,被一支装备了“铁拳”的德军小分队阻挡将近4个小时的情况。

    苏联人光在攻克柏林的战役中,就被“铁拳”击毁了数百辆T…34/76、T…34/85型坦克和装甲车。以至于战后,他们就立刻根据“铁拳”的设计,研发出了RPG系列火箭筒。

    从威力上来说,约翰只要仿制“铁拳100型”就足够了。这个年代还没有哪种坦克能抵挡得住它的攻击,就连德国人自己的虎王坦克也不行。

    但是“铁拳100”这种长得像根大蘑菇的丑陋武器明显不符合美军的“审美”标准。没错,美国陆军在选择武器时并不总是只看威力,有时候还是要“看脸”的。

    况且“铁拳”的技术含量也太低了,明显买不上价。美国可比二战中后期的德国纳粹要财大气粗的多。不一定能看上“铁拳”这种简陋的应急武器。

    最终,约翰把仿制的目标定在了苏联1961年开始量产的RPG7火箭筒上。原因很简单,他对这种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反坦克武器的熟悉程度远超“巴祖卡”和“铁拳”,就连一些具体的技术参数他都能记得起来。

    无他,RPG7这款“万能轰天雷”实在太有名了,与AK47和中国的63式107火箭炮一起被后世的军迷们并称为“穷人三宝”。一直到下个世纪,新闻中仍然会经常出现各种反政府武装扛着廉价的RPG7作战的画面。

    虽然那时,它的威力已经不足以对付装备了主动装甲的新型主战坦克,但在城市巷战中,打装甲车辆、土木工事还是小菜一碟。

    在1993年的摩加迪沙,一帮索马里的黑叔叔用苏联人淘汰的RPG7揍下了美国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两架黑鹰武装直升机。

    在2005年的“红翼行动”中,阿富汗游击队再次用RPG7干掉了一架美国海豹突击队的支奴干运输机,完全无视它的装甲和导弹干扰系统。

    这两个真实战例后来都被改编成了好莱坞大片,美国大兵在战场上惊呼:“R…P…G!”的画面让全世界人都记忆深刻。

    约翰花了一个晚上,把RPG7的发射原理、口径、瞄准具、发射和击发机构等资料都写了出来,甚至连发射筒、手柄、护板、握把的样式都画出了个大概。

    约翰想了想,这里面除了火箭增程发动机还有点难度外,其它的部分任何一个小机械加工厂都能生产得出来。而且,即便没有火箭增程发动机,这款武器也至少领先“巴祖卡”一大截。

    第二天,他把这些资料交给了雷利。做了那么多年军火商,雷利怎么会看不出这款武器的价值。在厚着脸皮从约翰那里要来了新企业的参股权后(约翰本来就打算让雷利顶到前面,自己做幕后老板的),他就屁颠屁颠地去找人研制样品、准备申请专利了。

第四十章 王室的余晖() 
暂且抛开约翰的发财大计不谈,在1940年5月的头两周,全世界的目光都被那些从一战后就逐渐从世界政治舞台中心淡出的欧洲王室们吸引过去了。虽然这些人身上的光环已经不再耀眼,但他们的各种八卦新闻仍然是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谈资。即使是在后世,也大抵如此,连英国女王的宠物狗生个小崽都能让BBC新闻一连关注好几天呢。

    在最近,这些昔日欧洲封建君主们的命运因为希特勒这位新一代独裁者的强势崛起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别说在家待产的阿黛尔了,就连在陆军参谋部里,约翰身边的那些高级军官们也免不了要对这些新闻评头论足。

    首先,在斯堪的纳维亚,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十世公开拒绝了盟国邀请其出国避难的“好意”,选择与他的臣民们一起,继续留在已经沦为德国“合作国”的丹麦。

    不过克里斯蒂安十世虽然有些软弱,但绝对不傻。他一方面对德国人展示出了有限的“合作态度”。另一方面,又授意丹麦驻美国大使亨利克·考夫曼组织自由丹麦运动,同时要求全部丹麦海外商船队(120万吨,五万多名训练有素的水手)协助盟军工作。就连英国出兵占领冰岛和发落群岛,美国公开宣布与格陵兰岛相互建立领事馆,他也捏着鼻子默许了。

    同克里斯蒂安十世一样,也是来自德国格吕克堡家族的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则带着他的政府撤退到了挪威北部的山区与德国继续战斗。一直到5月3日才登上了前往英国的船只,准备在伦敦成立自己的流亡政府。与这位前海军军官国王一起抵达英国的还有价值3300万英镑(约1。33亿美元)的挪威黄金储备。

    至于那个娶了个德国老婆(德国巴登大公的女儿)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这会则忙着与他的“德国亲戚们”进行私下沟通,想要回自己的王冠宝石和黄金储备。

    6个月前,古斯塔夫五世由于担心苏联的入侵,把这批王室财宝用火车运到了奥斯陆。结果挪威陷落后,这批王室财产落到了德国人的手里。很多参谋部的同事都相信,这场谈判的主要筹码是允许德军通过瑞典进入挪威以及确保对德国的铁矿石供应不被切断。

    在东欧,保加利亚沙皇鲍里斯三世被德国人在波兰和北欧的攻势吓破了胆。这位具有德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血统的保加利亚沙皇,平日里最大的乐趣是开火车和收集火车头。他在面对国内“军官团亲德,老百姓亲俄,中产阶级喜欢英法,王后和王储热爱意大利(他的妻子是意大利和阿尔巴尼亚国王埃马努埃莱三世的女儿)”的局面时,完全不知所措。

    最后,在老丈人的建议下,鲍里斯三世打着去看自己老爸的旗号(他的父亲斐迪南一世在一战后被协约国逼迫退位,流亡海外,现居住在德国科堡宫),去了德国。回国后,鲍里斯三世任命亲德的博格丹·菲洛夫为首相,把亲英的科奥塞伊万诺夫赶下了台。作为他全面倒向德国的回报,希特勒迫使罗马尼亚将南多布罗加归还给了保加利亚。

    相比之下,同样亲德的罗马尼亚国王卡罗尔二世则倒霉得多。一直在德国和苏联之间玩杂技的卡罗尔二世很不幸地从钢丝绳上摔了下来。纳粹德国跟苏联签署了一个瓜分协议,罗马尼亚被迫将巴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割让给苏联,将北特兰西瓦尼亚割让给了匈牙利。

    倒霉的卡罗尔二世因此失去了国内大多数民众的支持,不得不把王位传给了年仅19岁的儿子米哈伊一世。带着自己的情人和满满一火车的王室珍宝离开了布加勒斯特,前往美国开始了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卡罗尔二世虽然失去了自己的王位,但欧美社会对他的“悲惨遭遇”却普遍抱以幸灾乐祸的态度。无他,这位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外孙名声实在太臭了。如果说爱德华八世为了和辛普森夫人结婚而放弃英国王位还带有一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浪漫色彩的话,卡罗尔二世则是个声名狼藉的风流国王。

    他曾经因为两个不同的女人两次放弃王位继承权,因此把为他生育了王储的正统王后,希腊公主海伦气得发誓终身不去罗马尼亚。在美国,人们更关注的不是国王本人,而是他随身携带的传承自东罗马帝国的大批珍宝和41幅欧洲著名艺术家的名画。

    而在西欧,德国的闪电战再次降临到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些低地国家。5月10日,轰炸机从清晨灰色的天空飞出,打击机场并摧毁了荷兰和比利时弱小的空军,伞兵从天而降夺取桥梁和摧毁河流守备设施,乘滑翔机而至的空降部队打击了鹿特丹、海牙以及被以为坚不可摧的比利时艾本…艾美尔要塞。

    到了5月14日,穿着海军蓝衣裙肩头挂着防毒面具的荷兰女王威廉明娜就已经和她的皇家卫队、内阁成员一起出现在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面前,宣布要在伦敦建立流亡政府。

    而坚持要与士兵同命运共呼吸的比利时国王(兼任比利时军总司令)利奥波德三世则在命令部下向德国人投降后,带着家人去利涅宫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至于那位卢森堡女大公,早在德国大军压境的前夕,就和老公分两头举家外逃了。

    当然了,所有以上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