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37全球速递-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直接去了保险公司,让他们组团去跟保险公司扯皮。

    问题之二是那些运输合同已经超时违约,货物还堆积在公司货栈里的货主。他们一方面想从公司榨取点违约金,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地贿赂公司内部人员,好让公司更改运输计划,优先运送他们的货物。约翰在狠狠地收拾了几个收了钱把公司运输计划搅得一团糟的家伙后,命令自己的副手沃尔特着手恢复正常运输秩序,优先履行尚未违约的运输合同。对于那些已经违约了的,只要他们的货还在公司的货栈里,约翰就一点也不担心,他知道那些人比自己更着急。

    问题之三是那些因近期工作量陡然增加而感到不满的一线铁路工人,他们开始偷奸耍滑,消极怠工以谋取更多的加班工时补贴。刚入行的时候,约翰曾经在这方面吃过不小的亏。但现在,他对这些小伎俩再清楚不过了。在一家俱乐部的包厢里,约翰和本地铁路兄弟会(包括机车司机兄弟会、铁路列车长公会、机车司炉兄弟会、铁路乘务员兄弟会、转辙工人共济会这五个行业工会,后来他们合并成为联合运输工会,是美国最大的劳工组织——劳联…产联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领导人们一起享用几瓶苏格兰威士忌和几支古巴雪茄,然后在他们的上衣口袋了塞了张1000美元的支票。之后的事就完全不需要他操心了,约翰很清楚这些人的能力和手段。

    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分公司的混乱状况就已经彻底得到了扭转。哈罗德告诉约翰,董事会对他的表现很满意。接下来,就是该筹建自己的新公司了。约翰家的书房里,几个决定跟他一起离开的亲信下属正在热烈讨论着公司的筹备方案。

    分公司副经理沃尔特,多年来一直是约翰最信任的下属。沃尔特一家从他爷爷那辈开始就一直为范德比尔特家族效力。约翰刚进公司的时候,沃尔特就被哈罗德安排到了他身边。如果没有沃尔特的辅佐,约翰根本不可能这么快就在辛辛那提站住脚。

    调度长弗雷德是约翰在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时的同学。这个军人家庭出身的弗吉尼亚人生活严谨,思维缜密,办事有条不紊,是个出色的统筹学专家。

    财务主管雅各是前年由岳父德加洛介绍给约翰的。这个来自马赛的银行经理,曾经是法国政坛某个大人物的白手套。在从政治倾轧中侥幸脱身后,雅各举家跑路到了美国。约翰隐约能感觉到他和华尔街那帮犹太人瓜葛颇深。

    人事主管,劳工问题专家德沃夏克在约翰他们这群人中是个异类。这个出身街头的捷克裔铁路工人没上过什么学,但是个天生的演说家和鼓动者。他曾是铁路兄弟会的一名骨干,因为揭发工会高层贪污被陷害入狱,是约翰把他保释了出来。德沃夏克虽然没有多少大局观,大政方针不足予闻,但是头脑灵活,熟悉各种街头伎俩,处理庶务是把好手。

    此外,还有公司法务唐纳德,他同时也是约翰的私人律师。不过这会,唐纳德并不在书房,他已经动身前往底特律考察新公司选址去了。唐纳德出身法律世家,父亲曾经担任过肯塔基州法院的大法官。唐纳德年轻时曾在亚特兰大做过助理检察官,后来因为禁酒令期间的一次稽查行动得罪了当地权贵,不得不跑回了辛辛那提老家。约翰听说,在当时那次稽查行动中,血气方刚的唐纳德一口气逮捕了近200名违反禁酒令聚会饮用烈酒的上流社会人士,得罪了整个亚特兰大的上流阶层。不过有了这个教训,这些年唐纳德明显低调务实了很多,不再那么理想主义了。

    以上这五个人是约翰为自己的新公司准备的人手。多年以后,当约翰成为全球物流行业霸主之时,他们和其他七个公司元老一起,被人们称作“约翰的12门徒”。

    “沃尔特,最近这段时间,哈罗德那边的人手会陆续到位,你负责盯一下,做好交接。”

    根据哈罗德的安排,约翰他们近期就将按计划分批从公司撤离。当务之急,是做好公司的交接工作。毕竟辛辛那提分公司是约翰苦心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在公司内部政治版图里一直是范德比尔特家族的基本盘之一。约翰必须确保分公司能够顺利地交到哈罗德安排过来的接替者手中。如果交接过程出现纰漏,被人趁虚而入的话,将会对家族在公司内部的话语权造成极大的影响。这是约翰和哈罗德都不希望看到的。

    安排好几个人近期的工作分工,约翰又匆匆登上了东去的列车。他这是要去罗德岛参加那个州长堂兄举办的一个共和党人聚会。约翰大学刚毕业时,曾经给这个投身政坛的堂兄——威廉·范德比尔特三世做过私人助理,当时家族确实也准备往这个方向培养他。不过年轻的约翰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天赋,甚至缺乏必要的政治敏感性。所以在堂兄成功当选罗德岛州州长后,他就回家族的铁路公司工作了。

    这些年来,约翰对政治一直不太关心,虽然他每年也没少在各种党内活动中慷慨解囊。之所以在公司创立的紧要关头还要千里迢迢的去参加这么一个聚会,是因为约翰想要与其中一个参与者搭上关系。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威廉·约瑟夫·多诺万。

    多诺万在历史上是个赫赫有名的传奇人物。作为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前身——美国战略情报局(OSS)的创始人,传说中的中情局教父,关于他的故事即使在80年后也被人津津乐道。约翰之所以这么着急结识他,就是为了几年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

    从约翰穿越到这个时代的第一天起,他就在考虑如何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现在美国国内还是“光荣孤立”政策占据上风,施行的是募兵制,整个美国陆军只有可怜的10万人。一直到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才开始大规模征兵。可到了1945年,美国总兵力就奇迹般地膨胀到了1050万人,这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基层军官的缺口。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和教育背景,约翰估计,他十有八九会被以后备役军官的身份征召入伍,挂着中尉或者上尉的军衔在本土服役直到战争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堂兄哈罗德就是这样,整个战争期间都在以海军后备役中尉的身份,指挥一艘停留在纽约港口的鱼雷艇,一次战斗都没参加过。但是不管怎样,服役就是服役,即便约翰可以免去性命之忧,他还是必须老老实实待在军营里直到战争结束,这势必会影响到自己刚刚起步的事业。

    约翰想到的解决办法是:等到1942年的时候,主动加入战略情报局。历史上,多诺万在奉罗斯福总统之命组建战略情报局之初,确实征召了大量约翰这样的大家族成员。因为多诺万本人并不是专业的情报人员,他甚至不知道哪些人是可以信任的。所以,他就从东海岸那些最古老最富裕最有影响力的精英家族里招募成员。首先,这些人对国家的忠诚有足够的保证。其次,这些人本来就拥有遍布美国乃至欧洲的复杂关系网络,这些都是情报工作所需要的。在战略情报局创立之初,团队里充斥着来自阿斯特家族、梅隆家族、摩根家族、杜邦家族、甚至罗斯福家族的成员,以至于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俱乐部。有些人甚至开玩笑将OSS(OfficeofStrategicServices)解释成为:“Oh,SoSocial。”

    约翰之所以选择战略情报局,一方面是因为战时它隶属于军方,情报局人员都有正式的军衔,加入它等同于服役。另一方面,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情报人员往往还有一个用于掩护身份的公开职业。这样,约翰就可以堂而皇之的领着军方的薪水,继续经营自己的公司。并且还可以借助军方的力量,为公司将来打开欧洲市场做些铺垫。约翰相信,凭借自己来自后世的记忆,成为一个称职的情报人员并不太难。

    在前往罗德岛的火车上,约翰还在为自己的“完美”计划暗自感到得意。谁会料到,几年之后,上帝就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他的小算盘彻底沦为了泡影。

第九章 听涛山庄的聚会() 
对于这次聚会的举办地——新港郡海边的听涛山庄,约翰一点也不陌生。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经常被家人带着出席这里举办的各种聚会。听涛山庄是大伯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二世生前修建的一栋海滨度假别墅。因为背靠大西洋,70个房间每个都可以看到大海,并能隐约听到海浪拍击崖岸之声而得名。

    整座山庄追求的是欧洲皇宫贵族的居住风格,装饰奢华至极。餐厅天花板中央的壁画由创作巴黎歌剧院主天花板的保罗大师绘制。餐桌由橡木镶嵌柠檬木,配有34把文艺复兴软式餐椅。桌球室墙面用的是意大利大理石,拱门金棕色材料是雪花石膏,下门廊的海豚图案天花板由几千块大理石拼接而成。音乐室整个房间连同家具是在巴黎打造的。图书馆镶满切尔克斯核桃木,天花板是手绘镀金的,墙壁是镶金的绿色西班牙皮革。石头壁炉来自16世纪法国古堡,大门是镶金边核桃木。而画廊的天花板则由镀金石膏组成,里面的雕塑绘画,大多出于名家之手。其中有一座天使捧着锚和齿轮的雕像更是家族事业神佑的象征。大伯当时花费了7百多万美元来建造这栋别墅,差不多相当于后世1亿5千万美元。

    无论在哪个时代,这座别墅都可以算是当之无愧的超级豪宅了。可是在范德比尔特家族里,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在美国,第三、四代范德比尔特们热衷新建豪宅是尽人皆知的。仅仅在纽约曼哈顿的第五大道上,范德比尔特家族兴建的豪华住宅就有十几幢之多。其中一个更是拥有多达137个房间,是当时美国城市中最大的住宅大厦。美国制度经济学鼻祖托斯丹·邦德·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一书中甚至给这种现象发明了一个专有名词“炫耀性消费”。

    像听涛山庄这样的别墅,基本每个三、四代范德比尔特都有。比如三伯基萨姆修建的马布尔别墅,虽然不如听涛山庄大,只有50个房间,但造价却高达1100万美元,其中光装饰用的欧洲大理石就花费了700万美元,由此又被称作“大理石屋”。

    不过所有这些豪宅,与约翰父亲生前建造的比尔摩庄园相比,都有点小巫见大巫的感觉。比尔摩庄园由法国著名建筑师设计,拥有250个房间、43间浴室、65座壁炉、3间厨房、1个室内保龄球场、1个室内游泳池,占地1。6万平方米。一直到后世,比尔摩庄园仍然是美国最大的私人别墅,是镀金时代(TheGildedAge)的代表性建筑。

    家族成员的奢华生活不仅表现在建造豪宅上,他们还经常举办极度奢华的舞会。纽约一家报纸曾经这样报道三伯家举办的一次舞会:“昨天晚上,范德比尔特夫妇在豪华别墅里面举办了化妆舞会,毫无疑问它是纽约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娱乐活动。”三伯母阿尔瓦也曾公开承认,每次舞会的成本都超过25万美元,仅为舞会准备的玫瑰花价值就超过11000美元。

    对于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从小在比尔摩庄园长大的约翰非常能够理解。和他自己一样,很多家族成员一生下来就有着花不完的钱,可以一辈子都生活在安逸奢华的环境中。除了比赛着花钱,他们基本没有其他的追求。用前世的话来说,这帮人花的不是钱,是寂寞。

    与大多数范德比尔特们不同,约翰打心底里不认同这种生活方式。事实上,自从成年后,他就很少回比摩尔庄园。在他看来,这座拥有250个房间的豪华庄园只会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寂寞。1930年,约翰下定决心搬出了比摩尔庄园,将其对公众开放。收取的费用除了用于庄园的日常维护,全部捐给了附近的教会医院。而他自己则带着苏珊奶奶一家住进了隔壁的小农场里。

    正是由于当初的这一举动,约翰这个自幼丧父的孩子才获得了家族大佬们的欣赏和重视。作为家族的掌权者,无论是硕果仅存的三代范德比尔特——费雷德里克,还是四代中的佼佼者威廉和哈罗德,他们都很清楚这种奢靡豪华,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正一步步地侵害着家族的根基。这些年来,得益于他们的栽培和扶持,约翰才能够摆脱普通家族成员混吃等死的命运,迅速在家族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公司的一方诸侯。从这次威廉特意邀请自己参加民主党人聚会来看,约翰知道自己的创业计划再次为他赢得了加分。可以预期,今后家族在他身上的资源投入力度将会有进一步加大。

    果然不出所料,在聚会开始头一个小时里,约翰一直在州长堂兄的带领下拜会共和党的各位大佬。这其中有参众两院的议员,最高法院的法官,海军部的将军,也有华尔街的银行家,匹兹堡的钢铁大王,纽约的地产大亨。总之,都是共和党内有影响力的人物。约翰一边跟这群大佬党(共和党因代表大财团的利益而被戏称为大佬党)的大佬们寒暄,一边在人群中搜索自己此行的目标。很快,他就在大厅的一角发现了多诺万的的身影。这个前司法部长助理正兴致勃勃地对身边的人讲述自己不久前在西班牙内战前线考察的见闻。

    “您好,多诺万先生。我是约翰·范德比尔特。听说您刚从西班牙回来,那边情况怎么样,佛朗哥能拿下马德里么?“约翰走过去,找机会加入了他们的谈话。

    ”你好,年轻人。你是威廉的侄子?“虽然约翰已经33岁了,但跟比他大了21岁的多诺万比起来,还真是个年轻人。

    ”弟弟,我是范德比尔特家第四代里最小的那个。“

    听说约翰是自己多年好友的弟弟,多诺万转身从侍者手中为他拿了一杯杜松子酒,”来一杯?你可以叫我比尔。“约翰知道,这个一战期间的战斗英雄有个著名的绰号“野蛮的比尔”。“多诺万本人对这个绰号非常得意,他这么说就表明要和自己平辈论交了。

    “马德里的事,弗朗哥和人民阵线说了都不算,这取决于柏林和莫斯科的态度……”多诺万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对西班牙内战的看法。

    和人们传统观念里那种老奸巨猾,阴沉内敛的间谍头子形象不同,多诺万非常健谈。这个从布法罗市爱尔兰天主教家庭走出来的穷小子以头脑聪明,精力充沛,性格坚毅,勇敢无畏著称,是个天生的冒险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多诺万就因作战英勇成为了美国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是美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拿到战功勋章大满贯的人。这其中就包括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国会荣誉勋章。

    战后,多诺万走上了仕途,担任过布法罗市检察官,罗彻斯特市市长和联邦司法部长助理。值得一提的事,多诺万在担任司法部长助理时期和他的下属,后来的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关系闹得很僵。以至于后来他们所领导的两大情报机构把相互之间拆台,下黑手当成了传统保留项目。即使到了21世界,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还经常看对方不顺眼。约翰来自前世的记忆中有不少关于多诺万的奇闻轶事,但他并不敢以此来对这个人妄加判断。因为这其中的大部分,都是胡佛授意下属搜集、编篡并宣扬出去的。

    1937年这会,多诺万在仕途上颇为不顺。在竞选纽约州州长失利,谋求司法部长职位无望后,这个共和党的昔日之星,转过头来在华尔街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虽然后来他那位白宫里的总统同学(多诺万和罗斯福总统是哥伦毕业大学法学院的同班同学)曾邀请他担任海军部副部长,但他觉得没劲,不客气地拒绝了。因为性格豪爽,社交广泛,他的律师事务所生意一直蒸蒸日上,不久就发了大财。不过多诺万是个闲不住的人,对挣钱压根没什么兴趣。他很快就把事务所交给合伙人打理,自掏腰包跑到欧洲各个战场上去作所谓的“独立观察员”。

    约翰和多诺万聊得很投机,熟知历史发展方向的他,对多诺万“欧洲政局将进一步恶化,美国应尽早做好战争准备”的观点非常认同。这一点,让多诺万非常高兴。在喝了几杯杜松子酒后,多诺万爽快地答应了出任约翰新公司法律顾问的请求。相应的,约翰也慷慨地为多诺万的考察行动提供了一笔赞助。

    深夜,参加聚会的人们逐渐散去。约翰邀请多诺万在听涛山庄留宿一晚。第二天一早,他将搭多诺万的便车一起回纽约。在那里,约翰将与在自己“R名单”里排名第一的小托马斯·沃森会面。

第十章 拯救富二代汤姆() 
虽然前一天晚上多喝了几杯杜松子酒,约翰和多诺万还是一大早就动身赶往纽约了。多诺万的黑人司机驾驶技术很不错,林肯车跑的又快又稳。1937年还没有高速公路,从新港郡到纽约的途中,约翰有大把的时间好好琢磨小托马斯·沃森这个人。

    小托马斯·沃森出生于1914年,大家都习惯叫他小汤姆。这个名字伴随了他一生,即使他成了年近80岁的老头,仍然被叫做小汤姆。小汤姆出身那一年,他的老爸托马斯·约翰·沃森正好四十岁,刚刚成为IBM的前身——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的经理。小汤姆出生后,老沃森事业很快就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短短二十多年,IBM就从一个生产天平、磅秤、计时钟和制表机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商用机器公司,销售额和利润都超过了其他4家同类型大公司的总和。

    和很多富二代一样,小汤姆从小就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之中,进私立学校,做环球旅行,地位显赫,家财万贯。虽然生活条件很优越,但有个过于优秀的父亲无疑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老沃森从未直接表示过希望小汤姆继承IBM的事业,但从小就开始对他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小汤姆5岁时就被父亲带着到公司所属的工厂视察。

    很快,小汤姆就发现了,在别人眼里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做得和父亲一样好。这种完全被父亲光环遮蔽的感觉让他很沮丧,以至于他13岁时就得了严重的忧郁症。在19岁上大学之前,他的抑郁症每年都要发作两次,终日躺着不愿起床,家人逼着他才吃饭、洗澡,严重时几乎导致自杀。小汤姆开始有意地逃避IBM以及跟商业、生意有关的一切。在大学期间,他成了狂热的飞行爱好者,并因此耽误了太多的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