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糟蹋啊。

    好在,从大方向上讲,马歇尔和史汀生两个人还是一致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史汀生的支持对于马歇尔尤为重要。既然他不同意让约翰去“冲锋陷阵”,那马歇尔也就只好放弃了,没有必要为了这点小事闹得不愉快。

    对于自己那本建议书引发的种种风波,约翰本人是毫不知情的。他这会儿,还在为自己“怀才不遇”、“曲高和寡”感到郁闷呢。

    难道是因为自己的想法太超前了?或者是因为参谋部现在还忙于征兵和训练,一时半会没功夫研究后勤补给的事?胡思乱想了几天后,约翰也就把这件事抛到脑后了。这倒不是他健忘,而是因为他工作任务突然有了大幅的增长,他已经忙得没有时间再去想建议书的事。

    约翰手中突然多出来的工作,都是源于万里之外的另一个人放了震惊世界的一炮。11月30日,斯大林命令23个师共45万的苏联军队越过了芬兰边界。很快,双方军队就在曼纳海姆防线发生了激烈交火。

    当全世界都把目光集中到了德国与法国、比利时边境,等待着欧洲大战爆发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战争却在遥远的北极冻土上率先打响了。

第十六章 不平静的12月() 
一直到多年以后,约翰都仍然能清楚地记得在1939年最后一个月里发生的事情。在那个月,他人生中第一次感触到了战争的气息。

    就在12月1号,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终于迎来了《中立法案》修订后的第一单军火出口审批业务。这比之前很多人预计的已经晚了很多。

    要知道早在一个月之前,《中立法案》的修订案就已经在国会获得了通过。交战国在“现金和自运”的前提下从美国购买军火已经是合法行为了。但是,似乎新法规并没有像军火商们想象的那样,立即为他们带来海量的订单。

    因为当波兰平原的硝烟散去后,欧洲战局又诡异地平静了下来。战争的序曲刚刚奏响,紧接着的不是隆隆的炮声,而是一阵奇怪的静默。

    一方面,法国、英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等英联邦国家纷纷向德国宣了战。大批的军队开到了德法边境,20多年前西线战场的惨烈景象仿佛很快就会重现。

    另一方面,德国在西线的23个师和英法联军的100多个师却谁也没有先动手的意思。双方都摆出了一副防御的架势,然后在国境线两侧静静地等待着。媒体们管这个叫“宣而不战”、或者是“静坐战争”。

    这种状况可急坏了美国的军火商人,他们费了那么大的力气,花了那么多的钱去游说议员,好不容易获得了法律上的许可,却发现预想中的买家根本没有出现。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无论是英法还是德国目前的确没有急着从美国进口军火的必要。对于英法两国来说,以其本土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庞大殖民地的资源供给能力,应付目前这点微不足道的物资消耗简直不在话下。

    至于德国,光是他们从捷克、波兰身上获得的物资就够他们消化一阵子的了。况且,他们的船队也没有能力突破大英帝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围追堵截。

    苦等了一个多月都没有生意上门,美国的军火商们都开始着急上火了。所以当苏芬战争爆发后,他们所迸发出来的能量让约翰都感到惊讶。

    短短一天的时间,他们就搞定了国会。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12月1日,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决议,向芬兰提供一笔1000万美元的紧急援助。这笔钱还被规定只能用于在美国购买军火。

    不过,约翰并没有多少时间来感慨军火商人们的神通广大。布尔处长给了他一个紧急任务,作为陆军参谋部作战计划处的代表同芬兰驻美国大使馆的武官协商如何使用这笔紧急援助。

    芬兰驻美国大使馆的武官叫古泽森,大约45岁左右。虽然自己的祖国正在遭受侵略,而且对手苏联强大的让人有点绝望。但古泽森却始终坚信芬兰人在陆军元帅,已经72岁的曼纳海姆男爵的带领下,能够狠狠地教训来犯的敌人。

    古泽森自豪地告诉约翰:“芬兰军人坚毅顽强,受过良好的训练,特别擅长冬季作战。我们会好好给苏联红军上一课,教教他们如何来打一场真正的冬季战争!”

    古泽森的这种乐观精神让约翰对他心生有好感。在他的帮助和协调下,芬兰人几乎获得了他们所需的全部物资。其中包括5万支步枪,1000挺轻机枪、80门火炮,大批的弹药和50架H…1战斗机。差不多刚好够武装四个轻装步兵师和1个战斗机大队。

    特别要解释一下的是,最后这50架H…1战斗机可真不是约翰在假公济私。谁让只有休斯飞机公司手里有足够的现货呢。(这批H…1战斗机原本是为菲律宾陆军准备的,离交付期限还早就先挪给芬兰了。)况且历史上,芬兰人用相同的价格只得到了44架P…35。这种老式飞机可是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就已经被淘汰出美军现役了的,根本没法跟H…1比。

    在约翰的积极奔走下,芬兰人终于在一周之内凑齐了这批物资。古泽森和其他大使馆的外交人员都对约翰非常感激。

    要知道,虽然美国对苏联的侵略行为表示了谴责,对其实行了象征性的“武器禁运”制裁,还把苏联踢出了国联。但大多数美国人对芬兰是否能够抵挡住苏联红军的进攻是不报什么希望。很多人甚至认为芬兰根本撑不到这批武器运抵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约翰还能热心地为芬兰奔走,甚至动用了自己在商界和军工生产委员会的人脉,怎么能不让古泽森感动。

    约翰自己对此倒是并没有想太多,这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实战演练。他知道,未来几年,随着“租赁法案”的实施,他会越来越多地接触这种工作。

    等约翰终于把那批援助芬兰的军火送上了船,还没喘口气,欧洲的战局又有了新变化。

    这次的交锋不是发生在陆地上,而是在辽阔的大西洋。先是纳粹新研制的磁性水雷大出风头,给往来于殖民地和欧洲本土的商船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英国新任海军大臣丘吉尔(英国向德国宣战后,首相张伯伦邀请丘吉尔进入战时内阁担任海军大臣)公开在国会承认,有是30余万吨的英国船只被这种磁性水雷击沉。

    然后,德国的袖珍战列舰“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又在大西洋南部海域上演了一出闹剧。这艘德国海军最为活跃的海上袭击舰先是突入了大西洋,进行破交战,和英国海军玩起了“猫抓老鼠”的游戏。

    在转战印度洋与大西洋,击沉多艘英国商船后,“斯佩伯爵海军上将”号最终被三艘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堵在了阿根廷和乌拉圭外海的拉普拉塔河口海域。一番激战后,“斯佩伯爵海军上将”负伤逃亡,并根据国际法在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港口进行紧急维修。

    这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德国舰长朗斯道夫上校被当地漫天的流言击溃了神经。他误以为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声望号战列巡洋舰和其他3艘巡洋舰已经抵达了蒙得维的亚外海,为了不让自己的军舰落入英国人手里,他选择了自沉。

    当朗斯道夫舰长在上万当地民众的围观下,把军舰开出了海港,自沉在距离公海还有3海里的大洋中时,全世界有超过2000万人通过BBC广播收听了这出闹剧的现场直播。

    这起自沉事件除了丰富了美国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也间接让两个人获了利。一个是丘吉尔,这位新任英国海军大臣的国内声望因此得到了显著增长,为他在明年接替张伯伦出任战时首相打下了良好基础。

    另一个则是未来让同盟国头疼万分的邓尼茨。这起自沉事件后,希特勒对德国海军水面舰艇的表现彻底失望了,转而加大了对潜艇部队的支持力度。纳粹的“海上狼群”将成为同盟国水手们的最大梦魇。

第十七章 不平静的12月(2)() 
对于美国普通民众来说,1939年12月最热的新闻话题,不是芬兰人与苏联红军在北极冰原的战斗,也不是那个德国舰长的自沉闹剧,而是本月初开始在全美上映的电影《乱世佳人》。

    这部将在未来几十年里重复放映无数次的好莱坞经典影片一上映,就俘虏了美国人民的心。无数人被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这对荧幕情侣迷得五迷三道,就连阿黛尔也不例外。

    约翰听说,阿黛尔不仅自己去电影院看了好几遍,还向沃尔特建议,把公司包场组织集体观影作为对员工年终奖励的一部分。约翰都不知道该怎么夸阿黛尔好了,这么快就无师自通,发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了。可你是去当监事会主席的,不是工会主席。况且美国工会也不管组织员工看电影的事,好不好。

    当然了,约翰也就是在心里吐槽一下。别说组织员工看电影了,就是阿黛尔要在联邦快递公司搞年终联欢会他都没工夫管。因为整个作战计划处,现在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实际上,不仅是作战计划处,整个陆军参谋部,甚至整个美国陆军指挥体系都在12月初发生了剧烈的震荡。这一切都是因为马歇尔参谋长在罗斯福总统和史汀生部长的支持下,终于开始动手清理军队中那帮尸位素餐的老将们了。

    短短几天内,有2名中将,5名少将、11名准将和28名上校因各种原因被调离了原来的岗位,其中甚至还有3名将军被直接退出了现役。涉及范围几乎包括了陆军参谋部的所有要害部门,以及本宁堡步兵学校、补充兵司令部和驻扎在德克萨斯州的第10军军部。

    马歇尔这招打了毫无准备的军内保守派一个措手不及,但也捅了一个大蚂蜂窝。这些高级军官们虽然被迫离开了陆军核心领导层,但他们都在军界深耕多年,关系网错综复杂,影响力不是这么容易就能清除干净的。

    就拿陆军参谋部内部来说吧,相当一部分中级军官都是这些人的老部下。在失去了老长官的照拂后,这些中级军官明显有“抱团取暖”的趋势。特别是当一批资历甚至还不如他们的马歇尔嫡系部下成功上位后,这种对立和抵触情绪尤为明显,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参谋部的日常工作。

    很快,这场陆军高层人事更迭引发的动荡就不再局限于陆军内部,开始向政界蔓延。一些国会议员开始公开指责马歇尔“任人唯亲”。就连在白宫的内阁会议上,也有人对马歇尔的做法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最后,还是由罗斯福和史汀生出面背书,军界第一人、德高望重的潘兴将军也拖着病体出来替自己当年的首席助理(马歇尔)安抚人心,才压制住了这场风波。

    约翰知道,这件事还只是刚刚开始而已。历史上,马歇尔与军中保守派的斗争一直持续到了1941年底的珍珠港事件之后。当时,马歇尔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向罗斯福提交了一份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数十人的退役名单,要拉着剩余的全部保守派将领“同归于尽”。

    马歇尔当时给出的理由是:美国即将加入战争,这些人的年龄太大了,不适合在战时继续领导美军。而他自己恰好和这些人年龄相仿,所以为了堵住对方的口舌,干脆就把他自己也放进了退役名单。最后罗斯福批准了这份退役名单,但唯独挽留了马歇尔,以此终结了这场持续了2年多的军界内斗。

    当然了,目前来看,马歇尔在陆军系统内掀起的这股惊涛骇浪对约翰的影响并不大。他就是一个“打酱油”的看客,和两边都没什么太大瓜葛。别人也犯不上节外生枝,主动招惹他。

    从内心上来讲,约翰还是比较支持马歇尔这边的,对参谋部里的这些人事变动乐观其成。特别是当那个讨厌的威尔斯上校被发配到陆军补充兵司令部担任闲职,而布莱德利、克拉克又获得了晋升之后,约翰还是感到非常高兴地。

    晋升后,克拉克还继续在参谋部训练处当他的参谋,只不过军衔由少校提升为了中校。而布莱德利这次可就是一飞冲天了。他的老领导马歇尔直接两步并一步,把他的正式军衔从中校越级提升为了准将,安排他接替弗雷德的老爸罗伯特·肯将军出任本宁堡步兵学校的校长。

    原本布莱德利还需要在本宁堡步校下设的预备军官学校过渡一段时间才能接班的。现在因为罗伯特·肯将军身体不好,直接退了役,(罗伯特·肯是此次直接退役的3名将领之一)他也就一步到位,率先扛上了星星。

    在美国军界,准将和上校虽然只差一级,但却有着天壤之别。成为准将后,布莱德利就会有自己的副官、专车和司机,如果在一线部队的话还会根据需要为他配备勤务和警卫人员。哪怕是将来退役了,所能享受到的待遇也不是校级军官能够比拟的。

    在美国,将级军官退役后进入政界成为议员甚至政府高层、内阁部长的大有人在。再不济也能去各大公司,特别是那些与军方联系紧密的军工企业当个副总,或者去大学、智库、研究结构、基金会啥的混个一官半职。

    在布莱德利临上任前,约翰专门为他组织了一次欢送会。聚会的地点选在华盛顿饭店。这家1888开业的大饭店离白宫很近,透过窗户可以直接可以看到白宫的屋顶。约翰记得,前世希拉里支持者俱乐部就经常在这里举行官方活动。每年感恩节前夕,被总统赦免的那只“国家火鸡”也会被送到这里颐养天年。

    明天布莱德利就要赴本宁堡上任了,约翰把克拉克、马丁他们召集过来,除了为布莱德利送行,还要把之前收购内河造船厂的事跟大家交代一下。不久前,他通过朋友在田纳西州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内河小造船厂,只花了不到9万美元。就算加上设备更新、人员雇佣和其他日常运营开支,总投资也不会超过15万美元。

    约翰已经把委托唐纳德帮他准备好的相关法律文件都带过来了,只要布莱德利他们签字就可以了。至于那每人三万美元的本金,随便他们什么时候给,约翰都没有意见。

    当晚,“兄弟连”造船厂的这帮新股东们都喝得有点多。以至于第二天一早,约翰被叫到布尔处长办公室的时候还有些懵圈,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一个将会彻底改变世界的任务。

第十八章 终极大杀器() 
一大早,还没从宿醉中缓过来的约翰站在布尔处长的办公室里,一边强忍着哈欠,一边听上司布置工作任务。

    “约翰,处里现在的情况你也看到了。一连调走了8个人,还有两个副处长,过来接替的人手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布尔少将先是对处里的混乱状况发了一通牢骚。他固然讨厌那些办事拖拖拉拉的老油条,但也不希望看到作战计划处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更何况这次处里调走的,也不都是威尔斯上校这种人。还有好几个精兵强将是跟布莱德利一样高升去了别处的。这些人一走,处里的工作难免会受到影响。

    “所以,你这个处长助理要帮我多分担些处里的工作。”当约翰终于忍不住偷偷打了第三个哈欠后,布尔处长终于说出了叫他过来的目的:“我这里有个任务,需要你去趟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约翰有些诧异。普林斯顿倒是不远,开车也就半天的功夫,问题是去那干嘛。

    “对,去趟普林斯顿大学。有个教授给总统写信,说希特勒正在研发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建议我们应该抢在德国人前面把这种武器搞出来。”

    布尔少将借着说道:“总统对此事很感兴趣,但又不想占用他的特别经费。你也知道现在是年底了,正是讨论明年预算的时候。所以他把这事转到了我们这,想看看能不能把它纳入明年的陆军预算。”

    “惠勒上校(作战计划处原先负责武器研发计划的副处长)去第10军当参谋长了,他的工作现在还没人接手。你先去趟普林斯顿,找那个教授了解一下情况,回来我们再一起研究。”

    “明白了,我回去安排一下,下午就动身。”只是去了解情况下而已,约翰也就没多想。

    “所有资料都在机要室里。白宫转过来的保密文件,规矩你懂的。只能在机要室里看,不能带出去。”说完,布尔少将就把约翰打发走了。

    在机要室登完记,签了保密协议,约翰才看到了布尔少将所说的那份机密文件。

    乍一看,就是一封写给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信件而已。但是刚看到一半,约翰就被惊出了一身冷汗,酒完全醒了。

    这封信是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写给罗斯福总统的,写信的时间是今年8月。信中,爱因斯坦提到了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在今年初发现的铀原子核裂变现象。他告诉罗斯福,包括他的好友——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在内的很多科学家都担心德国法西斯正在利用核裂变技术制造一种威力惊人的炸弹。

    爱因斯坦提醒罗斯福总统,一旦让法西斯掌握了这种武器,将会对自由世界造成巨大威胁。美国应该立刻对此展开研究,抢在德国之前把这种武器开发出来。

    虽然爱因斯坦在信中对这种新武器的描述很模糊,但约翰很清楚他说的是什么。原子弹这种终极武器有多大威力,约翰是再清楚不过的。

    所以,让他感到吃惊的并不是原子弹,而是这封信本身。约翰心里很疑惑,爱因斯坦曾经建议罗斯福研究原子弹这事他是知道的,后世很多关于这位物理学家的文章里都有提到过。但是时间有这么早吗?

    “曼哈顿计划”不是1942年8月才开始实施的吗?怎么现在才1939年就被提出来了?原子弹可不比飞机、坦克这些常规武器,一旦研发出来就足以改变整个战争进程。莫非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历史的轨迹已经跟前世不一样了?

    约翰这次又是因为前世对历史的一知半解而把自己吓到了。历史上,爱因斯坦就是在1939年8月给罗斯福写信建议研制原子弹的。不过当时美国政府和军方只是有点感兴趣而已,并没有太过重视,最初只拨了6000美元研究经费。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才开始加大投入,直到1942年8月“曼哈顿计划”才正式启动。

    从机要室出来,约翰一直有些心神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