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黛尔从去年下半年起就出任了联邦快递公司的监事会主席。虽然大部分时间她都不在底特律,但每周公司都会把各种文件的报表送到华盛顿来,供她查阅。这段时间,阿黛尔通常都会等女儿睡着后,在书房一边看文件一边等约翰回来。

    “就是感觉有点累了,浑身没劲。”阿黛尔把头埋到丈夫的怀里,准备继续睡觉。

    “不会是生病了吧,要不要让医生来家里看看?”约翰关心地用手摸了摸她的额头,温度很正常,没有发烧。

    “我没事,可能是这两天累了,睡一觉就好。”

    约翰原本还想跟她商量一下周六晚上伦道夫来家里做客的事,看到妻子已经困成了这个样子,就作罢了。今天才周三呢,明天早上起来再说也来得及。

    很快,阿黛尔就在约翰的怀里进入了梦乡。伴随着她均匀的呼吸声,约翰开始琢磨,到底派谁去英国考察比较合适。

    他这次派人去英国,可不光是为了帮伦道夫的忙,还包含了自己的私心在里面。英国的运输市场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就连交通规则(英国车辆靠左行驶)、计量单位(使用英制单位)都和美国不一样。

    无论是将来他在陆军参谋部参与租借法案的实施,还是战后联邦快递公司进军欧洲市场,约翰都需要对英国运输市场的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现在等于是英国政府在主动配合他对其本土的运输市场进行调研。约翰怎么能够放过这个好机会呢。

    但是派谁去好呢?本来麦克纳马拉是个极好的人选。可是,一旦小马士基那边有了回音,合资公司一成立,联邦快递公司就要在纽约和休斯顿之间试水水陆集装箱联运业务了。这个时候,麦克纳马拉显然是离不开的。没有他,谁来牵头制定新业务的操作规范标准呢。

    这时候,约翰想到了一个人。麦克纳马拉在哈佛商学院的同学利斯。前一段时间,约翰在为统计管制处招募人才的时候,麦克纳马拉曾向他推荐过利斯。这个家伙本来是要去欧洲的一家企业工作的,可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没有成行,暂时赋闲在家。

    约翰对他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没有舍得把他弄进统计管制处,而是让他去了联邦快递公司的系统分析办公室,给麦克纳马拉做副手。

    历史上,利斯也是“蓝血十杰”中的一员,虽然不如桑顿和麦克纳马拉那样有名,但也是他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二战期间,这个说起话来像速射炮一样快的年轻人因为其杰出的数据分析和沟通协调能力,在陆军航空队统计管制处获得了一个“魔术师”的绰号。

    利斯最大的优点,在与他能够将桑顿等人手中的各种回归等式、统计名词“翻译”成陆军航空队将军们看得懂的报告。让那些指挥官清楚地知道,陆军航空队的数万架飞机、数十万地勤人员、上百万零件、数十亿加仑汽油的所在地和确切数目。

    告诉他们每天有多少架飞机因故障停飞,停飞的原因是什么,需要什么零件才能修复,这些零件又在哪里,如何才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获得等等。

    战后,利斯和麦克纳马拉一起加入了福特公司,后来因为成功挽救了福特在法国的分公司,成为了福特公司欧洲大区的总裁。

    不过利斯虽然在能力上没有问题,但是加入联邦快递公司的时间太短了,还不到一个月。对于联邦快递的情况还不太了解,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还不好说。约翰决定,明天先征求下沃尔特和麦克纳马拉的意见再说。

第三十三章 军售成绩单() 
1940年3月10日,纽约码头上人山人海。数万民众聚集在这里,争相目睹“伊莉莎白女王”号的风采。

    这艘属于卡那海运公司(CunardLine)的全球最大(83673吨)、最快(平均航速24。5节)邮轮,在几天前刚刚突破德国潜艇的层层封锁,从英国南安普顿抵达美国纽约,顺利完成了它的处女航。

    当时全美国的媒体都蜂拥而至,对此进行了大张旗鼓的报道。甚至早在“伊莉莎白女王”号巨大的灰色船体刚刚出现在航向楠塔基特(Nantucket,马萨诸塞州)的海平线上时,就有一架载着新闻记者、摄影师和广播员的特别飞机飞到了邮轮上空向听众进行了现场报道。

    约翰知道,这艘外形漂亮的巨轮,并不会像建造之初设想的那样,用于服务那些喜欢奢华旅行享受的乘客。与它的姐妹舰“玛丽王后”号不同,“伊莉莎白女王”号并没有豪华的内部装饰,它将作为运兵船直接为战争服务。

    在大西洋上,没有一艘船能够追得上它。在处女航时,不仅是德国潜艇,就连为她护航的英国驱逐舰都被它远远地甩在了身后。这充分证明,它完全有能力一次运送超过1。2万名士兵,独立穿越大西洋,而不需要军舰护航。

    约翰和阿黛尔也出现在了纽约的港口。他们当然不是来看热闹的,而是为了给伦道夫和利斯带领的联邦快递公司考察团送行。

    这次,联邦快递公司派出了由5个人组成专家小组,去英国对那里的交通运输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调研。他们的考察范围,包括了铁路、公路、港口、桥梁、交通法规、行业工会、进出口申报等大大小小近百项内容。要是没有英国政府的支持配合,他们几个人忙活一年也完成不了。

    麦克纳马拉本来也要来为自己的老同学送行的,可是因为休斯顿那边的事耽误了。小马士基已经得到了他父亲的许可,与联邦快递公司的合作已经展开。虽然新的合资公司还在走法律程序,但麦克纳马拉已经被派到休斯顿考察当地的港口,为下一步水陆集装箱联运计划做准备了。

    约翰没有想到是,利斯等人见到阿黛尔时居然比见到他这个大老板还激动。虽然阿黛尔并不怎么经常出现在公司,但她出色的容貌、优雅的气质、温和而亲切的待人方式以及近一年来为提高公司员工福利做出的种种努力还是为她在公司内赢得了大批的崇拜者。很多员工都将其视为“完美女神”,成为了她的铁杆“粉丝”。

    约翰之前曾听沃尔特说起过这事,他当时还以为这只是个玩笑。没想到连利斯这种来公司才一个月的新人都被阿黛尔的魅力俘虏了。约翰甚至觉得,如果某一天他和阿黛尔发生了意见争执的话,公司90%的人都会站在阿黛尔这一边。

    在与利斯等人简单交流了一会后,约翰就在他们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带着阿黛尔走向了伦道夫那边。

    马上就能回家了,但伦道夫的心情并不是太好。约翰知道,这是因为英国采购委员会此次的收获并不太让人满意。

    约翰他们陆军这边还算不错,卖出了40架P…40和差不多够装备5个步兵师的火炮、车辆、轻武器以及大量的弹药。除了飞机,其它的军火都将被运往加拿大,用以组建加拿大远征军。

    这笔生意可把杰罗、克劳福德和约翰忙得够呛。他们几乎翻遍了陆军和各军火公司所有的仓库,克劳福德甚至还跑到驻巴拿马美军的仓库里搜刮了一番,才凑齐了这批物资。

    海军那边就比较寒惨了,只卖出去一批防空速射炮和鱼雷,最大的一笔订单却卡在了国会。英国人原本准备购买50艘海军封存的退役驱逐舰,来保护他们的海上运输线的。

    美国海军那边当然举双手欢迎。反正这批老掉牙的“考德威尔”级、“威克斯”级、“克莱姆森”级驱逐舰放着也没用,换回来的钱他们至少还能再多造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或者五艘“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

    可是这笔军售却没有获得国会的批准,因为有违《中立法案》中的自运原则。约翰有时候真佩服那帮议员的脑洞,他们中有人坚持认为让英国人直接把船开走不算“自运”,必须使用拖船才算。

    在茫茫大西洋上,用拖船拖着驱逐舰去英国,这不就是直接给德国潜艇部队送业绩吗。英国人当然不会同意,这笔军售大单最后就这么被拖下来了。

    约翰知道,在这件事上,白宫里的那位大老板有自己的想法。关于用这批驱逐舰换取英国海外军事基地的谈判不久之后就会开始了。

    到今年9月,英国就会同意将西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上的8个海空军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以换取这批“宝贵”的老旧驱逐舰。

    所以,他大可不必像其他陆军参谋部的同僚一样,对海军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幸灾乐祸。到时候,海军赚到的远比现在能拿到的多得多。相比之下,陆军卖出去的这点军火算什么,连海军的零头都不如。

    不过约翰本人在这次军火采购过程中的收获却着实不小。英国人虽然买了40架P…40,没有买休斯飞机公司的H…1战斗机。但是费里曼爵士对休斯飞机公司正在接受陆军航空队测试的一款新型战斗机很感兴趣。

    这款飞机就是约翰花了两年时间才打造出来的P…51“野马”。弗里曼爵士很看重这款拥有一颗英国“心脏”的混血战斗机,不仅是因为它性能出色,航程惊人,更是因为这款飞机可以在英国本土得到更好的维修保障,生存能力远超一般进口飞机。

    英国采购委员已经与休斯飞机签署了意向书,承诺在这款飞机通过陆军航空队所有检测,获得出口许可之后(这个许可将由约翰自己来签发)以每架6。5万美元的价格订购320架“野马”战斗机。

    而休斯飞机公司则必须保证于1941年1月起开始向英国皇家空军交付首批飞机,在1941年9月前交付完毕。同时,弗里曼爵士还承诺,将协助休斯飞机公司获得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梅林发动机的生产许可,以保障“野马”战斗机的生产。

    最后的一点最为重要。梅林发动机的技术早就被休斯飞机公司吃透了,现在差的就是生产许可。当初他主动找上门的时候,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死活都不肯卖专利。现在风水轮流转了吧,约翰就不信了,等到不列颠空战的时候,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还敢把专利攥在手里不放吗。

第三十四章 劳斯莱斯女士() 
英国人的采购委员会代表团走了没多久,约翰就彻底闲下来了。这倒不是因为没有新的军火出口申请了,实际上这类的申请资料多得可以把约翰埋起来。但是,一个新成立的委员会从军方手中接管了物资出口的审批大权。

    事情还要从两周前说起。伦道夫他们这次带来的巨额订单,在美国军火商人之间引发了一场激烈甚至有些血腥(就是字面的意思)的厮杀。这场争斗严重影响到了美国经济秩序的运行,并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一些媒体已经开始公开抨击军火商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了。

    为了杜绝这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在罗斯福总统的倡导下,由国会牵头成立了一个跨军种、跨行业的物资委员会,从陆军和海军手中接管了军火出口的审批权。

    约翰原本还以为,自己作为这项业务的直接负责人,会被派到这个委员会里做陆军代表的,结果马歇尔参谋长选择了一个叫奥利弗…埃科尔斯的资深少将。

    对于这个结果,约翰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不是不能理解。马歇尔参谋长想把这位埃科尔斯少将从陆军参谋部弄出去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但是这位资深将领曾在西点军校任教多年,1920年的时候就是该校数学系主任了。包括艾森豪威尔、布莱德利、克拉克、李奇微等在内的一大批陆军中坚力量都曾是他的学生。

    介于他的资历和在军内良好的声誉,马歇尔参谋长一直不好对这个陆军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动手。现在有机会把这尊“大佛”请出陆军参谋部,马歇尔当然不会放过。

    据约翰了解,埃科尔斯少将好像还与在杜邦公司执行委员会中掌管财务大权的安格斯…埃科尔斯有亲戚关系,这一安排想必杜邦公司也是在背后出了力的。

    总之,约翰现在又成了闲人一枚,布尔少将暂时安排他帮助刚上任的杰罗副处长处理一些后勤补给方面的事务。每天他只要在办公室里打打电话,处理一下各军区报上来的数字表格就行了,小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

    一天下午,约翰处理完公务,正在跟好友麦克卢尔少校聊天。麦克卢尔在军事情报处是负责欧洲情报的,跟他聊天,约翰总能了解到一些算不上机密但却很有意思的新鲜事。

    比如今天,麦克卢尔就跟他谈起了伦敦目前最火热话题人物——“劳斯莱斯”女士。前不久,这位女士在伦敦的一家商店一口气买了足够140个星期配给的糖,然后毫不在意地交了75英镑(差不多200多美元)罚款,驾驶着一辆劳斯莱斯离开了商店。

    这一事件在经过德国“哈哈阁下”节目的宣传后,在英国上下引发了轩然大波。人们都在猜测这位“劳斯莱斯”女士到底是谁,嫌疑人名单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长。

    “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这位女士是谁吗?”约翰觉得这件事跟后世网络炫富引发的人肉搜索事件很相像。当年他也曾经像现在的英国人一样义愤填膺过,不过后来见多了也就麻木了,变成了一名吃瓜群众。

    “从目前来看,人们怀疑得最多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前旁遮普省总督迈克尔…德怀尔的遗孀,还有一个是英国王室法律顾问诺曼…伯基特的妻子。不过也就只是怀疑而已,这种事永远也不可能证实。”麦克卢尔感慨地说道:“不过话说回来,德国人这次干得真漂亮。”

    约翰对麦克卢尔的观点深表认同,戈培尔在这方面确实是个天才。“哈哈阁下”的一则报道,就挑起了英国民众对权贵阶层的不满,给英国人的士气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英国人还没有找出对付哈哈阁下的办法吗?”约翰问道。

    “BBC做了一个收听调查,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收听过来自汉堡的哈哈阁下广播,每六个人里就有一个经常听他的节目,大约600百万听众在收听完BBC每晚9点钟的新闻后,会直接调到哈哈阁下的广播频率。”

    麦克卢尔笑着说道:“已经出任了内阁情报大臣的约翰…里思爵士(BBC的创办者和第一执行官)决心在同一时段开设一档新的节目,要跟哈哈阁下一决高下。”

    想法倒是不错,就是不知道这位BBC创始人在舆论战中能不能斗得过戈培尔这个“说谎专家”。反正,约翰对这位爵士阁下是不大看好的。

    这时候,约翰桌上的电话响了,打电话过来的是雷利。“约翰,陈纳德回来了。你最近有时间见他吗?”

    “陈纳德?他回来干什么?”约翰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个名字了。为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招募人员和提供维修零部件的事一直是雷利在负责,他没有直接过问。

    “还能干什么,要钱呗。”雷利不大喜欢这个一脸凶相的前陆军航空队上尉:“他们在广州和成都跟日本人干了几架,战果还不错,但损失也不小。他这次是和中国的财政部长一起来的,想从华盛顿争取点经济支持。”

    财政部长,宋子文啊。约翰大概明白陈纳德这次来是干什么的了。要钱是没错,只不过不是冲他要的。

    自打去年“诺门坎战役”后,日本军内支持北进策略的力量就受到了严重打击。参谋次长中岛铁藏(参谋本部总长一向是由皇族来挂职,不负责任何事务,参谋次长是实际上的参谋本部一把手)、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桥本群、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关东军参谋长矶谷廉介、23师团师团长小松原岛太郎等一批高级将领全部转入了预备役。

    日本“南下派”势力的抬头引起了美国人的警觉,一些人开始呼吁对日本进行战略物资禁运,并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虽然这种呼声还很微弱,但对于苦苦挣扎中的民国政府来说无异于是一根救命稻草。

    尤其是当那个喜欢填海的汪副总裁“离家出走”,准备与日本人合作后,重庆方面更希望能够从美国人这里获得支持。哪怕只是象征性质的一点点支援,也是对抗日士气和信念的极大鼓舞。

    约翰回忆了一下美国参战前对中国的经济援助项目。好像就在这个月,美国增资进出口银行贷款了2000万美元给中国。接下来,到11月的时候,中国人还会再获得5000万美元的平准基金贷款和一笔5000万美圆的商业贷款。明年租借法案出台后,还会租借给他们4500万美元的军用物资。

    “我这周都有时间,你替我跟他约吧。”从某种意义上说,陈纳德也算是替约翰打工的。这些人在海外拿命来为H…1战斗机做宣传,约翰怎么着也得见一见,表示下感谢不是。

第三十五章 今非昔比陈纳德() 
再次见到陈纳德时,这个前陆军航空队上尉穿了一身笔挺的中国空军上校制服,叼着根雪茄,一副成功人士的派头。完全看不出,两年前他还是一个为了区区1千美元月薪就巴巴地跑到中国去玩命的落魄飞行员。

    约翰很庆幸自己今天没穿制服,否则他这个中校岂不是还要先向陈纳德敬礼了。

    没聊几句,约翰就知道雷利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陈纳德了。这家伙大概是因为在中国深受蒋氏夫妇信任,又打了几场漂亮仗,被中国那帮官僚派捧得有些找不着北了。

    一见面,陈纳德就好好吹嘘了一番自己的功绩,又替蒋氏夫妇唱了一通赞歌。听着这个南方佬一口一个委员长怎样怎样,蒋夫人如何如何,约翰真心想笑。

    “到底我前世是中国人,还是你前世是中国人啊。怎么中国官场上的那套词,你比我还熟。”不过看在他为中国抗日做了贡献的份上,约翰也就耐着性子听他在那里吹。

    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嘛。陈纳德落魄了半辈子,现在也算熬出头了,还不允许人家嘚瑟一下啊。

    最后,直到陈纳德第三次提起宋美龄送给他的豪华轿车和古董花瓶的时候,约翰才实在忍不住示意一旁的雷利打断了他的话头。

    “陈纳德上校,约翰在陆军参谋部那边工作很忙,时间有限,你这次找我们到底有什么事?”

    陈纳德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不是在跟那些昔日的战友吹牛。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抱歉,范德比尔特先生。是这么回事,志愿航空队的小伙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