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代表训练营地对约翰等人的敬业和高效表示了赞许。

    至此,约翰的第一次基层检查行动就可以告一段落了,虽然谈不上完美,但回去交差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了。在回华盛顿的飞机上,约翰开始考虑另外一个问题。目前美军的这种后勤补给形式,应付和平时期的训练是没问题,但到了战场上恐怕就不行了。囤积的海量物资如果无法及时精准地投放给前线部队,那一切就等于零。

    约翰琢磨着,是不是借鉴一下后世精准物流的理念,给现在的美军后勤补给方式提点建议。算算日子,也该是他在作战计划处放第二炮的时候了。

第十三章 后勤改革号角() 
这些天,约翰一直在研究前海军陆战队中校乔治·索普的那本《理论后勤学》。在约翰看来,这本1917年出版的军事后勤理论著作虽然内容有点“老套”,但是对改进目前的美国陆军后勤管理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约翰认为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不是其对军队后勤组织体制、领导机构、管理方法,以及和平时期如何进行战争准备,战时如何进行生产动员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而是在于它第一次将后勤与战略、战术一起定义为了构成工业化时代战争科学的三大分支。

    乔治·索普在书中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工业时代的战争就好比是一场百老汇歌舞剧,战略就是剧情设置,战术就是演员扮演的角色,而后勤则是舞美、灯光、服装、道具等一系列舞台设置。这三者无论是哪一个出现了问题,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

    可惜的是,据约翰了解,这本已经出版了20多年的理论著作在当下还比较前沿和小众的读物,索普先生的这些理论并没有得到军方高层的普遍重视。

    历史上,这本书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才被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和重视,1959年才被军界普遍认可。后人在谈到这本书时曾感慨,如果索普先生的理论能及时得到应有的重视,那二战期间美国至少可以节约近百亿美元的军事开支。

    当然了,在约翰这种具有“超凡远见”的人看来,乔治·索普的很多观点一点也不新鲜,有些地方甚至过于“老土”。但正是因为它“老土”,才更贴近现在的时代背景,才是约翰最迫切需要的。

    在约翰前世所处的时代,战争模式早已经由农业时代的C2战争(指挥管理)、工业时代的C3战争(指管通信)进化到了信息时代C4战争(指管通信资讯)。军事后勤管理也随着数字化部队的建设进入了精准后勤时代。

    但是,没有条形码、MIFARE智能卡、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来进行物资标志识别和编目,没有全球定位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来对物品进行跟踪定位,没有光纤、短波、微波传输技术来及时进行信息传递,也没有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来对海量信息进行汇总分析,约翰拿什么来构建物联网,实现精准后勤呢。

    所以,约翰现在能够借鉴的后世经验并不太多,反而不如《理论后勤学》这本书对他有用。在向布尔少将提交了此次对匹兹堡后勤物资的检查报告后,约翰又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反复琢磨如何改进目前美国陆军后勤管理的问题。

    在请教了马丁和克劳福德等人之后,约翰终于想出了几个可行的办法。

    首先第一条,就是实现全面资产透明化。目前陆军后勤物资信息很不透明,而且账目凌乱不成系统。陆军部有时候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哪些部队、哪些后勤仓库有哪些物资储备。经常不得不临时派人去实地了解,约翰这次去匹兹堡检查训练营物资储备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匹兹堡的补充兵训练营还是个新成立的单位,后勤物资情况比较好掌握。要是像刘易斯堡、本宁堡这种历史悠久的老基地,几十年的糊涂账积累下来,谁能理得清楚。很多物资甚至在仓库里积压了几十年都没人知道。

    所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军事物资的所在区域、存储和移动状态、军品质量,掌握哪些单位持有哪些军事物资对改善目前陆军的后勤状况非常重要。而这些都只有通过全面的资产透明化,才能实现。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有效地避免贪污和浪费,降低国防系统中军事物资的存货比率,提高后勤作业效率,进而减少后勤补给的成本。

    不过要实现资产透明化可并不容易,不仅需要在后方打造战略模块,及时准确掌握国内战争物资生产、储备情况,了解港口装载、启运时间和抵达战区的时间。还要在前方打造与之配套的战役模块和战术模块,了解大到战区总体人员和物资部署,可供使用的车站、公路、铁路、港口、机场情况,小到前线各补给和保障分队的具体行进位置和物资配备情况等各方面信息。

    这么做虽然会大大增加后勤管理的难度,但却可以极大地提升物资投放的准确度。历史上,美军在二战时期的物资补给是很充足的,但准确度实在不高。经常有前线部队在等着后方送弹药的时候,却收到一堆汽车零部件的事情发生。

    约翰记得,诺曼底登陆时,后方曾经因为错误估计了前线登陆作战的强度,前期向登陆地带投放了过多的武器弹药,造成了前线运输车辆和油料的严重不足。当时盟军司令部预估一个师每天的物资消耗量是650吨,而实际情况连300吨都不到。结果大量物资堆积在海滩和港口,又没有办法运走,大大拖累了盟军的行进速度。

    如果盟军当时实现了资产透明化的话,后方就能及时得到情况反映,迅速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补给策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了。

    约翰想到的第二个建议是改变目前美国陆军的补给模式。现在美军的补给模式还是早在法王路易十四时代就开始使用的以“囤积物资”为核心传统补给模式。如今部队的移动速度和对后勤的依赖程度可比农业时代高得多,这种模式明显已经落伍了。

    道理很简单,物资仓库里的储备再充足,也不能保证前方部队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所需物品。反而会因为庞大的库存占用大量的人力,加大运输系统的压力,甚至影响到整个部队的机动性。

    只有将这种以提供足够多物资为核心目标的传统补给模式改为以缩短物资补给时间为核心目标的新补给模式,才能让部队更大程度地发挥战斗力。

    约翰之前为解决航空工业界零部件供应问题而提出的物流解决方案,就是这种动态补给模式的应用。到底效果如何,相信参谋部的那帮将军们心里都很清楚。

    以上这两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约翰接下来的第三个建议得不到采纳的话,他的这些“新后勤理论”,估计下场也就跟索普先生的那本《理论后勤学》差不多吧。

第十四章 后勤改革号角(2)() 
约翰的第三个建议,是关于军事后勤人员培养和训练的。无论是打造陆军资产透明体系还是改进部队补给模式,都离不开一支专业的后勤队伍。

    约翰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改变整个陆军后勤体系,各何况他也就是个纸上谈兵的二把刀,真论起实际操作来还不如马丁他们呢。

    在建议里,约翰除了提出要打造后勤人才教育体系,组建专门的后勤军官培训班,加强部队后勤支援系统的日常训练,定期举行后勤科目考核和演习等常规办法外,还特别提出了要从全国著名的商学院引进一批专业人才。

    没错,不是从看起来与后勤工作联系紧密的数学、统计、会计等学科,而是貌似毫不相干的商学院。约翰认为,工业时代的战争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性和骑士精神,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各国的经济实力,因此很多“商业性方法”对战争同样适用。

    在他看来,工业时代的国家就像是一个大蚂蚁窝,每个国民都是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一旦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围绕着夺取胜利这个最终目标,每个个体都被安排了不同的任务职责。一个国家的战争实力,就是所有这些个体力量经过协同配合而形成的合力。

    这时候,如何进行最有效的协同配合就非常关键了。需要有人对数以万计的社会职责分工进行逐一地分类,妥善安排去执行各项任务的人、财、物,确保国家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这些恰恰是商学院的教授和学生们最擅长的。

    约翰能够想到这一点,完全是受到了麦克纳马拉的启发。历史上,麦克纳马拉和他那帮被后世称为“蓝血十杰”的哈佛商学院同学,曾在桑顿上校的带领下加入了陆军航空队的统计管制处。

    在那里,麦克纳马拉成功运用了他惊人的数字天赋,为陆军航空队的工作计划找出最高效的执行方案。李梅将军曾回忆说,麦克纳马拉只不过把大学作业搬上了战场,就使他的B…29轰炸机增加30%的飞航能力。麦克纳马拉通过对飞行员和飞机数据进行分析,重新排出的飞行员出勤时间表,能使航空队作战效率比李梅幕僚所安排的高出许多。

    约翰认为,美国陆军后勤系统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一批像麦克纳马拉这样精通数据分析、崇尚效率的管理人才。哪怕那些商学院的教授、学生没有麦克纳马拉这么“妖孽”,能够有“10022架飞机,加上120765名航空队人员,可以完成44艘舰艇加上3200名水兵目前所做的工作”之类的惊人发现。但至少可以使陆军后勤计划的制定更为准确合理。

    在二战历史上,美军在制定后勤计划时的保守程度简直让其他参战国的人叹为观止。真可谓是财大气粗,拿钱不当钱。几乎每一场战役,后勤部门都恨不得把前线的物资补给困难程度考虑严重很多倍。

    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美军后勤部门制定的计划简直有些可笑。比如他们会设想法国公路状况使得汽车每日平均行进距离只有160公里,因此从铁路线向部队实施补给的距离最多不得超过75公里。而实际情况是至少再远个两三倍都没有问题。

    再比如,他们总习惯按每个师每天650吨(实际情况是一般都不超过400吨)的最高物资消耗量来安排补给计划。因此,他们在给法国的22个美国师准备了227个军需汽车连后,还坚持认为尚需再配备100个汽车连,才能满足“眼镜蛇”行动的物资补给需要。

    其实,哪怕每个师的日物资消耗量真的有650吨那么多,227个军需汽车连也是绰绰有余的。因为当地还有现成的铁路系统可以使用,而且也不是只有军需部门的汽车连才有卡车。

    在当时,每个美国师自身的汽车运力都很雄厚,他们能自己从几百英里外的后方补给地带拖回很大一部分给养。而后勤部门在计算运力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卡车。

    好在巴顿和霍奇斯没有听他们的,大胆地开始向法国内陆挺进,仅用了23天就肃清了塞纳河以西的德军。比后勤部认为实现不了的原计划还提前了11天。

    约翰依稀记得,历史上那个坚持认为“眼镜蛇”行动无法完成的后勤指挥官就是克劳福德,他那会儿是盟军最高司令部的补给处处长。这没想到这个后勤专家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克劳福德本人,他那会儿人还在英国指挥调配物资呢,哪里知道海峡这边法国的实际情况。这也恰好证明了,约翰要求从商学院引进人才的必要性。

    如果将来后勤系统里能有一批具备现代管理学知识,信仰数字和事实,崇拜效率和控制,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毕生目标的专业管理人才,自然不会再出现这种匪夷所思的错误。

    至于麦克纳马拉本人,约翰还是舍不得放他去参军的。联邦快递公司系统分析办公室的工作还等着他来主持呢。

    话说这小子也真够可以的,出国旅游结果游到战场上去了。今年夏天的时候,从哈佛商学院研究生毕业的麦克纳马拉跟一帮同学一起去欧洲游历。据说他们还每人凑了20美金,买了辆二手的福特旅行车,开上了从波士顿到意大利的轮船。

    之后,他们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走马观花地游览了意大利、瑞士、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挪威、瑞典、德国等十个国家。

    当他们在德国南部乡间小镇享受完田园风光,准备按原定计划出发去英国时,才发现外边的世界已经变了样。战争爆发了,英国和德国已经处于了交战状态。虽然双方之间还一枪未发,但他们之前预定的客轮已经停航,船票成了废纸。

    由于急于撤离的侨民太多,他们在德国晃悠了半个月,也没找到能回美国的途径。后来要不是约翰及时想起了他,拜托在柏林大使馆做海军武官的维克多中校帮了他们一把,麦克纳马拉很可能真会跟历史上一样被困在欧洲,最后花光了所有的钱,只能靠在商船上打扫甲板、削土豆皮才得以辗转回到美国。

    算算日子,这小子应该快到美国了。也许可以找机会问问,他的同学里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第十五章 第二炮哑了() 
约翰辛苦编写的《关于改进陆军后勤管理的建议书》交到布尔处长手里已经快两周了。除了在提交建议书时,布尔少将对他的“工作热情”进行了口头表扬外,约翰再也没有听到参谋部高层对于此事的任何评价。

    克劳福德和马丁等几个看过这份建议书的同事倒是都对它称赞有加。克劳福德甚至跃跃欲试地想把约翰解决航空工业界零配件问题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近来美国陆军各部队的实弹训练和演习频繁了很多,弹药日常消耗量猛增了一大截。他这个负责弹药补给的后勤参谋已经快被各地的催促电话逼疯了。

    但是,似乎参谋部高层对约翰的“新想法”并没有什么兴趣。约翰没有从任何渠道收到过上级关于这份建议书的意见反馈。既没有人赞成,也没有人反对,这份建议书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被遗忘在了秘书室的文件柜里。

    自己精心准备的第二炮居然没有打响,约翰有些不甘心。哪怕有人跳出来反对,挑挑刺,也比无人问津强啊。自己辛辛苦苦、冥思苦想了这么多天,难道就是为了给参谋部办公厅负责销毁过期文件的小秘书增加工作量的吗?

    他甚至动过念头,想找机会把这份建议书直接递给史汀生叔叔,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他现在是陆军参谋部的现役军官,不是陆军部的文官,这么做不和规矩。就算马歇尔参谋长看在史汀生叔叔的面子上不跟他计较,其他参谋部高层也会记在心里的。军队可不比其他地方,“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在这里可不是句玩笑,弄不好真得会丢了小命。

    约翰不知道的是,他的那本建议书其实早已被布尔少将送到了马歇尔参谋长的手里。马歇尔那个黑色小笔记本里写有约翰名字的一页,因此又多了几行评语。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是:“眼界开阔、观察敏锐,能够及时发现未来战争中的新形势、新变化,可以进一步承担更重要的工作。”

    只不过这些都仅限于极少数几个人知道。比如最早发现和看好约翰的副参谋长阿诺德将军。阿诺德在阅读过约翰写的那本建议书的副本后,对其中全面资产透明化的设想非常感兴趣。他这个陆军航空队司令上任到现在,却连自己手里到底有多少架能用于作战的飞机都不知道。各部门上报过来的数字千差万别、自相矛盾,阿诺德对此已经不满很久了。

    为此,他专门花了半个多小时与马歇尔讨论了约翰的那本建议书。两个人最后的讨论结果如何,约翰不得而之。他也是很久以后才听范登堡提起过,那次讨论后有一名陆军航空兵司令部的将军专程去拜访了哈佛商学院的杜南院长。

    另外一个了解事情内情的人则是史汀生叔叔。马歇尔就如何使用约翰的问题专门征求过他的意见。史汀生对约翰那本建议书里的观点表示了赞同,但他并不认为现在就是动手实施的好时机。

    他提醒马歇尔,陆军高层里思想守旧的老人太多,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这批跟不上时代的老将军们从要害部门调离,之后才能谈到对某一具体方面的改革。现在贸然进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只会给陆军的新老更替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如等新的陆军指挥体系捋顺了以后再去实施。

    史汀生这么做也是出于保护约翰的目的。在政坛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对马歇尔的那点小心思心知肚明。马歇尔这么急于提拔重用约翰,固然包含有欣赏其能力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多的则是想利用约翰这把还算坚韧、锋利的“刀”去捅军内的保守派阵营几下。

    站在马歇尔的角度上,这么做非常合情合理、他不久前还只是一个准将,现在一下子越过大批少将、中将直接成为了陆军参谋长、四星上将,军中有一帮老将对他不服气。要是在和平时期,马歇尔还可以跟那帮老将虚与委蛇一下,保持一个和谐气氛。但现在的国际形势已经不允许他和稀泥了,要想尽快完成战争准备,他就必须快刀斩乱麻把这批老将撵走。

    关键问题是怎么撵,谁来撵。对于马歇尔来说,约翰是个替他冲锋陷阵的好人选。能力强、靠山硬,这把“小刀子”用得好的话,说不定真能把军内保守派阵营捅出几个窟窿来。而且哪怕没操做好,把这把刀捅折了也没什么关系。约翰是史汀生那条线上的人,又不是他的嫡系小弟,就算“损失”了马歇尔也一点都不心疼。

    但是,马歇尔不心疼,史汀生心疼啊。作为约翰父亲的生前好友,他对这个能力出众的晚辈还是很看重的。况且约翰这次可以说是被他拖累才参的军,哪怕明知道就算在军内混不下去了对约翰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史汀生还是不能放任马歇尔这么“粗暴”地使用约翰。

    培养后备人才是要讲究方式方法的,可不能乱来。就算是要对约翰进行捶打磨炼也不是这个套路。宝剑锋从磨砺出是没错,那也没有拿着剑对着大石头乱砍一气的。再好的宝剑也经不住这么糟蹋啊。

    好在,从大方向上讲,马歇尔和史汀生两个人还是一致的。尤其是现在这个时候,史汀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